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到昙华林》是一本由方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来到昙华林》精选点评:
●平静质朴的林子,被作者打上昏暗而诡谲的标签,即便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读来,也不觉得那是昙花林的基调,不得不怀疑得作者对它的理解有些脱离
●是为了去昙华林才看这本书的,看完了发现,原来我对我生活的城市,知道得这么少。
●看得人心好累!
●合集有两个故事,只拣『春天来到昙华林』说。故事写得短,架构略微有些失衡,方方驾驭故事的能力不见得多强,胜在题材。小说里他想跟他一辈子,用两句告白和一个死。谭水垭的汉子禁不起这么柔细却磅礴的爱,只能清明洒尽一壶酒。人走了片段也留不住,日子一久当事人会不会忘了有过这么一出?别迷信拍照,因为春天来了又去,相机留不住记忆。
●“华林说,这不是透不透的问题。人是有感情的,就算是走另一条路,走了就等于是永别,感情上会疼的。谭华霖便笑华林一口娘娘腔。” “现在谭华霖晓得,死人并不快活。死人也绝不是从这一界到那一界那样简单。” “谭华霖想,华林,你听得到吧?我心里蛮痛。” “每一次,谭华霖都要说,华林,我不喜欢你像这样跟我一辈子。”
●文笔尚可,些许理想色彩,别有一番味道,跳丧!!
●《春天来到昙华林》把同性的爱写得非常懵懂清新,其实我觉得这个倒是真的很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哪天这本书真的被拍成了电影,我一定要去看首映礼。宿命真的很残忍,非得以死来成全两人,让华霖正视自己的感情;不过转念一想,这也是对两人来说最好的结果。生来不得长相厮守,死后能青冢长伴,也好。
●就像看到武汉话版的断背山,有一点错乱,但这绝对是上乘之作。怎么就没有导演根据这个文本拍一部电影呢!担保会火好吗!
●人和人,永远在离别。喜欢土家人的生死观。
●1 这本书是位男同学推荐给我的,我好像发现了什么 2 方阿姨小说写得真好! 3 很少看这类书 但我觉得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真挚的感情 是我看过的最好的 bl小说 (误)
《春天来到昙华林》读后感(一):關於死亡
一共四個故事,四個故事的主線,也是各個故事的主體,就是生與死。看這本書的原動機,是從百度旅遊武漢攻略上看到的,而且打算這個清明去一趟曇華林,所以專門拿來看了這本書。雖然只有第一個故事與曇華林最為密切,卻是最討厭第一個。本可以寫得更好的故事,卻是在同性戀和意外死亡中草草收尾,不過文中也有亮點,土家族人對死亡的態度,卻是令我驚訝的。出門尋死和中北路空無一人,都是寫了兩個普通家庭的艱難生活,不知道是作者抄襲還是別人抄襲這個作者,總覺得有過這樣的感覺。對生活的無奈敬畏。武昌城才是真真震撼我的一個故事,只因這個故事,足以給高分。描寫城內人絕望的場景,現在還歷歷在目。
個人水平不高,還望輕噴
《春天来到昙华林》读后感(二):随便说两句
跳丧这个事,不大好说。
静水高兴的跑来推荐,我知道他看了一本好的小说。
身为一名正港的土家族少女,我小时候也是见过跳丧的没错。虽然被其气势所慑完全不敢直视- -,只记得一圈白影晃动,火光冲天,悲乐齐鸣,高高的柴堆升起大火,映照着大人们红着大脸稀里哗啦吃着桌席上的好菜,我死命摇着我爸的手求他带我回家。
胆子太小了终归不是好事,错过了这么有艺术想象力的活动,现在是难以见到了。真正的土家族人是视死如归的,胆小如鼠的我还并不是。
生命力总是吸引人的,在每个灰暗的时刻都要像飞蛾扑火一般噗嗤噗嗤往那些光亮上撞去,春天才能降临。华林一头冲向裸泳的土家族汉子神马的,柔软的文青之心需要冲突强烈的方式来开启,就让死亡像春天一样降临。
《春天来到昙华林》读后感(三):只说说《春天来到昙华林》(第一篇)
看这本小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过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这本书的第一篇小说《春天来到昙华林》。浅浅的哀伤,淡淡的过往,一些难以在繁华人世里行走的情感,羸弱而彷徨。附上当时读完之后写的一篇断想。
同性恋文学小说,难得写得如此清新而平淡。
世易时移,有一些东西却顽固得近乎残酷,我也猜不透,究竟要多少岁月作为代价,才能换得一个公平对待的眼神。
或许我们说,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所有悲剧的源泉,我很难接受因不敢直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而造成的悲剧,如此。
“让我一辈子跟着你。”
“我是说,我想跟你过一辈子。”
“华林,我不喜欢你像这样更我一辈子……”
原以为人有记忆,其实人一走,记忆也走了,而且一去不复返。
只有春天年年都记得来一趟。
《春天来到昙华林》读后感(四):生活原来就是这样啊!
