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一本由王国轩、王秀梅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家语》精选点评:
●查资料眼花,有待继续读完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29日捐赠
●学习古代文学的同学总是让我读这本书,说会颠覆我对孔子的认识。果然,腹黑、傲娇,他总说事在人为,顺其自然,但往往谈话最后都有转折,愿意读懂他的人,自然本身就有和他一般的认识,不愿意读懂他的人,也始终不会服气的。
●很多材料我都不相信
●2011年11月17日读完
●法师………
●豆瓣上咋那么少人读过?豆瓣全是今文经学的?
●D
●散见于秦汉之间各种故事的合辑,不少都见过啦。
●已受“独尊”之儒术影响,大义已偏孔子正儒。
《孔子家语》读后感(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感觉很像是很多书的综合了,读完假装自己读过了《论语》《礼记》。
最佩服的就是,夫子真的通透颖悟,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总能拿出合适的态度坦然处之;面对种种选择,也清楚明白,不见迷惘。不知道自己怎样成长,才能像夫子一样,不迷惑,不慌张,不犹豫。也许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这样,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并且确认它是对的。失意不至于失望,坚定且有力量,大概就可以很满意了。
《孔子家语》读后感(二):孔子与子路,一对萌汉子
1)
孔子与子路游学至某国。一日,子路去集市购物,忽然遇到一个身高马大的壮汉拦住子路之道,问:你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吗?对曰:正是在下。壮汉问道:尝闻孔子颇知礼仪,学富五车,一年几季乎?”子路窃笑,对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壮汉怒曰:“竖子无知,请你的老师孔子明日此时来见,否则必不轻饶!”旋去。
子路回逆旅告知孔子,孔子曰:“无妨,明日相见,吾自有道理”
翌日,孔子与子路适市,壮汉已等候多时,见孔子乃问:“汝孔子乎?”对曰:“正是”壮汉怒道:“汝徒甚鄙,未知一岁几季,汝可作答。”孔子对曰:“一年三季,春夏秋”
壮汉由怒转喜:“果不其然,孔子博学多闻矣”遂去。
师徒二人回逆旅,子路怒道:“老师平日教众生,皆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如今遇着歹人就轻易改口,余为师不耻,请去,羞于为徒。”孔子笑,曰:“吾尝教尔一年四级春夏秋冬,然尔却忘却遇何人说甚话之理乎?”子路惑,乃求解。
“此非常人,乃蜘蛛精,及至冬日变眠,未尝知有冬者”
子路大悟,仍尊孔子为师,尊敬更甚往日。
批注:孔老师,,别这么忽悠人家子路好么
2)
孔子与众弟子游于山中,子路亦在其中。孔子命子路下上取水,在取水时,遇到一只猛虎。子路无法相避,只得与虎搏斗。
经过一番较量,老虎不但吃不了子路,而且渐处下风,最后落荒而逃,子路勇气十足,在猛虎逃走之际捉住并斩下一尾。
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不作张扬孔子炫耀。私下请教孔子:“上士与虎相搏会如何?”
孔子答:“上士与虎相搏,将携虎头归。”
子路再问:“中士与虎相搏会如何?”
孔子答:“中士与虎相搏,将携虎耳归。”
子路又问:“下士与虎相搏会如何?”
孔子答:“下士与虎相搏,将携虎尾归。”
子路听罢,默然良久,悄悄走到一边,从怀里掏出虎尾,扔了。
批注:孔子。你就喜欢把子路整痿了
3)
子路:师,今世皆赞贞者。
译:子路:老师,现在的社会都赞美守贞洁的女子。
子曰:然。
译:孔子说:是的
子路:但女子皆以童子为恶,何如?
译:子路说:但是女子都觉得处男很可恶是吗?
子曰:然。
译:孔子说:是的。
子路:怪欤?何以如此别乎?
