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04 17: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精选

  《怒海英雄:决斗》是一部由安德鲁·格里弗执导,艾恩·格拉法德 / 罗伯特·林德森 / Dorian Healy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 / 冒险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怒海英雄:决斗》精选点评

  ●

  ●喜欢Archie的同志们点进来http://archieology101.tripod.com/ 国外友人开的Archie专页

  ●One of the best British TV series based on books

  ●CCTV8 周末黄金时代 回忆 居然能找到本片

  ●now finished the 2nd one: the fire ship.

  ●小霍故事开始。非常完整并且信息量很大的一个故事,电影原创人物设计的也非常好,五颗星简直想全给编剧......小霍简直白嫩嫩的美少年,偶尔露出的笑容真是可极了,顺便第一部里小霍的制服也十分好看

  ●感觉像英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配乐实在粗糙。。九十年代末也不带这样的。。ioan年轻时候帅爆~三百六十度从内到外无死角~就是人物塑造不够丰满。。正直勇敢机智人类美德一身什么的很快就会厌了(﹁"﹁)

  ●精彩。不过那个年代的战舰也太简陋了,和“大和旅馆”没法比...

  ●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一):好多故事!好的人物!好的战争!

  一直就觉得殖民时期的海上战争是一件很有意思事情,看多了那些大片打战,突然看看这个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故事是小说来的,自然很有风味,而且是我很喜欢的那一类——开始是个“笨蛋”,后来成为“英雄”。主角智慧胆识高尚让人印象深刻,给五星评价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二):Hornblower的A~Z——1793-1812英国海军传奇

  Hornblower是英国1999年-2005年拍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一套电视电影,一共8集。说的是Horatio Hornblower17岁上船作midshipman开始在英国海军的历练成长。那些帅哥漂亮帆船,真是令人着迷阿~~~收集了一些关于那个时候的英国海军的背景资料,给大分享下~

  Aye——看电影的时候第一个注意到的slang一定是Aye Aye。海军们不说Yes说Aye,大概是因为Aye可以叫得很响吧?个人认为说Aye比较masculine~

  icorn ——剧集刚开始,Officer们都戴着两边尖儿的拿破仑常戴的那种帽子,也就是bicorn。到了第五集,lieutenant们的帽子转了90度,变成了前后尖儿的Cocked Hat了。。。据wikipedia说这种帽子直到19世纪中才开始流行。嗯,这说明Hornblower他们引导时尚之先的潮人么?

  Channel——英吉利海峡,最近的地方只有34公里,在那个时候毕竟也还算是个天堑。第一集里,没有指南针那个法国船长愣是回不去,泡了几天还是被英国船逮到。

  Duel——第一集里Hornblower就跟人进行了场用枪的决斗。结果是第一次自己朋友死了,第二次饶了对方一命,对方又不顾道义的背后袭击,被Cpt Pellew杀死。Pellew说的对,决斗真是毫无意义愚蠢行为

  Elopement ——第四集里头Hornblower在大革命的法国搭上了一个MM,认识第二天就要求人家跟他走(虽然是环境所逼)。这,这不是私奔么?实在是太不检点啦。。。从Jane Austen的小说来看,这种行为至少在中产阶级是不能容许的丑闻。他足够尊重人家的话至少应该先求婚呀。。。这位小姐后来是死了,不然还不知 hornblower准备怎么办呢,啧啧

  Frogs——当时英国的敌人主要就是大革命的法国(之后是拿破仑的法国)。提到法国人,大家都是一脸轻蔑称之为frog。据说这是因为法国人吃青蛙腿的原因。

  Guillotine——第四集中出现了断头台。用来切西瓜倒是方便,切人头也太犀利拉。。。

  HMS——His(Her) Majesty's Ships,英国海军船只都是这么叫的。比如剧集里面Cpt Pellew指挥的HMS Indefatigable(历史上真有其人其船呢),怒海争锋里面的HMS Surprise,Nelson将军的传奇指挥舰HMS Victory等等

  Ioan——Ioan Gruffudd (Pronounced YO-an GRIFF-ith),hornblower系列的主演。去年出炉的Fantastic Four之一;Clive Owen版King Arthur身边的小帅哥Lancelot。这个剧集里面比较欣赏的是第五集出来的2nd Lt. Bush

  Jane Austen——这个剧集里女性少得可怜。如果要知道女人们在干什么,看奥斯丁的小说就好了。她本人有两个兄弟12岁就在海军中服役,最后都做到 Admiral。所以她的小说里,海军也是不错的老公人选,比如Persuation里的男主Cpt Wentworth。Mansfield Park里Fanny Price的老爸是退休Marine,哥哥则在她的追求者的帮助下,顺利升为lieutenant。

  King——这个时期的英国国王是乔治3世,虽然说他统治英国长达60年,英国的势力也非常强盛,但是这位国王给人印象却很模糊。(1811年开始他儿子代理政事的摄政王时期倒是很有特色,常被文学作品提及)。

  Lobsters ——穿着红色军服的British infantry,包括船上的light Infantry—marines,都被水兵们称为lobsters(还真是形象阿)。

  Master and commander——原作小说是1812年的拿破仑战争。电影将时代背景放在了1805年,地点在太平洋。虽然不太喜欢土豆头Russell Crowe,不过有帅帅的Paul Bettany,海战也拍的很棒~最近考虑再看一遍。

  elson vs Napoleon——英国海军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毫无疑问就是Lord Nelson了。在这个拿破仑的时代能够打赢他,很像莱茵哈特时代的杨威利呀,嘿嘿。另外,Nelson的名字跟这个剧集的男主一样也叫horatio哦。

  Opium——在动不动就缺胳膊少腿的战斗里,鸦片是必不可少的镇静止痛用品。不过第五集里面的医生很明显已经上瘾了。。。

  rivateer——私掠船。拿破仑战争时期,有很多法国私掠船在袭击英国的商船队,所以正义的大英海军要巡海教训它们~~~

  Quiberon——法国的一个海港。第4集中运送法国保皇党军队的登陆地。1759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战役,当然是大英海军胜利~hoho

  Royal Navy——在大航海时代的16世纪,英国还是新兴的海上势力。到了这个时代,海上已经变成英国的天下了。RN的旗帜(圣乔治十字架左上方加上英国国旗)飘扬在北海/地中海/印度/美洲各个航线~~

  otties ——Midshipman是海军中军阶最低的officer,nickname是鼻涕虫。当时很多男孩子12岁上船,如果有点背景关系,马上就可以做 midshipman。据说midshipman制服袖子上面三个的纽扣就是为了防止小孩子们擦鼻涕的(电影里面这些半大小孩都清秀的不得了,我见犹怜啊 ~)。接下来要升lieutenant 就没那么容易,很多人做到老也升不上去。Hornblower参加考试时候的紧张劲儿就可见一斑了。不过真正的人才升的还是很快,Nelson19岁上就是lieutenant了。

  Trafalgar—— 1805年10月21日的Trafalgar战役是整个19世纪最经典的海战了。RN的27艘战舰在西班牙海岸击溃了法西联军33艘战舰。

  United Kingdom——英国,准确地说是1800年1月1日,经过Act of Union1800联合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之后才能称其为UK。之前的Great Britain是通过Act of Union1707联合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沿用至今的米字旗(Union Jack)也是1801年才开始使用的。所以准确地说,前四集里面英国旗子上应该是没有代表爱尔兰的红色斜线的。。。(回头再仔细看看)

