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证言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8 03:32: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证言读后感1000字

  《证言》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证言》读后感(一):奥芙弗雷德出走后

  

奥芙弗雷德出逃后,基列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部阿特伍德的新作,刚好为我解答了在看过其前作《使女的故事》和同名剧集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不同于前作以琼出发的单一视角,《证言》的三位叙述者中,既有第一代基列国创始人,也有分别成长在极权统治下和自由国家中的新一代年轻人。 最令我震撼的人物是丽迪亚嬷嬷,她让我想起剧中那位帮助琼逃走的大主教,曾经一手开创基列国,却又亲手将它摧毁。作者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交代和对其复杂心理的细腻描写,丰满了这位前作中绝对反面角色的形象,为其前后转变赋予了合理性。 那么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不公正的制度,是低头屈服苟活于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卧薪尝胆伺机反抗?复杂的人性,往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常常在想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只能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还算岁月静好的时代。 然而,在小说之外,《使女的故事》出版35年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真的在变好吗,还是在越来越接近作者的预言?比如,书中对于女性境遇的描述显得那么魔幻而真实,令人不寒而栗。即使女权被不断妖魔化,我们依然坚持为女权发声,正是因为女性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却还有人对此视而不见。 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必然会布满荆棘,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努力。“当纳粹杀共产党时,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证言》读后感(二):After “The Testaments”

  

反乌托邦文学是具有超越现实性质的,是大胆的。而,

女性主义文学还是一如既往的吸引人,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虽然但是,一直觉得研究这方面的文学会很难,毕竟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主题,要研究出一点新东西甚至是突破性的怕是会很难。但同时女性主义文学又不断推陈出新,给该领域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很难不让对其感兴趣的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

《证言》结尾章的一段话,感觉太适合形容这一类光芒依旧但我们会“take it for granted”的文化宝藏。“大部分往事都沉入了时间的海洋,被永远地淹没了;但是,海水偶尔会分开,让我们瞥见隐匿水下的宝藏,哪怕只是短暂的一会儿。”

读完这本书,还是不得不佩服阿特伍德,离《使女的故事》出版已三十多年,还能写出一本如此精彩,逻辑紧密的续作。反乌托邦主题下以女性视觉讲述基列国,呈现的故事感是既不发生在过去也不发生在未来,细思极恐。

三份证言语言风格各异,作者时而是斯多葛式的莉迪亚嬷嬤,时而化身多愁善感艾格尼丝,时而又是勇敢无畏的杰德。穿梭于三个角色的证言,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基列国。而女性主义角度下,女性作为“第二性”更加立体,不再是“他者”。

莉迪亚嬷嬷最后一篇手记的开篇可以说是透露出基列女性之光,“我把你想象成一位年轻女性,聪明,有抱负。无论在哪个领域里— 在你那个年代仍会存在的某个幽深但影响致远的学术领域— 你都会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我盘桓在你身后,从你的肩膀上往下看:你的缪斯,看不见的灵感,正在催你奋进。”

好的作品一定是会在你读完它后,在不远的将来发出令你意犹未尽的回响。

  《证言》读后感(三):最有力的真话——《证言》读后感

  《证言》读后感(四):黑暗抑或光明的未来

  

前几天熬夜读完《使女的故事》的续作《证言》,因为心情过于激动,便随手给出了这样夸张的评语——“《使女的故事》系列或许是《1984》之后最伟大的反乌托邦作品......”后来想想似乎不无道理。同样是描述了一个真实得令人害怕的极权国家,同样成为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关键在于《使女》系列探讨了包括女权主义和环境保护在内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且与我们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2017年6月27日,民众化身使女在国会大厦外抗议。

《使女的故事》发生在男性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基列共和国,在这里女性被划分为各个阶级,可生育的女性被称作使女而沦为移动子宫,被轮流分配给有权力的男性大主教家庭。她们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 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

