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代线,青丝入画——
--
指尖有天地,经纬藏乾坤。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千百年来以巧夺天工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而苏绣中近乎灭迹的绣种——发绣,更是典雅精妙,立体胜过丝绣,触感韧过锦缎。
发绣可经历千年岁月,依旧不腐不蛀不褪色,清秀淡雅,它自诞生以来便多了份精神隽永的含义,每一幅作品都是艺者注入的精魄。
发绣的历史很悠久,近代工艺美术家朱启铃曾在《女红传征录》中记载:宋有孝女朱贞观用头发绣佛像、佛经,以示虔诚恭敬之心。此后在元、明、清历代都有发绣的作品出现。
就像这幅发绣名画《姑苏繁华图》,长约12米,图中有一万两千余人,近四百个舟筏,五十多座桥梁以及五百六十多幅市招。把姑苏城内亭台楼榭,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
周莹华,1958年生于苏州的刺绣世家,从小对苏绣有很深厚的兴趣,工作多年后她发现,苏绣虽风光无限,但发绣作为苏绣的分支却后继无人,如果再不及时挽救,技艺恐怕会就此失传。
于是她果断辞掉会计工作,专注于发绣艺术的研究。
由于发绣的素材和技法很特殊,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简单、粗糙,为了突破传统,周莹华潜心创作题材和技法。
在绣制《维摩演教图》时,她利用发绣“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点,运用滚针、缠针、接针、虚针等针法,通过发质的浓淡、粗细、曲直等表达原作的形态;让人物衣履长纱的飘逸和室内家具线条的刚硬相互映衬,把发绣线条强烈、明快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最终被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她创作时总是神情专注,拇指和中指巧拈细针一起一落,各色头发丝随着针头的牵引行如流水,一幅幅精美的发绣作品就这样在一针一发中诞生了。
凭借精湛的技艺以及创新的针法,周莹华曾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优秀作品奖”,被誉为“中国发绣第一人”。
--
发绣是很特殊的艺术,就算是大师,创作一幅作品花的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像《姑苏繁华图》,周莹华带领10位绣娘,耗时3年才完成的。
这不仅是因为技艺特殊,更因为发绣对头发要求非常高,太粗的头发不好塑性,太脆的头发容易断,只有用年轻女子色泽纯正,细柔韧亮的头发,再配合高超的刺绣技术,才能绣出优秀的发绣作品。
为了有更好的效果,周莹华还专门学了浸染,从植物中萃取天然颜色来给黑发染上彩色。成品中一根根色彩鲜艳的头发丝,能将远山层层叠叠的黛青、女子鲜艳斑斓的罗裙、牧童朴素天然的蓑衣分毫不差地勾勒出来。
2011年,“发绣”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成果,周莹华功不可没。
——传承才能让发绣艺术走得更远——
--
为了让发绣得到传承,周莹华经常授课讲学、出国交流、办世界巡展……她希望年轻人能学习这门技艺,更希望发绣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她像一位武林宗师,迫切地想把深厚的功力传承给弟子,于是吸收了大批学徒以及一些高校毕业艺术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期待着年轻人能给发绣带来改变。
此外,她还推出了一系列融合发绣元素的日用品,如电脑包、靠垫、钱包、名片夹等,让更多人在生活中能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的新生命。
她还计划制作一批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然后筹建发绣艺术馆,以达到保护、传承、弘扬发绣文化的目的。
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向任重道远,希望发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在未来的艺术舞台上也能留下清新亮丽的一笔。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仅作分享。
·今日互动·
---
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手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