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起源》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L. Heilbron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社会的起源》精选点评:
●大学读得第一本经济史,转眼4、5年过去了。
●一部教科书类型的经济学书,不会让你有顿悟感,但作为经济学习,又必不可少。
●浅显易懂,脉络清晰,给人启迪。满分。
●2012-05-20-2012-07-03
●喜欢海尔布伦纳先生~
●坑爹.
●阅毕,一本经济史的经典教材,以美国为主线。阅经典名著是件愉快的事。前面写得比后面精彩,可能后面的社会还在发展中,并无定论;也可能亲身体会,有各人自已的看法。此书对我来说是经济学的启蒙,下面希望系统的学习。 薄薄的一本书能将经济学史介绍的这样透切,难得。有这样介绍中国经济史的我将乐意看下。
●最近看不进数学书,便把它翻了一遍。
●很好读 把之前学过的经济知识都系统地串了起来 ,脉络清晰
●简洁,严谨,深刻。我想不出更好的评语了。
《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一):宏观视角的经济史
【http://blog.sina.com.cn/leiwon】在阅读西方历史书的过程中,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堆砌起来的繁杂内容常常让我望而生畏,甚至是越读越迷糊、越读越恼火。然而,眼前这本书却做到了强干弱枝、切入要害,堪称难得一见的西方经济史力作!作者抓住“生产-分配”的主要问题,沿着“传统-命令-市场”的脉络将西方世界上千年的经济活动娓娓道来,叙述宏大、文字利落。对我来说,很久未有过如此愉悦的阅读体验了。以下为札记。
1)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可以归纳为生产和分配。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里,针对这两个问题演化出三个解决方案:传统、命令、市场,三者是递进的关系。按照现代人的普遍认知,市场经济是相对效率最高的制度安排。对于这一点,大家在20世纪末苏联解体之后达成了基本共识。考察经济社会演进的广阔图景,主要任务就是回溯“传统主导型社会→权威主导型社会→市场制度”的艰难历程,焦点在于市场社会的产生。
2)在12世纪之前的欧洲,社会的经济问题大都通过传统或命令来解决。从古代和中世纪迈向市场经济社会需要三个变化:一是容许和鼓励人们自由逐利;二是交易活动必须通过货币来完成;三是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来指挥经济活动。在古代中国,社会阶层存在士农工商之划分,商人地位最低;同样,在古代欧洲,“社会鄙视商人获得的财富,财富仍然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攫取的一种剩余,来自对基层农民和广大奴隶的压榨,而不是持续增长的生产系统的结果”。此类观念在中世纪仍然如是,“教会对贸易的态度在本质上是警戒的”,有一句格言叫做“商人很少或从未取悦上帝”。
3)是什么力量将欧洲推向了市场经济?行商促进了贸易;城市化刺激了商业;十字军东征实现了欧洲封建社会与近东商业社会的联接,从而加速欧洲经济转型;民族国家的兴起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推动商业和工业发展;探险活动带来贵金属;加尔文主义鼓励追求财富,打破了宗教对商业的束缚;庄园制度崩溃,经济生活彻底货币化。社会各个阶层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努力获取更高的收入,自由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共同提供了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时势造英雄,伟大的亚当·斯密解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关键词包括劳动分工、积累、生产率、增长、竞争,最重要的当然是“看不见的手”。
4)市场经济的内在推动力在于逐利,注定了具备更高效率的工业生产方式必然会普及,问题只是什么时间普及以及在什么地方普及。“工业革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一连串事件”,酝酿了若干个世纪之久,最终在18世纪中后期绽放异彩。英国拥有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相对富裕的贸易国家,成熟发展的中产阶级,较欧洲大陆更富商业头脑的贵族,科学研究的盛行,相对开放的社会结构……工业革命催生一群新人类——企业家,他们为社会进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更重要的是,工业技术彻底改变了世界。
5)经济活动是一个系统运动,经济怕静不怕动。商品需要被消费,储蓄需要被投资,如此形成一个循环,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社会繁荣与进步。然而,20世纪初的美国存在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农场主和工人的报酬未能随着生产率的进步而上升,从而制约了他们的购买力。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消费和投资螺旋式紧缩,“失败导致进一步的失败”。在股市投机触发1929年大崩盘之后,大萧条如约而至。
6)基于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资本主义国家“把政府开支看作私人开支的一种正常辅助”,政府使用“支出和税收的权力,向停滞的经济提供动力”。随着二战的爆发,公共支出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并未像大家担忧的那样再次陷入萧条,而是步入了一个持续近三十年的“黄金时代”,其中除了冷战之外,还有三个要素对“黄金时代”的出现起着关键作用:一是美国大量的潜在商品需求,二是战争期间产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转为民用,三是新的劳动工资合约将工资与生产率二者的增幅进行绑定。
