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是一本由【清】刘树屏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0,页数:18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读后感(一):汉字与中国人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 [清]刘树屏 撰写 余世存、胡赳赳 整理编校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迎接六一儿童节特别策划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2013年由我发掘修复,经由合作出版社呈于公众,初心仅为令其重见天日,未料竟掀起一阵“字课图说热”,且历久不衰。
经典的复活与召唤
此间,我婉拒了多家出版社聘我策划新版本的意图。委实来说,良莠不齐的出版质量、功利夹杂的出版心态、随波逐流的出版环境,让我只想作壁上观,加之发愿已了,因此并未心动。然而,对于“字课图说”我依然有想法未了,只是久埋在心底,静待机缘。修复的版本虽堪称面目“清晰”,但远未至“精良”,此之为一憾;假若没有相关的导读,书虽佳制,亦必会被束之高阁,此之为二憾。另外,经典的再现能否与时代相匹配,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也就是能否实现古典的现代化?这对出版者的要求相当高,因为一味地复古是刻舟求剑,将古典的精神融于现代感的设计之中,使古典能一并前行,才是古典的焕新。此之为心头一冀。
我这“二憾一冀”也快有五六年了。其间与学者余世存、出版人余玲反复讨论,确立主线,制订路线,更是得到了几位有才华的编辑人和设计师的全力襄助,此事乃成。
这便是奉献给读者的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它确乎是迄今为止最为精良的一个修复版本,三年来,几位编辑人和修图师以此为志业,方有这样的成果;它确乎是不仅有导读,而且将导读延展为两本书的精讲。这也是我和余世存先生的首次通力合作,因而有了《汉字百讲》和《中国字说》的出现,这两本书补充了现有语文教育的某些不足,至于是否有“济弊”之功,则要交给大众检阅了。这套书的设计,确乎是将经典进行“复刻”,既葆有经典的神髓,又有设计的美感,我们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新中式”,恰恰相反,这是经典在个体身上的复活和生发。
因此,复刻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借由各方人士的力量,才得以具足面世。他们心系于一个伟大的道统,这个道统是文字的道统——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伟大复兴,都逃不脱中国文字这个基础能源。
守着中国文字这个巨大矿藏,披沙沥金者,绝无“乞讨”的可能和必要。这便是中国文字给予当代人的信心。
对《中国字说》和《汉字百讲》,有必要多说两句。作为“字课图说”配套的“精讲”,起初,我和世存只是想撰辑一个薄薄的册子,予以少年儿郎们进阶的扶助。因此,从“字课图说”中拈了一百个最常见的汉字,进行解析和探讨,于是有了《汉字百讲》。又感慨于当今知文字训诂者不多,遂又有对中国文字学基本常识的讨论,于是有了《中国字说》。这些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可谓是“学校不教、父母未学”。我们与文字之间的根源性关联,越发地淡漠了、退化了。这未免让人想起沙漠和绿洲的象征,假如我们多一些灌溉,便多几个读书种子的悟入,其中也必然有圣贤出现的可能。一俟圣人出,便又能荫庇后世,文化流长、精神传续则是必然。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
如果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国。“中国”不仅是个地理和历史概念,更是个文化概念。历史百代更替,中国千秋未亡。夏、商、周的文字,现在还处在断代考古的过程中;春秋战国的六国文字,形成了古文学;秦代李斯一统文字为小篆,气象为之一统,是为今文学;汉隶由吏官文书所创,加快书写的同时也使文字由圆形变为方块字,气象又为之一变;此后行草真楷,纸帛书简,书艺和文艺,皆长盛而不衰,遂有古今一体的蔚为大观之象。
中国文字从形式到内容,都确立了中国人的基本范式,确立了人格、文化和书道的合一。我们当下面临的任务集中在几个议题上:一、简体字的功过问题;二、传统割裂的问题;三、文化粗鄙的问题;四、文化自信培养的问题;五、道统传承的问题;六、常识缺乏的问题;七、文化观念解释权被垄断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而来,因此急不得。一点一滴来做,必然功不唐捐。
“功不唐捐”是胡适的口头语,而胡适也是由“字课图说”发蒙,可以说是该书迄今为止最大的受益人之一。这个复刻版,假若胡适能看到,也会点头称善的吧。
不懂中国文字及由之承载的文化,是没有脸面称自己为中国人的。因此,“从汉字入手,学做中国人”是这套书的缘起。有些人想,“我就是中国人,还用得着学做中国人吗?”我想说的是,你离那个理想中的中国人还很远,诸多先贤大德,一辈子都在学做中国人。
(作者系作家、“澄蒙”发掘者)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读后感(二):在每个⼈⼼中,建⼀座汉字的神庙
“⼤也。京为天⼦所居,故⼤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两百万,⼈烟稠密,冠绝各省。”
翻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字课图说》) 的“京”字⼀条,颇觉震撼。在今天,即使是中⽂系本科毕业⽣,
⼜有多少⼈知道“京”字本义是“⼤”呢?不知此,⾃然也就不明
