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冈拉梅朵》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14 14: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冈拉梅朵》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冈拉梅朵》是一部由扎西青朋 Tashi Chophel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冈拉梅朵》精选点评:

  ●从藏区到城市的自我成长。只有结尾的转山辉映了片名。

  ●上海电影节展映。全片拍的太粗糙了,镜头都是贴着脸拍的,对焦老是对不上,看着很不舒服。故事也没讲好,浮于表面,冷场加尴尬。强忍着不睡过去,最终还是睡过去了。

  ●没有重心

  ●有时候想走,就不要回头看。纪录片拍摄一般,没怎么讲好故事。勉强7分,给不羁爱自由的灵魂。

  ●冈拉梅朵是雪莲花,只能生长高山雪域,如果来到滚滚红尘,还能纯净依旧莫~ 全篇是藏族姑娘索南吉从藏区来到西宁学习美容美发的纪录片,不谙汉语,怎么融入大环境。如果家里的姐姐出嫁了,她就要辍学回家放牧远离都市,怎么取舍家庭和梦想。 特别喜欢索南吉在茫茫山野中一个人梳着人偶头的场景

  ●#GZDOC#藏区的美景成为电影的旁白,提案的方式个人仍旧觉得改变了纪实的侧重,「冈拉梅朵」在藏语中表示“纯洁的雪莲花”导演觉得片中女主的姐姐更加符合这个设定,因为家庭关系数次拒绝了提亲。索南吉来到西宁新世纪学习美容美发,在城市中发生变化的同时,结尾给了她在冰天雪地中转山的画面,这样看了仍旧符合片名的本意。万玛才旦监制,索南吉有点《塔洛》女主纪实小传的感觉。

  ●更像是新闻电视里的纪录片,感觉随时会有画外音

  ●索南吉好可爱,好真实。

  ●节奏不好,显拖沓,景色并没有拍的很好看,藏族小姑娘美的

  《冈拉梅朵》观后感(一):从美容美发到民族融合

  三个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藏族女孩,怀揣不同的梦想来到城市,在一所技术学校学习美容美发专业。她们在不一样的环境中试着学习、生存、适应,她们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徘徊、迷惑、犹豫,寻找各自的精神出口。选题和人物都特别好。牧区与城市两个空间里,主角与外部环境、内心世界激烈冲撞,想走出牧区,但是不愿姐姐被拖累,想融入城市,又不想失去民族认同,美容美发职似乎刚好映照一种“发展”,虽然不知道好坏,但是已经影响到藏区年轻人。所以看着主角对着雪山给模特编头发,看着他们为理发店实习岗位紧张难过……真是魔幻又现实,冲击感太强了。

  《冈拉梅朵》观后感(二):我们向往的冈拉梅朵,从来不怕走一条和别人不同的路。

  今天是我们校园展映的最后一场

  派爷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小剧场。

  《冈拉梅朵》观后感(三):拍的不怎么好的纪录片,但好真实的演员

  今年上海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竟然是一部原生态的中国纪录片,整部电影使用一种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整个故事。自己以一个看电影的心态观影的时候,感觉有些无聊,当中还瞌睡了两次。片中大致说一个来自青藏很害羞的18岁女孩,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在类似蓝翔技校的学校里学习美容美发专业。希望通过学习和就业,改变自己如果在家乡,习俗般的18岁结婚,一辈子放牛的人生。

  片中的镜头切换很生硬,还在学校的画面时,一下就跳到某个女孩在录音棚录歌的画面,一下又跳到班主任训话的画面,让人看的摸不着头脑,内心暗骂好业余。整部电影也没有高潮低潮,平淡的基调贯穿首尾。所以在电影结束放字幕的时候,我也没兴致鼓掌,打算灯一亮就出去找太阳提提精神。但突然黑黑的影院里跳出一个声音,提醒我们之后还有见面会。

  于是,片中那个18岁害羞的女孩,在见面会上还是那么害羞,主持人问话时,还需要导演来翻译她说的藏语,问她对上海的印象时,她也只是羞羞的回答天的颜色不一样,车太多了。突然才发现,这样一个演员,她能演的只有自己,她演的就是一个青藏女孩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文化差异。

  她演的是那些在18岁时,离开自己遥远的家乡,来到一个陌生大城市寻找自己人生意义的每一个她。

  《冈拉梅朵》观后感(四):扎西青朋:生活是最好的编剧

  

2018年,扎西青朋带着《岗拉梅朵》来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并入围GZDOC 2018金红棉终评。

扎西青朋作为藏族人,内心一直有着现代和传统的矛盾中如何寻求融合、统一的困惑,直到他在学校教学时遇到了《岗拉梅朵》中的三位藏族牧民女孩。影片记录了她们到城市里一所职校学习美容美发知识,通过所学去实现自己梦想和价值的过程。扎西青朋想借此表达传统与现代、理想和现实、信仰与利益间的矛盾与挣扎。

今天,扎西青朋作为GZDOC 2020金红棉初评选片人,和我们分享了《岗拉梅朵》的创作想法,并推荐了初评纪录片中他喜爱的佳片。

「纪录片应真实与艺术相辅相成」

GZDOC:您一直深耕于藏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高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似乎是您创作的母题,通过纪录片《岗拉梅朵》可以和我们聊聊您持续在探寻和想表达的创作核心吗?是什么机缘让您遇到并且想要拍摄这三位女孩呢?