7)欧洲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不尽相同。“欧洲资本主义建立在封建基础之上,具有深层次的阶级冲突”;“美国资本主义建立在有力的新基础之上,毫不费力就得到了下层社会的忠实拥护”。“美国资本主义产生于一个政治统一的环境”,拥有巨大的、无障碍的统一市场;欧洲小国林立,“迫使工业增长只在少数地区实现,而且是在持续的民族敌对氛围中发生”。因此,欧洲整体的生产率日益滞后于美国。此外,欧洲资本主义还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演化出福利资本主义的新范式。而为了克服市场分割的缺陷、避免大萧条期间的国际贸易灾难,欧洲逐步迈向了经济政治的一体化。
8)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走向终结,导火索是石油价格的冲击,高潮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双双来袭(即“滞胀”)。美联储挥舞着加息的大刀将通货膨胀斩落马下,“却又导致了一场所谓无声的萧条”——“经济增长放缓,生产率下滑,实际工资下降”。“黄金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政府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向”,正所谓“政府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0)西方国家的“黄金时代”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市场越来越多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大幅增长,例如,2005年的全球外汇交易量是1985年的10倍。驱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包括:运输和通讯成本下降,以及管理技术的进步,例如福特公司在1990年代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个生产环节,制造出基本相同的汽车在全球销售,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引来同业纷纷效仿。不容忽视的是,“全球化影响的主要是工业化国家,以及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和瓦解后的苏联系统,被排除在这一过程之外”。
《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二):摘录
《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三):读《经济社会的起源》
在本书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讲述经济社会的起源和演变,颇有经济史的味道,不同于经济思想史,本书将事实分析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言简意赅,是经济学很好的入门读物。其实经济学的两个根本问题是生产和分配,对应的则是效率和公平,“做大蛋糕”要求经济组织和经济生产有效率,“分好蛋糕”要求经济分配做到尽可能地公平。
效率和公平具有永不退色的魅力,每个时代都有各自坚定的追随者,然而,这一对孪生兄弟有时候可以“共同成长”,有时候却又少不了“闹矛盾”,因此,每个时代都需要合适的策略来处理好这一对孪生兄弟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效率和公平尽可能和谐相处,来使得人们达到“幸福”最大化。与之相对,解决经济问题的方式大约有三种,基于传统,基于命令和基于市场,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主流意见不相同,在一个稳定的古代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传统,这里的传统更多的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文化,文化之中凝固了血缘、权力,换言之,这种传统是一种固化了的分配秩序;与之相对,在古代的动乱时代,传统的秩序格局迅速瓦解,这时基于实力(军事、政治、习俗)的命令取代传统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手段。不管是传统还是命令,我们都可以看到经济在这种语境下更多的是依附于政治、社会和习俗的,其独立于社会其他要素的程度很小,至少从既定的结果来看,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依附于社会的存在,在古代社会,和宗教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相比,经济力量是弱小的。而基于市场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则是近代才出现的现象,这一手段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写了经济力量弱势的历史,而组织化的经济力量正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力量。
如果对比传统、命令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就可以理解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同市场调节相比,传统和命令是基于一个静态社会的,而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静态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一个大市场、大生产、大需求、大分配的社会是应对不了千变万化的要素信息和产品信息的,正是这种千变万化的市场刺激,才激发了人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产业革命是在地理大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的刺激使得技术变迁可以产生持续性的收益,进而形成的组织化的经济力量逐渐摆脱政治力量和宗教力量的桎梏,成为塑造新社会的根本推动力。任何理论上的分析,如果没有事实的佐证,都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如果想要更清楚地了解传统-命令方式是如何向市场方式演变的,我们就要把目光转向欧洲,这个现代社会的发源地。