⽩鲸、倞、勍、惊等字何解,⾃然也就不会使⽤“莫与之京”
(意为⽆与伦⽐)之类成语。
《字课图说》的注释没有只谈“京”字,且将当时京城的规制、传承、⼈⼝等信息,⼀⼀介绍出来,虽然不尽准确(当时京城居⺠应不⾜百万)。
《字课图说》出版于 1901 年夏,本是私⽴澄衷蒙学堂(中国最早的私⽴现代学堂之⼀)的识字课本,编者中既有蔡元培、刘树屏、章梫等宿儒,⼜有沈颐、严保诚、夏清贻、姚明辉等新锐,细节上⼒求尽善尽美(课本中所有字由书法家唐驼书写; 配图者虽匿名,但描摹细致,皆有所本,必出⾃名家),使该书在晚清学堂⻛靡⼀时,胡适先⽣誉为“中国⾃有学校以来,第
⼀部教科书”。
2014 年,本书曾再版,引起巨⼤争议。赞者认为,⽼课本中蕴含着深厚的⼈⽂关怀,理应被后代所承继;弹者认为,
《字课图说》中部分内容⽋严谨,且注释都⽤⽂⾔,不再适合现代读者。
然⽽,不论是赞者,还是弹者,都是从功⽤⻆度来看问题, 且均承认《字课图说》的优点在:
其⼀,循序渐进。书中每个字都有简释和详释,适合不同年龄读者。
其⼆,选字科学。《字课图说》收⼊ 3291 字,其中 2643 字与最新版《义务教育语⽂课程常⽤字表》(共计 3500 字)重叠,在没有检索简捷的语料库时代,能达到如此⽔准,殊为不易。
其三,注意形近字、多⾳字等辨析。⽐如“柿”字,注明“俗误作杮。杮⾳肺,削⽊⽚也”。再如“否”,亦读如痞,书中特别注明含意有变化:“⾳痞,不通⽈否。”
其四,有启蒙情怀。⽐如“缠”,释为:“中国⼥⼦多缠⾜,泰⻄⼥⼦多缠腰。⼆者皆⾜以害身⽽弱种。故中⻄有志之⼠, 并设会以禁之。”拳拳之⼼,达于纸背。
其实,只谈功⽤,现代字典显然更强⼤。以“和”字为例,
《现代汉语字典》竟列出 8 个读⾳、29 个义项,臻于极致。可问题在于:⼏乎没有孩⼦⽤《现代汉语字典》开蒙,即使是成年⼈,也很少翻阅,只把它当成⼯具书。
“⽂字是⼯具。”这是现代社会反复灌输给⼈们的观念,其背后是对科学的盲⽬崇拜。在科学精神加持下,现代⼈创造出极端精确的《现代汉语字典》,以及异常严苛的现代语⽂教学, 却少有⼈追问:这些“科学⽅法”真的有效吗?
可以参考以下调查数据。
⼀是来⾃⼭⻄师范⼤学的调查显示,在 400 名受访⼤学⽣中,300 ⼈提笔忘字(其中 1 7 ⼈经常如此),90%以上的受访者常写错字,只有75 ⼈在书写时笔顺正确,仅占总数的18.75%, 能完全正确书写汉字的仅 37 ⼈,占总数的 9.25%。
另⼀是针对沈阳师范⼤学、辽宁⼤学等院校⼤学⽣的调查显示,每天使⽤电脑 3 ⼩时以上的受访者中,50%⽆法区分z、c、s 和 zh、ch、sh,⽽每天使⽤电脑 5 ⼩时的受访学⽣中, 100%⽆法区分。
事实证明,有了“科学⽅法”,中国学⽣识字能⼒反⽽在倒退,甚⾄汉字本身也出现了危机——汉字原本多⾳,以传统北 京话为例,同⼀个字有“⽂读”和“⽩读”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
⽂化。可在科学眼中,这是对记忆⼒的“浪费”。于是,汉语拼
⾳⽅案规定⼤多数汉字只有⼀个读⾳,且在声⺟ z、c、s、zhi、chi、shi、j、q、x 后,将部分韵⺟为 ie、e 等的字,归并为 i, 使汉字全部读⾳只剩 166 个,反⽽增加了汉字拼⾳化的难度。
多元变⼀元,复杂变简单,看似“天堑变通途”,但在复杂世界中,越简单越容易丧失活⼒,从⽽率先衰亡。相⽐于前辈,
现代⼈丧失的绝不只正确书写汉字的能⼒,⽽且丧失了从⽂字系统抵达⼈⽂系统的能⼒,从⽂字中获得审美快感的能⼒,通过⽂字理解前⼈思想的能⼒,以及通过⽂字获得独⽴思考的能
⼒等。
这些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应恢复繁体字的想法,绝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然,“恢复繁体字”同样来⾃⼯程化思维,⽆⾮是⽤新的
⼯程来解决旧⼯程的缺陷,很容易落⼊“推倒—重建”的循环, 除了造成更⼤浪费之外,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许,应该换⼀种思维⽅式,即:在现有结果之上,重建汉字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从这个⻆度看,再版《字课图说》具有突出价值。该书最
⼤的⻓处是,不是就字⾔字,⽽是努⼒钩沉字与字之间的关联, 其⽬的不只是教⼈识字,⽽是帮助读者获得传统⽂化的底蕴。
《字课图说》提供了这样的教育观:识字不是掌握⼀种⼯具,⽽是⼀种接引,是为了进⼊关联,并在关联中发现⾃我、成就⾃我。这种“为⼈的教育”,远胜于“为知识的教育”。
越丰富的关联性,越有利于⼈适应不同环境,学会扮演不同⻆⾊,才能更好地融⼊多元社会,形成包容、宽厚、坦诚的
⼈格,这是再专业的《现代汉语字典》,也⽆法实现的⽬标。 换⾔之,《字课图说》其实是⼀座⽤汉字搭建的⼩⼩神庙,
它唤醒了⽣⽽为⼈、我们⼼中都有的那份潜质。也许,学习
《字课图说》⽆法让⼈拥有更⾼的⽂凭、找到更好的⼯作,但经历《字课图说》,退可孤芳⾃赏,进可苍⽣为怀,神交古⼈, 与我们⺠族渐⾏渐远的伟⼤传统相接续,岂不快哉?由此可以理解,新版《字课图说》为何如此精⼯细作,将旧版图⽚、字形的模糊、漫漶⼀⼀修正,此亦孔⼦所⾔“割不正,不⻝”之遗 意。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加⼊了两本解读《字课图说》的当代学者著作,即胡赳赳和余世存合著的《中国字说》与《汉字百讲》,此为旧版所⽆,堪称新版的最⼤亮点。
现代语⽂教学是祛魅化教育,只谈知识,不及修养,有学
⽽⽆学问,阻断了⼼灵与传统之间的⾎脉联系。现代⼈即使读了《字课图说》,也很难进⼊,更难由此回归敬意。理性教育易,情感教育难,诚⼼正意、格物致知的功夫需在⻓者点拨下, 从分毫做起。这就需要站在当代的⽴场上,⽤今天孩⼦们能看懂的⽅式,复归中断多年的传统学问功夫。
读《字课图说》易,读对《字课图说》难,新版则为此提供了⽅便法⻔。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读后感(三):每天认得几个字
六月溽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是一件分量满满而又清凉入心的礼物,是那种你净手才舍得翻开、让你心生珍惜的书。
