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国悲剧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01 19: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国悲剧读后感100字

  《大国悲剧》是一本由[俄]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悲剧》精选点评

  ●不知道翻译过程中掺入了多少对国人意识形态方面引导

  ●其实作者真应该收敛下情绪,这样这本书不至于时候需要在大段大段各类牢骚中搜寻历史内容。。。还有就是,作者怕不是有大俄罗斯倾向

  ●这本书好重,地铁上一只手拿着看简直要腱鞘炎了。。。

  ●虽然这本书带有一些作者的主观想法,但是对于了解客观的苏联解体过程和历史还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资料庞大组织机构瓦解一日之功,而在于细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格鲁吉言宣布脱离苏联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苏联开始瓦解了。问题在于,同样作为民族联邦国家,为什么美国就未曾瓦解,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死去的老大哥才是好大哥,但这是短浅看法,透出的是不自信

  ●不懂得反思政客注定活在终日怨妇似的喋喋不休里,雷日科夫的党即使没在1991年的别洛韦日森林消亡,也会在未来的某年分崩离析,共产主义在20世纪失败人类对乌托邦的虚无冲动戈尔巴乔夫敲响了铁幕丧钟,叶利钦则亲手埋葬苏联,他们或许没能带领走向公正,但依然执着打开自由之门。

  ●只说作者的一个观点;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难辞其咎,解体后数年内俄罗斯的状况,叶利钦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国家的兴亡政权的交替遭罪的都是人民

  ●书的逻辑还是很严谨,不过雷尔科夫其实也就是典型计划体系下得官僚,而所提倡得那种理性计划经济(后斯大林时期到70年代),不管历史还是理论,都已经明确是走不通了。 而且这本书,读完之后,尤其读到波罗的海三国那部分,作者得态度怎么就让我想起来那个俄罗斯非官方宣传片

  ●翻了下,真想哈欠

  ●几家欢喜几家愁

  《大国悲剧》读后感(一):大国悲剧

  正是那些力量,正是我们国家的那些具体的人,他们怀着对社会主义仇恨,出于自己民族主义观点和算计,更主要的是出于个人权利贪婪,促成了这样一次历史的大倒退,犯下了滔天罪行毁灭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毁灭了社会制度,使绝大多数百姓陷入了极度贫困境地。 作者完全站在老苏维埃、全苏联领导人立场描述了其亲历的苏联解体的过程。以民族主义导火索,为实现个别人权力的私欲,有昏庸无能的前苏联领导戈尔巴乔夫和无法无天利欲熏心的叶利钦,加之苏联政治经济体制长期积累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伟大的苏联不可思议的瓦解了。这个国家经历了生死存亡、无比艰难的卫国战争,却在西方的鼓舞策反下,不废一兵一卒主动瓦解,让民众付出惨痛的代价。读史可以知兴替,苏联解体的教训发人深省,对我国如何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对民众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国体和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以记录为目的的书,中间部分不免有点味同爵蜡,但还是收获颇多。

  《大国悲剧》读后感(二):治国真是件难事

  苏联前总理的角度来看待苏联解体,发人深省,更加感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来之不易。

  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谁不想,可是又该怎么做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苏联借鉴了西方民主,结果惨痛啊!

  苏联从1985年准备开始改革,但是转型期搞得不好,动作太大,想一口吃个胖子。逐步过渡到国家进行必要调节同时以社会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并没有错,事实上我们国家也在这样做。

  苏联的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政治家一为私有制唱赞歌,以为私有制能自然而然的解决国家所有的社会经济问题。结果,呵呵……想要推翻很容易,但是最终的苦果还不是老百姓承担? 苏联共产党之所以走到悲剧的一步,是因为丧失了战斗性、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感觉组织性和纪律性真的跟我们差远了,它衰退了。当各种思潮出来破坏苏共党的威时,其实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逐步切断党和国家之间的纽带!破坏威信、切断纽带、最终改变政权和社会制度

  《大国悲剧》读后感(三):大国的悲剧人类的喜剧

  这书买了很长时间,断续的看,终于看完。

  这已经不是我所看的第一本有关苏联解体原因分析的书籍了,2010年,我还看过罗伊.麦德韦杰夫的《苏联的最后一年》。

  大国悲剧的视角更为宽广,毕竟雷日科夫位高权重,是当年苏联最高权力中枢的重要成员之一,各方面的信息都在他们那一群人中交汇,各种独到的看法、不为人知的内幕都会流经他们的耳朵,经过他们的大脑。雷日科夫的这本书,要比麦德韦杰夫的书更有看头。

  看完这本书,除了依旧想表达当年已经表达过的观点——苏联该垮,之外,我还想强调表达的是,一个不善于自我修复的政府、体制,必然要垮台。

  其实这个观点我在2010年的《苏联最后一年》的读后感中已经表达过了,不过,我觉得表达得还不够清楚。

  什么叫自我修复,这就好比一个人,总会生病,生病了两种结果,一种是吃药就医或者自己拖着扛着,总之后来病好了;另一种,病没好,扩散了转移了加重了,最后病倒,病入膏肓,最后去见了马克思。