考察欧洲就要从古希腊讲起,由于欧洲的历史错综复杂,我们在这里侧重经济以及和经济相关的要素。稍微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希腊社会产生一种错觉,即夸大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程度,人们可能会关注其繁荣的商品经济,伟大的数学和逻辑成就,还有几乎人人称道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可是人们容易忽略两点,一是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大量奴隶“义务劳动”的基础上的,二是希腊城邦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实体,如果在和平年代还能保持繁荣的话,在战争年代,希腊松散的政治联盟正是其繁荣终结的原因。从希腊的衰落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其启示:没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就没有经济的繁荣,而是战争和贫困正是终结繁荣的罪魁祸首;没有庞大市场和技术支撑的商品经济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被战争打乱,便很难恢复过来,因为其未能建立起组织化的经济力量和阶级。
而之后的罗马帝国的繁荣除了政治文化方面没有达到希腊的“文明”程度,但是其经济繁荣程度是不低于希腊的,当时的罗马是罗马帝国商业产品的聚集地,整个帝国的谷物、奢侈品、香料、橄榄油都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而罗马的繁荣在来自东方、北方和西方的满足入侵下也终结了。我们考察罗马繁荣终结的原因自然有战争对经济秩序的冲击和罗马帝国内部的腐败,但是其自身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值得深思的。和希腊的经济组织形式相似,罗马的经济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的,而运往罗马的商品更多的是奢侈品和谷物,换句话说,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的劳动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创造财富的是奴隶,享受财富的是贵族,没有激励机制的经济模式下,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赖于身份和权力,所以,希腊和罗马的经济模式还是传统-命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法形成可以塑造社会的组织化的经济力量,因此,这样的繁荣是脆弱的。
现在我们来考察中世纪的经济组织模式。考察中世纪就不能脱离中世纪的语境——宗教化的世俗世界,贯穿整个中世纪的是世俗世界的纷乱和精神世界的统一。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九世纪查理曼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欧洲一直处于长期战乱状态,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一时期有赖于天主教保存,但不得不说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倒退的时期。随着查理曼大帝去世,神圣罗马帝国一分为三,就是之后的法国、德国和法德之间狭长地带即意大利,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冠之争又引发了无穷无尽的战争。现实政治的分立,导致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国内市场长期无法形成,曾经开放的经济模式在中世纪变得封闭了,代替城市经济兴起的是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在庄园内部,领主是最高统治者,掌控着内部农奴或自由民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生活。如果要分析封建庄园经济形成的原因,长期混乱的世俗政治是首要原因,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繁荣的经济是没有保障的,除此之外呢?其实,中世纪的天主教对经商的态度是深恶痛绝的,这一点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就可窥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经院哲学家和教士的著述以及天主教传统教义中,高利贷和利息简直就是万恶之源,而利息是货币化的典型体现,没有利息,就没有货币的流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自由流动,利息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因此,在中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商人一直是和高贵无缘的,人们认为“钱生钱”是一件有违上帝教义的肮脏的事。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鼻祖亚里士多德提出“所费”和“所得”的概念,即我们今天说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成本等于收益才认为是道德的,因此,许多敛财的商人在临终之前会把自己的钱财捐献出来,以赎罪。
