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尼娜》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08-17 19: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尼娜》的观后感大全

  《阿尼娜》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多·索德圭特执导,费德里卡·拉卡诺 / 玛丽亚·门迪维 / 凯撒·特龙科索主演的一部儿童 / 动画 / 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阿尼娜》观后感(一):红发少女ANINA

  我还以为是西班牙的呢,但是其中一幅南美地图提醒我,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原来是乌拉圭的作品

  一个红发小姑娘热爱幻想,做公交车要神游,晚上则要游。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是开明教育者,虽然小姑娘眼中的同学只是按照“好,坏”两个向度来区分自然她得世界会有不如意,那就是跟“坏”同学的冲突,再遇上“坏”老师惩罚。还好,开明的家长有爱的校长公正的老师都是小姑娘守护者,让她健康成长,去体会关心其他同学,让自己的世界不再有“好,坏”这样分明的区分。

  动画真是个神奇东西,比真人电影来的纯粹可以明了的表明作者哲思想象力可以更好的呈现

  《阿尼娜》观后感(二):01610

  

“我叫阿妮娜·雅泰依·塞拉斯,今年十岁,每天生活烦恼之中。”

十岁的阿妮娜,虽然说只在社区学校活动,但面对车窗上的雾,街上的风,这些每天出现在她生活里的事物,她仍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世上的许多事情是她不理解的。

她为自己的名字苦恼,也为“三个幸运”而暗自欣喜。她为爸爸对回文的热无可奈何,也戴上面罩模仿爸爸歌唱

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节奏触摸广大的生活,她的想象力给她带来一定的期待困扰。比如阿格达老师和校长在梦境表现出来的妖魔幽灵形象,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无疑是极致恐怖更何况她在梦境的最后,还被丢进了黑暗信封里。

孩子有着直白情感表达,她用喜欢和讨厌区分人群。她曾经嘲弄伊瑟是“大象”,在经历守信封一星期合作治疗帕布洛,相遇杂货铺等事件后,她无法抑制难过忧虑,追着爸爸回答,“我要你告诉我,伊瑟会再和她爸爸生活在一起”。

这个红头发小女孩,踏着自己的脚步慢慢长大着。她仍有偏爱,但是走出“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这个小小圈子,向伊瑟递送礼物,和男孩追逐,放声大笑时候,她的封已经被慢慢填满。

  《阿尼娜》观后感(三):成长的故事

  一部关于成长的影片始终没有分清是幼儿园小朋友,还是小学生,也没太记得片中是否有告诉。故事确实不太吸引我。

  阿尼娜,有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名字——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回文,三个回文,虽然父母说这会带来三个幸运,但还是不免会遭到同学们的取笑。其中有一个喜欢吃东西的胖胖的女同学伊瑟,是阿尼娜的“死敌”。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主要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伊瑟嘲笑阿尼娜的回文名字,阿尼娜叫对方为大象。她们打架到和好的过程,成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故事,应该是很多人在小学时,常常遇到的吧。所谓儿时同学、朋友间互相取绰号、打架,然后宣布断交之类的,总是惹人回忆。应该说影片的故事没什么新意的,也就是大不了成千上万的故事都会发生的。

  所以故事没什么吸引人之处,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始终认为,动画电影,要么有天马行空的一面,剧情来自现实,但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比如放在动物身上,比如放在鬼魂身上,等等,美国动画常常这么干;要么剧情同样表现现实,但主题更深刻,充满哲理,这一种是给成年人看的。本片没有做到,只是再现了现实生活,没能更进一步去挖掘。

  这种动画,显然不能引起成年人的思索,观看起来也许只能引起儿时的回忆,或者看到伊瑟的父亲去澳大利亚工作,她的家庭状况不是太好时,有些许的感叹和同情。仅此而已,那不免也就是一碗鸡汤的作用了。

  但如果影片的观众定位于儿童,那么片中又描述了阿尼娜的幻想世界和梦境,不知道小孩子能不能看得懂(或许我太低估现在早熟的儿童们的理解能力)。

  所以说,这种不上不下的片子,很难引起太多的反响。要么皮克斯式的思考,要么迪士尼式的娱乐,最怕温吞水,很容易就被忘掉了。

  我很爱除美日以外的动画片,原因之一是绘画风格,要么像一幅油画,要么像水彩画,还有中国的水墨画风格,观看起来是那样的充满艺术气息,给人一种身愉悦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在细节上,不像好莱坞动画那样细微,纤毫毕现,但配色独具魅力,尤其是影片中,在表现街上的景物和校车在街上徐徐而过的时候。