澄衷蒙学堂,创办于1900年,创办者是当时宁波商团的领袖叶澄衷。当时正值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出逃,举国动荡不安。叶澄衷却主张“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他在今天的上海虹口区张家湾捐地三十余亩,银十万两,创办了澄衷蒙学堂。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国人开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
字课,就是识字课本;图说,指有图有文。《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是澄衷蒙学堂自己编修、使用的启蒙教材。
编修这套教材的,是第一任校长刘树屏,他后来当过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的校长。刘树屏虽然进士出身,却非常重视新式教育。
故而,他编修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不只是教孩子们认得几个字,而是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科学知识,涵盖了语言、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称得上“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
全书一共4卷,8册,除了第1册是凡例、目录和检字索引外,其余7册按照不同门类,收入各种汉字共3291个。比如,第2册所收汉字以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流、各国知识等为主;第3、4册则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等。
课本的页面采用“九宫格”的方式,每字配有注音、释义、举例,有些字还配有手绘插图,一共有图762幅。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绘图的吴子城,写字的唐驼,都是近代颇有功力的画师和书法家。
最独到的地方是,这套课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程度,释义分“简说”和“详说”两部分。“简说”仅十余字,专为10岁以下儿童所写;“详说”供10岁以上儿童阅读,更加复杂和细化。
比如“天”字,简说:“至高无上曰天。天地。青天”。详说:“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愈远则愈薄。以风雨表测之,高千尺,气轻三十之一;高万有六百尺,轻三之一;高万八千尺,轻二之一;高至二百余里而气尽,气尽则空,故曰天空。”
如此一套课本,可供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使用,内容很厚实,花费却又很节俭。每天读几个字,于孩子的文言文知识和修身做人的道理,都大有裨益。
6月5日下午,到位于三环边的安贞大厦25层采访此番“精讲复刻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两位编者余世存和胡赳赳。日影西斜,窗含西岭,樱桃正好。古人的美意,今人的遐思,都汇聚到手中美好的书页上,人为之忘情。
初版于1901年
百年语文第一书
记者:首先请问二位跟《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渊源。
余世存:(示意胡赳赳)他嘛,中国当代的汉字热是从他开始的。
胡赳赳:我发现这套书,是读陈存仁的《阅世品人录:名中医旧上海见闻录》,里面提到胡适,提到这部书。我才留心去找,找到了之后发现这套书很有出版价值。
那个时候《共和国教科书》很火,后来找资料,发现《共和国教科书》学的是《共和国字课图说》,而《共和国字课图说》是抄的这个《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于它是那个《共和国教科书》的爷爷辈。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就是拿着这个做蓝本去出了《共和国字课图说》。
胡适对这套书的评价特别高。
记者:网上可以查到资料:1929年,胡适时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托陈存仁约请澄衷学堂老校长谢观,在大新街“松月楼”吃素斋。三人因缘际会,相谈甚欢。谢校长谈起澄衷学堂完整地保存着历届毕业生的考卷,连胡适写的九宫格大楷也在其内。胡适听后颇为高兴,他还向谢校长讨要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称之为“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
胡赳赳:这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套识字教材,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当时也是盗版无数,为此大清律法还专门为它颁了一个《版权法》,为了应对有关这套书的官司,专门颁了一个不许盗版的法律。
记者:我看到资料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共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本书出版两年之内就加印十次,迅速成为全国通行的小学教材,几十年间风行海内,成为胡适、丰子恺、梁漱溟等一代精英的启蒙教材。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可谓近现代中国语文课本的典范。”