  一个政治体制也是如此,人都会生病,作为管理社会的一个体系,政治体制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就算建立之初显得十全十美、或者最初的建立者怀着人类历史上最为良好的愿望——即使这样,一套体制运转起来也会这里出问题那里出问题。所以政治体制,需要跟人一样,要具备自我修复的功能。

  研究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尤其最近两千年,特别不善于改善政治体制。一遍又一遍,每过两百来年,新的朝代推翻前面的朝代,貌似新鲜的时代开始了,扒开一看,里面的东西都没啥变化——中央集权,军队、官吏、财政统统归到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哪有能力有效管理这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的人?于是,每个朝代都几乎重复着,辉煌个50来年左右,动乱开始了,不是外乱就是内乱。无法有效行政的中央集权,难以招架这接踵而至的乱象,要么退避一隅、要么牺牲利益换取短暂“和谐”,最终等待着底层人民把忍耐的极限突破,蜕变成为暴民,彻底的把这个体制又一次撕烂。

  苏联的垮台历史,不过是上述历史的20世纪更新版。雷日科夫通篇诸多抱怨,埋怨叶利钦、埋怨戈尔巴乔夫,但你不能否认,叶利钦戈尔巴乔夫所推动的苏联垮台,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大国悲剧》读后感(四):江湖大佬的三十年河西

  高中的英语老师这样教我们:“语言,最重要的是精准。在翻译的时候,要精准地用词才能体现原作者的想法。”他还说,“我从一篇文章的遣词用句便能读出作者写作时的态度和情绪。”我不是学语言的,对字句没有那么敏感,但是这本书的倾向、作者的态度全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的反问句、感叹句和贬义的形容词上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因为此书为新华国际政治精品文库系列之一,初看时并未过分关注作者)雷日科夫曾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理,也无怪乎在书中长呼短叹了。撇去情绪的浮沫,他的观点无非就是戈尔巴乔夫的叛国和西方的颠覆这老一套苏式思维。

  我关注到三个比较突出的点:俄语的没落、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政策以及宪法争议。首先说说俄语,语言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其兴衰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兴衰。俄国元气大伤、自身人口衰减,俄语的影响力自然大大降低;加盟共和国出于政治目的的清除俄语,在我看来无可厚非。打铁还需自身硬,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就是一个证明,俄语衰落的症结无非就是俄国的衰落而已。

  而民族政策方面,我举一个例子。沙俄鲸吞中国外东北领土后,实施了一系列屠杀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暴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此类事件鲜为人知。屠杀过后,大量迁民远东,以改变民族人种构成,以致于远东地区甚至白人为主。苏联时期的各加盟共和国,屠杀可能没有,但是有政治意味的民族迁徙没少做吧?直到苏联解体才大声疾呼民族平等,实在是贼喊捉贼。

  关于宪法,如沈志平教授所言,苏联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换言之,不符合现代国家的要求。它的组织架构,往好了说是“太过先进、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实际上是一个乌托邦政体。中国上下三千年历史,中央与地方斗斗争争,至今仍有间隙;美国早也摒弃邦联,拥抱联邦。整体大于部分、中央大于地方是国家统一的金科玉律。“联盟”是由“共和国”组成的,在我看来与“邦联”其实是一个道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又想保持地方极高度自由、又想国家十分紧密联合,实在是痴人说梦。

  乱世之中,百姓受苦的同时,利益集团投机倒把、大肆掠夺财富;“盛世”之时,百姓勉强谋生糊口,忍受着利益集团的剥削。受苦的永远是民众,恒古不变。

  通读此书,作者完全没有反省的意思,只是把一切错误推到西方的阴谋和戈尔巴乔夫的无能之后,把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个忠忱的爱国者与历史的受害者而已。

  《大国悲剧》读后感(五):女人也能读懂的政治

  起题目真是个力气活,我越来越会弄噱头了。

  我还没看这本书的时候,拍了张照片放在朋友圈。我一直都有这个习惯,看书的时候拍个封面到朋友圈。因为这样别人在看见我的时候就会问我“哎,最近在看xxxx书,里面讲的是什么啊”,为了能不丢脸我就会尽快把这本书看完弄懂。结果……╮( ̄▽ ̄")╭ 你造嘛,我想多了,根本没人问过我。

  这次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个男的(我跟他不熟)在下面回复我“我有个女性朋友政治兴趣极度浓厚,非要去北京读政治的研究生,我说你那是病。后来我们翻脸了,现在不知道是在工作还是在读书。我不喜欢对政治有情节的女人。”看到了吧看到了吧,这就是男人对女人议政的态度,我看这么一本书就有人过来到我这跟我说“我不喜欢对政治有情节的女人”如果我真的参政了,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声明,我对政治没情结。

  其次,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公关和传播的内容,还有一改我对民族国家的印象。

  这就是淫者见淫啊……

  我是没什么政治基础的人,也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新闻可能会关注一些。高中是理科生,大学读传媒,政治从来没及格过,历史永远都在六十分上下徘徊,可能看到这些会对我这篇文章多一些宽容吧。

