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分子》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霍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如果说勒庞的《乌合之众》的潜在对象是法国革命,那么霍弗的《狂热分子》则更多针对的是20世纪俄国、德国、中国所出现的群众运动)
●毛孔大開,翻譯也好到不行,滿足。知識份子終極悲劇:信仰個人主義,群眾卻在逃避自由,權利落入極權者手中。
●每一段每一字都可以摘出来做格言警句~~然后对号入座我大天朝历史与当下
●迷人的“码头工人哲学家”,这本书写出后就成为研究群体心理学无法越过的高山。他在旧金山的码头日夜劳作,“他脑子后面总有一个静静的角落供他思索。任何事情——一句偶然的话、一只飞翔而过的海鸥或一个同伴的行为——都可以启发他的思考。”思想着的头脑是如此美丽。
●一开始读的很振奋 到后面就是…怎么还没完…
●这一路好长,居然把这个读完了。客观而言好过《乌合之众》,架构也好逻辑也好都是如此,但凡这类书都有一个特点,大量的论据辅佐少量的论点,这少量的论点再经提炼甚至就是同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很有耐心,读到最后难免觉得重复。但重复也是艺术。1.个人来讲,这本书的很多论点比较绝对,大概是阐述论点之必须,所以较为极端,作者书中也提到这并非教材仅是观点,所以还是得有点批判精神去阅读;2.其实结合现实,不难找出书中所提到的任何一类人以及任何一种煽动手段,这种社会学和心理学独有的精准真可怕;3.翻译不错;4.个人最爱关于言辞人,狂热者和行动人论述的部分,真是讽刺;5.推荐给每个人,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被利用……以及……如何煽动一场运动酱。
●“对群众运动而言通过举办游行、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 值得好好学习,精读一下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
●都在夸这本书“每一句话都可以拿出来当格言警句”。问题在于这些格言警句并不全都符合事实,很大一部分在这本书中也没有合理的论证过程,甚至某些小结论彼此之间还出现了冲突。不懂为什么分数这么高(摊手 好比第一部分,概括起来三句话,“loser感到失落,他们会选择报复社会,甚至压根不挑剔报复的方式”。结果这里头每一句话几乎都有再讨论的余地。尤其是他反复强调的“群众运动的替代性”,无疑是拿群众心理结构的相似性直接偷换成了性质的相似性,未必符合事实,也缺乏论证。
《狂热分子》读后感(一):片面可以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强调书不作价值判断和爱憎,但他论述的观点还是通过他站的角度,尽管这个角度轻飘飘的。因此难免片面。全然吸引或者选择还是在看书者的态度。正如序言:有时片面可以开辟新的思路.
《狂热分子》读后感(二):他看穿了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和蒋介石 可他没看到新中国!
有点揭示意义 不过对于我们这样稳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来说 貌似没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在我国搞一搞群众运动 你想死啊!!!! 有党和人民军队 瞎折腾啥 暂时性畸零人!!!
《狂热分子》读后感(三):非常好的一本书
值得反复看,非常有启发。结合《动物农场》等书阅读更有味道。用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历史也非常有意义。书中提到了列*宁、斯塔林、希特勒,他们就是一路人。他提到了孙博士的成功、蒋将军的失败倒也是很值得思考的事。
《狂热分子》读后感(四):对于狂热的冷静观照
比照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狂热分子是不断压缩的社会空间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观照历史的轨迹,更可以洞彻未来的走向。过去的余热犹在,将来的沸腾可测。
这难道是一种宿命的轮回?
《狂热分子》读后感(五):冲动,欲望,自我,掌控
这本书,对我来说,主题很大的一块是自我,那些狂热分子的自我,而很多时候我们也拥有着狂热分子的种种特性,那份冲动,那份逃避,那份坚持,那份自以为是。
还么读完,而且读一遍也是不够的,慢慢享受了~
好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