胡赳赳:中国自有现代教育以来的语文教材,这个是第一本,所以也被称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如果仔细去看它的内容就会发现,它各方面都编得比较完备,的确是当时最好的人编的。
主持编纂者刘树屏是当年晚清的状元,做过类似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厅长。你就想吧,进过翰林院的翰林来编一个小学教材。当时澄衷蒙学堂的教务处长是谁呢?蔡元培。
澄衷蒙学堂是个私立学校,投资人是叶澄衷,宁波人,在上海是个五金大王。他也是一个儒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一直在上海、宁波办教育。上海其实出这种人,自己虽然没读多少书,但是一言一行一板一眼,都是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他那个时候做五金挣了很多钱,就开始投教育,买地盖学堂,然后聘当时他认为最好的老师。胡适、茅盾、竺可桢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是书专为小学堂训蒙而作
以开发性灵为第一要义
余世存:叶澄衷先生虽然少时失学,但他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他曾经感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临终前,即1899年,叶先生在上海捐置土地30余亩,并以10万两银兴建澄衷蒙学堂。是年10月快要落成时,叶先生病故,遗命对学校事须有久远规划,其子又捐款10多万两继办。
叶先生挑选任命的刘树屏先生相当出色地实现了他的心愿,刘树屏先生订立了《澄衷蒙学堂章程》,确立了澄衷蒙学堂的规章制度,强调学堂“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即或秉质不齐,亦宜循循善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
进士出身的刘树屏虽为科举时代的大文化人,但他并不守旧,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他要求参与编写者尽力吸收西方教科书的形式,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兼容并包。在《字课图说》的编写作者中,既有如蔡元培、章梫等“宿学通儒”,又有沈颐、严保诚、夏清贻、姚明辉等年轻新秀。章梫先生总揽《字课图说》的编纂事务,蔡元培先生负责全书定稿,书法家唐驼先生缮写课本,吴子城先生专事绘图。刘树屏强调,“是书专为小学堂训蒙而作,故词尚浅近,一切深文奥义不及焉”,对于难字难义,“不特艰于讲解,且恐阻窒其性灵也”。
在他之后,蔡元培先生长校。由此可知,蔡元培先生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思想行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刘树屏先生等人已经为其导夫先路。澄衷蒙学堂先后有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章太炎、李公朴、马寅初、林语堂、夏丏尊等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仁人志士来学校任教。有人统计过,澄衷学校前后培养过四万名学生,其中有丰子恺、钱君匋、陈虞孙、胡适、竺可桢、袁牧之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可见,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大学起点即高标的成绩并非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蒙学堂等中小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记者:很难想象一个蒙学堂,一本小学教材,竟牵连出如许多大家。
胡赳赳:一切皆源于澄衷蒙学堂要做一个现代性的学校,而不是私塾。那个时候孩子上学都是私塾,找个教书先生,然后几家合资,都是考秀才、考举人这一套模式。你要参加乡试、省试等等,你找私塾先生就够了。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现代学校。
而澄衷蒙学堂是一个现代学校,6~12岁的孩子上,然后受现代教育,算术外语什么都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就是他们学国语的教材。而且当时学都是从“小学”开始学,识字之学叫“小学”。我们现在叫小学,其实也是从这来的。
但是后来我们的教育把这块儿给砍掉了。我们不知道这个字的出处,不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不知道这个字的来历。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简化字运动,更是影响巨大。好像学中国汉字太难,太复杂,繁体字不好写不好认,不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素质,所以要有简化字。要尽快扫盲,就也不教这个“小学”了,也不教识字了,就是告诉你这个字怎么写、怎么拼、怎么读,怎么组词造句,然后你能读书看报,就可以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再不去了解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就相当于你不知道你的族谱是什么,你姓赵你姓余,你这个家族怎么来的都不知道,你会活得很浅薄。
为往圣继绝学
文字里面找到安顿之所
记者:胡先生,刚才余世存先生说“中国的汉字热”由你而起。您对汉字的敏感是有什么由来吗?
