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是一本由德龄公主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精选点评:
●活生生的人,不再刻板的慈禧,那么高贵聪慧的光绪,还有和蔼的隆裕皇后
●“洋人觉得我是个怎样的皇帝,有没有骨气。”
●不太喜欢,恭维话还是太多了……慈禧形象和原本认知里倒没什么差别……另外,德龄的优越感和字里行间透出的自封的聪明劲儿也真够呛的……
●慈禧身边人,一段旧往事。还好德龄是在法国长大,实在是没怎么受传统文化约束,所以文中有很多初见紫禁城生活的奇怪心理。
●慈禧也有了人间烟火气息
●历史这东西说不清,只读了中文
●当年在图书馆借来看的
●除了这个惊世骇俗的题材,本书真的是乏善可陈,通篇流水账让人困顿。想想能与慈禧朝夕相处两年,最后只能用贫瘠的语言作出这样的回忆,真是令人不解。
●非常有意思!
●感觉写的非常浅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读后感(一):德龄就是个奴才,封建无能的慈禧加速亡国
这是我看这本书的第一感受。这个德龄根本就是进宫做奴才的,她用实际经历证明满清政治文化就是奴才文化。
德龄受国外教育,但只是学会说汉语了而已,思想上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封建奴才,从她进宫后对慈禧的赞美依顺,对慈禧狠毒惩罚奴才她觉得好笑,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一心想做主子的奴才,以后她做了主子,会和慈禧一样的狠毒,慈禧喜欢她,也在教她如何做主子驯服奴才。
再说慈禧。从德龄的描述来看,慈禧这人毫无治国才干和外交手段,她充其量就一礼数多的老太太。外国人来访,她内心自卑,担心自己给外国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到极点,接待个外宾都要把卧室的床单换了……太可笑了。她打压光绪,对所有人疑神疑鬼,把不顺自己意的人通通归为外人和奴才。治国靠搞权术,还是小公司办公室政治级别的,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没有战略眼光,满脑子祖宗礼法,富民强国却没有办法,较之武则天吕后天上地下。
一个毫无治国才干的老太太,统领着风雨飘摇的封建王朝,中国不落后挨打才怪了。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读后感(二):读《慈禧》一书读后感
因为这本书,让我对慈禧的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历史教科书的影响,我看待慈禧就是一位荒淫无道的末代太后,为了一己私欲过大寿在颐和园搭凉棚,挪用海军军费,无视国家利益安危,最终葬送国家。但其实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活了七十多岁、统治王朝几十年的传奇女性,她的评述绝不可能只是“荒唐暴虐”就可以概括得完的。教科书上向群众展示朝堂上的慈禧,而这本书展示了后宫生活中的慈禧,是一个懂诗书,会编剧,会设计,爱玩,爱打扮,爱漂亮,爱吃的女人。倘若她生在朝代盛世,以她叶赫那拉的显赫姓氏和出色的品貌也会在后宫占据一席之地,不同的是她不需要再抛头露面处理国事。我对隆裕皇后的观感也大有变化,从一张丑陋照片认识她,到“慈禧亲戚”的标签,她在这本书中才鲜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她饱读诗书,熟知礼仪,举止高雅,谈吐可亲,她在宫廷中给予德龄极大的指导与帮助。光绪皇帝的形象也丰满起来,他忧郁、聪明、有艺术天赋,偶尔也会有少年人的调皮心性。他心有大志而郁郁不得志,他心有天下而拘束一隅。他是一个跟德龄告别会说“good luck”的皇帝。 另外,从衣食住行玩的描述中,不禁感叹一句,顶级阶层的生活,真的不是老百姓能够想象的。