这样的世界是否令人胆寒?我们或许可以放下书,庆幸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腰封上的字却在提醒着我们,书中所涉及到的对女性的压迫,都曾在这世上发生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不会写未发生过的政治事件,也不会写未发生过的对女性的压迫(原话找不到了)。这也是阿特伍德不愿意将本作称为科幻小说的原因。更何况每天跳动的新闻时刻在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女权运动好像陷入了困境,文明没有向前发展,我们似乎正逐渐驶向那基列共和国。

一向被视为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就是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几年似乎也遇到了麻烦,其在这几年的metoo 运动中被归类为“坏女权主义者”,因为她总是对极端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214/c404091-29824156.html)。我无意对女权运动进行批评,因为一方面我作为男性有什么“脸面”去指责那些争取权利的女性们呢?更何况再激进的“女权”也要比那些对女性的压迫要温和的多。另一方面,正如《使女》系列中所展现的那样,男性也同样是“男权”下的受害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中的由男性统治的极权主义国家基列国仅仅只显露出冰山一角,那么《证言》便彻底揭开其面纱,将基列国内部的运作和覆灭的过程呈现给了读者。《使女的故事》中包括主角在内的大多数人生于基列国建立之前,因此叙事常常会夹杂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却又不得不时刻强迫自己接受基列国的思想。而《证言》的故事发生在十五年后,这不禁让我们好奇自幼生活在基列国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和阿特伍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采用女性视角来展开叙事,《证言》采用了三线叙事述说了这一过程,分别是建立起基列国规则之一的丽迪亚嬷嬷、在基列国长大的少女艾格尼丝和成长在自由国家的少女妮可。

在我看来,丽迪亚代表着智慧,艾格尼丝代表着善良,妮可代表着勇敢。正因为她们有着人性中光辉的品质,她们的计划才能成功。另外,贝卡的牺牲,像五月天一样每一位为自由奋战的人,都是基列国得以覆灭的关键因素。艾格尼丝和妮可为贝卡塑了一尊雕像,其上的铭文作为小说的结尾——

空中的鸟必传扬这声音 有翅膀的也必述说这事。 爱如死之坚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句都出自圣经。前一句的本意是指不要背后说坏话、要诚实,在这里却变作了对贝卡的默默牺牲的永久铭记。

多层的叙述结构一直是阿特伍德爱玩的把戏。其上一部获得布克奖的作品《盲刺客》是这样一个结构:主人公的叙述——主人公妹妹撰写的小说《盲刺客》——《盲刺客》中男对女讲述的科幻故事。而《使女的故事》和《证言》一样,故事的主体虽然是处于基列国的角色的自述,但读到小说结尾便会发现这实际上是数百年后的考古研讨会所挖掘出来的历史材料。这确实是一个取巧却不失高明的手法,研讨会上的工作人员也承认这些文本或许是不可靠叙述者,不仅可以加强文本的可解读性,并且阿特伍德的一些没处理好的细节也能很好的解释。

第十二届基列研究专题研讨会(2195年6月)皮艾索托:谢谢主席。相信各位都很欣赏昨天晚餐上可爱的红点鲑(6),此刻我们在欣赏一个同样可爱的来自北极地区的会议主席(7)。这里使用的两个“欣赏”意思极其明确,当然绝不包括早已废弃不用的另一层意思(8)。(笑声)(7)“红点鲑”(arctic char)和“来自北极地区的会议主席”(Arctic Chair)在英文里谐音。(8)此处使用的“欣赏”(enjoy)一词,在英文里除有“享用”、“喜爱”等义外,在古英语中还有“与(女人)性交”之义。————《使女的故事》第十三届基列研究专题研讨会(2197年6月)皮艾索托:谢谢您,克里森·穆恩教授,也许我该改口叫校长女士吧?我们都为您的高升欢欣鼓舞,这种事在基列是绝无可能发生的。(掌声。)既然现在女性能篡权到这等吓人的程度,我希望您手下留情,别对我太严厉了。您在第十二届研讨会上对我开的小玩笑所做的评点,我确实牢记在心,我承认有些笑话的格调不太高,也会努力避免再次犯错。(较轻的掌声。)————《证言》

《证言》给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童话般光明的结局——在少女们携手努力下,基列终于灭亡了。但细读故事之后的研讨会我们会惊恐地发现,即便男权至上的基列国灭亡了,即便世界又前进了数百年,2195年的未来依然是一个性别并不平等的世界。教授在讲座上公然开着性骚扰的笑话,男人们依然觉得女性的高升实则是“篡权”。这不得不让我抛出这个老生常谈的疑问——虚构小说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所处的现实又将如何呢?