买了那么多书,先看完的居然是这本小说。
可能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不读小说,所以把它当任务来完成了,性子急,一旦当作任务那就非提前完成不可。4天4中篇,速度还可以。
先说方方。是我喜欢的作家,写得很睿智,先前看过《埋伏》《桃花灿烂》《乌泥湖的年谱》《树树皆秋色》,所有的人物都宿命化,这个宿命是方方预设的,但我却预测不到,所以只能一起读完解恨。方方是生活在武汉的异乡人,所以她笔下也有武汉也有方言,但是不多,池莉的武汉市热闹繁华的,方方的则多了宁静的感觉。
《春天来到昙华林》,是本书的同名中篇小说,同性恋的故事,爱得很压抑,最终……没有最终。有一段我记得很清楚,主人公华林喜欢去的一座小教堂,墙壁上有浮雕的“人”字,许多年过去它没有长大,没有缩小,只是遍体鳞伤。
《出门寻死》,一位热心的劳动妇女,伺候着一家人婆婆公公小姑子丈夫儿子,家务事杂的象一地芝麻他一个人捡。干活的人总不落好,烦闷上来了一咬牙去寻死,一天半的时间种种机缘巧合没死成,只好回家继续捡那一地的芝麻。唐僧取经81难不能少,过日子也是,忙活完一切,功德圆满你才能死。
《武昌门》,武昌城的历史演变,我不爱历史,但为了武昌城还是粗粗读了一遍。
《中山北路空无一人》,下岗工人拾金不昧做好人,好人有好报吗?想是没有。但方方不忍心,所以好人还是获得了小范围认可。
方方这部作品都是围绕“昙华林”这个地方来写的,一长串的故事,透过昙华林的春天,她和我都希望看到光阴留下的痕迹吧?!
《春天来到昙华林》读后感(五):昙华锁旧梦
2008年的春天,我来到昙华林。整条街变成了喧嚣的建筑工地,噪声四起,尘土飞扬。昙华林正经历着一次改造,一次蜕变。方方在《春天来到昙华林》说“春天再一次抵达昙华林的时候,昙华林依然没有一点反应……只有春天年年都记得来一趟。”可2008的春天,昙华林的反应却是翻天覆地的。
昙华林,以前武昌的繁华之地,现今却变得古旧而衰败。正应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条长数千米的街区,集中了几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那些歌特式的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完全中式的门牌坊,北欧式的住宅建筑.......都具有难以名状的美。古老的城墙砖,别致的券柱,油漆剥落的木楼梯,都珍藏着老武昌的城市记忆。
对现在的人而言,昙华林像是一个睡着的老者,表面颓败而宁静,内里却藏着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梦境。“当人睡了的时候,所有的生物都会醒过来。黑暗中有许多的波澜壮阔,甚至惊天动地,只是睡着的人不晓得罢了。”当昙华林在旧梦中毫不知觉地沉睡了近百年时,外面喧噪拆迁和修建早就让古城改天换地:武昌的城墙已被拆除得找不到了它的踪迹;隔着长江遥遥对望的汉口镇----曾经的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现在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坍塌的黄鹤楼在蛇山上被复建起来并装上了电梯……昙华林旧梦依然,花园山小教堂墙上的人字,在光阴中被风雨剥蚀,它没有长大,也没有缩小,只是遍体鳞伤。
国际化让现在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很多城市都不希望在国际化的脚步中失去了自己, 旅游建筑学(Tour-Architecture)因此大行其道。Frank Gehry通过他在西班牙毕尔巴鄂的设计刺激那个古老城市的复苏。国内很多城市也趋之若鹜,复兴了很多古镇旧街,他们在表面是在保护古建筑,但实际意义确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上海新天地表面上是保护古老的里弄住宅,最终成了单纯的商业区规划,原先普通居住区的实质已经改变。水泥的质地和镶嵌其中的木质雕花拦板,怎么看都象伪古董。刻意保留的几堵门墙,显得很滑稽。所谓保护古建筑要整旧如旧,可现今很多历史建筑经改造后都变得焕然一新,完全没有了历史感。像一个把历尽沧桑的老女子整容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子,表面上是好看了,却显得矫揉造作。
从戈甲营的小铁门进去,有一座基督教崇真堂,3月23 日我去的那天正好是复活节,教堂里正举行着活动,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走了进去,坐在了礼拜堂的长椅上。偌大的教堂内坐着几乎就我一个年轻人,表演节目的,看节目的都是老人,他们的歌声虽然有些颤抖,舞步有些笨拙,可是却看得我很感动。阳光透过玫瑰花窗照进来,光影斑斑点点,落在老人的脸上,他们脸上画着淡淡的妆,穿者色彩艳丽的衣服。那幅画面很和谐,画面背后蔓延着一种叫生命力的东西。活动结束时,我收到一只鸡蛋,蛋壳表面用红色的马克笔写着“主已复活”几个字。现在的昙华林是属于老人的。
希望昙华林经复活之后变成是一个风韵犹存的老女子,脸上有若隐若现的胭脂,手指上还看得出残败的蔻丹。依然有长满茸茸青苔的旧墙,参天的老榆树,斑驳的砖瓦。
就像《情人》里的那句话“比较你以前的样子,我更喜欢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s 虽然对小说的情节只字未提,但这些都是我看完小说的真切感受,所以发到了这里。其实这本《春天来到昙华林》也应算作昙华林复兴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