胡赳赳:小时候,我爷爷教我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他是民国时候上过高中的人。那时我爷爷的父亲,就是我的曾祖父是武汉私立成城中学的校长,就把我爷爷弄到武汉去上高中。高中没读完,抗日战争爆发,拎着箱子赶紧回老家,然后就在老家办乡村教育,搞文教。
我的曾祖父后来还在平原大学当历史学教授,平原大学后来就是华中师范大学。他是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的学生、大儒马一浮的随侍弟子,伴传奇式的“复性书院”达十年之久。
所以小时候爷爷还教一点,其实也不多。他碰到对的人说两句,碰到觉得不对的人,他一句话都不说。老先生都是这样。我觉得他更多是身教大于言传,就还是有一点家风。
然后到我父亲、我大伯辈,我爸爸也是中学老师,都是接班。他们身上还是有那种范儿,还是有那种气息在。我觉得那个很奇怪,就是生命当中那种气息,好像还真不是你靠读书就能读来的。
我在《新周刊》时,我们就做了几个跟汉字文化有关的专题,比如“百年汉语贡献榜”、“汉语怎么说”。那个时候《新周刊》每年还做“年度汉字”的盘点。
2015年离开《新周刊》后,我就创了一档节目叫《赳赳说字》,就在喜马拉雅讲千字文,每天讲一个字,一个字讲8分钟。现在大概讲了300多个。
记者:觉得还是在文字里边能够找到安顿之处?
胡赳赳:说真能找到也是假的。至少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还比较心平气和一点,还不是那么浮躁。
余世存:找到了一个消磨时间的办法。
胡赳赳:而且这里头,还有一个我们说的“为往圣继绝学”。这个“绝”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它的确是快绝迹了,快灭绝了。第二个含义,就是它的确是一门独特的有智慧的学问。你不继下来文脉不就断了吗?它里头有那么多的智慧、那么多的义理。你随便研究一个字,就会发现你跟造字的那个人气息相通。他为什么造这样一个字?他当时怎么想的?后人怎么用的?它的确里面有很微妙的地方。
比如今人说“茶”字,是“人在草木间”。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茶的本意就是“荼”,就是苦的意思,茶和荼本身是个异体字。在文字当中有大量的这种,跟我们现在的望文生义误解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在造字上来讲,它里头有很多你要辨本清源的东西。如果你读《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本书,你对文字的理解就不一样,你写出来的东西不一样,你的文字要有重量、有气息、有温度得多。你要不懂这个东西,你的文字也走不远。
相与淬厉奋发
以无负乎君之所期
记者:据我所知,胡先生最早发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在2014年左右,最早交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当时余世存先生和陈丹青先生等同为推手。这次余先生的角色是编者之一,请问角色的转换是怎样发生的?
余世存:赳赳还在《新周刊》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做过几次关于汉字汉语的专题。这些年,他自己除了把这套书从图书馆找出来给到当代读者之外,他自己又在讲《千字文》,讲“赳赳说字”。这些年对汉字汉语的这个发展现状,他想的应该是比较多一点。
2014年左右他发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之后是给新星出版社出了,那个时候我啊陈丹青啊,一看这个本子,对它的出版形态,还有它的那个写法都还是很感惊奇。当时就觉得,这套书确实应该成为一个家庭的藏书或者参考书,所以推这个书还是推得比较多。
这几年我对文字也比较有兴趣,曾经有人采访我,我就说过“如果能够把中国的汉字通过阅读自己去悟出来几十个,效果肯定胜过读西方的很多心理学、管理学之类的书”。我觉得中国人确实是可以回到汉字上来,它应该是一个起点。刚才赳赳说的过去的“小学”的内容,我们对这一块确实有点陌生了,我觉得需要重新找回来。
2014年出的也叫《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只是不像现在这套书叫“精讲复刻版”。那一版赳赳也觉得很遗憾,当时出版社只是匆匆忙忙把那套书就相当于是影印似的就出来,很多完善的工作、修复的工作没有好好做。这次出版社觉得这套书应该由我和赳赳再来主编做一些附加的工作,所以我们就做了那两本——《汉字百讲》和《中国字说》附列其中。
胡赳赳:2014年那个版本,等于只是说把它推出来,让公众知道。一经推出那种反响,出版社跟风的也很多,一看大家对它还是很敏感的,知道它厚重,知道它有东西。
这次我们做了一个叫“精讲复刻”版。所谓“复刻”,就是把它重新整理、编校、修复,也用了一些现在“90后”家长比较喜欢的装帧方式。“精讲”就是我们配了两本书,一本是讲文字学常识的叫《中国字说》,一本是我们挑了100个汉字去进行讲解,叫《汉字百讲》。
余世存:出这个复刻版,算是弥补当年的一种遗憾。这套书目前看,应该说是最好的一套工具书,能够让普通人或者说稍微识字的人,通过这套书也进入文字的殿堂,我觉得对于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比较好的。
记者:“汉字热”这么多年,大家对这种书的接受度是不是也更好一些了?
余世存:特别遗憾,目前整个社会无论是学生还是年轻人、社会青年,他们这个语文素养和汉字素养确实还是太差。这两年看到一些现象,一些古典的表达好像是伴随着一只一只的“大瓜”在普及。比如文章马伊琍离婚,“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成了热词;李嘉诚做一个广告“黄台之瓜,何堪再摘”,又带大家普及了一下国学常识。就全靠这些东西。大家缺乏一个主动积极的方法去提高自己的文字和语文素养。
我倒觉得这套书,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昔日叶澄衷先生没能看到澄衷蒙学堂的落成,刘树屏先生撰写了《澄衷蒙学堂落成记》,详述学堂兴建的缘起与规模,鼓励大家“相与淬厉奋发,以无负乎君之所期”。我们今人也当以此自勉。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唯有读书能变化气质
记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书·精讲复刻版》应该怎么读?