下面集中讨论英国在近代的转变,因为英国是现代国家的始祖。首先我们必须关注英国独特的独立环境——西边是辽阔的大西洋,东边和法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四面环海的地理区位使得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频繁的战争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独立,这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独特的地理区位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航海大发现为英国开辟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而英国自身的科学研究在有持续绩效的激励下,各种各样的发明层出不穷,随探险船只一起起航的一个年轻人,后来出版了一本书——《物种起源》,这本书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剧烈冲击了天主教教义,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当时人们疯狂追求财富是一种思想上的认可。这是英国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对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我们不能忽视英国的历史传统。1215年的《大宪章》已经已经将国王的权力做了清晰的界定,虽然之后,许多国王并没有遵守这一宪章,但英国的上院在此之后一直在和国王的斗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和欧洲大陆教权和皇权的二元对立相比,英国王权和议会权力的斗争无疑更具现代气息。而1688年光荣革命所表现的妥协精神和经验主义一直伴随着之后的英国,并且被带到了新大陆,这一传统对国内不破坏秩序下的改良即民主制下的纠错机制的形成无疑是很重要的。
但不管怎样,产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了。一旦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劳动、土地要素的集中配置下,加之清教徒的节俭和疯狂聚敛财富,英国社会迅速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一转变,使得组织化的经济在英国建立起来,全球化的市场使得英国人有了持续利益的预期,在此背景下,资产阶级成为塑造社会的力量,他们不再是政治、宗教的依附者,他们塑造了近代社会,也把这一模式带到了全球。最终,经济的市场调节全面替代了传统-命令调节,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四):【读书笔记】经济社会的起源
经济社会的起源
【美】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Heilbroner)
威廉·米尔伯格
李陈华 许敏兰 译
前言
历史火车头的能量并非完全来自经济动力和制度。如果社会主义失败了,那大多是由于政治而非经济方面的原因;如果资本主义取而代之,那是因为它找到了顺应经济力量的政治意愿和手段。
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能不断地进行内在性变革(self-generated change),但恰恰是这种活力成了该制度的主要敌人。
一、经济问题
——Karl Poppe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经济史的出发点必须是关键的生存问题,以及人类如何解决生存问题。【P.2】
我们的富裕不是作为个人而富裕,而是作为一个富裕社会的成员而富裕,并且,对物质富足的随意假定,以及把人们相互连接为社会整体的纽带,这二者的可靠性程度其实是一样的。【P.3】
“稀缺性”通常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感受,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富裕,稀缺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尽管商品生产能力在迅速提高,但占有自然界果实的欲望增加的更快。【P.3】
稀缺性不仅缘于自然界,还缘于“人类本性”。经济学最终不仅与物质环境的稀缺有关,而且同样地与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生产能力有关。【P.4】
生产的基本问题是设计一些能把人类能量调向生产性用途的社会制度。【P.4】
社会的经济制度不仅要确保足量的社会人力,而且还必须确保对其进行有效配置。【P.5】
如果不能把生产性人力导向最迫切需要的领域,社会甚至会招致灾难。【P.5】
一个有生存力的社会不仅要生产商品,而且要生产恰当的商品。这种配置问题告诉我们:生产行动其实不能完全满足生存的必要条件。【P.5】
未来确保稳定的物质补给,社会分配产品的方式就必须是:既要维持生产能力,又要保证继续工作的意愿。(人类制度研究)【P.6】
对于一个有生存力的经济社会来说,它不仅要克服自然界的严格约束,而且还要容忍和控制人性中固有的不妥协性(intransigence)。【P.6】
事实上,权力是社会实现强制性经济变化最有力的工具。【P.9】
命令可以作为一种民主意愿的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专制意愿的工具。对于命令这一伟大的经济控制机制,不存在绝对的道德判断。【P.10】
二、前市场经济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最终差别在于,粮食种植者能养活多少非农人口。【P.17】
农村是古代经济的最终根基。【P.17】
在古代文明中,一般情况下,财富是政治、军事或宗教权力或低位的报酬,而不是经济活动的报酬。【P.21】
社会总是倾向于把最高报酬给予对其最有价值的活动,在长期动荡的古时代,毫无疑问,社会生存更需要的政治领导、宗教保护和军事威力,而不是贸易专长。【P.21】
在前市场社会,财富倾向于跟着权力走,到了市场社会出现以后,权力才倾向于跟着财富走。【P.21】
如果财富是一种侮辱,那么这是由于贪婪者的个人失败;如果要实现社会公正,那么必然要通过个人再分配、施舍和慈爱来实现。【P.22】
经济利益服从真实的生活事务,即趋利避害(salvation);经济行为是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道德规则在此方面起着约束作用,就像约束个人行为的其他方面一样。【P.30】
自由追求经济收益,以及人与人之间在新的合约关系中展开进攻性的竞争,对市场社会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P.33】
市场社会存在的条件是,几乎每一项任务都必须有货币报酬。
所有经济任务的货币化所导致的各种货币需求流,必须变成社会的巨大动力机制。【P.33】
三、市场社会的出现
一个强有力的经济社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广泛的政治基础。
被分割的欧洲市场的融合,在本质上既是一个政治过程,也是一个经济过程。【P.41】
市场社会的核心机制,即竞争的机制。每一个人尽全力为自己谋好处,而不考虑其他人,其他人也同样受到类似动机的驱使。每一个人都非常想利用竞争者的贪欲,看看竞争者在这种贪欲之下,是否把价格提高到市场“确定”的水平之上。【P.55】