  我最开始翻了十几页的时候,就觉得这不是反共么?这样一本书怎么能出。整本书以分析讲述各种政治事件的方式,讲苏联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有些问题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啊,就是当代的政治事件啊。

  但是再往下看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我不涉及书中的具体历史内容,只谈观点,因为说了内容举了例子就不好懂了。

  在整个事件中,大众传媒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引用书中的原话就是“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迷失,而且大众传媒却使劲了浑身解数来支持这种迷失”我看到的是大家都在看自己希望自己看到的东西,而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不过是对政权的愤怒。

  举个例子,之前的烤箱烤死小孩的时间吧,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一线新闻。有推手在做,对现在有个职业是推手。公众希望看到的是烤箱烤死了小孩,网站希望能通过这个提高点击,于是在新闻人知道真相的情况下, 他们会选择性的去展现公众偏好的部分。其实根本原因是公众在通过这件事情表达对政权的愤怒,永远都不是这个事件本身。在国家的问题上也是,很多政治运动的产生都是对自己既得利益的不满。

  “大众媒体,是苏共中央的喉舌,却害怕揭露事情真相。结果人们得到的是明显具有倾向性的报道,看到的是虚假的一面,相信小道传闻。”

  看到没,这就是危机没处理好嘛。我忽然发现政治没那么难……

  而且文中的那些小道消息被政客有心无心的利用着,这一类宣传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有计划的行动,目的是破坏苏联武装力量在人民心中的威信。我们总是那么容易的看到伤害,看到死亡,看到流血,但是又因为我们看到这些所以很容易被人利用。这些能操控人的感情来实现政客的政治目的,掩盖教唆者的作用。

  这是政治利用大众传媒的内容,下面是民族。

  我第一次了解民族这个概念,在这本书之前我对民族没概念,而且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国家也没什么概念,我觉得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就是整个世界只有我自己还能玩的很开心那种。

  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叫做民族的恐慌。土耳其族的孩子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学校学习,每天讲土耳其语和乌兹别克语,他们不懂土耳其的标准语也不懂土耳其的科学语言。

  这时土耳其族开始感到害怕,他们担心被同化了之后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他们梦想回到自己历史上的祖国,但是他们不想放弃现在的家园,也不想给现在的地区造成混乱。

  你!在!开!玩!笑!嘛!

  大概意思就是:我现在有了新的女朋友,我俩很合适我很爱她,可是我还是想我过去的女朋友,这种行为干扰到了我日常的生活,主要是你的前女友已经死了啊!每天都在纠结还想自己现在的女朋友不生气你脑子没病吧!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暴动。

  我第一次看见民族运动(能不能出来一个人告诉我是不是民族运动都是这样的啊)在整个运动中没有一个土耳其人说一句乌兹别克人的坏话,相反他们很感激,但是他们就是要守住他们的文化和传统。

  类似于,我最爱的人不是你,我最爱的是我的前女友,她已经死了你要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和我在一起。我很感激的,你是一个好女孩,我也会一直对你好的。

  这就是民族,我看到的对民族的缅怀都是希望时代不变,希望时间停留在某一个很美好的段时间,然后一直停留下去。可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观点,国家这个词本身就是自私的。这个民族事件引起了其它民族的恐慌,于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害怕这样的暴动会发生在自己的民族身上。这个民族还真是可爱,他们保护着过来谈判的人,就是想要讨个说法,他们要一个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最后的原则是:深入分析发生的一切,建立信任,心平气和。

  这就是危机公关嘛。

  而且发生这样的事情,民众永远都是无辜的,永远都不会是什么部分居民组织起来的自发事件。领头闹事的是一些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组织,他们要为自己赢得利益,流血牺牲的却是民众。

  没有恶劣的人民,只有恶劣的个人。民族主义不是对本民族的爱,而是对其他民族的恨。

  忽然想起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当你们在赞扬美的时候就是在鞭笞丑了。

  我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良民了吧,因为我相信付出。相信当我们只看到事情的部分真相的时候,永远都不会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不是当权者,我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着什么样的状况,他们肯定是在他们面对的这个状况下做出了最优的判断和选择。所以要相信他们。

  我跟月溪讨论过这件事情,她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唯一一个由衷的对政治感兴趣的女人。她积极的拥护当权者的决定,当我们第一次谈到这个的时候她对我说了一段话“你以为他们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吃屎么,他们能走到那个高度都不是傻逼好么。”恩,混政圈的还有做生意的都不是傻子,做生意那个我可以作证,混政圈那个她可以作证。所以要相信国家的一些决策,因为走到那个位置,也许我们也做不出更好的选择。

  看完三分之二了才确定我是真的对政治不感兴趣,而且我发现不要因为一些东西就对某种书有门槛吧。因为你永远都会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挺害怕的,好担心看完感兴趣以后就没人追了。结果我也没想到我会看到大众传媒和危机公关啊,一点都没看到政治的东西,因为真的没兴趣,这就是女人心中的政治吧……望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国悲剧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