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28 03:3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的观后感大全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是一部由杉山泰一执导,松山研一 / 北川景子 / 伊藤克信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一):像这样的文化传承,国产电影也该多拍几部

  日本有种传统艺术,名曰“落语”,其艺术形态与我国的单口相声类似,没有捧哏、逗哏,但优秀的大师一旦上台,便能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将一个个段子似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讲述给观众听。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二):“有眼无珠”

  我觉得这句话算是此片的点题之处。

  师傅之所以要志田去找师叔,用意应该不完全是为了会长。事实上在找人的过程中,我发觉志田为人过于死板,按片中所说就是有强迫症。他自己则说是慢人一拍。而他从事的落语毕竟是一门艺术,哪怕是前人留下的东西,在每个人演绎起来也是有着不同的感染力。而显然志田没办法,至少在当下。

  片中师傅对志田:不要光看框,还要看到字。有眼无珠是不行的。正是点题之处,也是师傅的一针见血的教诲。我想在志田不懈的寻找以及在帮助师叔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社会生活和人,这无疑对他以后的艺术是有助益的。这也就是佛教的“入世即是出世”的用意所在。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三):所谓的师徒互敬不过如此

  作为2011年突然病逝的著名导演森田芳光的同名电影在35年后翻拍的续集,电影《像那一样的东西》讲述30岁辞职的主人公努力成为落语家的成长故事。2001年参加“New Style Audition”进入娱乐圈的松山健一,由于在2005年主演日剧《一公升的眼泪》而广受关注,之后又因出演电影版《死亡笔记》以及《挪威的森林》获得更高的名气。为了在出演落语家的过程中更充分地体会到日本传统艺术的魅力,松山健一在拍摄前接受了严格的指导。饰演女主夕美的北川景子虽然并未亲自上阵,也被落语的技艺深深吸引。作为男主志田的心上人,洒脱不羁的夕美最终被他的诚挚和憨直打动。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四):比「像那样的东西」更温暖的续集

  森田芳光弟子杉山太一在「像那样的东西」35年后拍的续集。

  总感觉看了「像那样的东西」再看这个才算圆满,相比之下,81年的前者更开放,尺度更大,故事的重点更在于落语弟子们的生活;而后者则更温情,更偏重讲述于“落语”,两部片子的共同之处是里面的每个人都生活得好惬意,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这得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拍粗这样的片子。

  小幽默不断,比如为志田(松山健一 饰)庆祝生日那段,先是蛋糕被挤得歪七扭八,再是去神龛里拿蜡烛,然后没有蜡烛又用焚香代替。。。哈哈哈哈!还有志田在面包店打翻了面包后,转眼就在家里的餐桌上出现了一大盘面包切片。

  这部片子对落语的描写很多,印象深刻的一是志鱼的开场:上台后静默着不说话,直到下面有人发出异议了才解释原因,第一次一个老奶奶说他酝酿太长时间了,然后他解释说看到来了好多观众,惊喜的睡觉都忘了闭上眼睛;第二次还是这个老太太,她说:你可不能睁着眼睛睡着了,志鱼说:哦!谢谢你叫醒我!

  二是志田最后在墓地里自己表演《鼓着眼睛的鱼》那段,表情、眼神、以及肢体都在努力的去演绎这个剧本,他扯着宽大的袖子学小鱼游泳的样子真的好可爱!

  结局却有一点点的伤感,志田一个人走在东京的街道上,有一种放弃了表演机会的孤单的感觉。

  :能在墓地里叫到外卖好神奇。。。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五):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杉山泰一的《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又译《像那一样的东西》2016),根据2011年去世名导森田芳光的《像那一样的东西》(1981)改编而来,应是其续篇,也算是向森田芳光的致敬之作。森田芳光英年早逝,令人惋惜。这些年大岛渚、今村昌平的相继去世,给日本影坛带来不小的震动,也是重大的损失。本片的导演杉山泰一之前拍过的《无法守护》(2009),算是一部叫得响的电影。

  被日本称为落语的民间曲艺,很像中国的单口相声,但融合了小品、舞台剧逗乐等表演形式,极具观赏力,北野武拍电影之前就从事过落语表演,颇受欢迎。影片显然有彰显这门民间艺术的味道,形同中国的非物质遗产传承,如何更好地发扬光大。

