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是一本由让-亨利·法布尔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记》精选点评:
●《昆虫记》是教育部要求七年级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目,今天上午匆匆翻了一遍,语言挺清新的,不过感觉还是鲁迅的百草园看着更过瘾一些,尤其是里面很多实验让人有点忧伤,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作者让法国狼珠咬了一口小麻雀的腿,他的女儿们尽心照顾,然而小麻雀还是在第二天死去了。。。。大概在科学实验室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这种家庭式的“毒杀”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以及里面描述了很多昆虫的交配,用“爱情”“婚礼”这样的字眼,看着虽然比较亲切,但“新娘”在交配后将“新郎”一点点撕碎吃掉的场景,难道不会成为青少年的梦魇吗?
●看完kindle版,买了这本收藏。最后法布尔回忆自己的童年真是看得我潸然泪下……
●非常好在于,他让我们和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昆虫亲近起来。每一个看起来平凡而碌碌无为的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
●我们对脚下的土地和依附于它的生命知之甚少,第一次觉得与一本书的相遇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朋友所在的出版公司出品,又恰好在微博上看到薄雾推荐,就买着看了。没想到内容相当厚实,二十三篇观察笔记,读了好久才读完。 作为教师和博物学家,作者文风幽默,不失精准,是一本很棒的博物启蒙书籍,我都能想象如果在小学或初中就读到这本书,会有多少昆虫丧命在我的好奇心之下。而即使现在这年纪,每每读到其中感兴趣的内容,也忍不住去期待将来带着小孩在花坛泥地里抓虫玩的场景。
●无法想象如果是小时候读过,会带来多大的乐趣,占据多少空闲时间。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是字里行间随时透露出来的。了解了为什么越是自主思考、深入研究,越怀疑进化论的原因。
●经典读物,应该比较适合男孩子吧,培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什么的,还是挺不错的——其实现在的小朋友几乎都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这些小东西了,也就是我们这种曾经漫山遍野的跑过才能从这些文字里看得到它们原来的样子,现在的小朋友只怕想去按图索骥都找不到了
●趣味盎然的一本书!如作者所言:“书本里的资源是贫瘠的,浩瀚的世间万物才是一所永不枯竭的学校。如果一个人的血液里真的流淌着激情,那么他一辈子都会是世界这所学校里的小学生。”
●八上名著之一
●补!这个版本真的很棒!!!喜欢法布尔的助手更甚于法布尔|ω・)书里提到的自然实验也让人印象深刻!
《昆虫记》读后感(一):《昆虫记》——相见恨晚的博物学神作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翻译了这本书,恐怕我会永远错过这一本足够传世的经典之作。法布尔在博物学界和后来的动物学界享有盛名恐怕不是偶然,他的这本《昆虫记》真的是极尽文字优美、观察科学之能事。很少有这样的科普著作还能给人带来美的体验的,恐怕也只有那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年代才能孕育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科学来。今天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已经远远缺乏这种让人感动的功底了。中国的科学家们尤甚。不是说他们在专业领域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扩展没有作用,而是充满功利的竞争环境和糟糕的基础教育让很多理工人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非常专精,但是却不能回头回顾那些对大家来说有意义的有趣内容。一个论文的生产机器和苦逼实验狗,与用自己的生命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建设桥梁的大师,毕竟还是有着层次上的区别。这个痛苦的现实要怪谁呢?恐怕谁也不能怪,科学到了今天,在中国的体制下,也只能是这幅光景。
说说这部书的内容吧。看到后记,我才发现了编译者的良苦用心,那些学名都不用法语俗名,而是使用了真正的中文学名。这对一本科普著作来说是很必要的。太多的中国人不仅缺乏人文素养,这种自然知识也是缺乏的。尤其是城市的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既不懂那些太过高雅的运动和艺术,也不懂接地气的自然美景,每天只是狭隘地看着自己的一方天空。他们需要真正有营养的知识填补几乎是半空的大脑。当然,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奢求。根据调查,至少有一半的所谓中产和大部分的工薪阶层,一年连一本书也看不了。更何况这种题材的冷门书籍了。即使这本书现在的主要阅读群体应该是孩子们,设计这种模式也有利于潜在的亲子互动。不论是逼着家长自己去搞清楚这些小虫子谁是谁,还是发动小朋友自己去查资料搞清楚它们的真实情况,都是书之外的另外一层学习和互动的可能性。这本书就起到了更深刻的教育作用了。
书的装帧非常舒服,书脊处可以窝得很深,这让单手手持变得很舒服。轻质的纸张也有一种在看原版书的感觉。不过轻质纸张的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我不敢用荧光笔划线。这恐怕也是鱼和熊掌不能两全吧。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总之这本书我会在孩子(如果有的话)上小学以后找个机会安利给TA,告诉TA这是老爹认识的阿姨翻译的书。开发了孩子的自然科学兴趣,又成功装了一手BI。