译:子路说:这就怪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子曰:城坚弗破则万民来朝,破璧不穿乃贻笑大方。
译:孔子说:从来没有被攻破的城墙会受到人们的信赖,但一次也没有侵入成功的士兵则会受到轻视。
批注:你俩真开放
《孔子家语》读后感(三):西方历史上的“孔子热”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意大利利玛窦:穿儒服,戴儒冠,自称儒者
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盛赞东方之富庶,文明之昌盛,为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令人向往的东方窗户。
1582年,利玛窦来华。据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记载:玛窦初至广,下舶,首袒肩,人以为西僧,引至佛寺,摇首不肯拜,译言我儒也。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未一二年,四书五经皆通大义,乃入朝京师。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
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思想十分推崇,他慨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这真是大不幸。”在《哲学辞典》中,他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莱布尼茨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作出重大贡献的西方学者。他研究过中国的《易经》,他发现:如果以阴爻代表0,以阳爻代表1,那么《易经》图像从0到64正好为二进制的连续数列,这与他自己1678年发明的二元算术完全一致。据此,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哲学具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所以他热烈地赞美儒学,甚至公然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
他斥责那些在中国传统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欧洲学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一位名叫五来欣造的日本学者认为:“儒教不仅使莱布尼茨蒙受了影响,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响。”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庞德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孔子家语》读后感(四):《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首先这是一本节选本,但是在书名中没有体现出来,这是我给它三星的主要原因。
○前言
此书的成书:有说法是七十子后学所为,有说是11(或12)世孙孔安国所编。
由于王肃的部分原因,本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①王肃是司马昭的岳父,有攀龙附凤之嫌。②王为了与当时的大拿郑玄作对,有很多故作新奇之语。)同时,本书中内容多为其他书中重出,曾一度被认为是王肃伪造。
书中有与荀子思想相通的法家思想。
相鲁第一
孔子为官:中都宰(礼仪官)、司空(土地、礼制)、司寇(法律)
始诛第二
这一段被称为“充满杀气”,主要是“斩杀侏儒”,其理由不明,可能是“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谷梁传》)。旧注说“欲嗤笑鲁君”,所以遭到斩首。也就是说斩首是为了“正礼仪”。
孔子并非一概否定“诛”,但需要“先教后诛”,否则就是暴虐行为。
有五种大恶是不免君子之诛的: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王言解第三
王者如何不出户牖而教化天下。本篇体现了儒家教化第一的思想,教化的施行也是每一种宗教所面临的问题。
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七教:想要百姓达到以下七种效果,必须要在上的人施行相应的七种教化
下:孝 |悌 |宽 |择友|不隐|耻争|耻节(以不讲节操为耻)
上: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
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总结一下,大概就是让有贤能的人各得其位、得其禄,正符合儒家出仕的思想
大婚解4
古之政,爱人为大。大婚,万世之嗣也。
儒行解5
这一篇总结了儒者所应有的道德行为:自立、容貌、备预(预先准备)、近人情、特立、刚毅、为士、忧思、宽裕(宽容大度)、举贤援能、特立独行、规为(规范自己的行为)、交(交朋友)、尊让(恭敬谦让)
在孔子的时代,就常有人拿儒者开玩笑。
问礼6
五仪解7
把人分成五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虽然如此,但仍然有一些灾祸和梦兆是上天来警告天子的。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因此对上天力量和人自身力量的对比,是更看重自身行善的。
致思8
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
在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劝说下,弟子中有十三个人回去奉养父母了。
对死的观点: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非今之急,后自知之。”一向都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
三恕9
智:使人知己→知人→自知
仁:使人爱己→爱人→自爱
好生10
不令而从,不教而听,是治国的至圣境界。
孔子的教化一般是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准则,而非纲领。君子的三患、五耻。
观周11
期于至圣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金人三缄其口,铭其背曰:“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一点与耶稣“只有从嘴里出来的东西才是危险的”的理念相同。
口是何伤?祸之门也。
弟子行12
耶稣的门徒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认识,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没有个性。而孔子的每个弟子都是不同的,孔子很清楚每个弟子的德行和缺陷,因此能够因材施教。
贤君13
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进贤贤哉。
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
贤者治国,所先者在于尊贤而贱不肖。但是“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也不行。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未有子(人民)富而父母(国家)贫者也。
辩政14
孔子回答问题“各因其事”,很有针对性,很灵活。
忠臣谏君有五种方法,需要猜度君主的心理而行之。孔子采取“风谏”,要用各种比喻进行讽谏。
治国方法,推荐贤能之人: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齐之道。
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
六本15
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忠言逆耳利于行
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
孝:要“大权则逃走”,不使其父犯“不父之罪”。
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辩物16
哀公问政17
孔子在某些方面也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和原因。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治国九经。
诚者,天之至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诚,弗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之所以体定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颜回18
政不穷其民力,尤不穷其马力。人穷则诈,马穷则佚。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颜回和孔子都能从人的哭声中听出人为何而哭,哀、伤程度如何,是丧还是诀别。
孔子认为的“成人之行”: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很少见孔子用这么玄乎的语句)
如果能够“穷神知礼”,就是“德之盛”了。
子路初见19