如同《使女的故事》结尾的主人公,我们正踏进黑暗抑或光明之中。

  《证言》读后感(五):反乌托邦的经典续作

  

原本我最初的标题是“《使女的故事》续作暨读者答疑”,但读来有点调侃的歧义,因此就用了中规中矩的标题。

使女的故事8.3[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使女的故事》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就连已经不再追美剧的我,都有了解好评如潮的同名美剧,17年第一季播出至今,每一年都狂揽各种奖项。

最初接触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还是源于大学时读过的《盲刺客》,玛格丽特在四次提名布克奖后,凭借这本书荣获该奖。

盲刺客8.9(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201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为近年来诺奖的热门人选,阿特伍德自然备受关注,尤其是美剧《使女的故事》风靡全球之后。

而本书,就是《使女的故事》的续作,阿特伍德凭借本书再一次斩获布克奖。

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Testaments》,Testament有证言也有遗嘱的意思,再结合本书主线之一的丽迪亚嬷嬷的“手记”,的的确确有点“遗言”的意思。因此本书在去年获奖时,很多中文媒体把书名翻译成了《遗嘱》。

《使女的故事》的发表早在1985年,三十多年之后才有了它续作《证言》。在本书中,作者回应了众多读者——现在还有剧迷,的诸多疑惑,例如:《使女的故事》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最终结局,基列的日常以及基列是如何灭亡的等等。

《证言》中的时间点,是《使女的故事》结束后的十五年。

在结构上,是通过三个叙述者的视角展开的。根据作者的设定,我们读到的《证言》,是“基列史研究专题探讨会”,根据三个“叙述者”整理的文字资料。

《证言》的三个叙述者,都非常有代表性。

最主要的一位叙述者,是在《使女的故事中》,执掌阿杜瓦堂的丽迪亚嬷嬷。

在《使女的故事中》,丽迪亚嬷嬷就已经表现了她的“复杂性”。她看似是基列的忠实拥护者,冷酷地主持着秩序和规矩,而偶尔表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情绪”。这种对基列的信仰,是真是假,就已经有很多人在猜测了。

她在《证言》的手记中说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只有两个方向:要么向上,要么坠落。”算是对其行为的一种解释。

手记中,袒露了丽迪亚嬷嬷的内心世界。她的叙述视角,是最丰富的、最详尽的。通过她在手记中的回忆,我们获知了丽迪亚嬷嬷在基列政变初期的“遭遇”,也为丽迪亚嬷嬷的“复仇”,埋下了伏笔。

丽迪亚嬷嬷的手记,向读者展示的基列“黑暗”的一面,展示了基列高层的勾心斗角、恐怖统治、漠视生命。作者在书中说到,“恐怖统治并不是靠恐怖本身来统治的,而是靠恐怖让人产生的麻木。”

丽迪亚嬷嬷收集着基列高层腐败、黑暗的证据,暗中向抵抗组织“五月天”输送。而最后导致基列灭亡的导火索,正是丽迪亚嬷嬷一手布置和安排的。

在本书的最后,雕像上的文字:“鸣谢A.L.无可估量的巨大奉献”,也是对丽迪亚嬷嬷(Aunt Lydia)在推翻基列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当然,人性都是复杂的,永远不是非黑即白。

第二位和第三位叙述者,是一双同母异父的姐妹——因为不是什么推理、悬疑小说,所以就不避讳太多了。

姐姐艾格尼丝是从小在基列长大的,受到基列的洗脑和“教育”——当然这里的“教育”并非读书学习。基列和很多反乌托邦作品有着相同的设定,除了嬷嬷,女性是不能学字的。当然,也会对大部分人“禁书”,这让我想到了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著作《华氏451》。

