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1 03: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人》读后感摘抄

  《诗人》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康奈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人》精选点评:

  ●最后的转折应证了他们的确是外星人,之前的两个嫌犯还有动机、童年阴影这些以供分析,但面对真凶却只有一些细枝末节,而没有大家所追寻的答案。”每一块碎片都能照出你的一部分影像,但只要你一动,影像也随即改变。“——难道没人改编成电影?剧本都不用怎么大动的。

  ●扎实 不炫技 读起来很舒服的那种推理 爱伦坡是个又实又虚的线索 这并不高明 但使人沉迷

  ●结局二重逆转。有血有肉的性格塑造,人性的阴暗,性格中的懦弱,“诗人”的存在不仅仅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触动着每一位接触这个故事的人的内心。

  ●的确意外。谁才是“诗人”?揭谜底的时候我想杰克才是,他才是那个硬要把这十几单连环凶杀案联系起来,又那么在乎背后故事的人。哈哈不过我也在乎读者都在乎。P.S.我喜欢因为批判精神而追寻谬误的设置。就好像做选择题,排除了两个选项以后,犹豫最久。但只要有何蛛丝马迹来敲脑门,立马又能排除一个。不过,错误往往就发生在这里。

  ●啊!啊!新版

  ●抛开别的不说,翻译得真好!

  ●女主角一定殺掉了老爸 非常不喜歡男主角 幸虧最後沒在一起

  ●在硬汉派里面风格偏悬疑,比布洛克写得紧张刺激,节奏张弛有度,不错的消遣小说。

  ●可能是美国犯罪剧看得太多的缘故,剧情似曾相识的地方挺多。虽然结尾出乎我意料,也很精彩,但我却并不是很能接受——这应该是受CM影响太深。主角的形象有点弱,这是我没给5星的重要原因。(年末活动的时候买了近20本侦探类小说,却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类题材了,真的对自己好无语。)

  ●“与诸魔搏斗的人须留神了,勿使自己在此过程中成为魔头之一。”——尼采

  《诗人》读后感(一):没有标题纯粹是记录阅读感受=_=

  不要低估了康奈利,即使到了最后一百页凶手也没有真正出现,哪怕这是一本500 多页的书,情节拖沓也是障碍法的一种,我选择相信腰封上斯蒂芬金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从不轻易使用“经典”这个词,但我相信[诗人]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假如真是他本人所说的话,虽然真正的凶手是有些让我摸不着头脑,结尾的确是有给出惊喜的,够了

  《诗人》读后感(二):犯罪类小说中精品

  《诗人》这样一个书名谁会想到是一部情节紧凑,逻辑严密的犯罪小说呢?简直按照经典犯罪类影视结构翻录,细节和语言,情绪和心理,铺垫和反转呈现完美,阅读时画面感十足,一些警探,罪犯的形象呼之欲出,两条线交织出现,轻重比例恰当,甚至连场景的切换都像分镜头脚本。最后留了一个半开放式结局,按照美剧第二季的思维,必须是魔王再现江湖,并将其童年的经历和阴影娓娓道来,交代犯罪动机三要素。强烈推荐此书,恨不能一口气看完。

  《诗人》读后感(三):凝固的诗歌

  我个人比较推崇这本书,况且迈克尔也是个好作家。无论是剧情还是描写都有可看的,而且人物的塑造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不说其他的,我来说说缺点,优缺点很正常,希望各位别因此对这部作品失望。

  1.整体上来说犯罪手法仍稍显捉襟见肘,虽然我相信催眠这种东西很神奇,但是做总觉得用它让别人自杀有点不可思议。

  2.罪犯的动机有点离谱,甚至难以理解,凶手只是因为有时曾被父亲虐待就因此杀警察有点太怪异了。而且后期杀的都是好人就有点说不过去,行为上没有前因后果。

  3.对于所谓“连环杀手”的心理分析,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性暗示来表现其扭曲的心理,但是到了文末也没解释清楚。(我很在意这个)

  4.我至今不懂为什么是BE,为何男女主角要分手,只因为一张照片?也许我浅薄。

  综上所述,向各位推荐。

  《诗人》读后感(四):对意外结局的追求拖累了这本书

  从昨天中午看到今天中午,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了。语言非常棒,节奏非常棒,描写非常棒,翻译也非常棒。