  老师傅志扇的离去,让老徒弟们一干人非常着急,找不到落语的最佳继承人。临近举行志扇老师傅的13次忌会之际,他们都希望找到那个名叫志鱼的徒弟,但这家伙不知所踪。在志田(松山健一饰)30岁生日这天,师傅志米就派徒弟志田去寻找。

  30岁的志田还是单身,一心想学好落语,却不被看好,有时通过刮彩和买点彩票,想赚点意外之财,糊里糊涂过活,连同住的小师妹夕美(北川景子饰)和小师弟志太,也持一样的看法。夕美本是落语表演行家志米迦的女儿,现在却只能学剪发。

  志田背着旅行包,马不停蹄地前往日光和信州等地寻找,志鱼这家伙还真不好找,有点线索就断气了。人家一听说找志鱼的,就反问志田你也是从事落语的吧,那不如趁早改弦更张做别的吧,志鱼不就是做那个,最后搞得扔下老婆,逃之夭夭了吗,你去哪找他。

  志田只得返回东京,当然被师傅棒喝,找不到他,就不要回来。走投无路的志田,倒被夕美搞怪的一席话点醒,不如在志扇的墓前中蹲守。果然,蹲了一夜,志田差点给吓死,幸而夕美看到了志鱼,志鱼说,你不是志米迦的女儿吗。哈哈,这下跑不掉了,找的好辛苦。

  志鱼只得乖乖回到师傅一干人身边。这一干人整天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真正像样的落语曲目没有一个,创新谈何容易,说来说去,还是老一套,即便上演老一套,也是后继乏人,传承无力。志鱼这样如此酸不拉叽的,志田这般犹如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他们能行吗。

  果然,赶鸭子上架的志鱼,只能是重新演绎《黄金饼》,他搞笑的台风插科打诨,倒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忧心忡忡的志田却跑到师傅墓前,跟赶来的夕美吃起了拉面,好不逗乐。

  志田升级二目(落语职阶),从师傅志米那搬出来,准备重新演绎《凸眼金鱼》,自信满满的样子。想起志鱼演出时,全场观众大都是老中年,年轻人基本上看不到,想必这是导演依据现实的真实再现吧。

  的确,他们得面对一个事实,新时尚新娱乐新传媒,来势凶猛,他们怎样的努力,也难改变落语的整体颓势,这就是潮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东西,艺术同样如此。

  看来,中日的这些民间艺术都面临一个传承问题,有人焦虑有人发愁。纵然国家重视,那也是锣鼓敲得咚咚响,就是没人应,或者只是借这种声势圈点钱财而已。不只是传统的民间曲艺,就是电影本身也存在隐性危机。

  森田芳光的《其后》《春天情书》《失落园》《宛如阿修罗》等片永远是影迷的至佳。随着森田芳光这样有独具诗性导演的远去,新锐导演只有沉下心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了。当然,我对日本电影一直看好,至少不像对中国电影这般悲观,或者也非悲观。只是还有很多有潜力的新人没有真正冒出来。

  现在有的导演惯于拍些生僻的人事,离真正普罗大众的生活太远。反观老上海那帮电影人,他们就是拍大家正经历的生活,那些鸡零狗碎,那些看似庸常的困厄和磨难。我一直觉得能把日常拍成非常,真正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才是真功夫,真见地,真高地,倒不一定非要找偏门的哗众取宠,博取眼球。

  当年德西卡这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这样,六十年代的捷克“新浪潮”同样是这样,即便我称之为中东电影的铁三角—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这几十年一直这样,基本都是现实的日常,却让我们品味到了那么多优秀的佳品。

  只是说如何巧妙的挖掘这些日常中的生趣,而非直取冷僻的非常,因为那非中国的主流。主流非主旋律,主流乃是我们正经历的现实,五光十色又形形色色。把情绪化的甚至偏激的现实,先作一个冷处理,用一种极为安静的手法,拍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电影,看似不离奇,不激烈,但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思考和品咂,这是高格的创作。

  这其中,一定融合着良知、勇气、积淀和思想,如此格调,才能有如此的心力去拍这般的一部电影,但至今,我还没看到,也许,不远了。

  那些过份强调剧本的制片人完全是好莱坞的思路,现在的好莱坞有剧本诊断医院,然后按着套路去拍,所以没有创新,这种墨守成规的恶果,当然越走越窄,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我越来越淡化剧本之于电影的作用,线性电影,我称为的荤片即商业片,当然得有个本子,但起决定性的还是导演的手心。