华氏4518.2(美)雷·布拉德伯里 / 201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艾格尼丝作为“土生土长”的基列人,以她的视角,告诉了我们很多她“习以为常”的东西。例如,她从小就认为“女人不如男人”。

如果丽迪亚嬷嬷的视角,更多聚焦在基列的高层和阴暗面,而艾格尼丝的视角,则更加聚焦在基列的琐碎和日常中。这也是虚构类作品的写作中,最考验作家笔下功底的地方。

随着艾格尼丝的视角,我没看到:她“母亲”去世,继母入主家中后,她在学校的地位随之发生的变化。即是她是主教的女儿,但仍旧被牙医所侵犯,因此她一直惧怕“成长”,惧怕成长到要结婚的年龄——而那个所谓“长大后”的年龄,也只是13岁而已。

在准备“结婚”前后,我们能更加详尽地看到基列新娘的婚前准备、以及婚后需要掌握的技能,例如园艺技巧、室内装饰、人际关系处理等。而在形容新娘礼服的时候,作者说,那“像一个礼物的包装”。

妹妹黛西(妮可)则是从小就被抵抗组织送到了加拿大,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现代价值观”的人。她怀着使命从加拿大来到基列,给读者展现的,就是现代价值观和基列价值观的直接冲突。

通过黛西的视角,除了能看到这种冲突,我们也进一步看到了“珍珠女孩”这一群体的工作和日常。

关于《使女的故事》中的奥芙弗雷德,在本书最后一章,和《使女的故事》中相同的“基列史研究专题探讨会”,作者第一次提到了奥芙弗雷德,也“隐晦地”做了最终的交代。

科技和灾难是反乌托邦文学的两大“诱因”。

基列的诞生,并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因为生育率降低的“灾难”。

在基列内部,基列对民众的监视手段,并没有像《1984》和《我们》中那么“极端”。对民众的洗脑,也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恐怖,也并没有设定成通过基因工程、药物等进行控制。因此在基列内部,注定会出现裂痕。

19849.3[英] 乔治·奥威尔 / 2010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至于基列的外部。作为一部女性主义色彩的反乌托邦小说,作者定义“基列”的范围,并不是全人类,因此也注定会使基列和周边“正常”国度产生冲突。这和《美丽新世界》等著作,都有所不同。

美丽新世界9.1[英] 奥尔德斯·赫胥黎 / 2017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因此,通过作者阿特伍德的设定,基列注定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反乌托邦整体,也注定会走向灭亡。

“人性”,一直是反乌托邦文学,乃至所有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在《证言》中,迪亚嬷嬷的叙述,很直白地告诉我们,“不管你怎么想,基列还是有美好的存在。我们为什么不希望拥有美好的东西呢?那时我们也终究是人啊。”

而在姐姐艾格尼丝的叙述中,我们能在她的童年中找到基列人的人性和爱。

艾格尼丝作为使女的孩子,她的存在本身是悲剧的,但她从小在养母那里得到的“爱”,却是真实的——至少,我们很难直接用“欺骗”去形容这段感情。

而全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姐姐艾格尼丝的好友,也是本书最后,姐妹为其树立雕像的——贝卡。

她让我想到了《简爱》中的海伦。

简·爱8.4[英] 夏洛蒂·勃朗特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同是以“最好的朋友”形象出现,又同是以早逝的方式离去。同是内心善良,又同是对命运隐忍和无奈。

贝卡在她“读书”之后,开始“觉醒”,她认识到所有人都在被基列的高层欺骗。她说,“你要么信基列,要么信上帝,没法两样都信”。毫无疑问,她信仰了上帝。

最后的雕像中,她以珍珠女孩的形象出现。

我曾想,“珍珠女孩”又并不是什么光彩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再一想便释然——第一,“珍珠女孩”对于后世,是象征基列的符号之一;第二,本该作为珍珠女孩出境的人是贝卡,而贝卡,为了让肩负使命的姐妹两人顺利出境,毅然选择了牺牲。

正如姐妹在雕像下对《圣经》的引用——和基列人喜欢引用《圣经》一样,当然又绝然不同——“爱如死之坚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证言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