  Volcano Lover——Susan Suntag写的的小说,最近正开始读。主要讲的是Lady Hamilton(费雯丽演过的著名美人)和Lord Nelson的婚外恋八卦(希望如此。。。怎么1/4了Nelson还没出场涅)

  West Indies ——加勒比海地区。在16世纪,还是西班牙的雷打不动的地盘。这个时代英国人实力超群,渐渐在加勒比立足。第5集里头,Hornblower就把一处西班牙的堡垒给攻陷了。

  XVI——Louis十六,1793年1月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皇帝。玛丽•安东瓦内特的老公。第一集hornblower他们听说了louisXVI被杀,都兴奋起来——这意味着战争开始了~

  Yellow Fever——第二集的时候拍到了black death。不过那个在14世纪到17世纪比较厉害,18世纪已经好很多了。当时比较吓人的应该是黄热病,在1793年的费城,死了4000人。到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是霍乱的时代了。

  Zone of Fire——这个时代的frigate(3rd rate)船侧的炮可以有70台左右,船首船尾炮是极少数。船侧装甲很厚,即使被打到洞,也不很致命(第一集里面有拍怎样修补船洞,还蛮好玩的)。船尾(stern)军官室的结构脆弱,而且一枚炮弹可能一路穿到船身很远。总之敌人屁股落在自己船侧的大炮射程内就是最理想啦。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三):Horatio Hornblower

  强烈剧透,未看者慎入

  ----------------------------

  乘着有情,把Horatio Hornblower拿出来重看,最初看过第五、六集,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前三,还是对第五、六集印象最深,因为在那两集里,Archie死了,Bush完成了Archie的接班,成为Hornblower的新挚友同僚。在那两集里他们三个难兄难弟碰到一位极其可怕的舰长,一个Nelson式的英雄人物,有很光辉的资历,偏偏却变成了妄想症,虐待狂,搞得全船人鸡飞狗跳,最后还酿成了一场事实上的“叛乱”,Hornblower和Archie他们也为此吃尽苦头,当然最后搭上了Archie的命。Hornblower从军事法庭上被挽救。这样一段遭遇往往令我不得不感叹MAC里的惊奇号上船员的好运气。相比MAC的基调,Horatio Hornblower显得偏阴暗许多。几乎每一集都有心理上的考验。但这毕竟是在讲一个菜鸟的发迹史,在成长为一名好舰长的道路上实在有太多的关卡和考验。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同样,不想当舰长的海军生也不算是好的海军生。

  Horatio Hornblower改编自C.S.Forester的同名小说,同Patrick O’Brian的Aubrey-Maturin Series一样,这也是一套长卷小说。不过前者侧重一个人的传奇,更近似于一部英雄传记,而后者则添加进更多的元素。与Jack Aubrey刚进入读者视野不久就获得了一艘十八炮的索菲号不同,Horatio Hornblower刚上克尼舰长的战舰时才是个17岁的候补军官生,有一张白白净净的脸,做事情总是严肃认真,也经常受人欺负。

  Hornblower曾在50年代拍过一部电影,由派克扮演。电视剧则从98年起拍,拍到现在共出了八集,内容取自小说前三部。由Ioan Gruffudd扮演主角Horatio Hornblower。英国海军传奇式英雄纳尔逊将军的名字也是Horatio,因此小说意有所指自不待言。

  就目前看到的部分,电视剧是以单元剧的形式拍摄的,每集自成一体,有中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拆开来看并不影响对剧情理解。从第一集《决斗》到第三集《公爵夫人与魔鬼》为止,出自小说第一部《候补生霍恩布洛尔》。《公爵夫人与魔鬼》是第一部的最后一个章节。第四集《错误的战争》是讲Horatio受命随法国保皇党的残余部队进入法国,试图帮助路易复辟,但遭受到了意料中的失败。小说第二部《霍恩布洛尔上尉》一开场,William Bush上尉就来到了Hornblower所在的HMS Renown。这部分体现在电视剧是第五集《兵变》和第六集《偿还》。

  简短讲讲剧情。

  第一集里Hornblower和Archie认识。巧合的是,在小霍登舰的第一时刻他见到的第一个人是阿奇,跟他一样是候补生。这样的相识就好像第五集里身为上尉的Bush登上名望号第一眼见到的是同身为上尉的小霍,并且摔到了甲板上,让小霍有机会来个英雄救美。当然,在第一集里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只有机会接受别人的照顾,Archie表现出了热情,欢迎他来到“地狱”。等他安定下来时,他才发现他来到的果然不是一个好地方,至少不会是他想象中的地方。杂乱与肮脏是一回事,刚上舰船的颠簸也让他不适呕吐,更危险的是船员们因为没仗打已经在这个地方困了几个月,情绪十分糟糕。然后他碰到了他最麻烦的考验。军官候补生里最年长的辛普森,因为升级考试被驳回,怒气冲冲,对新来的这个菜鸟十分看不顺眼,除此之外,他也长期欺压着阿奇等人,候补生克莱顿也不敢表现出反抗。小霍忍气吞声,备受欺辱,还得写回家报平安。他是医生世家的孩子,其父Dr.Hornblower跟舰长认识。幸好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有阿奇和克莱顿照顾,尤其是后者,真是对他关怀备至,最后还把命都给了他。(小霍人见人罩的命是从此开始的么= =)

  当然辛普森始终是个问题,更关键的是,小霍英勇地起来反抗他,却还是被打得鼻青脸肿,而阿奇本身就有癫痫的疾病,因为长期被辛普森欺压,心理阴影极其严重。小霍一边反抗,一边还得替阿奇担忧,而辛普森的挑衅终于令他忍无可忍。他愤怒之下对辛普森提出决斗,克莱顿打晕了他,自己代替前去,不幸失手殒命。终于法国大革命爆发,共和党搞掂了保皇党,法国对英国宣战。阿奇们兴高采烈于蹲在船上发霉的日子过去了。克尼舰长的人手被分成两拨,一拨包括小霍和阿奇等人被发配往Sir Edward Pellew舰长的战舰上,另一拨则留下来,辛普森也在其中。

  ellew舰长是全剧最罩且有能力罩小霍的第一人了。初到Pellow舰上的小霍就被拎去舰长室教训了一通,严禁他日后随意再找人决斗(说明克尼舰长还是很注意小霍的,因此报告已经提前递过去了,好让Pellew替他好好管教么,而且小霍之前不愿意走,也是克尼舰长把他赶走的,不要陪着我一个快死的老人家腐烂么,应该争取大好前程= =)。小霍在Pellew手下从此像打了鸡血一样神勇的日子开端了。可惜他还没安稳几天,呆过的前战舰就在海上被击沉了。克尼舰长殉职,辛普森居然活下来,还被他们救了。小霍、阿奇奉命执行任务,辛普森要求与他们一起。小艇刚出发,阿奇就抽了羊颠风,被留在小艇上。小霍潜上敌舰,正在准备依照事前约定放下敌舰中帆时,辛普森悄悄割断载着阿奇的小艇,并向小霍放黑枪。小霍掉到海里,幸好命大不死。阿奇却失踪了。他一直失踪到第三集才重新出现。