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读后感(三):一点感觉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 by裕德龄/德龄公主 作者是驻法公使大臣的女儿,回国后受慈禧赏识担任女官,详实地记录了更为立体的宫中生活。 因为写作时一定的偏见和年轻气盛的缘故,作者以一种经历过西方生活与教育的优越感、本身出身的高贵感、深受老佛爷宠爱的自负感,一路我好棒鸭、跪舔老佛爷的感觉。 对于研究慈禧真实形象来说,本书足以充当宝贵的参考史料。不像过往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叙述,慈禧完全是个封建顶层鲜活的贵妇人,追求服饰打扮上的细节,对于怎么穿好看、应该穿什么样有独到见解,亲近自然、农事和种植,擅长烹饪小菜,也喜欢自己研究小游戏,看好多神话诗歌以及经典,嗜听戏(哪怕总是听睡过去)。流传的有关她乖戾的叙述,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身边人的以讹传讹。对仆人们懒惰愚笨又争出风头的特性,她早有参透,她说过:“我有办法让很多人讨厌我恨我,也有办法让很多人爱上我。”身处深宫,她是女性当中察言观色的巅峰,她也具有处在这个位置的领导觉悟,比如对于黎民近况的体察,对大国形象的极力维护(办宴席、与各国大使及夫人会面等)。只是她逃不掉自己的局限性,做事只顾上行动力却毫无耐心,总恪守古法规矩不敢图变,追求最高权位贪图名声……不得不说,现实的后宫或许真不像魏璎珞四处打怪升级时而嘻嘻哈哈,面对未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丫环仆人们,整天不想揽活儿,受责罚毫不悔改,没什么眼力价儿,本质上也不过像是群受过管理的乡野民众,是我一天到晚也难受。读到咸丰或同治忌日部分,能体会到一个藏在强大背影后的小女人的心酸(“女人的怨毒来得总是比男人更快也更持久,太后就是如此。当她陷入沉痛的回忆中时,如果有谁不小心惹怒了她,那么她肯定会记恨他一辈子……每当太后忧郁的时候,她的脾气就变得格外糟糕,我偷眼看过她的表情,那种威严和压迫感竟然压抑得我无法直视……我匆匆退出了正殿,在北风的撕扯下,那些紫色的丁香花纷纷飘飞,像一只只折了翅膀的蝴蝶,在风吹来的时候,它们身上那股难闻的气味散漫得到处都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夜色渐深,行宫里面的灯次第灭了,绝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梦乡,而我的目光仍然停留在那座寂寞的正殿上。遥想那寂寞的烛光下,一个年老的妇人正在独自玩弄一只泥制的小白兔。”)。 不能把清朝衰败的原因一味推到慈禧身上,义和团问题,和对外军事等问题上,看得出来还是被亲信大臣蒙蔽蛊惑,没办法只能受牵制,有的人借着老佛爷虔诚的佛教信仰排挤天主教和基督徒传教士,用排他的宗教情绪煽动她错误预判、错误颁令。哪怕骨子里固守着中国文化独大的立场,反感很多西方礼仪穿着小事,慈禧依然能对西方文化的存在表示理解,这是当时人鲜有的态度。 光绪皇帝也真是可怜,见个皇后必须得从太后宫门口经过,和太后平时根本零交流,孩子真正是委屈,还被diss过瘦弱无力、孤僻寡言。不过光绪是真有能力与才华,技能点超多,作者都实名佩服过。 困了……溜了溜了。 2019.1.23半夜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读后感(四):这里有一个小慈禧
这本书文字很朴实,写的都是宫廷里一些琐碎的日常。也正是这样,让我们了解了慈禧的另一面。我是上个月偶然在图书馆翻到的这本书,结果一口气读完了中文部分。看完后我当时有种对慈禧改观的态度,因为之前从各种历史书,电视剧,和人们得口相传颂中,我所获知的慈禧都是一个无恶不作,顽固险毒,和大太监李莲英“狼狈为奸”,是大清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中的慈禧给我的是一个果断,精明,有点小幽默的老妇人形象,当然也不乏敏感,善变,猜疑,冷漠的一面。