《昆虫记》读后感(二):昆虫的另类标本——《昆虫记》书评
一般来说能够将动植物的原始样貌形象地记录下来的话,一般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制作标本,这样形象而且能够保存很多年。除此之外想用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难度就相当大了。但是这方面的著作也有,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昆虫记》,一共分为十卷。这部书将昆虫的种类、特性、习性和婚习等都囊括了进去,但是由于原著篇幅对于我们普通非相关专业的人士来说的话是很有挑战性的。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昆虫记》是由威译引所翻译的作品,译者考虑到了我们普通人群的需求,所以本书只是从原著中精选了23篇观察笔记,篇幅大大缩短。从本书的文字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已经做到了信达雅的水准。我们可以尽情的在本书中体会到原作者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
你可以在本书中发现作者的观察细致程度足以让你叹为观止。例如在“天牛”一文中对天牛幼虫的观察,作者就提到了天牛幼虫在橡树中的生活期是三年,以一位科学家的身份说出这话我相信他是肯定观察了这么久的,光凭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很多观察家了。作者在介绍天牛时,首先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对雕像理论的笃信,结果天牛幼虫的行为动摇了他。
在我们大部分人眼中天牛就是一种害虫,几乎就是人人喊打,而很少有人像作者这样用一种细致入微不带任何偏见的眼光去描写天牛。例如文中在描写天牛幼虫的外形时提到了天牛幼虫的运动器官—‘乳突’:“如果幼虫想要前进,它就鼓起靠近尾部的乳突,背部和腹部的乳突同时凸起,并且缩起身体前端的乳突”。这样的文字比你去看没有生气的标本来说,这蚊子已经算得上生动的‘活标本’了。
在这里你可以i回到作者的严谨,在观察对比天牛幼虫与成虫的行为区别时,特意做了实验来证明:“天牛天生具备一些能力,可以说得上是一些智慧,这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获得的灵感,相反成年之后还有可能退化”。例如成年天牛在试验中的惨淡表现。
通过这篇笔记,你四号感觉不到天牛作为害虫的可恶,因为作者就是完全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来观察描述天牛的。而且在这些文字中你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之情,而这样的感情在这23篇笔记里都有所体现。
如果你以前从未读过本书,我相信你读后一定不会失望;如果你读过,再次拿在手中阅读也会有 进一步的理解。
《昆虫记》读后感(三):读《昆虫记》:触动心弦的昆虫世界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https://www.freethink.fun
昨天清理照片,发现一张学校学生桌子前放有一本《昆虫记》,今天拿起猫打湿过的书,读完剩下的部分。
进入五月,家里的虫子开始增多,偶尔会出现一些飞虫、苍蝇,甚至还有刚孵化出来的小蜘蛛。我家的猫眼神好,经常发现这些细小的生物,她会用自己的前脚或刨或按,逗弄它们。
细小的昆虫使我想起儿时的夏天,任凭日光毒辣,依旧会去田里捉蚱蜢,沿着蚂蚁的路线找它们的洞穴,听说蚁后就在那里。
亨利·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他会花很长时间观察昆虫的行迹,为了验证红牧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用无数次精巧的实验,最终证实了它们是用视力判断前方的路,这是我想起《昆虫总动员》里鼓着眼睛的蚂蚁,不禁感叹设计师的严谨。
昆虫世界充满智慧,圣甲虫用与生俱来的工具,包裹好食物,带到安全的地方享用或养育后代。掘土蜂是天生的刺客,总是能找到昆虫的脑神经,并给予致命一击。沙泥蜂是经济适用型建筑师,选用的材料外观不华丽,但却是一个温暖的地方……
昆虫的世界残忍暴力。螳螂会在交配完成,吃掉自己的丈夫。雄蟋蟀歌手美妙,但雌蟋蟀却是性格暴烈的女伴。步甲是一辆重甲机,是有名的开膛手……
这些亿万年前存活下来的昆虫,他们有聪明的头脑,也不乏自我生存的原则。法布尔的文字流露出无限的喜爱,充满哲思。我喜欢他严谨观察下的思考,请允许我摘录一段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科学能告诉我们星星的距离、移动的速度、重量和体积,那些庞大的数字令我们感到震惊,但它们却无法触动我们的心弦。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生命。那里有什么?那些恒星又温暖着什么?理性告诉我们,其他的恒星也照耀着一些和我们的世界相似的星球;在那些土地上,生命永不停息地变化着。这是多么美妙的宇宙观啊,但总的来说,它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猜想,而非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而事实恰恰是至高无上而又人人能及的证据。可能的事,不管可能性有多大,都不是事实,而只有事实是坚不可摧、不容置疑的。 ——昆虫记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https://www.freethink.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