  文艺片或者非线性的现实电影,剧本的作用其实很小,哪怕只是个草草的梗概,甚至连梗概也不要,谁能把现代人的情绪精准的拍出来,就是一部好片子。人的情绪是最游离最难捕捉也是最切入灵魂的东西。不可捉摸的情绪,本身就蕴含着人事的不消,所以,不必过分强调故事,只要能拍出现代人的那种五光十色的情境,便是不着的高手,因为那才是真正能揭开人内心帷幕的手心。

  很简单,现实就是正在上演的剧本和电影本身,不需要这般这般的挖空心思的穷尽编造,神州大地处处有故事。拍出来,再用二度创作的剪辑,即可能是一部动人出彩的光影。有时我想,做个有心人,拿着摄像机哪怕手机,随便去现实中的人流一拍,哪怕就站在地铁站口,对着匆匆的人流,每天每时都有不同的人事,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国家正经历千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比清末李鸿章所感叹的更要奇形八怪的多。一边拆建的原住民能分到上千万拆迁费,一边四处找生计的外来民工饥肠辘辘,一个副科长就能坐拥百多套房,多少人却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30平米的窝,真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这是多么鲜明、逗比又凛冽的中国现实风情画卷,想拍电影的就去拍吧,只要做个有心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假以时日,一定会拍出自己心中的所想,当然,前提是要挺得住。

  2016、10、25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观后感(六):落语看世界

  落语

  有次去北京时,在朋友车上听了刘宝瑞的《君臣斗》,回来后就迷上了单口相声。网上找资源补齐了八大棍儿,愈发羡慕大师们口吐莲花的语言艺术。

  单口和评书不一样,篇幅更短,有趣味性,所以个人感觉听起来更轻松。它又不同于相声,因为没人帮你捧,没人帮你逗,捧哏逗哏都得自己来,短的段落十多分钟,长的一个人可以说上一两个小时。但不论段子长短,好的单口相声总能吸引住观众全部的集中力,听上许久也不厌不乏,很是厉害。可惜搜不到什么介绍单口相声的影视作品,相比之下,邻国日本对类似的艺术形式“落语”,所做的保护和发扬则比我们要多得多。

  据说落语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江户时期,发展深受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落语的“落”简单解释就是“包袱”,因此最早的落语大多都是幽默诙谐的故事,在结尾抖出包袱逗观众发笑,表演时用民间大白话,内容多讲平民百姓的日常生计,家长里短。后来逐渐发展扩大,除了这类“滑稽话”,还加入了“人情话”“戏剧话”“怪谈话”形成四大品类,并从明治时代开始被统称为落语。其中,“人情话”讲的是世间人情冷暖,时而苦涩时而催泪;“戏剧话”源于歌舞伎等戏曲形式,表演者辅以道具边说边唱。“怪谈话”借以怪力乱神讽刺人间丑恶。动画片《昭和元禄落语心中》里面多次表演了“怪谈话”里比较有名的段子《死神》,笔者还特地去翻了大师立川志之辅的《死神》看了一遍,那语速节奏,表情神态,也是精彩至极。据说日本落语界有“修炼500段”的说法,和我国戏剧名著一样,多年来一直反复上演,好像个表演题库。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听一样的段子会不会厌,至少我听八大棍儿这些段子都没听厌。

  当然落语不只是背段子,《红鳉鱼》中北野武教导弟子时说:“我同意你背得很多,但是那并不是艺术,那只是背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落语家,那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拾人牙慧。”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个段子,不同的表演者说起来,那就好像听一个全新的故事一样。《昭和元禄落语心中》描述主人公之一的八云大师说段子的本领是:“一闭眼就能让场子变到江户时代。”好的落语大师对节奏的掌握仿佛就像撒了一张巨网,轻易把观众都圈在其中,另其身临其境,而不只是“坐在客人面前耍嘴皮子而已”。

  现代也有落语的原创作品,但大都难成经典。本片中讲到“志鱼”大师年轻时原创了一个段子“凸眼金鱼”叫人念念不忘,个人觉得这段子加上松山研一的萌态还算挺好笑的,编剧为了一部电影创作一个落语段子也是不容易。。。