  小霍虽然满腹怨恨,却苦无证据,他们控制了敌舰。但却遭到攻击,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阵亡,临死前要小霍接掌该船指挥权。小霍指挥着仍挂着法国旗帜的该船潜入到三艘敌舰附近向其开火,解了Pellew舰长之围(他打仗不死板的特点从这里开始展现,常规作战时必须悬挂本国旗帜,如果悬挂着敌国旗帜与敌舰作战会被认为不够高尚,有欺诈之嫌)。返舰后在Pellew舰长面前辛普森指称小霍诬陷他,小霍无法辩白,Pellew解除他不许跟人决斗的禁令,小霍遂接受辛普森的决斗要求。第二次决斗,辛普森十分无耻地在裁判发令之前就向小霍开枪,小霍主角命又一次帮助他死里逃生,但他高尚地没有对辛普森还击。只是辛普森这个坏到极点的坏胚子竟然在他背后试图刺杀他,在高处观望的Pellew舰长适时出手击毙了辛普森。这个困扰大家的梦魇终于被消灭。Pellew再次警告小霍不要再有第三次决斗= =

  我似乎说得太详细了,“剧透”得太厉害,当然第二集开始我已经不记得详细剧情了,这之后就长话短说吧。

  第二集主要是讲Pellew的舰上陷入供给短缺状态,长时间没有碰上供应船,船员的食物配额被迫减半,在下层水手间开始酝酿不满情绪。小霍被派遣到沿途的小岛上去与穆斯林谈判,购买他们的食物,但却不幸碰到黑死病。为免整支舰队遭到危害,小霍向Pellew报告后带着手下自愿隔离到另一只小型商船上。双方约定在直布罗陀会合。隔离到第二周时,先前被他们救过的福斯特舰长抢夺了他们用黄金购买来的部分供给。小霍警告未果。小霍圆满完成任务、无恙回到Pellew舰上。Pellew通知他上海军处参加上尉晋升考核。小霍到达后发现福斯特舰长也是考官之一,但被问题难倒。正当此时军港发生骚乱,一只纵火船进入舰队停泊处,即将引燃其他舰只。小霍当机立断向哈蒙舰长等请战,福斯特舰长与他一同爬上燃烧中的纵火船,转舵避开Pellew等人的舰只。考核无疾而终,但福斯特舰长对他印象极好。

  第三集讲代理上尉小霍接到命令护送一位公爵夫人前往伦敦。船行半路遇到大雾,然后小霍发现自己陷入西班牙舰只包围,伪装成法国舰只的计策被识破。小霍等人沦为俘虏,被带往西班牙驻军小岛上囚禁。在囚室里小霍惊喜地发现失踪的阿奇。不想阿奇经历六次逃跑又被抓回后,已经被折磨得毫无求生欲望。而小霍的副手亨特又因为小霍时常受邀与公爵夫人出去散步而误会他沉溺温柔乡,不想带大家逃离,因此唆使其他水手策划了逃亡,但失败被抓。小霍出来担当了罪责。阿奇在小霍的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他告诉小霍公爵夫人并不是真的公爵夫人,而是一名女演员。小霍十分吃惊,但某日一名法国军官的来访证实了他的怀疑。公爵夫人身揣小霍被俘前委托给她的密件,经过解释后小霍仍给予其信任。风暴之夜,西班牙船只触礁搁浅,赶到的小霍向西班牙驻军指挥官请求带自己的手下去援救搁浅船只上的幸存者,并保证自己决不乘机逃脱。西班牙人应允。小霍在风暴中英勇抢救了数名幸存者,包括他们的船长,亨特为救船长而丧生。第二日小霍在海上为Pellew的舰只撞见救起。Pellew发布了他被委任为海军上尉的命令。荣升上尉的小霍决定遵守诺言,带领他的手下,在船员们的祝福和致敬中回到西班牙人驻地去继续当俘虏。西班牙人深为他的高尚和勇敢所折服,最终给予了他们自由。

  2009.12.06

  ------------------------

  Hornblower终结了

  把八集重新过了一遍,才发现我先前跟没看过一样(果然不能在大庭广众下一起happy么,这种片子还是适合私看),还有这套碟的中文字幕配得真囧,父与子居然能翻成上帝与太阳神,其他漏翻误翻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今晚我要把第五、六集再过一遍,虽然我不想看到Archie Kennedy死,但我也不想就此跟Hornblower说拜拜。一套热闹的、友爱的、热情洋溢的剧集结束后,总有种好一似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荒凉感,觉得前一刻还那么亲切熟悉的朋友,在面前跑跳笑,下一刻怎么就全死了,全不见了。

  然后就是重看一遍,很多可乐的地方。比如第七集里出现的Greg Wise,此人在BBC剧里专演花花公子,在《包法利夫人》和《理智与情感》里都露面过,但其实长得还是蛮不错的,气质上有演花花公子的资本,懒洋洋的带点痞子样。在第七集《忠诚》里他扮演一名和己方接头的法国军官,不过一上霍茨柏号就被Hornblower误以为是间谍,遭到Bush的沉痛打击和严厉“歧视”,小霍更是在他面前把舰长的谱摆了个十足。但这个倒霉的伪间谍非但接头任务失败不说,最后还沦落成Hornblower的Comrade,在小霍被闹独立的爱尔兰人沃夫抓住后,他带着个法国人的身份却不走,坚决要跟小霍同志一把,同生共死。最后混战中Bush承认他是“同志”。HH这剧有个特色,就是每集中的记忆绝不会被带到下一集,主角例外,我指那些每集冒出来的男配,比如第三集里Samuel West扮演的步兵团指挥官艾丁顿伯爵少校,还有这一集里的Greg Wise,在其他集里绝对再没有半点他们的声息,甚至包括挂掉的Archie,小霍以后也再没想起过他。不得不觉得,这样子的处理很无情啊,单元剧感太强烈了点,虽然也显得干脆利落。我在想假如日后Bush也挂掉了,是不是小霍也要将他抹得一干二净。

  第八集《职责》里小霍告别了单身,加入到拖家带口行列。在一部英雄传记里,婚姻实在是段富于违和感的旋律。英雄属于他的国家,属于他的战舰,乃至属于他的同僚、战友及部下,惟独不属于他的家庭,家庭只需要丈夫和儿子,不需要英雄。所以看到小霍结婚、有了老婆,后头还有了孩子,看到Bush鞍前马后为他筹备婚礼外加心理辅导,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啊,Pellew舰长还要来插一脚,跟自个孩子结婚一个样。估计Bush心里也不好受,尽管手下们很happy,因为有酒喝有假放么。小霍则是很茫然,还犯了婚前恐惧症,而且结婚没多久,夫妻俩就闹意气了。我希望Bush也赶紧脱离单身汉,这样他和小霍才有父亲经可以聊么(就像俺们的舰长和医生)。第八集里他们从海上救了拿破仑私奔的弟弟杰诺姆。小霍还差点被崩掉。命令Bush不要管自己先开枪射杀敌人,Bush根本不理。小霍愤怒地责骂Bush不听他命令,是在背叛他。小霍你扪心想一想,要是Bush被枪指着叫你不要管,先杀敌,你会忍心下这个手么。小霍用手扑快爆炸的炮弹那一幕看得我打跌,太可乐了。真是疯了,不过要不是他命大,全舰人跟着一块玩完,HH也不用拍续集了(本来就没续集了……)

