文章吧手机版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1 02: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精选

  《发现另一个中国》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另一个中国》精选点评:

  ●书名惊人,内容却很平凡

  ●作者希望年青人不要记住很多故事

  ●“江湖”篇确实不如直接去看《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读研上课期间光明正大地看。看得我都想读杜诗和鹿鼎记了。

  ●书中从儒学角度写杜甫的那篇尤其好

  ●社会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进步,这就是本书带给读者的启示。

  ●高中读的,感觉挺不错

  ●看了一部分,觉得太像闲扯了,看不下去。

  ●好几年前在手机上听过,前两天发现被和谐了,犹记得当年听的时候很震撼的,那段不堪的历史早就该被公开反思了。

  ●很有意义意味的思考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一):没有发现另一个

  说实话,这本书满无聊的,题目叫发现另一个中国,可是并没有发现到底哪里有写另一个。而且,书中引用水浒传作为江湖百科全书固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把前期的武松说要招安作为依据来说武松并不是反招安派的,就很不妥当了。须知人是会变的。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二):这年头流行这样的好书

  作者在大量学术积累的基础上,用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异于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指现在的共产党政府)所塑造的真实中国。专制主义下,暴君与暴民的恶性循环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中国能走出这个无尽的循环吗?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我是很悲观的。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三):江湖真实存在

  《发现另一个中国》是老先生零散随笔的一个选集,编辑成了三个部分:庙堂: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大致说的是皇帝和文士的关系;江湖:隐性社会的生存、奋斗与理想,这一编以游民和江湖为主要叙述对象;民命: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谈的是暴政与酷刑。其中第二编可以看做是老先生的另一本书《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补充,这在自序中可以看到。老先生在大量学术积累的基础上,用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异于官方意识形态所塑造的真实中国,内容非常丰富,读来仿佛跟随老先生的思绪游溯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窥探了历史的天机,十分有意思。

  在此之前,我对王学泰老先生一无所知,而整本书中无不贯串了老先生有关游民这个观念,深深吸引了我。我不得不去找他的大作 《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去读。按照王学泰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垂直的等级序列构成的宗法社会,其基础是由士民工商四民组成的。他们的身份与职业是世代相传的,又有大致不变的固定居止,特别是农民,所以这四民又称“石民”。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他们当然希望这种社会结构坚如磐石。当人口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官府腐败时,往往会发生社会运动和震荡,这时就会有一部分“石民”被抛出四民之外,成为脱序的人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演变成了游民。学泰先生认为:游民是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次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谋生的手段,大多数人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的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在两宋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城市数量少,所以以农村游民为主,而且数量少。宋朝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城市由封闭的城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巷制,商业、手工业、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大发展,这样大批的游民就集中进入城市,也得以有了就业的机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江湖。书中有一段描述的很精辟:“至于江湖,不仅是游民奋斗的空间,而且是个蓄水池,城镇破产的工商业者往往积聚于此。传统社会工商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市民社会,却产生了它的一个替代物,这就是江湖。”

  王学泰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着眼点确实有独到之处,对于游民社会这个隐性社会作了深刻的揭示。在专制制度下,暴君和暴民的暴力循环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所以鲁迅有语云,在中国,只有: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即古儒所总结的一治一乱的社会现象。其实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就成了游民、流氓。专制主义下,暴君与暴民的恶性循环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中国能走出这个无尽的循环吗?老先生没有给出答案,我是很悲观的。或许这是历史自然的发生。

  以前,我以为我们对自己国家的事情、事理似乎最了如指掌,但现在认真究诘起来,往往又不尽然。费正清曾对以往中国研究做过评价,他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真实形态要比通常史籍告诉给我们的复杂得多。所以从这种情况来看,“发现中国”、“了解中国”真是一个需要不断致力的长久工程。王学泰老先生致力于一些以往常被遮蔽在学术视野之外、但在社会结构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问题,比如“江湖”作为与庙堂相反相成之社会形态的深刻意义、皇权社会中权力制衡系统的设计原则与失效的原因、原始儒家精神在权力制度下的沿革与流变,等等,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虽然书中的观点我并不全都赞成,但读完之后唇齿留香,对中国历史与社会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本书也带给我不断了解历史、窥探社会的激情与动力。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四):发现另一个中国

  发现另一个中国

  最早知晓王学泰先生的大名是由一本推介他的大作《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的书评而来。

  按照王学泰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垂直的等级序列构成的宗法社会,其基础是由士民工商四民组成的。他们的身份与职业是世代相传的,又有大致不变的固定居止,特别是农民,所以这四民又称石民。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他们当然希望这种社会结构坚如磐石。当人口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官府腐败时,往往会发生社会运动和震荡,这时就会有一部分“石民”被抛出四民之外,成为脱序的人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演变成了游民。学泰先生认为:游民是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次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谋生的手段,大多数人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的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在两宋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城市数量少,所以以农村游民为主,而且数量少。宋朝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城市规模大,城市数量多,这样大批的游民就集中在城市,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社会。

  王学泰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着眼点确实有独到之处,对于游民社会这个隐性社会作了深刻的揭示,只是可惜一直没有买到他的这本大著,不期然在杭州文三路的旧书店买到的他这本随笔集《发现另一个中国---对江湖、庙堂与民命的历史考察》,经过阅读,对他的观点有了一星半点的了解。

  我发现王学泰先生的游民概念和朱大可的流氓概念有异曲同功之妙,朱大可有一本书,叫《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在朱大可的阐释框架中,“流氓”一词从国家主义的道德和司法语义中剥离出来了,它首先被还原为一个中性词。就精神能指而言,“流氓”具有宽阔的广义性,它泛指那些丧失土地、家园和灵魂的人,即身份丧失者——朱大可进一步将之定义为:“一个标准的流氓就是丧失了身份的离乡者,他持续地流走,并且保持了一个精神焦虑的容貌和社会反叛立场。”

  比较二者的概念:脱序的人们和丧失了身份的离乡者,岂不是相差不多么?

  在专制制度下,暴君和暴民角力的暴力循环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所以鲁迅有语云,在中国,只有: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即古儒所总结的一治一乱的社会现象。其实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就成了游民、流氓。

  至于中国何以在此中打转而不得出,就很少有人考虑了,就像中国统一就是先验般的正确一样,这是历史自然的发生,而不必思考为什么。至少在近代以前是没有古人能够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迨至近代,黄炎培以此相询毛泽东有何妙法跳出这个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时,毛氏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氏的答案或许正确,但毛氏民主的所指与人们通常领会的民主涵义却是十分不同,因此,时至今日,共产党夺得政权60年了,这周期率的作用似乎又开始生效了,所谓的游民或无产者、丧失了身份的流氓又开始繁衍成长,一个隐性的江湖又正在成形,这岂不是王学泰先生的观念对当下的最好警示么?

  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功名利禄皆人世所欲,奈何满足一部分人,却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这就是当政者的失败吧?在他人他国已有甚佳的政治制度可供借鉴时,为何还有人仍旧要坚持老黄历不动摇,非得有一天暴力泛滥之时,又来一次枪杆子里出政权么?

  一扯就扯远了,王学泰先生的这本随笔集内容非常丰富,从父母官、皇帝、士节、科学、八股文至韦小宝、游侠、江湖、暴民等,其中无不贯串了先生的有关游民这个观念,读来十分有意思。

  书中有些观点,比如关于对道义、气节和道德的作用的推崇,我并不是十分赞成,当然,这在一个颇具使命感的老先生身上是可以理解的,并值得令我钦敬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