四、工业革命
先生。我在这里出售全世界想要的东西——能力。【P.67】
与封建主义不同,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服从于民主的矫正力量。【P.67】
对于一个要提高广大百姓生活水平的社会,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拥有更多的产出。
缩小分配不均也许有助于减少那个时代的到的羞耻,但是即便如此,也不会大幅度改进其基本经济福利。
要改进个人福利,就必须使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快于人口的增长。
增加产出的关键在于,利用工业资本杠杆作用去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力(human energies)。【P.72】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与资本支出是竞争性的;当存在失业时,消费支出和资本支出可以同时增加。【P.74】
不论增长得快还是慢,投资数量绝不能超过未用于其他目的(主要是消费)的资源和人力数量,这是一个严格的经济现实。【P.75】
把经济学看做社会探索独一无二的领域,这种探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在过去是那样演进的,在可想象的未来又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P.79】
五、工业技术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无支持的(unsupported)”居民其实是极短脆弱的,他们要依赖于其他上千人的工作来维持生存。
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相互依赖性,从而使经济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某种广泛的网络协调:对那些故意纽结在一起的各种活动进行平滑的协调。【P.83】
现在需要的是在指导产业战略、建立或打破联盟、选择发展突破口或管理整个流程供应链等方面有敏锐触觉的人。【P.87】
托拉斯化的过程不仅侵蚀了市场的竞争结构,而且庞大金融帝国的出现,也预示着某种政治问题。【P.92】
从古代的试错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知识群体,他们率先使自然界变得可控制。
技术本身是没有内在动力的。它需要一种社会环境:鼓励而不是禁止人们背离“实践证明是可取的(tried and true)”。社会变得更多地作为尝试创新的支持者,而不是作为古老方式的保护者,这时便会出现技术进步。【P.97】
六、大萧条
在美国,一种快速致富的哲学,已经摧毁了企业和银行业的正常警惕。【P.102】
遏止经济增长的这种突发脆弱性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收入分配方式不当使系统易受经济冲击的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不能产生足够的购买力去购买自己的产品。一个经济总是能创造出足够的潜在购买力去购买它生产的产出。
来自生产的收入支付存在非常严重的分配不公。来自生产的所有收益没有全部流入有购买意愿的人手中。
收入报酬并没有足量地流向要实实在在花钱的人。【P.106】
资本形成的速度是繁荣或衰退的关键。【P.107】
在本质上看,大萧条是资本形成率的一种巨大的、长时期的崩溃。【P.108】
无论在扩张过程中还是在紧缩过程中,经济活动都存在一种典型的累积模式:成功导致进一步成功,失败导致进一步失败。【P.109】
经济学分析的是,人类给其生存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确保集体性生存——带来秩序的社会安排。
在萧条时期,经济集中于社会的瓦解过程而不是秩序,集中于衰退而不是增长。
考察技术的焦点不在于发明本身,而在于导致技术发现和改进的社会态度及雄心的变化。
作为经济史研究者,我们集中分析萧条年代的关键任务,不在于考察它所造成的破坏,而在于理解导致人类机器能力被深刻而持久的闲置的过程。【P.110】
七、公共部门的兴起
人们普遍承认,不同类型的市场将从它们与政府的不同关系中获益,这种关系包括实际上继续作为普遍规则的自由放任,以及这样或那样的规章制度。【P.113】
让市场更好的运行的方法不止一种,修复市场缺陷的善意企图,最终可能导致讨厌的官僚主义干涉。【P.113】
八、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
九、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必须被视为西方历史上最具建设性的时期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部分的是由军事因素推动的,这些因素向整个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提供了一种深远而持久的经济刺激。【P.136】
私人部门投资依赖于投资的预期利润,而正是这种依赖性决定了长期持久繁荣的任何可能性。
随着生产率的上升,工人的报酬也将上升。这种安排完全没有导致繁荣的停止,而是延长了繁荣的时间。【P.138】
十、黄金时代的终结
服务业比制造业的就业增长要快得多,而服务业的生产率则普遍比制造业要低得多。【P.149】
既然没有风险的投资可以带来几乎相同的回报,潜在投资者为什么要投资于有风险的长期事业呢?【P.149】
工资与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从来就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工资通常是公司管理层与工会之间讨价还价过程的结果,双方的相对力量将随着经济和政治条件而变化,随着工人的工会化组织程度而变化。【P.150】
越来越流行的看法是,政府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或消除贫困是不成功的。【P.153】
全球经济现在拥有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果这种全球过剩的生产能力能够自动创造对所有潜在产出的需求,那么这种过剩就不是问题。
资本主义没有恰当的自动机制可以创造这种额外需求,一般情况下,这需要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多的工作岗位。结果,尽管存在这种巨大的生产能力,但许多人仍然陷于贫困,没有工作们,甚至被边缘化到一些非正式经济部门。【P.155】