  最后Pellew舰长从舰队指挥官岗位上荣升,不知被调到哪里去了。临行前最后职权一把,把小霍晋升了上校。于是现在他是Post Captain了。我反回头来想一想,不对呀,MAC第十部里提到Pullings也是上校,但是却没军舰可以指挥,小霍熬得多不容易,立下的功勋也不少,才提了上校,Pullings没干过啥呀,怎么就也是上校了。

  2009.12.07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四):海上武士─纳尔逊时代巡防舰作战及其船长们

  在网上找到的Hornblower的背景知识。

  最近重看了A&E拍的Hornblower系列影集,觉得这六集拍得实在很不错,把C. S. Forester的原著精神都拍出来了;当然,这六集不过是前两本书,后面还有八本,有得拍了。片里几个演员都不错,尤其是演Sir Edward Pellew(念做胚鲁)船长的英国舞台剧名演员Robert Lindsay,虽然戏份不算多,但却十分抢镜头。

  看完影片,下一步当然就是找书了。回想一下看过的拿破仑战争的书里面,好像处理大舰队作战像是圣文森岬之役、尼罗河之役、特拉法加岬之役的不少,而且集中在有关纳尔逊的部分,但是其它的作战就付之阙如。整个战争从1793年延续到1815年,总不会只有这几场海战吧?而且如果Sir Edward Pellew是这么杰出,那他又是在哪里呢?

  在图书馆里东翻西翻,终于翻出了这本书。这本书补足了一般拿破仑战争海战史的空白之处,它的重点不在于舰队作战,而是在较小的船舰间的交战。英国皇家海军当时对法国进行海上封锁,大部分时间里,战舰组成的舰队都是在外海进行日复一日单调的巡曳,交战的机会很少;真正在整个战争期间执行对法国(和欧洲大陆)沿岸航运的攻击,以及保护英国本身航运的任务主要都是由巡防舰(frigate)以下的船只来担任。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呈现整个战争期间大大小小的海上行动,虽然有点冗长,Woodman的文笔却补救了这个缺点。Woodman本身是小说家,他写的Nathaniel Drinkwater系列小说算是相当受欢迎的海上战争小说,现在来写历史,也还游刃有馀。读了这本书,也才发觉原来Hornblower系列里面的情节都还是有所本的,例如第一集「The Even Chance」(在Mr. Midshipman Hornblower书里)中抢夺法舰Papillion号时,Hornblower带头走钢索似地走桅杆的情节,还真的曾经在实际战斗中发生过。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这时一个大陆国家对付海岛国家的做法已经差不多成形了。对法国来说,要对付英国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入侵登陆,一是通商破坏;这两者拿破仑都试过了,就跟二次大战时的希特勒一样。入侵登陆不用说,法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岬之役战败是心理上的大打击没错,但是英国封锁沿岸航运让造船的木材和物资无法运到沿海峡的港口(特别是布雷斯特港)才是实际上的紧箍咒。而法国和其盟友虽然在舰队作战上一直吃鳖,但在通商破坏上却成绩不错,除了派出巡防舰支队四处攻击外,更有民间私人建造装备的私捕船(privateer/corsairs,由政府发给执照的专业海盗)到处横行,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大小商船损失了八千多艘,虽然还没到致命的程度,但伤口也是很痛的。

  另外一个比较让人注意的是,除了美国之外,其它国家海军跟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几乎都是以吃鳖收场。英国舰只的设计其实不如法国和西班牙,而法国和西班牙舰只的作战也都很英勇,但是一交手起来,不论是舰队行动还是单舰作战,法国和西班牙方面几乎都是以失败收场,而且死伤惨重:英舰通常伤亡不过二、三十人,其敌手通常都有上百人的伤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于战术和炮火威力。法国的战术以远远攻击敌舰桅杆和缆绳为主,大炮角度往高处瞄,破坏敌人航行和运动能力;英国战术则以逼近攻击船体为主,大炮平平的猛轰,杀伤力自然较大。另外英国舰只多配有额外Carronade(不是商船用的便宜cannonade),近距离时发射的重弹丸或葡萄弹杀伤威力惊人。

  【以下非本书内容,是个人综合其它资料的补充】

  这段期间,唯一还可以跟英国海军一拼的是新建立的美国海军。虽然在数量规模和舰只大小上还远远不如,但美国海军的巡防舰在1812年战争期间几次击败英国同类舰只可以说是震惊了英国,因为他们早已认为英国海上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不过美国巡防舰的设计先进,他们在造宪法号等六艘巡防舰的时候,根本就像是二战前德国造袖珍战舰一样把当时巡防舰的规格加大了一号,船体较大、结构较重,可以使用更大的火炮。英国当时的巡防舰都还在36门18磅炮的规格,宪法号就已经是44门24磅炮了。英国为了应付这个威胁,师法早年对付法国巡防舰的办法,把原本两层炮甲板、74门炮的三级战舰去掉一层甲板,改装为巡防舰,以原本战舰的结构提供较坚固的舰体。这种改装巡防舰被称为 Razee。

  另外,美国水手多是志愿,待遇较好,薪水相当于是陆上熟练木匠的薪水;英国水手大半是抓夫(pressed)来的,薪水只有其1/3,这都有相当的影响。

  英国皇家海军1805年时一般水手月薪约1.65英镑(当时木匠一个月约4英镑,运河闸门看守员约2英镑)。但是这些钱还不能全拿,还得被船上主计长(purser)扣掉一份买衣服和杂项用品的钱。军官的待遇好很多,船长月薪28英磅,军官(lieutenant)月薪7英镑;非军官人员中,航海长(master)薪水最高,每月9.1英镑,其它木匠(运用长)、炮术长(gunner)、主计长(purser)月薪都是4英镑。不过,这些钱要等到 pay off 时才能一次领出;英国海军部用这个手段来拖欠薪水,1787年时它帐上拖欠的就有一百五十万英镑以上的薪水。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它根本不付!在远东水域有艘巡防舰整整22年才pay off,但是海军部竟然拒付,船上的人员没有拿到一毛钱!

  在 pay off 后,非军官人员就各自放牛吃草,自己回家想办法,如果残废或死亡,有一笔金额不大的抚恤金。船长和军官可以领半薪,直到下次指定职务,当然也可就此领半薪退休。

  至于劫掠分赃,程序是这样。当皇家海军捕获敌船时,会将其送回英国港口,由战利品法庭决定其是否属于战利品。如果是战利品的话,在法律上它们是皇室送给捕获有功者的礼物,如果不是战利品(如外交状况改变、误捕)会另行处理。战利品会由港口专门处理战利品的经纪人来销售,船上的财货会在市场上变现,然后看看英国海军或是其它私人愿不愿意把船买去,海军买军舰出的价钱会好一些。这些战利品变现的总额再拿来分。

  战利品变现后的总额分成8份,如果有功船只属于某支舰队,指挥舰队的司令官分1/8(即使他们不在现场),有功船只船长们分2/8;如果有功船只不属于任何舰队,则船长们独占3/8。其它军官、海军陆战队队长(上尉)、航海长、舰队医生分1/8,其它陆战队军官、主计长、炮术长、运用长等专业人员分1/8,军官候补生(midshipmen)和其它低阶士官分1/8,剩下的1/4由水手和士兵平分。