  ============轻微关于故事结构的泄底============

  但是。。。也许是作者太贪心了吧,不满足于仅仅写出一本精彩的犯罪小说(或破案小说)——本书从开头一直到主角干掉那个变态这一部分非常非常棒,简直想给5星半。但作者偏偏不满足于此,想玩悬念,玩结局反转,而且反转一次还不过瘾,要反转两次。说实话当他进行第一次结局反转的时候就已经败了——凶手在FBI内部这件事已经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二次反转更是连底裤都输掉,不但没有真实性,顺便赔掉了合理性和完整性。

  作者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那个恋童癖上花了很多功夫,以至于真的让人相信他的作案动机只不过是重复第一次复仇作案的固定模式,如果作者这样结尾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客观说来这个解释也比后面两个——或者说一个半坚固的多也完整得多),遗憾的是作者无情的抛弃了格尔登。

  这类追求意外结局的小说与真实案件相比的一个限制就在于,最终的凶手一定要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但又不能太过明显的给与铺垫。有了这个限制,再想把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解释圆满就真的很难了。所以你会觉得看那种描写真实度不高的古典推理反而更舒服,因为反正你也没期待它的故事有多么真实,你只不过想追寻一次智力探险。但这种很写实的所谓硬汉派小说就比较尴尬了,一方面描写像主流文学一样真实,另一方面又想追求悬念,太难兼得了。

  也许劳伦斯布洛克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在马修系列中放弃了对推理、悬念、意外结局的追求,他相信读者来他的书里不是找这些东西的,他们只想找真实又刺激的故事。目前为止,读起来最舒服的还是马修系列,它中规中矩,你不会太期待也不会太失望。

  这本诗人,有点遗憾。

  《诗人》读后感(五):一部宛如好莱坞电影的推理小说

  也许因为自己曾经做过记者吧,看《诗人》的时候,我的代入感是无以伦比的。我的心似乎随着杰克·麦克沃伊的调查逐步深陷在这个故事里,我不知道迈克尔·康奈利有没有新闻行业的从业经历,我觉得他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不亚于任何一个有三十年新闻从业经历的人,杰克的许多思考方式都极其接近记者,执着、客观、理性、百折不挠的追踪能力,我几乎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第一年从事新闻行业的许多思考,但是我没有他那么成功,跟杰克这样的记者相比,我是个无能的懦夫。但是这不代表我不喜欢这个故事,相反,我爱死了这个故事。

  其实客观来说,《诗人》的开头很精彩,肖恩伪装自杀的谜团和数起警察自杀和儿童性侵案件十分具有迷惑性和社会性,没有记者能够拒绝这样的题材,杰克也没有例外。杰克的追踪也很精彩,一步步拨开事件的迷雾,那种逐渐窥见全貌的感觉是无以伦比的兴奋。但是我对结局很失望,康奈利似乎强迫我们认为格拉登是凶手而在故事叙述中为他设置了一条短线,并不断用一些细节暗示雷切尔的秘密,而最后有些刻意的塑造了真凶的形象,显得十分突兀而不自然,这样的安排无法让人信服,因为一部推理小说,最重要的是公平,读者和作者看到的东西应该一样,才能叫做推理,而康奈利用运气揭示真相的误导就是违背了推理的内涵,这点让人失望。

  然而瑕不掩瑜,本作的两个特点还是让其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佳作:其一是诗意的语言和布局,语言不用问多说,看了第一段你就明白了,康奈利用了几句话就让我彻底折服。布局也很诗意,大雪、冰湖、自杀、寒冷、分尸……一切都是冻入骨髓的感觉,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案子,几乎都是一样的手法和模式,还有爱伦·坡的诗作作为遗言,充满了诗意;其二是节奏,其实30万字的推理小说不好些,有些不长不短的感觉,短的一般20万字就搞定了,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长的像京极夏彦的作品都要五六十万字,但是康奈利这部作品的紧张却是从头到尾的,从第一段话你就被深深吸引,急于知道杰克的职业,急于知道肖恩的死因,急于知道诗人的秘密,急于知道杰克和雷切尔的感情发展……而且案子辗转数地,故事与其说是推理小说,更像是一部好莱坞商业片的剧本,充满了各种惊险刺激的元素,让人欲罢不能,我想,这就是康奈利真正的本事,他能让你把全部30万个字逐个看完,而不担心我们跳跃章节。

  如果拍摄成电影,也许《诗人》会得到很高的评分,但是作为推理小说,它还是白璧微瑕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