十一、社会主义的兴衰
对未来的展望,不再涉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选择,至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未来只涉及什么类型的资本主义最有可能运行良好。
在早期动员阶段,经济是有活力的,但随后便产生了惰性,然后是官僚统治的彻底瓦解。
计划一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计划的目的在于治疗资本主义的弊病,但是在许多国家,计划变成了比疾病更糟糕的药方。【P.157】
工业化的速度,关键性的依赖于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巨大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人提供生活必需品的意愿。【P.158】
在集权经济中,计划不容许个人根据价格和利润激励去关注生产细节。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中,进入最终计划的某一个及每一个商品都必须纳入计划。
计划中的一个小过失,如果它影响了生产链中的某个关键环节,那么便可能导致总体计划被严重扭曲——甚至不可能实现。
一旦完成重建的基本工作之后,计划的主要任务便从建设转向协调。计划者面临的挑战,不再是打造现代化工业国家的基础框架,而是使这一框架能有效运行。【P.160】
从计划社会转向市场社会,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转变,而且要求政治上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权力必然从政府官员手中转移到新的资本主义企业家阶层手中。【P.162】
民主,是一个甚至比经济进步更加重要的目标。【P.163】
官僚机构的惰性和政治上的僵化氛围,是经济活力的致命障碍。过度集权的社会不是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滋生地。在可预见的未来,成功的中央计划社会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的。【P.164】
经济社会的创造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由人以及认得思想和行动来创造的。【P.166】
十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自由化,促进了一种独立于特定国家增长需要的资金流模式。金融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资产组合的最大回报,有时在极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P.174】
十三、为什么有些国家仍然贫穷
十四、信息经济社会的起源
由于生产变得更加国际化,导致国家政府投资管理公司的能力更小了——也许甚至更重要的是——公司越来越不关注任何特定政府的行动,从而降低了国家政府
对经济结果的影响力。【P.195】
市场增长与创新是共生的。【P.200】
十五、问题与可能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一般都非常成功但又有限,以至于没有什么手段可以改变物质福利。
不存在改变政治过程的动机。【P.202】
无论是谁,如果他想预见未来,就必须参照过去,因为人类活动永远与前时代类似。——Nicolo Machievelli,The Prince and Other Discourses Book Three
私人部门负责社会的主要生产性活动,公共部门负责为这种基本的推动力提供指导和保护,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经济前景大大超越从前时代的社会结构。【P.204】
未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不仅所有的预测都有风险,而且其结果完全不可知。【P.205】
利益攸关的意思是,根据某种新形式的劳工—管理层合约,管理层允许工人共享企业利润,而工人则同意管理层为维持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而限制工资增长。
某种形式的利益攸关,其实有可能形成了长期高就业的基础,避免自我破坏式的通货膨胀性工资压力。
疏通非通货膨胀繁荣的道路,并不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我们能设计新的模式去刺激需求,提高生产率,抑制持续高就业引发的任何通货膨胀后果)【P.206】
美国的部分政治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宽恕未来非法移民的同时承认这一群体的社会贡献。【P.207】
从起源上看,社会主义一直是西方思想——当然,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并不是落后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手段,而是最发达国家超越资本主义而演化为某种其他制度的一种指导。至于超越资本主义之后的那种制度,马克思自己也不太清楚:读一读《共产党宣言》就会发现,在苏联的现实中已经严重背离了这一纲领,并且其背离程度远远超过新政精神。
其实,非苏联式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始终更加集中于政治及社会民主,而不是大规模的经济重构。社会主义倡导的其实是结束资本主义的积累动力,而从来没有反对市场或适度地持有私人财产,并且肯定不是反对代议制民主程序(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processes)。计划——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最伟大目标——绝不是西方观念的核心,事实上,西方更加倾向于工人完全参与决策制定、打破所有权特权(privileges of ownership)以及经济生活重要性普遍减少,从而转向其社会、政治及没血方面。【P.211】
经济学作为一种解释体系,更重要的不在于抽象,而在于理解赋予经济生活含义的制度及行为细节。【P.217】
翻译从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好看是因为作者写得好,不好看是因为译者译得差。【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