  战利品的分配各级间差距很大,尤其水手们人数众多平分下来能分到的其实很少。1762年英国海军攻占哈瓦那,指挥的司令分到12万多英镑,一般水手每个人还不到4英镑。不过18世纪时有一次英舰队在参与船只不多情形下逮到西班牙运宝舰队,连水手每个人都可以分到600多英镑。

  有一点是,所谓有功船只,指的是捕获敌船时任何在目视距离内的皇家海军船只都有份,这个办法是为了公平性,因为实际捕获敌船的可能没有任何功劳,而是其它在场船只的关系。

  战利品奖赏制度对英国海军有相当的影响,它基本上提供了一个对有能力的船长和军官相当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采取大胆进取的策略不但让军官们有更多在行动中表现自己获得擢升机会,更带来财务上的实质好处,他们自然会奋力作战。但另一方面,战利品制度对舰队指挥官来说也是相当头痛,任何行动都会要考虑到战利品的获取与确保,很多时候英国舰长根本不听上级指挥,自己脱队去追受伤的敌船,不顾还有其它有战力的敌船对己方其它船只的威胁。战利品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而且这些舰长都知道,吃人的嘴软,舰队司令分到他们那份1/8的战利品时,再怎么愤怒大概也都抛到脑后了。

  纳尔逊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

  英国海上势力自16世纪末开始崛起,历经17、18世纪两百多年来与荷兰、西班牙、法国的竞争,终于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要直到拿破仑战争之后,才彻底取得霸权地位。这个时候英国海军的代表人物自非以特拉法加岬之役一举击败法西联合舰队的纳尔逊莫属,所以这个时代的英国海军通常也被称为纳尔逊时代。

  这个时代对世界海军也有相当地重要性,因为历经多年来的发展,许多英国海军的传统都是在这个时候确立的。而众所周知,英国海军对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想要了解各国海军的传统,必须要先了解英国海军的传统;而想要了解英国海军传统,对于纳尔逊时代的英国海军的了解也将是不可或缺的。

  海军实力

  英国海军在纳尔逊时代第一次达到了高峰。当时的英国海军大小船舰共900多艘,总吨位860,990吨,27,800门大炮,共有151,572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远远超出第二的法国海军和第三的西班牙海军的总和。

  英国海军对舰只的分级如下,其它国家的分级大致上以英国马首是瞻。

  第一级(战舰,ship-of-line)

  三层炮甲板、800-900人、100+门加农炮、底层炮甲板长约69公尺,载重量约2,000吨,建造成本约10万英镑。

  第二级(战舰)

  三层炮甲板、750人、底层炮甲板长约65公尺,90-98门加农炮。

  第三级(战舰)

  两层或三层炮甲板,490-720人,底层炮甲板长约50-55公尺,64-80门加农炮。这级战舰是英国海军主力,在所有战舰中数量最多,英国在1805年时,总共175艘战舰中,有147艘是第三级战舰。

  第四级(战舰)

  较为旧式的战舰,两层炮甲板,350人,50-56门炮,底层炮甲板长约50公尺,建造成本2万6千英镑。

  第五级(巡防舰,frigate)

  两层炮甲板,200-300人,26-44门炮,底层炮甲板长约43-50公尺,重500-850吨。这是各国海军中担负最多责任、也是最有机会表现的舰只。

  第六级(侦防舰,sloop)

  单层炮甲板,150人,10-24门炮,甲板长42公尺,建造成本约1万英镑。

  以上都是三桅的舰只,再下来的都是两桅的或单桅的辅助舰艇,如双桅炮舰(brig)、岸轰艇(bomb vessel)、火船(fireship)、巡逻艇(cutter)、炮船(gunboat)。

  这里说的炮数当然都是只计算加农炮(cannon)而已,一般船上还会有其它类型的炮,像是大口径的短重炮(carronade),装在前桅楼的副炮(chaser)等等,以44门炮的「宪法」号来说,其实共有60门炮。

  在这些舰艇中,最受一般人瞩目的是前三级战舰,因为它们是构成舰队作战的主力。它们坚固的结构和厚实的橡木船身,是唯一能够承受敌舰重炮轰击的舰只。而当它们高达70多公尺的桅杆上张满了白帆缓慢而优雅地出现在水平线上时,带给观看者的不仅仅是壮观的景象,更蕴含了这些舰只背后的雄厚国力和荣耀。但在实际上,这些舰只在战争期间绝少参与战斗,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海编队巡曳,很少有与敌接触的机会。

  真正纵横大洋,担负起通商保护、追捕海盗、侦察敌情等等繁重任务的都是第五级的巡防舰和第六级的侦防舰。它们船体结构不如战舰般坚实,火力也远远不如,在舰队作战时只能担任前哨搜索的任务,一旦接战它们将不得不退出战场,因为它们轻薄的船身连战舰上重炮的一次舷侧排放都承受不了。但也因为其轻巧,在速度上有极大的优势,正好用于需要高速度和运动性的任务。这些船舰有时单独、有时编成二至三艘的小支队执行任务,不论是在非洲的河口、太平洋的环礁水区,处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谈到这里,顺便来谈谈当时的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的起源当然是在独立战争时期开始,只不过他们势孤力单,根本打不过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的英国海军。美国海军当时前后有50艘小型舰只,除了一艘以外,其馀的都被英国海军捕获或击沈。但是通商破坏方面比较有成果,共派出了1600艘私捕船,前后捕获英国船只1000艘左右。

  独立战争后,有一段时间美国海军都没有什么经费造新船。到了1800年前后,美国商船在地中海域受到北非回教海盗的骚扰,国会拨款建造巡防舰队以保护航运。到了1812年英美再度爆发战争时,美国海军共有17艘舰只,包括6艘大型巡防舰(44门炮的「总统」号、「合众国」号、「宪法」号;36门炮的「乞沙匹克」号、「星座」号、「国会」号)、1艘巡防舰(32门炮的「艾萨克斯」号)、2艘巡逻舰(28门炮的「亚当斯」号、24门炮的「约翰.亚当斯」号)、3艘侦防舰(18门炮的「大黄蜂」号、「黄蜂」号和14门炮的「鹦鹉螺」号)、3艘双桅炮舰,另外有一些辅助性的沿岸炮船,合共15,300吨,442门大炮,5025人。

  美国海军在建造那六艘大型巡防舰时,就跟二战前的德国建造袖珍战舰一样,设计出较大的舰体,几乎要跟第三级战舰尺寸差不多,在舰身结构上相当坚固,但是却没有影响到航速。也由于结构坚固,所以它们配备的是24磅炮,而非一般标准的18磅炮。另外,美国海军使用铅皮做为药筒材质,不必在每发射一炮后用湿布擦洗炮膛内部(以免火药或丝质药袋燃烧后的残渣没有完全熄灭)。这加快了发射速度,美国海军的24磅炮可以维持每分钟3发的射速,英国海军的18磅炮可以维持每分钟2发的射速,如果是英国的24和32磅炮的话,每分钟只能发射1-1.5发炮弹。

  1812年战争中英美两国海军较量的结果各有损伤,也各有胜负,不过这对才开始建立海军的新国家来说,敢于挑战当时世界第一大的英国海军,还不时有胜利战报,可让其它国家看得又羡又妒。

