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是一本由[美]康妮·弗莱彻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Studs Terkel开始,老美就对口述历史情有独钟……这本也是口述历史的格式,全篇都是采访的片段,以内容来分章罗列,有几章还真的蛮有趣的,特别是那些吐槽电视剧CSI的段落,简直能笑死人。有一些探员、研究员谈工作带来的苦处之类的段落就不是很能让人引起共鸣……大概是工种完全不同的缘故吧……
●介绍2002年业界现状,把80多个采访按室内外现场、技术门类、悬案、庭审要义等主题分类打散录入,实例多但每个都很粗略,跟电视专题片那样飞速在不同人物片段话语中切来切去我个人不喜欢。想写侦探小说剧本的可学习以避免常识性错误,策划犯案的也可以看看
●很有意思
●太零散了。
●机场买来打发时间的读物,很喜欢这种犯罪类题材。作者一开始便借用调查了多位警务内部人员的话有力反驳了CSI等犯罪类美剧有欠真实,于是,不由自主的想知道,事实,该是怎样的。
●极其有共鸣,同时也学到很多,美帝无论是体制还是技术都远胜我国啊
●写的非常好,主要是实用。
●Two Thumbs Up! 一本业内人士的访谈录。可做门外汉的教材。至少可以让你看出侦探剧的破绽,至少可以提高迟钝者的观察力,至少可以让你摸索到在繁杂现状中理清头绪的一般方法。
杀人绝对不仅仅是件体力活,你面对的也不仅仅就是结果一个生命那么简单,你要:
摆平良心遣责,搞定对手的反抗,提妨警方的调查,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个纰漏,下半生的幸福就泡汤了。
杨本凯 yangbenkai@hotmail.com
《蛛丝马迹》读后感(二):挺有意思的
破除了对CSI剧情的各种幻想(虽然我没看过……)。讲述真正的凶杀案侦破过程。。访谈的形式很有趣,各路专家真的是做着了不起的工作啊~。
印象最深的那句有待考察。。。就是说狗比较忠诚,主人死去后的尸体一般狗会过好几天才吃,但是猫会立刻吃掉。猫平时盯着你看只是观察你何时停止呼吸……
毛骨悚然。
《蛛丝马迹》读后感(三):访谈录
作为一本访谈录来看,这是一部忠于说话者的书。它真实记录了被采访的各类司法专家、法医人类学家、鉴证专家、警察等。如果你想要象看小说一样想看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悬疑故事的话那就错了,这只是一本访谈录。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国家的司法制度与调查方式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那些国家的警察对待罪案的工作程序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那些国家的法医人类学家与验尸官们对待受害人与受害人家属的态度与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不同。。。
《蛛丝马迹》读后感(四):冷笑话集
除了犯罪癖和考据癖之外,还有冷笑话癖的患者爱着这本书。如果小明小白兔或者下面没有了都已经成了笑话之后,那还能仰仗的就只有这本书了~
虽然肉饼的笑话可能有些热乎乎,但是那个被小龙虾小螃蟹弄吐了2次的可怜警察还是让我放声大笑。是的,这真的的确是一个我没有看过的非常冷非常冷的冷笑话,而且我也好心地没有告诉你是什么。哈哈哈哈哈。
当然,除了这个让人震撼的冷笑话之王之外,由于每个人的笑点不同,所以大可不用担心在看的时候笑到撞车。恩,是的我就是说这种书在书店看真的是太赞了,让一群有邪恶想法和缜密思维的人在一圈看着你肆无忌惮地笑着,啧啧啧,这笑的本身也很冷吧~
《蛛丝马迹》读后感(五):犯罪现场专家讲述的故事
《犯罪现场》虽然没有《越狱》、《24小时》等电视剧风靡国内,但也是一部曾经热门的美剧,这些年陆续出了好几季。
与之相对应,中国也拍了讲述犯罪现场调查、取证、破案的故事——《案发现场》。
在这些电视剧中,高科技被充分应用,调查员既亲赴现场勘察,又参与案件的侦破。观众不得不感慨:现在的侦探,真是多面手啊!
看过《蛛丝马迹》,你将不再对这些完美的侦探抱有幻想。
首先,在美国,犯罪现场专家们都是科学家,他们属于犯罪实验室,根本不会参与到案件的调查。
第二,犯罪现场研究涵盖的科学内涵很丰富,这些专家们都在各自范畴内研究和工作,不可能出现多面手,同时兼任好几项领域的现象。例如,有隐蔽痕迹专家、有DNA专家、有笔迹专家、有司法证据调查专家、有司法植物家、司法地理考古学家、玻璃专家、犯罪现场情形复原专家、悬案专家等等。
第三,犯罪现场专家们的工作效率并不如人们期待的那么高。我们在电视剧上面看到的调查员第一时间出发现场,取证,化验,公布结果等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犯罪实验室堆积了大量的积案,就算是最紧急的案件,想要知道化验取证结果,也要等上三、四个礼拜。
第四,犯罪实验室并没有那么充足的设备。由于资金所限,真实中的犯罪试验室并不像电视剧上所展现的具备各种高科技设备,应有尽有。有些技术,只有电视上有,实际中根本不存在。
《犯罪现场》的播出,让很多美国人对犯罪现场专家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这使得他们很无辜,也很无奈。
实际上,不止于此,大多数观众总是分不清影视艺术的夸张和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品质更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