余世存:精讲复刻版的读法我在序里涉及到了一些,它是个小百科全书,不必一下子从头读到尾,可以就有兴趣的来读,可以分类来读。当然,无论哪种读法,要熟悉传统汉字学的入门方法。
我特别希望读者能够就这套书进行亲子阅读,家长要读,要动手动脚地读,跟孩子一起做汉字卡片,跟孩子分享对个别汉字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汉字才像一颗颗的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
现代社会的家长把语文教育基本上都托给了学校,这是不对的。我记得以前的家长孩子之间有书信、有诗词唱和、有对对子一类的文字游戏。比如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大家在自传中说,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亲戚家做客,因为他表现得比亲戚家的孩子优秀,被大人表扬时他很得意。回家路上过一座桥,父亲问他,桥字怎么写?如果把木字旁改成马字旁念什么字?是什么意思?他也回答得极为顺利。父亲握着他的手问他,那么昨天在亲戚家你的表现里有没有这个字?他一下子觉得很羞愧。父亲温和,丝毫没有责备他,但这样的交流让他一下子长大了一大截。这类例子非常多,语文教育、汉字教育最易于沟通大家,最易于启迪心智。
胡赳赳:每个字有深浅含义两格的通栏。小学三年级前,看浅义的通栏。四到六年级,看深义的通栏。当年胡适他们就是这样学习的。小学毕业,能认三千多个汉字。他们也因此打下了古文功底。
我建议每天看一个字的释义,不用贪多求快。养成“日拱一卒”的习惯,必然会“功不唐捐”。
记者:当下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可谓是“学校不教、父母未学”的现状,请给家长朋友们提一些中肯的阅读建议。
余世存:这个问题很好,文字学的常识确实是学校不教、父母未学,所以家长朋友们更应该把语文学习中的汉字研读当做一个技艺,入门越早越好。通过对若干汉字的研读,会对文字学有感性认识,更会对汉字本身的效用怀抱信心。
胡赳赳:如果你想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如果你想活得不那么俗气,就要勇于去阅读经典,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经典、禅宗的经典、宋明理学的经典,都是智慧的来源。要每天读几页。日积月累,如朱熹所言“唯有读书能变化气质”。
采写/北京青年报记者吴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读后感(四):胡赳赳:汉字背后的起始和来源,我们并不是知情者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喻为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套语文课本,初版于1901年,共四卷八册,选取汉字3291个,绘制插图762幅,是胡适、丰子恺、梁漱溟那一代精英知识分子的启蒙教材。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1912年的《共和国教科书》、1915年的《国民字课图说》,可谓是近现代中国语文课本的典范。
近日,经过了系统修订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该书的修订、阅读等话题采访了该书主编、《赳赳说字》主讲胡赳赳。
胡赳赳澎湃新闻:想问下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重新发现并主编出版了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字课图说》)的呢?
胡赳赳:这套2020年版的“精讲复刻版”《字课图说》算是目前版本校正最为可靠、修复最为精良、装祯设计最为考究的一版了,这是我和另一位主编余世存先生通力合作的结晶,也想藉此向先贤们致敬。致敬1901年编此书的前辈大师们,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文字教育和通识教育奉献了这么优良的教材。它的“百年语文第一书”的地位是名不虚传的,哺育启蒙了胡适、茅盾、竺可桢等一代大师。
这套教材当时用于小学生识字,但是你能看到,当年的小学生要学习三千多个汉字,其知识量还是很大的。这个学习过程主要还涉及到“文字”的“清通”。就是要把“文字学”的知识输出给当时的小学生们。
一个字的由来是如何?如春夏秋冬,《字课图说》中介绍说,低年级的孩子要掌握的是简单的通栏:春者岁之始也,三春,春天;中华曰中夏,继春曰夏,夏天;继夏曰秋,三秋,秋天;继秋为冬,三冬,冬天。
高年级的孩子要掌握字义更精准复杂一些的通栏:春,从艸从日,百艸皆以春时生也。屯声,春者蠢也,万物在土中蠢然欲动也;夏,中国之人也。从页,首也;臼,两臂也;夂,两足也。禹受舜禅,易虞为夏,即取中夏之义。又大屋曰夏。四时二曰夏。夏者假也,大也。宽假万物使长大也。秋,四时三曰秋。秋者遒也,天高气肃,有遒敛之气。又禾谷熟也,百谷以初生为春,成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冬,终也,四时尽也。天地不通则闭塞成冬。
看一下触目惊心,民国时候的孩童所理解的字义,可能要超过我们现在许多成熟的作家和专家。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语文、作文、文字领域内,我们的教育不是进步的,而是退化的。我们虽然摆脱了文盲,但没有摆脱字盲。一个字背后的起始、初义和来源,我们并不是知情者。这可以说是全民都要补的一课:文字课。《字课图说》就是全民补课的最好教材。
我在2014年发掘推出了《字课图说》,使之重新进入当代人的视野。但那个版本,尚不尽如人意。所以今年再次推出“精讲复刻版”,希望能满足对文字日益重视的家长们的需求。
澎湃新闻:书名里提到的这所“澄衷学堂”,在晚清民国的历史上可算是个赫赫有名的学校,师生中都有大量名人,您认为这是不是也是这套教材特别有名的原因?还是说主要是因为其编撰的水准确实远高于其他同类书?