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
孔子是一个积极的人,喜欢从正面思考问题。
朝廷昏庸的话,应该离位,而非死谏。
看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而非言辞容貌。
在厄20
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其志不广。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
入官21
安身取誉为难(又官位稳固又有好名声)
六者:己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怠,已过勿发(再次发生),失言勿掎(音几,辩护),不善勿遂(继续下去),行事勿留(拖延)。
除六者:忿数(怨恨)、拒谏(不听劝谏),慢易(行为不庄重谨慎)、怠惰、奢侈、专独
贤君必自择左右,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有神力)
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困誓22
讲如何对待困境
休息的地方——死。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君子知道一个国家有不好的事就会躲避,因为怕遭到同样的对待。
夫内行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不可矣。
弟子对孔子也并非一味的认同,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时弦歌,子路不悦。
君子好乐,为无骄也(为了不骄傲放纵);小人好乐,为无慑也(消除畏惧)
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士慎此三者,则无累于身矣。
五帝德23
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宰我)
孔子对上古先王非常尊崇,但也没有神化,对“黄帝(治国)三百年”的解释是“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
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躁哉予也。宰我答道:“小子毋或宿(有问题不要过夜)。”
这篇里有对黄帝、颛顼等人的描述。有些事神化的,比如帝喾“自言其名”。
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帝尧:富而不骄,贵而能降(谦虚)
五帝24
五帝和五行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朴素的唯物哲学。汉代出现的“五德终始”说可能源于孔子。
太皞(音耗)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木属东方,五行的运行从木开始
执辔25
以德、以法。德法者,御民之具,犹策马之有衔勒也。
令不再而民顺从,刑不用而天下治。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
乱→危→不和→不平→不义→贫。
季冬正法,孟春论吏,治国之要
本命解26
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古人一般在冬天农闲时嫁娶。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匹夫之德/匹妇之德。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乱家子,世有刑人子,有恶疾子,丧父长子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
三不去:有所取而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
论礼27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巴结);
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给夺(混淆)慈仁。
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礼者,理也。乐者,节也。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五至和三无;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五起
观乡射28
习射的同时教礼
郊问29
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
五刑解30
礼与法相比,孔子更重礼
上有制度,则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则不犯
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
(人民的各种缺陷),刑罚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辄绳之以刑,是谓为民设阱而陷之。
大罪有五,杀人为下:①逆天地者罪及五世;②诬文武者罪及四世;③逆人伦者罪及三世;④谋鬼神者罪及二世;⑤手杀人者罪及其身
刑政31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
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行刑罚则轻无赦。
有指无简(证据),则不听也。
附(量刑)从轻,赦从重,疑则赦之。
四诛者不以听(不必详加审理)
当时很注重休养生息之道,“果实不时,五木不中伐,鸟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礼运32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然而还)未有不谨于礼的。如有不由礼而在位者,则以为殃。到孔子时代,礼已经败坏了。“今之在位,莫知由礼。”
冠颂33
冠于阼,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冠而字之。
庙制34
天子立七庙,诸侯5,大夫3,士1,庶人0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辩乐解35
把音乐风格与世道兴衰和个人的气质修养联系起来看
君子之音,小人之音
从琴曲中还能听出描述的这个人“黮(音但,上声)而黑”,orz
问玉36
玉之德,君子之德:11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通过人民的表现,看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化,及各书的不足)
屈节解37
能屈能伸
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
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
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七十二弟子解38
原宪:吾闻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
子夏故事:三豕渡河,实际为“己亥渡河”
曾参:出妻的理由是藜蒸不熟;不再娶的理由是自己不能“免于非”
南宫子容:以智自将(自己保全),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孔子喜欢不想做官的人
本性解39
孔子的家世
从孔父嘉之后,后来有一支以“孔”为姓氏
其母私祷于尼丘之山而有孔子
素王
孔子不认为“天祚”: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终记解40
有生必有死,对死处之泰然。但担心他的治世之道不能被后人采用。
生不能用,死而誺之,非礼也。
正论解41
赵盾和董狐(史官)的故事。古代有奇怪的法律。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就相当于弑君了。如果越境则免。
天良史者,记君子过,扬君之善。
我闻忠言以损怨,不闻立威以防怨。防怨犹防水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之,不如吾所闻而药之。
曲礼子贡问42
春秋笔法(与上章所谓良史不矛盾吗?)
富而不好礼,殃(招致祸患)也。
凶年贤君自贬以救民
孔子并没有提倡厚葬,“称家之有亡焉”,而且不能超过礼的限度。祭祀也同意,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曲礼子夏问43
待人接物,丧葬礼制
对待父母之仇、昆弟之仇、从父昆弟之仇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仇人的态度和自己是否做官都不一样)
出席葬礼如果动情哭的话,就要赠送礼品。孔子是一个对情非常重视的人
反对用珠玉等陪葬。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
因为子路遇难被剁成肉酱,就让身边的人把醢都倒掉,不忍心吃
曲礼公西赤问44
丧葬礼中的具体礼仪
古者(相对于孔子)不祔葬(合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自周公已来祔葬矣。
反对明器:盟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反对殉葬,也反对用偶人陪葬:为刍灵(涂车刍灵:泥车草人草马)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