扎西青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藏区以定居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在转型,传统的社会结构、民族习俗、文化教育以及牧民的思想观念在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杂糅、挑战与应战并存的形势下,藏区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逐渐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趋同。

我从小就生活在农牧地区,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城市,平时穿梭于两地之间,城市和牧区间不同的生活环境、价值观、文化差异对我影响颇深,我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学习、生活,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很难改变自己潜意识中的东西。现代和传统的矛盾中寻求融合、统一的心理困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表达心理的这种困惑。直到2015年,我在学校遇见了这三名学生。

我在一所职业学校当影视制作课老师,这里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主要来自附近城市或城镇。我注意到的几名藏族小女孩在这所学校学习美容美发专业,我对此感到一些好奇,平常选择这种专业的藏族学生很少,“美容美发”不是藏区传统的行业,人们对美的理解更为不同,藏族是一个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美胜过对外部物质财富占有的民族,因为过去大多数牧人会遵循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藏人,我了解藏族女性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里所扮演的角色,我确信她们背后的故事于我表达的困惑相同,我选择了三名女孩,以“美容美发”为本片的切入点,表达她们在传统与现代、理想和现实、信仰与利益间的矛盾和挣扎,她们的故事也值得我去探索和记录,因此拍摄了纪录电影《岗拉梅朵》。

《岗拉梅朵》海报

GZDOC:《岗拉梅朵》中,索南吉似乎是个非常害羞的女孩,但在您的镜头前她挺自然的,在拍摄前期您和她之间有什么磨合阶段吗?您老师的身份在你们相处之间是否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拍摄结束后,您与被摄者还有联络吗?很好奇索南吉她现在的近况。

扎西青朋:起初老师和记录者的两种身份令我处于尴尬境地,作为老师很难在镜头前捕捉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她们总想表现好的一面,可作为记录者我想进入人物内心。因此很难把握拍摄者和被拍摄者间关系度,慢慢的,我在拍摄磨合过程中寻找到一个支点,来维持两者的平衡。这样才能既尊重拍摄对象,又能让观众享有知情的权利。因为纪录片最好的观赏状态就是受众一定要与被拍摄者处于相对的位置,要能与拍摄对象感同身受。

其次相互信任是纪录片拍摄的前提,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介入到被拍摄者的生活中,但是尊重事实真相,既要保证纪录片中的人物更加真实和客观,还不能为了真实而“真实”。

我和索南吉偶尔也有联系,她现在在县城一所理发店打工,准备年底结婚。

GZDOC:《岗拉梅朵》中,可以感受到您对于人物的细致观察和凝视,看到了非常多索南吉的特写,比如手、脸部、微表情,将一个少女的心境,不需言语靠画面就传递出来了。纪录片的拍摄现场是很机动的,您在拍摄现场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可以分享一下吗?

扎西青朋:《岗拉梅朵》从最初的「纪实和过程为主」转变为「重叙事故事为主」的模式,虽然拍摄了大量的采访镜头,但在最后的成片中,我并未使用采访来叙述故事,尝试着剧情片的视听语言来包装呈现故事,从而使片中的人、事、物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拍摄了大量人物的手、脸部、表情等。每一个画面都需要纪实艺术的创造,需要选择题材、安排结构、捕捉细节、运用镜头等等人为手段的加入,这无疑也是纪实艺术的创造。

纪录片讲究艺术性,但也必须讲究真实性。然而,对于纪录片来说,纪实性并不等同于真实性,就像艺术性也不是完全指虚构一样。所以,对于纪录片摄影创作来说,它遵循的原则应该是既真实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在注重纪实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于纪录片艺术性的追求,毕竟现在是"视觉为王"的时代,真实的东西也需要一些艺术的包装。

《岗拉梅朵》海报

GZDOC:《岗拉梅朵》简介上写的是记录三个少女,但成片中看起来是更专注于索南吉的个人成长。想知道这样的变化和处理是为什么呢?您如何考量群像或个体的选择?

扎西青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遇到传播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力量,一些人将处于这种变化的最前沿,她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开辟这条新路。

比起其他两个女孩,索南吉个体的成长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藏区社会的群像图。以索南吉的角度来分享这一旅程,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共同的人性,同时欣赏传统和现代的差异,个人的成长记忆与时代的对接,个体与群像间的交相辉映。作为一名记录者,我很荣幸索南吉和她的同学看卓吉,桑德卓玛允许我和我的团队的分享他们爽朗的性格和群体的意识,以及她们过去两年的人生旅程。

GZDOC:《岗拉梅朵》的片头,索南吉在高原上给模具理发,想请问这个画面是恰好捕捉到的吗?为何您会用转山作为片尾呢?