  人员组织

  在纳尔逊时代的英国海军中,一艘军舰的船长就像是个小皇帝一样,在船上有无上的权力。他可以决定手下的生死赏罚,基本上没有人会干涉他。即使是舰队司令或者是海军部,往往也不会干涉他管理船上的方式;仅有的极少数船长被惩罚的例子真是凤毛麟角。船长们通常都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水手,任何轻微的小过错可能就会引来一顿鞭刑,鞭刑都是在全体船员面前公开执行,用的是所谓的九尾鞭(cat of 9 tails),一鞭打在背部就会让人痛不欲生,四五鞭可能就让人失去知觉——不过,没有昏迷受刑那么好的事,失去知觉的话就会暂时停刑,等到用冷水泼醒后继续执行。情节严重如企图叛变等的话,这鞭刑要对全舰队展示(whiped around the fleet),用一艘小艇划着犯人到舰队中每只船旁,水手全部集合到舷边观看,每艘船旁打25鞭。更严重如叛变或叛逃的则是绞刑伺候。

  担任船长是个很孤单的职位,他有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要负完全的责任。他每天都在自己的舱室内单独用餐,再也不能在军官室跟同伴喳呼;当他到后甲板上时,所有的军官会把靠上风的一边让给他,自己避到下风处来;即使他想跟下属军官交谈,也都要保持着正式的态度,下属对他也都尽量保持距离。相较之下,即使是在海上指挥支队或舰队的将军(admirals)们都没有他这么孤单,他们手下都还有副官(flag captain和flag lieutenant)和秘书,还可以私下不拘形迹地交谈。在海上长期的孤单和压力,难怪造成许多船长都用刑罚来发;一些比较好的船长则往往养成了一些怪癖,例如养宠物,把猫狗鸟笼带上船并不稀奇,养一些珍禽异兽如狒狒、乳牛(当然是为了有鲜奶喝)也还可接受;有个船长在船上养了只大象,大象还会用鼻子帮忙拉帆缆,那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在船长的阶级中,舰长(captain)是最重要的一个阶级,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海军上校。他们的薪水根据指挥的船只大小而有差异,新升的舰长当然都是指挥较小的舰只,但至少都有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以上。他们这一级内晋升则是看所指挥的舰只的大小,有功或者关系好的舰长可以被提升去指挥较大的舰只,不过一般说来还是看年资。同级舰只一起行动而没有指定准将(commodore),则自动按照舰长年资排指挥次序。当然啦,也不是所有舰长都能分到船舰指挥,也有很多被认为较差的舰长或者运气不好被排挤的舰长无船可用,眼巴巴地待在岸上领半薪。舰长升少将(rear-admiral)则完全看年资,所以只要活得够久,资深的将领们死光了或退休了,即使被干晾在岸上十几年的舰长有朝一日也还是可以升将军。当然了,这些废柴升了将领后一样没有指挥权(所谓的黄旗将军,yellow admiral),不过将级的待遇很优厚,所以他们即使领半薪也可以过得很舒服。1816年时英国海军里上、中将不计,单单少将就有75名,可没有那么多指挥位置给他们坐。

  升了将军后就等于是进入另一个阶级的特别俱乐部中,除了待遇优厚外,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外人格格不入的小圈子,对海军内部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人事方面。晋了将级还有指挥权的则称为红旗、白旗、蓝旗将领,一样按照年资逐级递升中将(vice admiral)、上将(full admiral),以及后来的大将(admiral of fleet),像纳尔逊缔造这么大的战功,在死的时候也不过是中将。当了少将通常就能指挥海军支队(squadron)或军港设施,要指挥舰队(fleet)则需要至少是中将。所谓的准将(commodore)并不是个永久职务,是临时性对舰长的指派;当临时有需要组成或派遣海军支队,但没有适当将级人选时,则从该支队中指定一名资深舰长担任整个支队指挥之责,可以在桅杆上挂代表准将的长条旗。这个职位在任务完成后解除。

  在舰长这一阶级之下还有副长(commander)也可担任船长,几乎都是指挥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由于级职不上不下很尴尬,到了十九世纪中就全改成担任大型舰只的副船长。尉官(lieutenant)也有担任船长的,不过指挥的一定都是双桅炮艇(brig)、岸轰艇(bomb vessel)之类辅助船只。

  在舰长担任船长的舰只上,视舰只大小会配有一到多名尉官(lieutenant),在一级战舰(如纳尔逊的胜利号)上,尉官数目可能多达六名,第六级的侦防舰(sloop)上可能就只有一名尉官。这些尉官在舰上的排名也是按照升尉官的年资来算,所以在某一艘船上的大副(first lieutenant)调到另一艘船上可能就变成六副(6th lieutenant);也有可能从另一艘船调来的四副马上把原来的大副挤成二副。

  这排名的先后跟薪水奖金无关,但是跟晋升成副长或舰长的机会大大有关。由于尉官要升副长或舰长比舰长升少将还难,后者只要耐心等就行了,前者则要靠关系、名气、运气(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所以没有关系的就要打名气,有了一点名头了,自然会有上级长官来认养这些「可造之材」,也才会搞到关系。而能打名气的机会就只有靠舰长在撰写作战或工作报告时附带一提,当然罗,这机会也得按年资排名下来,除了大副之外其它的尉官也都没什么机会被提到。至于关系、名气两无的,只好纯靠运气。如果运气不错,船长在战斗中阵亡或负重伤,尉官临时接掌指挥权后又能有杰出表现取得胜利,多半就能被委任晋升为副长或舰长。当然罗,大部分时候大副接手的机会比较多;而舰长、大副、二副、一路到五副全挂了,让六副接管的可能性不能说是没有,只不过这种事如果真的发生的话,这六副运气也太好了,大概也不必在意舰长一职,直接去买彩票就可以富裕过一生!

  谈到这里,那么,纳尔逊是三者中的哪一种呢?当然罗,他是靠———关系!别怀疑。他进海军当军官候补生(midshipman)时,介绍人是他的舅舅,当时是资深舰长,后来当到海军主计长。要不是有这么好的关系,纳尔逊那能在18岁时就通过尉官考试,20岁就升舰长?

  尉官以上在英国海军称为军官(officer),可以有指挥之权,也才被认为是绅士阶级(gentleman)。在军官之下,有一群专门技术人员,阶级在军官和士官之间。他们之中最高的是航海长(master),负责船只航行的操控、测量位置、绘出航线等等,多半是在商船上有丰富经验的领航员来担任。他的地位仅次于尉官,但在待遇上是平起平坐。其下是船医(surgeon),再下来是主计长(purser),负责购置船上的补给品,另外也是水手们的福利社长,薪水不高,但是可以从福利社收入中贴补。最后是牧师(chaplain)。他们的地位待遇和军官类似,也在军官室和军官们一起用餐,但是不负指挥之责。

  再下来就是一些士官长级的,如操舵长(quartermaster)、帆缆长(boatswain)、枪炮长(gunner)、木匠,他们地位和军官候补生(midshipmen)类似,不和军官们一起用餐。操舵长除了掌舵外,还负责储存库的管理,以及食物饮料的发放。帆缆长除了维护调度帆缆外,他手下的帆缆士官(boatswain's mates)也担任管理水手的任务,手里往往拿着一段绳头(际名「启动器」 starter),对动作太慢的水手身上就是一鞭下去,「帮助」他们启动一下。枪炮长其实不管发炮,而是负责大炮的维修,作战时指挥发炮的还是尉官们。

