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的节日》是一本由[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羊的节日》精选点评:
●独裁者的灭亡。
●略萨脑残粉之二刷。
●断断续续半年才读完,读的一路心惊胆战。没有什么过去未来,每一个过去都是当下,每一个魔幻的现实都在此刻演绎并且被“发扬光大”,共谋者处处都在。
●虽然都是意料之中的情节,虽然都是平庸无奇的手法,但却写出了经典电影式身临其境的紧张感,略萨对度的精准把握创造出了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那个动荡的时代所发生的暴政统治让人唏嘘,那个父亲所做的决定让我怎样也无法接受。
●强烈的现实感 和 代入感
●堪于1984相比的杰作 任何有着伟大元首伟大领袖伟大舵手的国家都是草泥马之国 都说明这个国家野蛮愚昧而低级
●确实技法娴熟,也只此一点而已,那句话怎么说的,剥去金帛银饰无非就是个泥胎。
●很多拉美文学非常牛逼的一点是,就算在开始你就已经知道结尾,但他的描述还是吸引你一字不落不能离手的把书看完
●后三分之一也太难看了吧,略萨花拳绣腿,失望极了。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一):气愤不已
略萨结构大师名不虚传,多线型的叙事自是很有特点,不必多言。我主要是来谈谈,读小说的时候过于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会怎样。
读这本书时恨得牙痒痒,竟有如此邪恶的老色鬼存在,还喜欢糟蹋小女孩。乌拉尼娅的父亲也不算人,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允许自己的亲生女儿被别人那样对待。他是贪生怕死吗?还是被PUA了?最后,姑姑还要求她原谅自己的父亲,妥妥的道德绑架,可恶之极。最可怕的是这是真的历史,不是虚构,难以想象曾经在大洋彼岸,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亲出卖,遭受到如此的羞辱。看到特鲁希略终于被刺杀时,非常解气,只恨对他的惨状描写不够。特鲁希略被刺后,因为某些人的软弱导致计划失败,刺杀小组成员大多被杀害或者被逮捕并遭受极刑,只觉恨铁不成钢。当权力真空出现时,选择一个正确的领导人,能担当大任、临危不乱的领导人才是最重要的。
果然,小说、故事比历史更能打动人。因此,要想赞颂一个人或者批判一个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围绕他写故事。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二):不是寓言
与许多描述独裁统治的文字不同,《公羊的节日》并不是一本寓言。
书中既无对独裁者义正词严的贬斥,亦无脸谱化的人物描写。小说分三条主线展开,A/B/C三条主线偏离两面化叙述的内容不一而足。A线中,在事发之日二十余年后,乌拉尼娅的亲戚们提到,全家在特鲁希略时代的生活要比现在好得多(当然作为大恩人的“智囊”之家,也理所当然);环境描写中也并未试图给读者以“国家已从水深火热脱离出来”的印象。B线中,特鲁希略本人打造独裁统治并不为钱财与奢靡的生活,反倒是为了实现自己为之执着的信念与价值观(正是一种铁血式的“英雄史观”),这样的品格换作是在一个非宏大的、个人的场景下甚至还可能会显得有些可爱;另外也提到,人民在元首时代的生活质量大体是不错的。C线中,暗杀者都曾是为大救星卖命的“特鲁希略主义者”,暗杀的动机也无一不是为报私仇。
当独裁统治以更真实、更确凿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否愿意去以更温和的态度对其加以评判呢?还是说,当对独裁统治的叙述不再是不容置疑的寓言,我们对独裁统治形成的条件与逻辑看得更清晰了,对它的意义认识得更完整了,反倒会更加肯定先前持有的立场呢?
答案究竟是哪一个呢?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三):节日庆祝注意事项
1. 女主的名字由瑞尼亚听上去象小便,是不是暗讽元首的前列腺问题?
2. 故事主要安排了4个POV:去国35年的纽约公知女主;焦急等待的暗杀集团众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天的元首;和与特鲁希略家族斗志斗勇的总统巴拉格尔。
3. 特鲁希略这样的独裁者,全球可以数出一串,如智利皮诺切特,韩国朴正熙,都是靠军事集团起家,对内镇压知识分子对外紧跟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军事情报机关权利越来越大。军队作为欠发达国家中唯一有组织的现代化力量,历史总是重复自己也不难理解。
5. 书中借特鲁希略之口对其所作所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护,令人感到元首比那些只知敛财的独裁者还是高一个档次的,不知道作者本人究竟如何评价公羊。
6. 除了女主那个故事是悬疑路线,其他三条线索都是惊险路线,所以可读性相当强,不会令人昏昏欲睡。而女主的悬疑故事,因为作者标题剧透,基本可以猜到个八,九分了。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四):公羊的节日
这标题很有意思,公羊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处于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外号,可是作者把其被杀身亡的日子称为节日,这种反讽和嘲笑也算是相当新颖了。 我记得我看过的另一部反独裁小说《独裁者的葬礼》,结构非常类似,都是以独裁者死亡后他人回忆为结构进行表现,只是此书的结构更为复杂,难怪略萨被称为“结构主义”的大师。 全书以三种不同的结构交织在一起,其一是乌拉尼娅回到了故乡多米尼加共和国,并且回忆起人生的轨迹,14岁被其父“出卖”给公羊以获得“赎罪”。另两条一是刺杀公羊者们的时间和事件过程,还有就是他人关于特鲁希略的回忆,包含着其如何上台如何统治,而特鲁希略比起其他的独裁者来说还有一大“功绩”,就是屠杀了大量邻国海地的移民,算是种族灭绝吧。 而作者不仅表现了三十五年整个多米尼加共和国处于冷血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事迹”,似乎也对所谓的民主进行了讽刺,我想是不是其在总统选举中输给了藤森后的一种觉醒,政治就是丑恶的,所谓民主并不比独裁好多少,在书的结尾1/3内容中,其描写的使多米尼加从公羊死后,政治从独裁中和平过度到民主的总统巴拉格尔博士的形象,并不能表现出有多高的正面性,只是一个世故的政客而已,事实上有着太多从独裁中“解脱”出来的国家反而落得更加悲惨的下场,远的不说,当今的利比亚、伊拉克、乌克兰都是如此。这样看起来,略萨还是颇有远见性的。
《公羊的节日》读后感(五):神台后的鼠蝇
对于独裁统治极权体系的刻画极为生动,统驭模式的维系是需要经济生产、严密的法令、特务暗杀、舆论媒介、甚至宗教的合法性金色外衣,各项技术的综合使用的,混迹于这张统治网络的道德家 文人 诡辩家与正直的追随者(偶像崇拜者)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独裁者本人的股掌玩物。
而一旦独裁者崩坏倒下赴死,这些奸滑的权贵在摒弃极权模式下人人赖以为生的束缚机制后,便寡廉鲜耻地运用旧体制赋予的权威让政治更加混沌下去。
乌拉尼亚小姐的父亲卡布拉尔先生,便是大恩人特鲁希略天尊的迷信者,在元首对他个人的考验中不幸地失势,由此造成的后果非常巧合——因元首触动既得利益体系中的他人策动的对大恩人的报复暗杀行动的罪过,也落到了他的身上,由此而造成了终身的抑郁,政治生涯的结束,最后在病床孤独中消耗着晚年生命。
而元首死后,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改观,人民依然穷困,经济依然颓败。傀儡总统巴拉格尔、军情局长乔尼·阿贝斯上校、邋遢大叔他们依然按照着既往的风格榨取着这个倒下的极权神像灯座前的最后一滴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