  另外,片中的几个小角色倒是很吸引人的,比如唱摇滚的知性父亲、充满爱的校长和严厉的老师、温柔的母亲。人物性格突出,尤其是父亲,形象凸显,又带来不少“笑果”。

  《阿尼娜》观后感(四):这个世界并不是充满敌意,它只不过藏着成长的忧伤罢了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还不懂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因为这个世界在那个非黑即的我们眼中实在很难划归分类。比如,这里有喜欢的朋友,也有不喜欢的同学;有喜欢的老师,也有讨厌的老师;有喜欢的课程,也有讨厌的课程;有喜欢的食物,也有糟糕的食物……

  在完全以自我感受而出发的世界里,那些与自己对立的声音如此刺耳,让小时候的我们遭受着比事情本身大好多倍的困扰……就比如《阿妮娜》中十岁的小主人公困扰于同学对她三组回文结构(正着倒着都一样)名字“阿妮娜·雅泰依·塞拉斯”的取笑,即便按照父亲回文结构名字带来“幸运”的说法对同学们解释。

  一天,阿妮娜不小心碰掉了她讨厌的同学伊瑟的食物,两个人竟将其演化成了一场“名字”大战。作为“惩罚”,校长给了她俩一人一个用蜡封起来的信封,让她们保管一周后交还给校长。

  这个信封仿佛充满魔力,不仅让阿妮娜惴惴不安、自我反思与审判;也让保管信封秘密的两个人第一次有了同样的标签,开始下意识地关注对方。在这一周里,阿妮娜了解到自己的名字倾注爱意地取自父母名字中的回文字、了解到祖母曾经为了逗她开心编织的充满爱意的谎言;了解到伊瑟的父亲远在澳大利亚工作维持着家里困难的生计,了解到伊瑟是个坚强有担当的女孩……

  一周后,两个女孩子带着信封来到校长室,原来所谓的秘密信封是空的,而所谓的“惩罚”也只是让她们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阿妮娜将收藏的与她名字一样有着回文结构的汽车票,作为一份幸运放在信封里送给了伊瑟。她终于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学会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学会关爱别人,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影片穿插了大量阿妮娜的梦境、想象,将小孩子面对问题与困境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很真实,谁不曾这样充满质疑、恐惧、胆怯地认识自己与世界呢!即便是各位大“孩子”,即便是这个世界,谁又停止了成长呢?面对明天总有我们还不知道的地方,但要相信,这个世界并不是充满敌意,它只不过也藏着成长的忧伤罢了。

  最后,亲爱的我们,节日快乐!

  《阿尼娜》观后感(五):《阿尼娜》观后感

  这是个10岁女孩的故事,也是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影片很好的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表达了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包括对自己的名字的好奇和疑问、包括对同学的喜欢和讨厌,包括对老师的各种态度,对惩罚的恐惧,和对自己错误的看待。这里不仅让我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更让我看到作为成年人的教育态度。孩子成长,犯错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严格控制还是耐心等待和引导,真的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影片中有一定的艺术描述。