  军官候补生(midshipman)的位阶则比较模糊,他们多是未成年的少年,在军舰上实际学习航海和作战。这些少年通常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庶子,大约在13岁就上船担任军官的杂役,两年航海生活后,15岁时可以透过介绍人成为候补生,满20岁时就可以参加尉官考试。这些是规定,当然就有很多人想办法「规避」,例如虚报年龄,假造资历(名字登记在船上但实际上没有上船那么久),前面说的纳尔逊18岁考过尉官,20岁升舰长就是一例。当然也有运气或关系不好的,他们可能头发都灰了还是个候补生,怎么样也考不过。虽然有些弊端,但是这个制度大体上还是好的。这些候补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跟士官长、士官、以及水手们一起并肩工作,在桅杆上爬上爬下,在底舱中挥汗如雨,比较可以了解下层水手们的想法。当他们以后成为尉官、舰长、甚至将军时,这段经验会对他们的领导统御大有帮助。

  再下一级,也就是上面那些技术人员和士官长们的助手,如航海士官(master's mates)、帆缆士官(boatswain's mates)、枪炮士官(gunner's mates)等,算是士官阶级。其中最多的是枪炮士官,协助枪炮长维护检修大炮,他们下面又各分管炮组长(quartergunner),每个炮组长管四门炮。一艘战舰上可能有多达四名炮术士官,20到25名炮组长。

  再其下就是水手,又分老手(able seaman)、熟手(ordinary seaman)、和生手(landsman)。老手通常有多年经验,对航海很熟,薪水比较高,也能够上桅杆处理帆缆,熟手其次,而生手通常是刚抓来的,连上下左右都搞不清楚,薪水和地位都最低。当时的英国海军虽然号称使用征兵制(conscription),其实根本没有制度。每艘船的船长在港口整备的时候就会派出抓夫队(press gang),四出抓夫(press),目标当然最好是水手,但是往往只要是四肢健全不痴不呆,即使完全没看过海的也都一起抓来。方法呢,用骗用拐用灌酒都可以,有时根本就是公然绑架。如果真的怎么样都抓不足人,就到监狱里去找囚犯充数。这也难怪船长们要用严刑峻法来管理水手,而水手们一有机会就会叛逃。甚至迟至半世纪后的1865年,当英国海军太平洋支队的旗舰「萨特雷治」号在旧金山入港时,都还有1/3的水手跳船叛逃。

  除了水手外,船上还有一群低层社会来的儿童或少年,多半是贫困家庭出身,到海军来混口饭吃。他们平时替士官长和士官们当杂役,战斗时则负责到火药库搬运装药包到各炮,所以又称为「药猴儿」(powder monkey)。年纪稍大,他们自然可以成为熟手或老手,甚至升上士官或士官长,也算一个出身。

  舰上日常作息

  舰上每天作息分成每四小时一班,用沙漏计时,从中午12点开始,甲板钟敲8响,12点30分敲1响,1点钟敲2响,1点30分敲3享,依此类推到4点钟敲8响时就换班,然后重新开始。大部分水手分成两班,每轮值四小时,休息四小时,无分昼夜,但是为了有所变化,在下午4点到8点的班缩短成两个小时的两个班,所以每天每人轮值时间有所变化。下面是轮班时间:

  中班/午夜班(Middle, graveyard watch): 午夜至0400

  早班(Morning): 0400至0800

  上午班(Forenoon): 0800至1200

  下午班(Afternoon): 1200至1600

  第一狗班(First dog): 1600至1800

  第二狗班(Second dog): 1800至2000

  第一班(First): 2000至午夜

  快到早上四点钟的时候,操舵长把下一班轮值的军官候补生、士官、和军官唤醒。然后帆缆长站在舱口吹「全体注意」哨,然后把左舷班(或右舷班)叫醒到甲板上点名。点名后换班,更换了望哨,测量船速,把结果记在记事板上。下班的水手回到下层甲板去睡觉。

  4点过后不久,木匠和帆缆长开始修理工作,厨师点燃炉火煮燕麦粥当早餐,把烤焦的面包放在水里煮当咖啡。

  5点钟时,当般的水手开始洗甲板,并且用一种浮石来把甲板磨得洁白光亮,然后用拖把水桶把甲板弄干,同时也把舱面上所有金属(通常是铜)表面擦得发亮,有任何多馀的缆绳都要整理好盘成螺圈状。

  7点钟时,这些工作差不多完成,大副来到甲板上监督。在7点30分时,帆缆士官吹哨,「收吊床」。所有在低层甲板的水手把吊床收起,都到甲板上来把吊床绑在帆缆上。

  8点钟时,船长来到甲板上,视察过后,下令开始早餐,水手用餐时间约半个小时,之后换班。上午班的水手把需要清理的袋子和箱子从底层甲板搬上来清理,准备午餐食物,协助航海长重排储存舱里物品的位置以改善船的航行重心,修理大炮等等。没有值班的水手可以睡觉、聊天或整理个人仪容。

  11点钟(钟敲六响)时,船长检查轮班的军官候补生的记事后,逐一听取枪炮长、主计长、帆缆长、木匠、军官和大副的报告。之后如果要执行惩罚,就把全船水手召集起来,帆缆长会准备好一个木架,把犯错的水手脱掉上衣绑在上面执行鞭刑。

  快到中午的时候,航海长、航海士官、还有军官候补生会来到甲板上,使用六分仪观察太阳高度,计算出船的纬度(这个时代海上经度还无法准确测量,必须用推算法)。准正午时,值勤军官向船长报告时间,然后甲板钟敲8响,帆缆长吹哨,「晚餐开始」。

  晚餐(其实是午餐)通常一成不变,不是水煮的腌牛肉就是腌猪肉,配上冷豆汤,长虫的硬面包(biscuit)和奶酪。原则上军官们吃的也一样,不过他们在上船前通常会自己掏腰包合资另外购买食物,要丰盛得多了。用完餐后,每名水手可以获得一份烈酒的配额,半品脱的兰姆酒混上半品脱的水做成的饮料(称为gorg),这是很多水手赖以支撑过每天单调而艰困的海上生活的精神寄托。许多人宁愿被处鞭刑也不愿被扣发烈酒。如果是从英国本土出港还不到一个月内,每人每天还会配发一加仑的啤酒(一个月后啤酒就坏了),其它地方的舰队不太容易弄到啤酒。

  1点30分(钟敲三响),下午班的水手回到岗位上。不过船长或大副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召集全体水手进行各种训练演习,包括消防、登船攻击防御法、操帆、炮术等等。

  下午4点钟时,换成狗班(dogwatches),各两个小时。这其间会再吃一次饭,然后配发另一份烈酒。日落前,船上陆战队的鼓手会打出「全体备战」的鼓号,全体水手就战斗位置。军官们各自检查自己负责的区域,有不合格的水手或者酒喝太多的水手(私底下烈酒配额当然可以交换,也可以拿来赌的)就会被记下名字或甚至上脚镣,等到第二天上午处置。一切就绪后,解除战备,水手们就从帆缆上把吊床解下来拿到舱底挂开来。

  晚上8点钟时,再次换班。下班的水手趁着午夜接班前赶快抢时间睡个几小时的觉。全船陷入寂静无声当中。午夜12点,第一班换上来。然后到清晨四点钟,又是一个轮替。如此日复一日,可以说是海上生活都是这么单调。

  近年比较热门的就是上面说的 Horatio Hornblower 迷你影集系列,原著小说作者是 C. S. Forester,由美国 A&E 和英国 BBC 合作拍成迷你影集。书有十几本,目前拍了三本,共10集。片名是:

  The Even Chance

  Fireship

  The Devil and the Duchess

  Lobster and Frog

  Mutiny

  Retribution

  Loyalty 1

  Loyalty 2

  Duty 1

  Duty 2

  电驴上找找 Hornblower 应该有,可能没有字幕就是了。

  早年好莱坞也曾经根据这小说拍过电影,片名「Captain Hornblower」,由葛里葛雷匹克主演。

  至于书嘛,有一本「拿破仑失落的舰队」,讲尼罗河之役,是中文繁体版的,不晓得大陆方面有没有关于纳尔逊的书籍。

  --------------------------------------------------------------------------------

  我给这部影集打4颗星(满分). 电影音乐也非常好听啊.

