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黎战火》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2-04-12 03: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黎战火》经典影评有感

  《巴黎战火》是一部由雷内·克莱芒 René Clément执导,柯克·道格拉斯 / 让-保罗·贝尔蒙多 / 阿兰·德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战火》精选点评:

  ●因为知道结果,所以可以抱着比较轻松的态度观看。虽然是战争片,其中无不诙谐幽默与浪漫的片段,浪漫当然是指对巴黎的浪漫,导演对巴黎的几处全景拍摄足以证明对她的爱。

  ●解放巴黎。电影欠艺术性,故4星

  ●上半部松散无层次下半部俗套流水账,大牌纷纷客串,安东尼.博金斯和莱斯利.卡伦比较亮眼。这片子可以算是典型的混搭失败,上半部和下半部就像是两部电影,似乎是一部二流法国电影拼接上了一部好莱坞励志战争片。而贯穿其间的威尔斯这个角色又显得那么可有可无。。。

  ●高清闭路电视

  ●这强大的卡司

  ●超级经典。。。但为什么把海明威的戏份删掉了

  ●演员阵容强大,但片子远不及图书的三分之一精彩

  ●影片既有庞大的战争场面,又有惊险曲折的情节,更有豪华的欧美顶级明星参加演出的强大阵容,是60年代西方战争片的示范之作。

  ●中士率领五名士兵,向一位正在喝咖啡的老太太行礼后,说明来意,希望借用他家的窗户摧毁德军据点。老人家替他们打开窗户,士兵架好机枪,老人喝咖啡但天花板被震得落下片片碎屑落入她的咖啡杯中。德军据点被炸毁后,他让士兵把落在室内的弹壳捡干净后,向老人家行了吻手礼,轻轻关上房门才快步离去。

  ●这几个客串倒是唯一的意思了。 道格拉斯的份戏里面在帐篷里恍然斯巴达克斯讨论租船的感觉。 轮到贝尔蒙多的时候白背景居然有点戈达尔的感觉。 喜剧化的法国老太太。 安东尼博金斯照常的有趣。 奥胖在演这些的时候总是中规中矩。

  《巴黎战火》影评(一):“巴黎在烧吗?”:曾经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

  “巴黎在烧吗?”:曾经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巴黎战火》(Paris brûle-t-il?, or Is Paris Burning?, or Brennt Paris?, or Parigi brucia?, or Palaako Pariisi?,巴黎在燃烧/巴黎大火烧起来了?/战火自由魂,法国、美国,1966) 自由法国反法西斯战争经典黑白大片。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代表作。根据美、法两位记者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片名直译为“巴黎在烧吗”。影片全景式演绎1944年法国抵抗组织和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由于德军上将司令不想成为历史罪人,解放巴黎与保护巴黎的矛盾终于在小规模巷战后得到解决。一座城市的自由渴望,一位战犯的历史功勋。宏大壮阔,曲折起伏,不乏神来之笔,只是略嫌松散,致招大而无当之讥。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莱斯莉·卡伦(Leslie Caron)、布鲁诺·克莱默(Bruno Cremer)、阿兰·德隆(Alain Delon)、加特·弗罗比(Gert Fröbe)、皮埃尔·瓦内克(Pierre Vaneck)、玛丽·韦西尼(Marie Versini)、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等主演。全明星阵容。 笑独行补注:史载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1894-1966)上将于1944年8月7日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巴黎卫戍部队司令,投降后一直在法军监狱中服刑,1947年获释定居西德,而其家人也在其军界朋友帮助下逃过希特勒整肃令迫害。影片中巴黎美女爬上美军吉普表情献吻的情节颇有趣——“我们等你们四年了。”“可美国才参战三年啊!”——结果是名草有主的美国英雄被她吻傻了。作为大制作,该影片曾与《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1962)齐名,二者片长也旗鼓相当。在下所见D9影碟片头中文字幕将东普鲁士拉斯登堡误作俄罗斯东部。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影片历史背景】 维基百科“解放巴黎”词条 (略) (2008年12月,原题《“巴黎在烧吗”: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2018年10月订补) 【“巴黎在烧吗”: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8-12-24 20:47】

  《巴黎战火》影评(二):大型作品一拍就死,它却活了

  

1

从头到尾,是个特别大的悬念。除非像建国大业一般众星云集,露个脸儿就阵亡一般的奢侈,

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打动你?

从和战时的纪录片混剪,你就能看出克莱蒙大师追求一种真实感。作为一个二战的亲历者,他对当时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到处是断瓦残垣,从头开始巴黎市,民在受苦,想想当时,毕加索和萨特等等知识分子,还留在城内,心情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的去向。

但光是这个绝对不会打动你,你看的到处都是战争的细节,如果拍的特别写实,你会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但是这个片子里面到处都是空气,到处都是能让你自由呼吸的幽默,到处都是苦中作乐的轻松。

从克蒂茨Choltitz将军接受希特勒的任命以来,上半部分最打动人的就是去救丈夫的场景,在一群等同居家的难民即将装上火车的时候。还有上校到盟兵那里去请救兵那一段。而下半部全部都是鲜花与庆功,那是胜利的感觉。

