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微光处处》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4-12 03:04: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微光处处》经典读后感有感

  《微光处处》是一本由曾家达 / 高鉴国 / 游达裕 / 梁玉麟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光处处》精选点评:

  ●即使还没开始就有种感同身受的苦逼心酸泪

  ●job.....career.......vocation

  ●集合了大陆、港澳、台湾和海外的28名华人社工的心路历程。刚看完大陆篇,开始看香港篇,差异很大,当大陆的社工还在思考如何让受众认识何为社工的时候,香港社工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从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中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学的处境和社会工作何其相似。读此书更多的是被这些社工如天职般的使命感、真诚的奉献和不懈的坚持所深深感动!

  ●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和要去学习的。

  ●挺有意思的,反而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可惜我也没能早点读到。港台的社工为了更好的服务一面努力地打磨辅导和助人技巧,一面不断反思如何保证这个职业在追求社会正义上的初心,避免仅仅沦为社会控制的工具。而内地的草创者们从零做起,钻出一个一个的裂隙试图确立自己和职业的身份。我要学的还太多,无论是沟通和辅导的技巧、发挥民主的组织和决策技巧,还是准确的评估的技巧等等。会希望自己像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样,不是成为一个街头技术官僚和资本主义的安全阀,而是步入美好生活的同行者。

  ●还是没找到方向。

  ●导师主编的书,还是不错的

  ●社工人理应必看的书。对一门职业的现状,比较现实得描写。

  ●有心,但是书中为什么没有跨了行业回来做社工的例子?

  ●国内社工行业殚精竭虑多年却依然换不来足够的信任和认可,人们只看现在,不懂发展,只愿意同甘不愿意共苦,社工好做,狭隘难解。

  《微光处处》读后感(一):有感

  《微光处处》通篇读下来,大体分四个部分,港澳篇、大陆篇、台湾篇、海外篇,每一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人从事社工的经历和见闻,感悟。在这些感悟中,能体会到社工价值观,对社工专业认同,能感受到现今社工的发展道路的坎坷艰难,能看到未来那名为希望的光芒处处散发着微光,而社工在其中一路的高歌、踏屐前行。这本人文色彩浓厚的书,从头到尾凸显着社工的精神情怀。 我想这些经历是弥足珍贵的。有些人成为社工源于意外巧合,有些人源于一开始的信念,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生经历感悟,却汇成社工的一部诗歌。社工注重助人自助,坚持利他主义,服务弱势困难群体,每一个社工不同的价值观,但奇异相同的是奉献,是帮助后的满足感。

  《微光处处》读后感(二):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人是利己的动物,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同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也懂得同感,懂得为他人着想,我不知道第一个唤起人这种思维意识的人是谁,但他真的很伟大,最起码,除了兽性,人还有着神性,介乎于兽与神之间,徘徊游荡,却也造就了人的独特,人的社会。但现在,外物的创造,人与物质距离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分崩离析,生命质感的流失,除了困在带有些微自我幻想式的个人圈子里,不论思维还是眼界,渐趋固化。在这小小的世界里,人大多时候看不到更高更远的世界,也甚少有人能提起勇气走出这个舒适区,渐渐循规蹈矩,渐渐在个小圈子里围着鸡毛蒜皮呻吟,挣扎,斗争,有时候觉得真是种悲哀,却也无能为力,唯有不变的是不要忘记,世界很大。 我想除了走远些,还可以多听些,社工在这方面的确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不同人生经历,看到不同的人生风景,这是一种福利,也是一种幸福。