胡赳赳:的确,那个时代风云际会,也是个奇迹,竟然最好的专家在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识字课本。我们都知道“头口奶”的重要性,那时的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头口奶”就很了不起。主编纂人是刘树屏,当时的状元、教育厅厅长;审稿人更不用说了,鼎鼎大名的蔡元培,当时任这个蒙学堂的教务处长,后来是北大校长;撰写书法者是唐驼,因为练字把背练驼了,人称唐驼,后被敬为民国榜书四大家之一,人称唐体,他一个字一个字手书下来的。一代知识精英处在晚清民国的重要变局之中,既有继绝学之举,又有开太平的冲动,所以其学问中西学交汇。这套《字课图说》就是吸收了西方教材体例简明的特点,杂以书法、绘画及传统识字的学问,并且在介绍科学、物理、化学知识时,也功不可没,开时代之先。如对“气”字之理解,并采中西之说,“生物在天地中,如鱼在水。其所呼吸皆空气也。静则曰气,动则曰风。气无质而有质。今化学家有氧气氮气水气碳气等名。
”这套教材其流布之广影响之大,不在于其名气,而在于其精良。从汉字中可以学习到文字学、美学、哲学、科学。所以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时,还专门到上海澄衷蒙学堂走访,校长只有两部《字课图说》,一部送到商务印务馆,当《国民字课图说》的主要参考书了。一部就送给胡适了。胡适摩挲着感叹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澎湃新闻:这套《字课图说》最早是在2014年出版的,这次这个精讲复刻版与初版本的差异或者说改进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胡赳赳:《字课图说》在当代的复兴,最早由我在2014年主持修复。此后版本逐渐增多,良莠不齐。我一直想匡定一个最为满意的版本,加之当代人对此书多有隔膜,又想着配套有辅助读本,就与余世存先生一起编写了《汉字百讲》和《中国字说》,作为辅导读物。这就是这个精讲复刻版的来由。当然,我们也延请了最优秀的设计师来参与这一修复工作,融合了一些最新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说这个版本不是简单的影印了事,而是有修复、有订讹、有精讲、有再设计。它真正体现了当代学人的某种努力或某种高度,的的确确是抱着敬畏心、抱着“温情与敬意”,去进行“传承”“而不是“复印”。也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得到年轻一代尤其是年轻家长与老师们的认可。对于经典的传承与再造,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作为编者,也要注入一口元气,使之在当代活起来。既有文脉的延续,又有当代的理解。
澎湃新闻:这次新版里增加了您和余世存先生所撰写的两册精讲,其中《中国字说》是关于汉字的一个通论性质的著述,而《汉字百讲》是针对一百个常用汉字的具体讲解。我注意到每个字的讲解虽然不长,但是感觉心很大啊,从字的字源、本意、引申到所涉的典籍、诗词名句、成语、典故及后世习语等等,都有所涉及,这是您撰写之初就构架的类似“大语文”的一种思路吗?能大致介绍下这些词条的资料收集及撰写的工作方式吗?
胡赳赳:我和余世存先生在汉字、汉语领域内长期保持着观察与互动。之前我们合作撰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不会说汉语》一文,此次亦有收录。此番我和他的合作,是先讨论出一个纲要,然后列出目录,约定字数,各自承担一半撰写任务。我们力图在各自的视野内,能够理性平和地对待“重新发现文字”这样一个主旨,同时擦亮一个个字,让大家意识到文字既是我们的日用品,也是我们的古董。我们要善待它们。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一些常识性的文字学知识介绍给大家,于是有《中国字说》这样一个普及性的读物。同时,我们也精选一百个汉字,予以讲解。的确,每个字的讲解都不长,控制在500字左右。但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浓缩性的篇幅内,把每个字背后的初始之义、智慧之学、诗词之用,用一个作者的良知发心,和对汉语、汉字的理解与敏感,像“股权穿透”一样,把一个个汉字的玄机揭示出来。
余世存余世存先生一直以来,都有“大语文”的提法,他认为“大语文”可能是当下的普遍缺失与努力方向。大语文离不开传统经典,也离不开人文主义。只有建立在传统经典基础上的人文主义,才能实现“大语文”的一切诉求。我们如何理解“大”?或许可以用蔡元培的“兼容并蓄”就种治大学的精神来形容。所谓有容乃大,自成其大,即是也。这套书的合作,或许可以看作我和余世存先生在“大语文”方向上的某种期许或抱负。
澎湃新闻:另外,《汉字百讲》里这些撕纸风格的插画我觉得非常有特点,与内容的契合度也很高,这是哪位插画家的手笔?您有参与创意吗?