《岗拉梅朵》剧照

扎西青朋:这样的镜头很难在草原上看见,是我们捕捉的,那是索南吉国庆放假,在自家的牧场放牧时练习盘发,准备迎接学校技能大赛。

索南吉和姐姐间关系一度陷入尴尬,现在姐姐承担家里牧场的主要工作,一旦姐姐结婚,索南吉就要辍学接过家里的重任。两姐妹感情很深,很难为自己的利益说出口,每次遇到难事姐妹俩都去转山。

其实我们在拍摄过程中目睹了她们三次不同方式的转山,第一次徒步去转山、第二次一家人接龙方式转山、第三次磕着长头去转山,我们把转山放在最后一段用来表现两姐妹的情感最为贴切。雪地里重复动作,磕着长头,用身体的历练获得心理的安宁,只能为彼此默默祈祷

「藏族题材的困境与挑战」

GZDOC:《岗拉梅朵》与万玛才旦监制合作,他是一直深耕于藏族题材的作家和剧情片导演,您在和他的合作、交流中有什么感受呢?

扎西青朋:万玛才旦导演对藏区很多年轻人影响至深,不仅因为他的电影、小说等作品,更多的是他的人品。他为人低调、诚恳、内敛,作为本片的监制,对影片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都给了很大的帮助。他对作品的创作态度让人敬佩不已,无论面对消费文化语境下怎样的发行压力,依然坚守创作风格和态度,始终如一。他往往不会顺应观众的感官体验,而是追求自身对于某种思想的极致体现,观众需要沉下心来真正了解其中的内涵,认可电影的思想,才能从中感悟到深刻的内容,获得思想上的共鸣。他就像我们的片名「雪莲花」一样纯洁、质朴、坚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GZDOC:近年来藏族题材的作品颇受关注,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想法,未来藏族题材的作品如何发展?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呢?

扎西青朋:近期一部部优秀的藏族电影的拍摄、制作、发行到进影院与观众见面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藏族题材电影当下正面临着来自民族视觉与银幕创作的主体性困境,并且进入了题材"优胜论"的怪圈而缺乏产业意识,面对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如何在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环境中求生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藏族题材电影创作所要思考的问题。

《岗拉梅朵》在电影节获得的小小肯定是不断创作的动力,也对未来创作赋予了更多的挑战。个人今后创作的重点仍置于自己所熟悉的这片热土,现筹备去年浙江青年电影节创投荣获“年度优选题案”奖的一部剧情片创作,灵感来源于以前拍摄的纪录片,在尝试如何在现实和戏剧性之间取得平衡的真实感。

「纪录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GZDOC:今年您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初评选片人,观看的十部作品中,最喜欢哪几部?为什么呢?

扎西青朋:很荣幸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初评选片人,这么多优秀的纪录片值得自己学习,很多作品以深切的人文情怀、独特的选材视角、生动的表达手法,围绕社会发展、公共议题、文化传承等众多内容,进行有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艺术精度的表达,真实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社会现状,其中很多影片让我印象深刻:

扎西青朋:今年纪录片题材广阔,异彩纷呈,纪录片其实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展现群体的同时又表达对个人的追求,映照着人生百态和光阴流转。

GZDOC:《刺向天空的矛》这部作品的被摄者是藏族人民,但影片导演是汉族人,您觉得他的呈现和藏族人民来观察记录的角度有什么样的区别吗?

扎西青朋:我估计纪录片《刺向天空的矛》片名翻译于藏语,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最高的神山,也是“西藏众山之父”之称的南迦巴瓦。纪录片的创作不局限于作者的身份,而是对题材的理解和把握。生活就是最好的编剧,如果你的故事不够好,那可能你离生活不够近。

其次是拍摄者和被拍摄之间关系处理,相互信任是纪录片拍摄的前提。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介入到被拍摄者的生活中,但是尊重事实真相,尽量减少对拍摄对象的干涉是每个纪录片人的责任和义务。

导演用类型片的手法将一个足球队的集体情感升华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拍出了高原上的世界杯。

GZDOC:全球疫情蔓延,节展都受到波及,国内外都在摸索和尝试,是困境,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今年虽受到影响,但也还是持续在寻找方式,以更好的面貌年底和观众见面。可以说一下您之前对于我们节展的感受以及今年的期待吗?

扎西青朋:全球疫情蔓延,影响到每一个人,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我正在拍摄的影片无法正常进行,后期也可能无法按期完成。从城市回到农村,我和家人在一起,每天炜桑、磕头、点酥油灯,默默祈祷每一个人平安健康,疫情把我带回了快要淡忘又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回归信仰。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直都很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凝聚了全球纪录片行业的力量,促进了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虽然有疫情,但我相信纪录片节将以不一样的姿态展现出特殊的生命力,期待更多优秀影片的诞生。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0年12月14-17日,与你不见不散!

采访:超然、童思寒

编辑:童思寒、超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冈拉梅朵》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