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创业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2 11:14: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创业史》读后感锦集

  《创业史》是一本由柳青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业史》精选点评:

  ●居然比赵树理的小说吸引我,总是被各种神逻辑笑呆。柳青很有意思的。确实更喜欢梁三老汉,对真是一对儿的生宝同志和改霞姑娘真是喜欢不来。就对小媳妇和老汉的态度,已然不能喜欢我们的男主人公。温情反扑也好,人道主义复归也好,少了人情,新人就成了政策消化机,能有几个意思呢?

  ●闻君柳青一席话,胜上十年思修课。

  ●我就是要断章取义 我就是要带着偏见来打分 这书恶心

  ●三年读了三次,都是赶任务走马观花。所以没有感受。我选赵数理。

  ●看到最后忘了孙兴发和郭庆喜是谁……印象最深:郭世富卖粮。最遗憾:改霞等不到的表白和拥抱。

  ●开始以为是个农民翻身创业的故事,后来读着发现是个阶级斗争的故事,读完第一部才发现是讲得一段真历史:生产队合作社的出现。虽很有现已不合时宜的党什么都好的论调,但还是仍刻画了一个很好的创业案例:梁生宝有主见敢做敢为,顺应时代脉搏作为新力量颠覆陈旧不合时宜的势力郭振山,实现事业大发展,并顺道逆袭升职。第一部讲得是梁生宝从不名一文的小字辈逆袭村里的老大哥带头人郭振山。第二部则是郭梁之间旗鼓相当的较量。第二部中梁生宝依靠先发优势建立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商业模式(合作社)之后,与跟进模仿者郭振山之间的竞争。郭的阵营预谋搞破坏,流言蜚语制造麻烦,梁要想成功关键还在自强,并且不骄不躁,兢兢业业。本书第二部写梁大老汉抢大黑马的地方挺精彩的,道出了人之常情。从今天来看,人民公社这个命题本质就有人性缺陷!

  ●我也挺纳闷,上学那会儿我真的看下去了~

  ●很厚一本,也真是难为我女儿了。

  ●没有唯物史观,很难激发共鸣。

  ●立场先行,文学性很差,远远比不上农民出身的赵树理,拍马屁最后还是被人整死了。

  《创业史》读后感(一):所感

  都说柳青的《创业史》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我们要用阅读历史的眼光去看这部文学作品,所以往往这本书是真实的描写了50年代农村的基本生活状况,农民内心复杂的心里斗争以及阶级之间的自发矛盾。

  有人说,梁三老汉比梁生宝的形象更为生动,他是属于中间人物,常常描写的他复杂、细腻的心里斗争,在先进思想的儿子梁生宝与落后的阶级农民郭振山、郭世富以及姚士杰等之间徘徊,犹豫不定、焦虑不安、确实描绘出了50年代细腻的老农民的形象。

  《创业史》读后感(二):忠实描写土改后农村状况的小说

  柳青非常熟悉陕西农民生活。他能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很透彻。农活用什么工具,农民怎么算的经济账,都非常贴切。

  我发觉经济才是影响人们生活的暗流,其他都是表面的。

  在土改后的年月,防止土地的再次兼并和分得土地贫农的再次贫困化,是如此实在而紧要的任务。

  透过这七十年的经验看,执政党如果不能阻止财富向少数人集中,那政府就失败了。

  柳青的语言精炼,景物描写也很美。非常向往终南山下的蛤獏滩。

  《创业史》读后感(三):柳青带给我们的真、善、美

  第一部,读到一半,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激动:“我很喜欢这段话:和谷苗一块长起来的,有莠草;和稻秧一块长起来的,有稗子。莠草和稗子,同庄稼一齐生长,一齐吸收肥料和土壤里头的养分,一齐承受雨露的恩泽,但它们不产粮食,只结草籽。它们(莠草和稗子)长着同谷子和稻子很少差别的根、茎、叶,庄稼人不分彼此地给它们施肥、培土或灌水,直至它们被鉴别出来,才毫无抱怨地,心平气和地拔掉它们。第二年,庄稼人明知道谷苗里头有莠草,稻秧里头有稗子,还是把它们当做庄稼一样看待,一样娇贵,因为毕竟它们只是谷苗和稻秧的万分之一啊”这是真实的劳动场景,多么善良的劳动人民,让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谐!

  《创业史》读后感(四):对传统小农意识的又一次批判

  看到《创业史》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其实让人难以接受。柳青的这部《创业史》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包括对人物的塑造和对社会历史的反映。

  可能一些人看到尽善尽美的人物形象就不感冒。但在书中也塑造郭振山这个起初积极进行土改、响应国家号召,到后来有了自己土地之后传统小农思想开始和自己党性斗争的共产党员。柳青是按平民英雄的标准来塑造先进农民梁生宝的,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先公后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可能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不可想象的,但这确实是当时无数先进农民的缩影而不是代指某一个人。

  这部书真实地反映了在新中国土地改革之后,农村一些顽固分子依然明里暗里地破坏着农业建设的现象。但是,共产党员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故事的最后,梁老汉也实现了自己创立家业的梦想,这份家业他不是在旧社会中实现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建设中实现的。

  《创业史》读后感(五):时代特征太明显了

  读了一部分《创业史》,觉得评论家们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过高,这本书不像小说,倒像中国农村合作社成立史的史料,没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还真不大好理解这本书中写的事,比如党员想买二亩地、想投资砖厂,这都是犯错误的。和《平凡的世界》有一拼,一个是“越穷越光荣”,一个是追求发家致富;一个写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一个写农村合作社的崩溃。

  如果不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或不想了解合作社、互助组什么的,别看这本小说,实在是太没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创业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