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有求皆苦。”
小时候,我们抢着把玩具据为己有;长大后,我们忙于用物质填充生活。
人生下来的时候,哇哇大哭,似乎是因为一丝不挂、一无所有而流涕。
长大后,我们拥有了很多,却依然忧愁。觥筹交错的饭局、肆意高歌的狂欢,非但没有驱走烦恼,反而令我们愁上加愁。
不论是腰缠万贯,还是一贫如洗,人都不能为了金钱而活,不能成为财富的奴隶,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为了财富而不顾及其它,这样虽富亦贫。
1
贪求太多,自招痛苦
柳宗元《蝜蝂传》中,记载了一种善负的小虫。这种小虫别无长处,只会不断把东西背在身上。
一路走来,遇到什么东西,这种小虫都会把东西抓起来,放在背上,继续昂首前行。
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小虫越来越疲惫。有人帮它取下物体,它依旧固执地把物体放在背上。
人有时候就跟虫子一样,明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依旧要继续贪求、攀比。
我们总是觉得:现在没钱,有了钱会幸福。其实,坐拥金山银矿的富翁,比我们痛苦得多。
马云曾经说过:“我的幸福感就像五千米高原的氧气。”还说:“钱有什么用?”
古人说:“贪则近贫。”
追求荣华,目的是过得舒服、顺心。我们却在无止境的追求中,失去了本来就拥有的安逸、快乐。
一生只有数十载,如白马过隙,转瞬即过。把生命浪费在痛苦上,实在不值得。
2
简单的生活,最舒服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陈道明拍摄《围城》,火遍大江南北后。陈道明名利双收,不免有点飘飘然。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拜见钱钟书老先生,一进门就被震撼了。
钱老的家,简单朴素,没有录像机、电视、电话,只有一个煎药的药锅子。
整个房间极为宁静、祥和,偶然药锅子传来几下噗噗声,书香、药香交炽,身处其中,内心顿然安静。
陈道明跟钱老交谈了两个小时,跟别人说:“跟钱老比起来,我什么都不是。”
从那以后,娱乐圈少了一位热衷名利的大咖,多了一位弹琴画画的闲人。
更荒唐的是,我们甚至没有问过自己,求取的东西,是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或许,只是因为别人在向上爬、往前冲,我们就亦步亦趋,从未思考过这么做是否合理。
卸下无谓的包袱,拍拍身上的尘土,安于粗茶淡饭,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才是真正的富有。
3
知足少欲,放下自在
丰特奈尔说:“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良田万亩,每顿吃的,不过一碗饭;华厦千间,每晚睡的,只是一张床。
七尺之躯,承受不了太多物欲。求不到,伤心失望;求得到,空虚寂寞。
前方的彩虹很美好,却只是虚幻的色彩,再渴望把触摸到彩虹,也永远不能真正得到它。
看破虚幻的追求,学会放下,内心才能自在,生命才会丰盈。
胡九韶家境贫困,一边教书,一边耕作,整日辛劳,获得的只是一顿饱饭。
他从未怨天尤人,每天都焚香礼拜,感谢上苍赐予他一日清福。
妻子问:“我们每天三餐都吃菜粥,谈何清福?”
胡九韶回答:“我们身处太平盛世,全家有饭吃有衣穿,家里又没有病人囚犯,为何不是清福?”
幸福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富有不在于物质,而在心境。
最美的音声,并不是由各种音乐组合而成,而是空灵之音。
最大的形象,并不是由各种物体堆砌而成,而是无形无相。
最大的富有,并不是由各种东西填充而成,而是无欲无求。
林则徐说:“无欲则刚。”
有求皆苦,无求皆乐。知足的人,住高楼大厦,心安理得;处破巷陋室,自得其乐。
东西,够用就好;生活,简单就好。
富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就看肯不肯放下,愿不愿自在。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赵金云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
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