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夏日特别版》是一部由许知远 / 张亚东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夏日特别版》影评(一):夏日自省
从亚东“我没有一刻做过自己”延伸到“我没有一刻对自己好过”。承认“不是自己”需要勇气,而“对自己好”是清晰做什么事能让自己舒服,在极限之前悬崖勒马。自以为是许知远的同路人,反现代反进步反虚妄的价值反教人向善的道德观,但一直学不会的是这种在乱世里建立秩序的姿态。没有能力和这个价值混乱的世界和解。所以会经常掉入一种虚无、失语和匮乏的生命状态,不能从自我中抽离出来。也太软弱,不敢愤怒,不敢对人袒露自己的悲观。即便有比较交心的朋友提醒我,不能处于这个社会还拒绝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不能站在高处排除异己,我还是打从心里怀疑他是一个独裁者,所劝导我的话语不过是对传统劳工制的维护罢了。也不能和已经找到的“自己”和解,不能将“自己”所有的功能有效化。长期地表达无能。所以我学不会的是处理“我”和周遭的关系,这在这个追赶快乐的环境里活得挺拧巴的。
《十三邀·夏日特别版》影评(二):做自己太难了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其实过了两千多年,我们人类一直都没有变,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更别提能做你自己。
亚东说,他从小到大,其实一天都没有做过自己,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打了一个机灵,谁说不是呢,人认识自己已经很困难了,做自己更是一种奢望,我们一生有很多的标签,是儿子,是男友,是父亲,是某某职业的从业人员,但是抛开这些,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甚至极度碎片的时代,人人都有机会发声,但是仔细想来,我们是不是都是在复制着别人的思想,说着别人的话,从而没有留下一丁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很多普惠的大众受益的作品,而是他们一直坚持做自己,表达自己,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母题,想到这里,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摇滚乐的真谛,为什么做摇滚的会这么看不上流行乐,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高更产生佩服,甚至向往成为这样一个人。因为要成为你自己,实在太难了。
《十三邀·夏日特别版》影评(三):不是影评的一点观后感。
短评写不下了,又有些感想需要记录,斗胆写在影评里。多多包容也欢迎指摘。
昨天看关于独立出版泼先生与杂志LEAP的采访记录,泼先生的主创芬雷说到现在的文学艺术不再将重点放在表达什么而是表现形式,更多地去探讨什么是文学和什么是艺术。也提到关于référence(参照),说翻译在中国当今社会常常被用来当作了一种佐证,仿佛是用国际潮流、用“权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和作品是否成立。他们不关心被译介的原信息中所反映出的他者,对他者的好奇仅止于找到与自己相同的部分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翻译丧失了提供多样化观察世界视角的功用。
也许以上都是我自己对泼先生观点臆想似的解读,但在某种程度上,与这期《十三邀》中张亚东和许知远两位老师的谈话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可见,这种“对形式多过自发表达内容的注重”及追求“适用”趋势不只是在文学或者美术艺术,也不只是在音乐领域,仿佛已涉及到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寻找参照坐标,追求“适用”成为一种趋势,是否意味着某种工业化的主流审美太过强势而让文化缺乏对“多样”、“个性”、不同”的最小程度的包容呢?这使得一些创作者变成了依需要而批量定制的生产者,进一步巩固了“主流”和“工业化”的单一审美标准,从而又触发了一个“大众对个性化向往”和“'个性'的工业化”的循环。正如亚东老师所举的例子,一些年轻音乐人的所谓个性的表达在他看来是不成立的。也许连这些年轻人自己也意识不到他们所谓的个性是工业化下引导的产物。
在机器正向着量子计算机不再非0即1的人性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反而开始缺乏理性之外的情感和创作的自发性。更多的行业和从业者,甚至文化行业和创作者,都更热衷于钻研市场逻辑,投入到分析市场,精准投放,达成满足消费者的单一目标中。把自己变成了工业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动的齿轮,所以像亚东老师说的,也很难再在那些优秀的年轻人里看到一种混沌初期野生的热爱激情和生命力。当然物质是重要的,安全感是重要的,它们都需要保全,需要不只是个人的坚守和抗衡。只有最基础的生活得到保障,最基础的创作环境有所保护,整个氛围才能从仿佛被放上停不下来的生产传送带一样“一心向钱、向目的”的浮躁转而开始走向平和及健康的、有尊严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代的自发创作是珍贵的,当理解了创作原理、创作技术并见识过无法企及的创作高度后依然不卑不亢的自发的创作更是珍贵的,就算它对于这个场域来说只是一种重复。
最后,一如既往地感谢许知远和十三邀节目组,提供一个不受观众左右的视角。
《十三邀·夏日特别版》影评(四):还在“自己究竟是什么”里面消耗着
-
“究竟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坚守下去重要,还是,让自己变成流动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你说呢。”
“我觉得这辈子你就这样纠结下去就好,这就是你的本质。”
一开始还做笔记,后来放弃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必定还会反复看。是的,我总是对相似而更丰富的灵魂有种不可理喻的痴迷。我渴望弄明白自己。太渴望。对张亚东就是如此。我知道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人生,在经过抽象之后,与之几乎处于相同的框架之下。他所面临的或已经经过的,他所看重的,他所追求的,他所逃避的,他的遗憾,他的羞愧,他的迷失,他不得不折中/妥协的……太多 我都已经太知道。尽管我的人生还没走完三十。可并不妨碍。
看到最后他说“忘我”,他并不那么坚持/在乎那个自我。他说如果音乐有一天需要通过他来表达什么,那真是荣幸至极。他渴望成为那个工具。
这些话,类似的话,我已经不记得有没有在那本书的译后记里写。但听着就像从自己心中流淌出来的一样。无数次我渴望的,就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媒介/工具/通道,让那些美的不美的,终究还是美的一切流过我。抵达你。我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忘记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我才能“顺利”活下去。
在这之前他还说起自己无法让他人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作品很难产生实际的大效益。他说,可是真正动人的就是那些“无用的”。这让我想起很喜欢的陈冲那一期,她说,“我爱那些没有实用性的激情”。是的。我爱。
——————
我并不知道张亚东的具体出生时间。但凭直觉,仅凭同类的直觉我想,他应该是太阳双鱼,上升摩羯,月亮金牛,水星水瓶。我真希望有懂占星命理的人来纠正我,或肯定我这个猜测。
最后我也想说,小时候被家族认可的唯一天赋,不是书法,不是写作,更不是音乐、数学。而是画画。
说多了会被误解吧。各种误解。总之我爱张亚东。爱到灵魂里。
写这些没有秩序的话,只是想表达对他的感谢。谢谢你,让很多相似的“我”,在更好更丰富的你的表达中听见自己的心声,照见自己的模样。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听你讲这些。在这个时代这样难得的真诚,与始终不懈的努力。你说,能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只是这种体会于你,已经在渐渐变少。
我想说,你很重要,
特 别 重 要。
这个世界少了你,就少了太多美被再次发现与诠释的可能。
起码对这个时代的音乐而言,对中国而言,你就是不可替代的张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