纳粹军团从上到下所体现出来的失败,那种泄气也表现的很真实,这就是历史真实。

2

对于这样的大型题材,最好的办法就是避重就轻,要举重若轻,才能够赢得最后的作品。

所以这部电影不断的在变换视角,每次都是从比较有趣的视角,所以我称它为写意。

比如德国大军镇守巴黎,去反映在草坪边上刮胡须的德国士兵。又轻松又紧张。反映牧师要去参加游击队却遭到了拒绝,说我们需要你牧师:牧师也说你们也需要我。在第30分钟的时候,将领掏出一张满标叉叉的巴黎地图,即将要爆破的画面响起了音乐,让人心里一揪。每一个镜头都是ok镜头。

Choltitz是拯救巴黎的大功臣,全世界都要记住这个德国将领。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当时出版的纪实文学改编创作的。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We all share the guilt. We went along with everything, and we half-took the Nazis seriously, instead of saying "to Hell with you and your stupid nonsense". I misled my soldiers into believing this rubbish. I feel utterly ashamed of myself. Perhaps we bear even more guilt than these uneducated animals. (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Hitler and his supporting Nazi Party members.)

我们都有同感。我们随波逐流,半认真对待纳粹,而不是说“见鬼去吧,你这愚蠢的废话”。我误导我的士兵相信这些垃圾。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也许我们比这些没受过教育的动物更负罪感。(显然是指希特勒及其支持他的纳粹党员。)

  《巴黎战火》影评(三):导演说

  1951年,克雷芒推出的《被禁止的游戏》,以目光狭隘的农民为背景,他们看不到比屋前花木和鸡犬牛羊更远的东西,因此他们的孩子们倍受压抑,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诗情画意般的憧憬得不到周围大人的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千方百计进行反抗,当然,孩子们的行当总是受到成人的呵斥和禁止。克雷芒忠实地体现了布瓦耶原作的精神,影片中不少组镜头令人无法忘怀。1957年,克雷芒把玛格丽特·杜拉的同名小说《太平洋大坝》搬上银幕,这部以远东为背景,和美国编剧萧艾文合作在意大利拍成的影片,虽表现出导演罕见的洞察力,但因美国味道太足,未受到法国影迷青睐。

  1965年至1966年,克雷芒拍摄的这部超级制作《巴黎大火烧起来了吗?》成了每年7月14日法国庆祝国庆节必放的传统保留影片。本片明星荟萃,法国三位巨星无一或缺:让-保罗·贝尔蒙多饰勇敢含蓄的彼尔罗,阿兰·德隆饰戴高乐的特使沙邦·德尔玛,伊夫·蒙当饰解放巴黎的装甲兵上尉;西蒙娜·西涅莱演巴黎近郊的一家酒吧老板娘,赫赫大名的奥逊·威尔斯饰瑞典领事诺德林,而德国城防司令冯·舒尔第茨将军则由盖尔特·弗卢伯担任,让-路易·特兰迪尼昂演法奸塞尔日上士,米歇尔·比高利饰电话局长。这众多明星联手以高超的演技,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巴黎解放前夕错综复杂、近乎传奇般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本片采用当时报刊登载的无数感人的战时趣闻作为花絮,使一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充满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轻松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再现了法兰西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忱。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戏:当部队攻入市区向德军城防司令部进军的时候,从推勒里皇家公园的一个德军据点射出的子弹挡住了前进的道路,由英国巨星安东尼·帕金斯饰演的瓦兰中士率领五名士兵,登上了公园对面的一幢公寓楼,他彬彬有礼地向一位正在喝咖啡的老太太行礼后,说明来意,希望借用他家的窗户摧毁德军据点。老人家替他们打开窗户,士兵架好机枪,老人继续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咖啡,但天花板被震得落下片片碎屑,落入她正在搅动的咖啡杯中。德军据点被炸毁后,他让士兵把落在室内的弹壳捡干净后,向老人家行了吻手礼,轻轻关上房门才快步离去。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当德军城防司令私自给瑞典领事诺德林开了特别通行证,请他去见戴高乐将军谈判巴黎避免炸毁的条件后,两名盖世太保突然来到他的办公室。冯·舒尔第茨以为自己的行动已被纳粹总部察觉,这两人是来杀害或押送他回柏林的,所以他刚坐在办公桌旁,就悄悄拉开抽屉,准备摸出手枪,以应不测。这个颤动着的手的特写镜头反复出现了三次。将军虽然脸上故作镇静,但他发抖的手反映出他真实的思想状态,观众的心也被这只手抓住了。这个特写镜头的容量很大,观众可以对情节的发展产生多种推测:既然事已败露,押赴柏林受审亦难免一死,舒尔第茨摸枪的目的是准备自杀。也许他会想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希特勒已失去理智,德国败局已定,既然大势已去,打死两个盖世太保,向盟军投诚,保护巴黎城有功也可青史留名。但是如果他开枪不利,被盖世太保打死,历史就将会重写。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位不速之客来巴黎的目的,原来是希特勒要在炸毁巴黎之前,命令冯·舒尔第茨设法把卢浮宫内一幅15世纪的珍贵壁毯运回柏林。舒尔第茨明白对方来意后,如梦方醒,又悄悄地把手从抽屉中缩回来。二人走后,他不停地用手帕擦着额头上的冷汗。真是一场虚惊!而整部影片不也是一场虚惊吗?及时赶到的盟军迅速占领了各个文明古迹景点,从而避免了一场与圆明园大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类浩劫,战争狂人希特勒在电话中的嚎叫终于被欢庆胜利的圣母院钟声淹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黎战火》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