  看了影集, 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满清王朝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手, 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落后太多啦.

  Horatio Hornblower这个人物太完美了, 不过还是非常可信的, 我很喜欢他. 我现在要去图书馆借书来看, 了解后面的事.

  感谢Light兄介绍这么好的影集. 不知Light兄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后来的Hornblower的结局?

  --------------------------------------------------------------------------------

  LIGHT的资料对美英在五大湖巡航舰之间的战斗有些夸大,即使在后来美国人承认在北方的胜利其实对整个的英国海军并不构成威胁。

  对水手来源问题,纳尔逊时代的资料我找不到,就参考马汉1885担任南美洲海上任务舰长的通信来看,1860到1890年之间美国海军水手几乎全是从当地招募(或者是欺骗或绑架?),其中竟然有中国人,舰上只有中高级军官是本土委派,这样是不是和英国的资料弄错了?

  --------------------------------------------------------------------------------

  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美国初期在伊利湖和桑普兰湖获得大胜,实际上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沿岸都是被皇家海军封锁着,如果不是陆军的胜利,美国能不能继续独立都是问题。

  --------------------------------------------------------------------------------

  结局吗?他后来因为表现杰出受赏识,升了舰长;指挥战舰以一对四被俘;从法国人手中逃出;第二任太太娶了威灵顿公爵的妹妹;到波罗的海促成拿破仑军队大崩溃;最后升上海军上将退休(这表示他活得够久!)。

  Hornblower 当然很完美,因为这是小说英雄人物。

  --------------------------------------------------------------------------------

  --------------------------------------------------------------------------------

  美国海军在19世纪初建时的水手素质较佳,后来因为西部开放,人都往西部跑,加上水手薪水几十年变动很少,自然没有人愿意过危险低酬的海上生涯,整体素质下降。这在后来出现的快速飞剪船上征募水手的困难就可看出,连商船都如此,军舰当然更困难。

  至于长驻在外国水域的船只,除了军官之外,不会把水手从本国万里迢迢地运来补充,自然是当地雇用。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作法。

  1812年战争中并不是只有伊利湖和查普林湖的小舰队战斗(虽然那两次都是美国胜利):

  1812年8月19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重伤英国巡防舰Guerriere号(38门炮)。

  1812年10月18日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18门炮)重伤英国侦防舰Frolic号(18门炮),但自己帆缆也受损,逃不过后来出现的英国战舰Poictiers号(74门炮),被迫投降。

  1812年10月25日美国巡防舰合众国号(44门炮)俘获英国巡防舰马其顿人号(38门炮)。

  1812年12月29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俘获英国巡防舰爪哇号(38门炮)。

  1813年2月24日美国侦防舰黄蜂号(18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孔雀号(18门炮)。

  1813年6月1日英国巡防舰香侬号(38门炮)俘获美国巡防舰乞沙比克号(36门炮)。

  1813年8月14日英国侦防舰鹈鹕号(18门炮)击沈美国侦防舰Argus号(16门炮)。

  1813年9月3日美国双桅炮艇企业号(12门炮)俘获英国双桅炮艇拳手号(12门炮)。

  1814年4月29日美国双桅炮艇孔雀号(18门炮)俘获英国侦防舰Epervier号(20门炮)。

  1814年3月21日英国巡防舰菲比号(36门炮)和侦防舰Cherub号(18门炮)俘获美国巡防舰爱塞克斯号(32门炮)。

  1814年6月28日美国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20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麋鹿号(18门炮)。

  1814年9月1日美国侦防舰大黄蜂号(20门炮)击沈英国侦防舰Avon号(18门炮)。

  1815年1月15日英国袖珍战舰雄伟号(56门炮)、巡防舰Endymion号(40门炮)、巡防舰Tenedos号(38门炮)、侦防舰Pomone号(18门炮)包围俘获美国巡防舰总统号(44门炮)。

  1815年2月20日美国巡防舰宪法号(44门炮)俘获英国轻巡防舰Cyane号(22门炮)和Levant号(20门炮)。

  1815年3月23日美国侦防舰黄蜂号(18门炮)俘获英国双桅炮艇企鹅号(18门炮)。

  美国海军在这段时期对英国海军一对一单挑毫不逊色,绝大部分都还占上风。这对输得倾家荡产的法国和西班牙海军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

  1812年战争起因是英国海军在海上强制搜索美国商船以执行对欧陆经济封锁,并且常把美国籍船员抓去当水手(又是pressing),所以美国民情激愤才宣战。但是宣战后没几天,连宣战的消息都还没传到英国,英国已经取消对美国船只搜查的措施,所以这场战争打得莫名其妙。对英国来说,欧陆上的拿破仑才是心腹之患,年轻小伙子的美国火气大来挑衅自然要应付。但要把美国灭掉?没那么容易。

  再看一次我自己的文章,只说“1812年战争中英美两国海军较量的结果各有损伤,也各有胜负,不过这对才开始建立海军的新国家来说,敢于挑战当时世界第一大的英国海军,还不时有胜利战报,可让其它国家看得又羡又妒。”,不知“夸张”一词从何说起。

  --------------------------------------------------------------------------------

  不夸张么,我倒觉得夸张。

  美国直到1890年以前都没有什么象样的海军,无论在吨位上还是水平上都无法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提并论,所以有个绰号叫影子舰队。

  在大湖上的战斗我已经说过是同英国分舰队规模作战,当时英国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欧洲上自然不会理会也没精力来理会新大陆上崛起的赤佬,美国在己优敌劣并有地利之势情况下得胜几场也算不得就步入海军强国的行列。

  好比两个巨人相斗一个矮人在巨人屁股上踢了一脚,巨人虽然发怒却也暂时没机会报复。

  美国人向来敢于和强敌开战,在188*年美洲危机在美国海军最虚弱的时候也有胆量和英国开战。

  美国海军于1885年开始的造舰计划,史称ABC巡洋舰,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号现代战舰,排水量4600-5200吨,到1901年其计划更新为每年建造3-4艘16000吨级战舰,1905年计划变更为22000吨级战舰,美国海军实力从世界排名第五跃为第二位,罗斯福16艘大白舰队环球巡航更标志美国海军崛起时刻。

  想当年大清也是认为所谓英吉利法兰西是乱匪杜撰,宜发兵剿灭,倘若胜个一场两场如今也是一段佳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怒海英雄:决斗》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