  《微光处处》读后感(三):女性应避开的坑

  已婚女性的困境、自卑及在婚姻关系中的压抑是很普遍的问题。 地位不平等使人偏执 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女性惯于接受外在的安排,大部分(迟早会发生的)婚姻出现问题的妇女都将悲剧归咎到命运;亦有部分妇女长久地因为自己可以做个被呵护的幸福小女人而沾沾自喜,但一旦遇上婚姻问题,便显得更不堪一击,甚至歇斯底里。在问题发生以前,依附男性生活的女性越来越陷入「被迫害妄想」与「被宠爱幻想」的极端。 普遍出现的一段不太好的关系是追求的时候男性占劣势,恋爱婚后是女性占劣势。这种不平等于男女双方都是不好的、易使人偏执的。我感觉这样离幸福越来越远。 堡垒还是囚牢 自工业革命以来,家庭被界定为私人范畴,家庭劳动不被视为社会性的、经济性的活动。在讲求金钱、效率的文化体系中,全职照顾家庭的工作变得没有经济价值,显得毫不重要,虽然其实很累也并不容易。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天职”将女性安排到不受重视、缺乏自主空间的岗位上。家庭成为女性感到最有保障的场域,同时又成为她们的囚牢。于是在婚姻出现问题时,她们仍选择默默忍受。不离不弃的坚贞背后,诉说着无奈和看不到出路。 绝大部分“问题女人”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全职家庭主妇,30-50岁,低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属中下或低下,自我形象偏低、缺乏自信。 所以 从觉醒开始:觉醒自己身处的困境;觉醒自己在生命中有选择的可能;觉醒自己想要些什么,不想要些什么。

  《微光处处》读后感(四):心若向光 何惧黑暗

  有灯火的地方必定有人类,有灯火的地方也必定有着关爱。

  《微光处处》讲诉了28位社工的心路历程,28个彼此不同却又有着许许多多共同的信念的故事,从港澳到大陆到台湾以及海外,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者们诉说着他们的苦辣心酸,当然还有奉献于社会、关爱弱势、不畏艰难的伟大勇气。

  在港澳篇中,社会工作者们积极参与弱势群体的“充权”,从帮助艇户“上楼”,到成为家庭妇女维护自己权益、解放思想的关键力量,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展现了“助人自助”的原则,即使与官方话语相违也要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同时,在这些过程中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也通过在大学里面的社工教育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而面对新时期管理主义模式的冲击以及“整笔过拨款”政策,香港地区的社工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而老一辈的社会工作者们也表达了自己对香港未来的社工事业是否还能保持初心,保持热情的担忧。

  在大陆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副景象。由于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大陆的社会工作者们最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工作入手。创业之初,缺少人力物力财力,也无行政部门的支持,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也都被一一克服。大陆的社工事业至今仍然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而最为困难的则是把其他地区的经验进行本土化的过程,大陆社工的未来仍需要更多探索和实践。

  台湾的社工虽起步不算太晚,却也处于需要被更广大的群众所熟知的阶段。在地震、SARS中,社工则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协助作用。台湾的社会工作者特别重视社区工作,由下而上,由点而面,深入体现了社会关怀。

  海外篇中的社工大多数是香港的本土社工,在出国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海外社工体验,或是对当时香港政治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移民海外而接触社会工作的。而他们在海外的经验也能够为中国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说是时常被社工的那种精神所打动。助人,尽心尽力,不言放弃;助人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单纯的施舍怜悯,而是融入对象之中,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找到他们面临的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去化解困难。这是一种长远有效的助人方式,也是社会工作不同于简单的慈善事业的地方。

  还有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充权”的概念。弱势群体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无人帮助,而是群体本身无力发声,或是无心发声。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长时间没有给予他们发声的权利,所以他们自身也无争取的意识。社会工作者所做的“充权”恰唤醒了他们的权利意识,使得他们有勇气发声,这也正是体现了那条助人自助的原则。可以说,社工帮助的不仅是物质,还是心理上的重生。

  “你知道《小王子》的作者吗?他是个飞行员,常常飞过沙漠的上空,他曾经描述过在夜里飞过荒寂无人的沙漠之后,忽然看到远远一处城市的灯火时的那种感动。因为有灯火的地方必定有人类,有灯火的地方也必定有着关爱……”人类本身作为一个懂得需要互相关照的集体,那么社会工作的意义则是彻底使其更具普遍性吧。

  让黑暗的角落同样充满光明,我想这就是社会工作所追求的,即使前方有太多的未知,也要去成为坚定的社会公义卫道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微光处处》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