  表演落语时,落语家通常身着传统和服,带一方手绢一柄小折扇,跪坐于蒲团之上,靠上半身形象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诠释。集中表演落语的小剧场叫“寄席”,剧场里表演者登台的地方叫“高坐”。周作人先生在日期间所住的,位于本乡西片町街尽头的铃木亭就是一处“寄席”。他“曾见柳家小官升高座,俨然如村塾师,徐徐陈说,如讲《论语》,听者则忍俊不禁”。《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与之助说,寄席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不管你过去多么糟糕,只要现在踏踏实实,大家就能给予哈哈大笑。与之助在寄席做前座时从客人处收到一颗糖就能眼角泛泪。

  和中国的相声一样,光靠小剧场表演,毕竟观众有限,票价也定不高,所以收入不会太多。好在落语说的是生活百态,高明的落语家多能看破世道,倒也不在意在哪里表演,重要的还是表演者和观众。电影里的志鱼大师还被拉着去澡堂开了一场不太成功的落语表演。落语的发展主要仰仗了电视的发展,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经历了辉煌和衰落,在战后重新广受欢迎。19世纪,落语出现了两次繁荣期,特别是林家三平借鉴中国的单口相声,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日语改变了落语的表现,深受民众的喜爱,最繁荣时曾出现了172家“寄席”的盛况。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新娱乐形式的不断出现,落语又再次走向衰退,只出现在深夜的串场节目里,许多落语家甚至放弃祖业,改投别行。直到宫九的《虎与龙》开播,J家两位主演长濑智也和冈田准一让更多年轻人开始了解落语,一时间,又让落语重新流行起来。除了强推的《虎与龙》外,笔者唯一看的和落语搭得上边的就是《笑点》,虽然看时常感叹日语不够用,但几位大师的机智才情,妙语连珠让人着实佩服。

  缺啥爱啥,笔者不太擅长在人前说话,所以特别羡慕能说会道的人。电影里志鱼有段开场,一上台后静默一阵儿呆着不说话,直到观众里有个老太太说你要我们等多久,他才缓缓开口:看到来了这么多观众,惊地睡觉都忘了闭上眼睛。立刻引来阵阵笑声。第二次表演他又故技重施,还是这个老太太,又跳出来喊道:你可别再睁着眼睛睡着了。志鱼才开场说:哦!谢谢你叫醒我。感叹一声不愧是老演员,过去的经验和积累造就了随机应变的能力。我国的单口相声也有这个玩法,叫定场诗,是相声开场前的垫场之言,主要是让听众们安静下来,开始集中注意力听故事用的。一些教演讲的课程里也提到过如何通过一个幽默的开场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可见语言的艺术都有相通之处。

  落语家

  落语并不容易,是个需要花苦工磨练的技艺。日本著名落语大师三游亭金时在“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的系列活动来北京演出接受采访时说:“我经常一边走路一边说话,有时候会忘情地大声说起来,路边的女生曾被我吓跑过,有几次还招来了警察。我一个人可以说上4、5个小时。”正是这样一代代落语师的不断传承,才能让现代日本民众继续领略落语的魅力。当然也有一些人对现代落语表示担忧。《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的八云说:“从来没想过要让自己的技艺得到传承。故人,旧街,过去的风俗都在逝去,段子越来越浅薄。如今很多人甚至连吉原和长屋都不知道,这种个人炫技的技艺,放在佛坛上供着也没意思。还不如让我带入土。反正都要结束的话,不如怦然一声飘零散落,多少还有些气魄。”点了个题要和落语殉情。当然不论是忘情还是担忧,这些落语师都是出于对落语无限的热爱才会把一生献给落语艺术。

  同样讲述的是落语,《红鳉鱼》身为电视剧当然是精品无疑,电影《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可能在剧本上略有逊色,但也有着自己完全不同的滋味。

  如此这般 这般如此

  电影的名字《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是直译,相较比之下另外一个译名《如此如此 这般这般》则风雅多了,不但让人直接联想到评书相声,还有一种请观众自己去了解各中意思的妙处。这部电影也是杉山太一作为导演出道的处女作。电影里集合了过去和大导演森田芳光有过合作的一众工作组。编剧是过去同为森田作品副导演的堀口正树;饰演男主出船亭志田的松山研一,曾在导演的遗作《让我们乘A列车前行吧》中和瑛太演好基友;女主北川景子出演过导演的《南方大作战》。伊藤克信、尾藤攻男、绪方义博都是上部作品里的老员工。客串阵容也是十分强大,中村亨、铃木京香、佐佐木藏之介等各有各的梗。