以前我都是用大清最顽固的太后的形象看她,本书中我更愿意把她只是当做一位孤独无助的老太太。 但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慈禧是极度聪明和有魄力的,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从一个选秀女爬上一国之母的宝座,并统治了天朝长达半个世纪。纵观历史长河,能有如此逆转经历的就只有武则天和她了。当然,慈禧无论各方面都是远不能和武则天的功德相提并论的。
书中的慈禧其实有点悲剧,虽然身边簇拥着各种各样或阿谀奉承或唯唯诺诺供她取乐的人,但她却依然是只得自己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这周围的一切。即使是“儿子”光绪帝,二人也是貌合神离,只是碍于要遵守各种祖训礼节,客气地相处着。慈禧悲叹光绪软弱无能,恨铁不成钢;光绪苦闷自己改革大计不能施展,郁郁不得志。其实慈禧也是想改变现状的,无奈或许是无法冲破的妇人之见让她无法接受各种流派的完全革新,更无法忍受各种祖训的废除。所以她选择了做顽固的保守派。从书中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严格按照祖训执行,也可以理解她确实难以做出革新之举了。
所以,私以为撇开各种政治因素,仅作为一位女性她是成功而悲哀的。从小不得父母宠爱,选秀入宫后,好不容易获得道光皇帝的恩宠并诞下龙子,以为终于有了依靠。不料皇上却英年早逝,不久,她仅有的附身符儿子也夭折了。无法想象,在各种尔谑我诈,明争暗斗,危险重重的深宫里,她是经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性命登上太后宝座。我记下了文中慈禧在咸丰帝忌日哭诉时对德龄公主说的原话
“小时候过得很不开心,我父母不喜欢我。他们偏爱我妹妹,因此事事得让着她。我刚进宫时,别人都妒忌我长得好看,尽管我最终是靠智慧战胜她们的。我幸运地生下一个皇子,这更让皇上满意了,可是我的不幸也从此开了头。皇帝突然病倒,洋人又进攻北京城,烧了圆明园,我才不得以跑到热河去避难。这件事,大家都知道,那时我还很年轻,丈夫病危,儿子又很小。东宫侄儿心地恶毒,总是想谋取帝位。。。。”这里我也想感叹一句,自古以来,各种国仇家恨女性都似乎注定是牺牲品是悲剧。
表面看起来,慈禧可以只手遮天,可以为所欲为。但事实却是,她看一场戏,住在哪里,甚至是付给为她作画的卡尔小姐多少酬劳都得和各内政大臣商议,事事时时都受着各种限制。这是慈禧诉说的另一番话:
“别人都以为太后一定很快活,对我的苦处却毫不知情。那些苦并不是全部,更加困难的事情我都经历过,我只要出一点错,御史就会指摘,只是我达观了许多,不把小事放在心上,否则我早就躺在坟墓里了。”
如此看来,单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慈禧,她这一生所遭遇的各种事情确实令人矛盾佩服又唏嘘。矛盾是她本是历史既定的大奸大恶之人,历史的罪人,书中她的所作所为却竟有些许令人对她改观之处。
附:读完这本书后,我本人对慈禧也有了不太一样的看法,一直都想写下对这本书的感悟。刚才是看了其它书友的评论才下笔的,没想到很多人与我的想法都不太一样,觉得德龄公主过于美化自己和慈禧的形象了。我细细一想,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嘛,德龄公主尊敬慈禧,并深得慈禧厚爱,各种说法难免会带点个人感情色彩吧。~~~~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把我最原始的读后感唔写出来吧。
《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英双语版)》读后感(五):这里有一个小慈禧
