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是一本由裴钰著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25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精选点评:
●主要是讲翻译的意思嘛...取这么大的名字
●不值一看。
●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莎士比亚怎么和林黛玉搭到一块去了呢,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都只是代名词而已,书中深入浅出的讲了一些文化冲突现象,有些还算比较实用吧。
●其中有一个《红楼梦》版本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杨说,他本来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戴看古文也有难度。译出来就有些诟病。
●内容虽说不错但是支离破碎的……
●脑残作者作脑残文...
●扯淡!
●当“袭人”变成“袭击男人”,也只有苦笑的份了。翻译,这个难题,真不容易解决。本书从翻译的角度对小说的字词进行探究,让人对曹雪芹的功力更加心生敬意!
●很另类的角度看红楼~有些诙谐~
●名字就取得没有智商!!!!!!!!!!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读后感(一):无耻作者作无耻文
无耻作者作无耻文,
为什么还会有脑残的出版社帮忙发行?
浪费纸张~
题目哗众取宠不说,内容也是差到离谱...
还公开对学者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词:不要脸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读后感(二):莎士比亚眼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在我国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在西方人眼里《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宝玉的怡红院改名做了怡“绿”院,刘姥姥成了基督徒,贾政领着一家人做弥撒祈祷,林黛玉的蓝颜知己是个英国人,德国真的有个贾宝玉式的男士……作者第一次揭示了围绕着《红楼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许多趣闻佳话,让人忍俊不已,又感慨良多。
本书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追溯传统汉语的无穷魅力,让我们重新发掘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巨大魅力,通俗严谨,雅俗共赏,是一本意趣新颖别致的红学品评作品。
《红楼梦》在我国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在西方人眼里《红楼梦》是什么样子的?宝玉的怡红院改名做了怡“绿”院,刘姥姥成了基督徒,贾政领着一家人做弥撒祈祷,林黛玉的蓝颜知己是个英国人,德国真的有个贾宝玉式的男士……作者第一次揭示了围绕着《红楼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许多趣闻佳话,让人忍俊不已,又感慨良多。
本书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追溯传统汉语的无穷魅力,让我们重新发掘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巨大魅力,通俗严谨,雅俗共赏,是一本意趣新颖别致的红学品评作品。
《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读后感(三):西方角度解读《红楼梦》,但书名脑洞开得666。
写于2009年11月1日(那些年的渣渣观后感)红学研究者数不胜数,红学书比比皆是,然而当我在品红楼的书籍区域又一遍走过时,却撞见了它。多么匪夷所思的名字,多么奇特的解读思路,于是,不管什么内容,它的名字首先吸引了我。
世界就是这么奇怪,莎士比亚和黛玉的图片同时出现在了封面上,却是如此和谐。原以为书中的主角会是书名的两位人物,没想到他们只是作者借以中外的代表人物。
这本书非同以往,不重在对故事情节的剖析,而是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追溯传统汉语的无穷魅力,揭示了《红楼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许多趣闻佳话。
我感慨颇多的是,如此多的诗文,如此美的意境,如此深的中国文化,实在为难那些翻译家们了。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 翻译了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
然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翻译家不是语言工匠,而是语言的转换大师。
红学走出国门,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传播,更是一个文明古国的探索,没有底气十足的汉字和文化功底的人,是不可能翻译出基本准确的《红楼梦》。仅仅会认字的把文字当做一门工具的人其实还是文盲,所谓不识字的文盲减少了,而不会审美的“文盲”呢,却在大量增多,人们的阅读也就从“审美”坠落到一种简单的认知了。
看红楼需要好的环境,身边的人也需退下,慢慢品曹公的文字,总让人有种庄周梦蝶的陶醉感,他能够让读者的思想和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阅毕,恍然地抽身而出。我是黛玉?黛玉是我?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