  35年前《像那样的东西》讲述了一群落语弟子的青春故事。35年后曾经的男主已年过半百,在续集里继续出演同一角色。一样是平凡生活的琐碎,偶尔冒出的笑点,没有长篇大论去告诉你做人道理,有的是共通的青春和落语。整体来看,脱拍的笑点和结合音效的手法,昭和色调,温暖治愈的内容确实有几分大师的意味。只是和前作相比,少了些节奏和说不出的什么,毕竟森田芳光的剪辑魔法还是很难驾驭模仿的。我很爱北川景子,但论演技也比不上前作秋吉久美子的自然。个人觉得把它看成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来解读会更好一些。就向电影名一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像那样的东西嘛。也别太计较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故事讲了一个性格一本正经的30岁青年松山研一,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落语名门“出船亭”现任掌门志米大师的表演吸引,成为一名大龄弟子。可惜长得虽然三山得配,五官端正,但并没展露什么慧根,说段子被老师评价为“像熊孩子读语文课本一样”;平时要喊比自己小七岁的人为师兄,做的是照顾师傅起居打杂的前座;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从猛灌啤酒的细节来看,内心还是略有苦闷的。

  一天,一直对“出船亭”一门支援照顾的齐藤会长心血来潮,提出想在上代掌门志扇师父第十三回忌会上,再听一次志鱼(伊藤克信)表演的落语。只是志鱼自从志扇大师死后便销声匿迹,音讯全无。为了博得齐藤会长的欢心,志米师傅于是派弟子志田去寻。

  志田是个一丝不苟的强迫症。睡姿像挺尸,天不黑不喝酒,生活十分自律。打扫卫生时必然要矫正画框,去人家店里要替人拉直帘布,拿好筷子要铺平筷筒。师傅志米虽然也是一代掌门了,但性格也有调皮的一面。比如在志田洗澡时给他个压变形的蛋糕,神龛里拿三根香代替蜡烛插上算是庆生了。面对性格古板的弟子,也有些无奈,只能教导他“你不能只看到画框要看画啊”。这让我想起《少爷》里二宫的梗,为什么日本强迫症都要通过矫正画框来体现呢?志田这人情商也不高,即便是面对自己暗恋的女神,师傅的女儿夕美(北川景子),也很直白地评论:“你剪得发型没有独创性不过是模仿罢了”,结果自然是终结了聊天氛围,把人气地一溜烟就走了。但一般来说,以这种别扭的相处模式作为开始的案例,结局必定少女也是会爱他的。果不其然,两人像春游一般,带着成箱的啤酒叫着荞麦面外卖,在墓地伏击一夜后终于找到了志鱼。

  为了打动师叔重出江湖,志田采取了耍无赖作战法,跟志鱼说你不答应我就赖着不走,于是两个大老爷们开始了有趣的同居生活。为了让师叔一心一意回忆段子,志田主动包揽了原本替街坊四邻打杂的便利屋工作。志田本就有强迫症的优势,活好心细,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次偶然的机会,街坊邻居得知志鱼会讲落语,起哄着办了一场落语大会,志鱼久疏练习,表演得还不如像“小学生读课本”的师侄志田。但被深藏在内心多年的落语之爱却渐渐被唤醒起来,最后他终于想起了自己未能在师傅临终前表演一场的遗憾,拿出志扇师傅的和服,忘我练习起来。与此同时,在与师叔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志田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死板的性格有了一些生气,仿佛重新找到了落语的乐趣。

  眼看期限将近,志米却因为看了志鱼的前次表演,担心现在的志鱼会毁掉“出船亭”多年积攒的声誉,决心让志田代替志鱼演出《凸眼金鱼》,一直都惟师命是从的志田却做出了一件惊天大胆的举动,他放弃师傅承诺晋升他为“二目”的梦想,冒着被逐出师门的风险,自作主张在演出当天消失,留下一封信,逼志鱼回心转意,在最后的最后前去救场。结局当然是志鱼的演出博得满堂彩,齐藤会长愿望得偿,也不管演的是什么段子了,心情大好。演出顺利落幕的同时,志田却一个人跪在志扇大师的墓地前,全然没有读课文的样子,生动有趣地演着《凸眼金鱼》。师徒二人身处两地,各自表演,慢镜头相交剪辑,最后落在志米师傅泪流满面的感动上。好在最终,在墓地表演的志田抱得美人归,并获得了“二目”的晋升;志鱼师傅也打算重操旧业,至于旧业开展得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像“像那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