这本书文字很朴实,写的都是宫廷里一些琐碎的日常。也正是这样,让我们了解了慈禧的另一面。我是上个月偶然在图书馆翻到的这本书,结果一口气读完了中文部分。看完后我当时有种对慈禧改观的态度,因为之前从各种历史书,电视剧,和人们得口相传颂中,我所获知的慈禧都是一个无恶不作,顽固险毒,和大太监李莲英“狼狈为奸”,是大清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但本书中的慈禧给我的是一个果断,精明,有点小幽默的老妇人形象,当然也不乏敏感,善变,猜疑,冷漠的一面。
以前我都是用大清最顽固的太后的形象看她,本书中我更愿意把她只是当做一位孤独无助的老太太。 但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慈禧是极度聪明和有魄力的,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从一个选秀女爬上一国之母的宝座,并统治了天朝长达半个世纪。纵观历史长河,能有如此逆转经历的就只有武则天和她了。当然,慈禧无论各方面都是远不能和武则天的功德相提并论的。
书中的慈禧其实有点悲剧,虽然身边簇拥着各种各样或阿谀奉承或唯唯诺诺供她取乐的人,但她却依然是只得自己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这周围的一切。即使是“儿子”光绪帝,二人也是貌合神离,只是碍于要遵守各种祖训礼节,客气地相处着。慈禧悲叹光绪软弱无能,恨铁不成钢;光绪苦闷自己改革大计不能施展,郁郁不得志。其实慈禧也是想改变现状的,无奈或许是无法冲破的妇人之见让她无法接受各种流派的完全革新,更无法忍受各种祖训的废除。所以她选择了做顽固的保守派。从书中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严格按照祖训执行,也可以理解她确实难以做出革新之举了。
所以,私以为撇开各种政治因素,仅作为一位女性她是成功而悲哀的。从小不得父母宠爱,选秀入宫后,好不容易获得道光皇帝的恩宠并诞下龙子,以为终于有了依靠。不料皇上却英年早逝,不久,她仅有的附身符儿子也夭折了。无法想象,在各种尔谑我诈,明争暗斗,危险重重的深宫里,她是经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性命登上太后宝座。我记下了文中慈禧在咸丰帝忌日哭诉时对德龄公主说的原话
“小时候过得很不开心,我父母不喜欢我。他们偏爱我妹妹,因此事事得让着她。我刚进宫时,别人都妒忌我长得好看,尽管我最终是靠智慧战胜她们的。我幸运地生下一个皇子,这更让皇上满意了,可是我的不幸也从此开了头。皇帝突然病倒,洋人又进攻北京城,烧了圆明园,我才不得以跑到热河去避难。这件事,大家都知道,那时我还很年轻,丈夫病危,儿子又很小。东宫侄儿心地恶毒,总是想谋取帝位。。。。”这里我也想感叹一句,自古以来,各种国仇家恨女性都似乎注定是牺牲品是悲剧。
表面看起来,慈禧可以只手遮天,可以为所欲为。但事实却是,她看一场戏,住在哪里,甚至是付给为她作画的卡尔小姐多少酬劳都得和各内政大臣商议,事事时时都受着各种限制。这是慈禧诉说的另一番话:
“别人都以为太后一定很快活,对我的苦处却毫不知情。那些苦并不是全部,更加困难的事情我都经历过,我只要出一点错,御史就会指摘,只是我达观了许多,不把小事放在心上,否则我早就躺在坟墓里了。”
如此看来,单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慈禧,她这一生所遭遇的各种事情确实令人矛盾佩服又唏嘘。矛盾是她本是历史既定的大奸大恶之人,历史的罪人,书中她的所作所为却竟有些许令人对她改观之处。
附:读完这本书后,我本人对慈禧也有了不太一样的看法,一直都想写下对这本书的感悟。刚才是看了其它书友的评论才下笔的,没想到很多人与我的想法都不太一样,觉得德龄公主过于美化自己和慈禧的形象了。我细细一想,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人都有主观能动性嘛,德龄公主尊敬慈禧,并深得慈禧厚爱,各种说法难免会带点个人感情色彩吧。~~~~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把我最原始的读后感唔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