胡赳赳:这便不能不提到这套书的首席设计师张志奇先生,他是八零后,也拿过八届中国最美图书的奖项。他毕业于清华美院,当过大学教师,做过4A广告公司设计总监,却有一个艺术家的梦想,后来听过一次杉浦康平的讲座,一步踏入书籍设计界。
《汉字百讲》内页《汉字百讲》中的撕纸,便是他的作品。这套书在设计上,几乎每一页,都有他的心思在。他是用创作艺术品的方式,来操作这套书的。这些创意的源头,都是张志奇的。也是他一幅幅撕出来的,然后拍成照片。一般的设计师不可能这么花费心血,除非你积蓄了足够的“温情与敬意”——对孩子温情,对前辈敬意。
张志奇澎湃新闻:《字课图说》作为一本蒙书,我们通常会认为目标读者群依然是孩子,但是毋庸讳言,当年的蒙书无论从字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百科书的角度来说,可能对今天的孩子都并不那么“友好”了,很多家长可能就是怀着美好的心愿买来最后也就是“收藏”了,作为花了大量心血的主编,您对此怎么想?您会希望这套书被怎样阅读和使用呢?
胡赳赳:在文化的传承上,我们是退步的。我们从真正的风雅,慢慢地退化成附庸风雅。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但是“文脉”这个主线还在。经史交构,子集灿烂,经火劫、兵劫而传灯不绝。只要有几个“读书种子”把书读通了,就足够了。其他的孩子,成千上万个,都是陪太子读书。谁是太子,读书种子就是。这就像现在的家长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弹钢琴一样,但又能培养出来几个郎朗呢?一将成名万骨枯,哪个专业不是如此呢?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假若不是苏东坡高推,连陶渊明都会被埋汰掉。如果不能一命归心,不能发心读书、读经典,仅仅想着孩子将来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个“志”就不是上人之志。儒家有“请言志”的传统,现在不大提了,培养的便只能是“小人”,而非大人。大人之志是立人极的。天有天则,地有地理,人有人极。立人极就是做一个完善之人的模板。他不是道德楷模、行为高标,但是,却常常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个人命运的转归当口,发挥作用。不被诱惑、也不被迷惑。做一个不惑的人,这也是胡适的忠告。
《中国字说》内页老实说,“友不友好”,是否束之高阁,真的不是吾家事。读书人的“吾家事”是什么?这个话头要参。事关学问技艺,没有一件事情是“友好的”,钢琴友不友好?你不会当然不友好。你会了,就是“禅悦”一样的“学乐”。乐此不疲,则会通于心。
澎湃新闻:这套书初版的那几年可以说恰逢晚清民国老课本的出版热,这些书受到了非常高热度的追捧,但是这几年明显这股风潮已经退下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来推出新版,您有市场方面的压力吗?您又会怎样看待这股风潮的起落?
胡赳赳:我们的市场,常常是叶公好龙的。我希望是深耕细作的。风潮是外在的,跟风很累。你只需要做你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有心人,交给来发现的人。这反而很有乐趣。余世存说过一句话,我认为很重要:“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认为这句话和胡适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有互文关系。像《字课图说》这样的大部头,必然是引领风潮的。未来我们还会开发一系列衍生品类。
澎湃新闻:关于这套书,我看了一些网友的讨论,比较敏感的一点可能是定价的争议,2014年的版本定价是880,这次的修订版的定价是1280,不少读者认为定价太高,对此,您怎么看?
胡赳赳:设计师坚持用进口纸,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为成本的事我们的出版家朋友不知生了多少闷气。来点专业的:外封是日本进口白色手揉纸,内封是日本进口黑卡纸,内文是瑞典进口轻型纸,函盒是日本进口黑色手揉纸,上下包覆是进口麦特尼斯白色棉布。涉及到的印刷工艺则有:烫黑金、烫白色漆片、烫银、烫金。采用的是中国古籍书筒子页为折页方式,需纯手工完成。字课图书8本,再加配套2本精讲,共计10本书。附送《汉语拼音检字表》。这是一套小型百科全书,收录汉字3291个。它应该像新华字典那样普及才对。但是抱歉,所有的知识产品可能都是为精英阶层优先准备的。贵是必然的。不过话说回来,网上促销的时候也就五折。还贵吗?
澎湃新闻:这两年关于汉字研究、普及、俗讲的工作一直有很多人在做,您就不光有著述出版,也有一些音频课程,作为其中的身体力行者,您怎么看待这种持续的“汉字热”及其前景呢?
胡赳赳:我一直在喜马拉雅上讲解《千字文:一字一讲》,也出版有《赳赳说千字文》两册。有精力的情况下,会再多做一些汉字讲解与普及工作。“汉字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每个人既不想当文盲,也不想当字盲。“汉字”中的考据和义理还未得到完成的揭示。不理解“汉字”,何谈“辞章之学”?不通文字,岂非是奢谈文学、文艺与文化?基础工作,一定要有人来做。汉字是基础能源,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一块富矿,我不过是一个矿工罢了。这也是一个宝山,入宝山必不令空手归。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