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鬼 第二季》是一部由李承鹏 / 彭宇 / 胡淑芬执导,李好 / 马可 / 彭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博有鬼 第二季》精选点评:
●谁说烂,我觉着挺好。只是小孩最后怎么没回家?
●让人把话说完是一件美德。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感谢今天你在我说出自己很生气之后,回:你接着说。结果,我说着说着你开始拿话气我,而我竟然不生气了。
●
●这不是小孩做得出的事 这不是小孩说得出的话 跳跃感太强 感觉大眼想表达的东西宽泛散乱 捉襟见肘
●
●至少比搜索好
●一个故事比一个故事好。第一个故事我想知道小孩回家没?第二个故事挺好笑的,跟着警察的那个人的表演手法很熟悉,漏口,是学谁的?第三个故事有点感触,好人好心不一定发好人卡,但是目的鲜明的人肯定会收到“好人卡”!
●
●那个老师太做作了
●其实我只是为了删掉电脑里的目击者才看了一下,然后发现竟然还有2集,本着不看完就不能点看过的原则,还是忍着把剩下的2集看完了,还把第二季也看完了,完美主义强迫症真是害死人啊~
《微博有鬼 第二季》影评(一):看完刚好写好一篇吐槽
这两天网上多了好多噱头夺目的微电影,似乎每一个都自称为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作为一个已经被烂片强奸过无数回的苦逼少年,抱着和今天民主一样水平的侥幸心理,还是顶着惺忪的身躯,目睹一下这些所谓的新事物。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把烂片的长度缩减为半小时罢了,时间的变化不足以减少那种坑爹的高潮,烂片无论是什么形式还是烂片,还不是为了捞一笔热钱就走?图一时之利?
别跟我说没有好剧本,再好的剧本,没有雕琢,都是朽木。两个小学低年级小孩,讨论的东西都是我高中时都没有讨论过的成熟话题,还对小三,社会的阴暗面熟捻于心,倘若孩子都能如此,今日之中国怎会落入如此之境地?贻笑大方!
电影虽然是一种艺术,但是不能给人太远的距离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代表造作浮夸,从这部电影的对白中四号察觉不到那种处于离婚边缘家庭的感觉,完全是一个女演员对一个孩子的简单陈述,不痛不痒,充满了虚情假意,唯有造作的语气。
看了5分钟,就已经被雷得喘不过气,还好同学那还有未在国内公映的好莱坞新片,还是不要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就好像5分多的那一模一样,地摊货,一眼就能看出来,撒谎的本事,你还太嫩.
《微博有鬼 第二季》影评(二):中国儿童 世界上最好的演员
前一段时间《南方周末》曾经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河南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布置了题为《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结果大多数同学都以本班的班主任叶老师为原型,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感人文章。但是奇怪的是,班主任叶老师对自己的好多“事情”都闻所未闻……
最近,国际青少年研究所也公布了一项关于中美两国高中学生在课堂走神的调查报告,结果美国学生上课走神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多,而中国学生仅有不到百分之五。消息一经传出,各大媒体鼓吹中国学生积极的课堂学习精神,而坊间则认为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了谎。事实到底如此,上过学的人自然不言而喻。当美国小孩在选择诚实回答的时候,中国小孩却多少有些不自觉地夸张了事实。为什么美国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和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学生放学回家,父母亲就会说:“在学校听老师话了吗?赶快做作业去!”于是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开始奋斗。相反在美国,孩子们回家之后,家长们问的却是:“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啊?”这一句话就会勾起孩子们的兴趣,小孩就会兴致勃勃地向家长们讲述自己今天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手舞足蹈地描绘着自己在学校的英雄事迹。这样一个简单却有代表性的例子鲜明的展现了中美在家庭教育上的目的差别。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我国家长的教育态度更多以学习为主,而缺少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与品德教育。
究其原因,中国家长虽然爱孩子,但他们更爱面子,也更爱自己。当下社会,孩子更多的成为了许多家长彼此攀比和竞争的砝码,为了满足虚荣心,他们提出种种要求,而一旦孩子违背意愿时,就会使用看似“威严”的家庭暴力来捍卫作为家长的尊严。久而久之孩子们发现,为了避免挨打,更为了讨得家长的欢心,撒谎、欺骗已经成为必备技术。以前所谓的“天真烂漫”其实早以变成孩子用来讨好大人的标签和伪装,自由纯洁的孩子气早已在无形中被扼杀,最后满世界都是看起来“成绩好、学习好”的乖孩子。
近期热映的微电影《可以在一起》就描绘了这样的一付景象,当主角的家庭因父母离异而动荡不安的时候,他一方面竭尽所能希望挽回父母的感情,维系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还要在同学与老师面前扮演幸福的天使,而讽刺的是,某些学校老师,更成为极力推动孩子“表演”的幕后导演,诱惑就是作为表演奖励的“小红花”。我们不禁为孩子的精湛演技而感慨,这幕场景仿佛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装”,当那个一丝不挂的皇帝招摇过市,大人们都三缄其口,只有一个小孩敢于说出真相。如果这一幕发生在今天,也许孩子们都会跟着大人齐声称赞皇帝的新装美不胜收,这是何等悲凉。
教育体制需要改变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唯分数论”的制度不仅让中国的小孩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和伟大的创造力,更让孩子们失去了良好人格塑造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虚荣和伪装。当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久久无法突破之时,我们的孩子们却变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演员,中国的父母、老师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导演,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演员培训班,我们的社会就是现实生活的好莱坞,这是否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浮躁的社会下我们是否也该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留给孩子的究竟是一个人生如戏的未来,还是一片他们本应该得到的纯洁美好的成长天空。
《微博有鬼 第二季》影评(三):谁让出了自由的权利?
曾几何时,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微博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一片颂扬,以人文大师托马斯•穆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更是乐观的认为幻想多年的“乌托邦”世界将借助网络的帮助降临于世。从此人们不再受到主流媒体的压迫,有了自己的话语渠道和表达空间,确实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网上只要你能够吸引到听众,就完全可以尽情地畅所欲言,不管你说的是对还是错。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开始发现互联网并不是原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
而中国社会也在面临着这一波巨大的冲击,“核辐射谣言”、“致癌酸雨”、“全民抢盐浪潮”、“伪47号公告”……让旁观者对网民的想象力叹为观止,却也倒吸了好几口凉气。网易163在今年初做了一个关于微博谣言的投票,居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网民认为微博上确实是谎言成风。尽管这其中也许有五毛、美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个结果也足以令每个人震撼了。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微博谣言在未来对这个社会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害,他们在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态度和关注。近来热映的系列微电影《微博有鬼》三部曲就在用戏谑而又冷酷的镜头向人们展示:如何将一个清白无辜的好人诬陷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劫匪、如何利用微博的力量炒作出一位全民偶像、如何将一个温情脉脉的幸福家庭拆散为一出闹剧的注脚。而在这三部惊悚的微电影背后,在这一幕幕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之中,却让我们看见了微博那邪恶的力量。
萧伯纳曾经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它时刻都会令你有大祸降临。”微博也许就像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我们在此尽情放纵着自己心中的欲望,却忘了拉住缰绳。现在对互联网的管理是越来越严格了,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不进行严格监管,放任网民无所顾忌的横冲直撞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我们即将失去这片曾经自由的乐土;但这样的结果也是令人警醒的,当我们指责和抱怨网络监控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到底是谁让出了这曾经属于我们的自由的权利?我们是否真的像《微博有鬼》新三部曲中所描绘的那样,在不知不觉间于心中埋下了微博的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