  实际上,妈妈想知道 为什么校长要见我的家长 但是妈妈很善于等待 她从炸三明治的过程中学到了 人总是能等得更久一点 (阿尼娜因为和同学伊瑟打架而父母第二天要被叫到学校,母亲面对这个情形依然淡然处之。这里让我想到父母总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无论孩子会遇到怎么样形形色色的人会有怎样的影响,父母总是最重要的那个。试想,遇到问题,大人比孩子更加激动耐不住性子,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良好的心态呢?阿尼娜的母亲在面对要被家长叫到校长室这样重要的事情面前依然耐心,这给孩子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只是他有时候如此固执 你知道吗? 从我遇到他 他就是这样的 (在阿尼娜表示对父亲不满的时候,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教会了孩子接纳,既不否定孩子,也不否定另一半。真是的一种很聪明的方法。)  那丈夫知道么 我想他不知道 他不会让她这么做的 她应该照顾好家庭 那正是我要说的 现在人们对道德知道的越来越少 关于道德的课程是他们最该参加的 (邻居知道了孩子的打架的事情在嚼舌根,看上去这是两个大脑层面活跃度很高的女性,上纲上线。并且同为女性,却对阿尼娜母亲的行为妄加评判。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女孩们 这是学校 不是拳击场 两个女孩儿不应该 在休息时间出现这样不文明的行为 像大家说的 像两只猫在打架 你必须懂得 我们不能像那样对待对方 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 那么给生命带来的唯一一样东西 就是重击 (校长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没有大发雷霆,但却铿锵有力,这让孩子感受到了威严,也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相比我们现在很多教育问题,教育者习惯于提高分贝来体现这些,实际上,这除了让人感觉其没有修养之外,没有什么更多的积极意义了,甚至久了还会让人反感。)   从今天开始 你们将保管一周这些封着的信封 是封好的 看到了吗?这叫做封蜡 如果你们打开了 我就会发现 当我们再聚在一起时 我们会谈论这个事情 (校长对于打架事件的处理是给大家一个空白的时间,并没有急于惩罚。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很不错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因为孩子尚小,在惩罚这件事上的强化会让孩子形成“恐惧”的人生观而非“自我反思”的人生观,前者也许也会让孩子遵纪守法,而后者更加能够让一个人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而非简单的“服从”。) 我告诉我的祖母我有个讨厌的名字 她什么也没有说 而是爬到屋顶 取回一张世界上最难听名字的列表 幸运的是 我的名字不在列表 (当孩子有了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去讲道理,从此让孩子学会的压抑,从道理上去分析自己这样是不对的。祖母的这个做法既可以说是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说是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不平衡的心得到了安抚。真的不得不再说一次聪明啊!) 爸爸 回文结构是伴着我长大 能给我看些不是回文结构的东西么 (当阿尼娜的爸爸再次赞美回文结构的时候,阿尼娜再也忍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有时候我们真的要倾听一下孩子心里的想法。不一定要认同,能让他们表达出来也是好的。) 打架是没有任何尊重或意义的行为 但是那不是孩子的错误 是家长的 不要责怪小猪 而要责怪养猪的人 (那些议论的人依然在议论,依然在用她们的大脑分析对错。甚至还借给阿尼娜妈妈教养孩子的书籍,认为要严加管教。然而,此时画风突变,阿尼娜和妈妈都变成了猪。可见,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认同感是多么重要。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不能把孩子下定义,要接纳,错误是可以改正的而不是因为错误连孩子也一并否定掉了。) 我的祖母是个多调皮的人 那个世界上最难听名字的列表 竟然是植物名字的列表 (当阿尼娜看到这张植物列表的时候她感叹祖母的调皮而不是欺骗,可见她的成长过程是多么健康。大人宽容,孩子也会宽容。) 他刚掉下来了,是个意外 (当阿尼娜无意中吓到爬树的同学摔下来,受到了阿格达老师质问正无言以对的时候。和她打架的伊瑟却出手相救。这大大出乎了阿尼娜的意料,让她开始明白人除了缺点还是可以有优点的。这也是再校长当初没把两人对立起来的一个基础之上) 阿格达老师:就是这样的 闲了棍子就是溺爱孩子 棍棒是让他们成长的唯一方式 你明白吗 只有经历了痛苦 他们才会得到教训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惩罚他们 阿尼娜:我们不想用那种方式学习! 阿格达老师:你没有任何其他选择! 阿尼娜:那是个谎言 你不是那么学习的! (在阿格达老师用那套“严格管教”的理论侃侃而谈的时候,阿尼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用了一句很无力的说服。阿尼娜的“揭穿”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反思。我们所奉行的那套理论如果真的用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是心甘情愿的接受呢?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话“不要忘了我们也曾是个孩子”) 阿尼娜:爸爸 我不舒服 我想我不能去上学了 爸爸:多奇怪啊 恰巧你今天要去见校长 阿尼娜:我胃痛 爸爸:噢 胃痛啊 那你不能吃我今天要做的 裹面包屑的牛排 炸薯条和煎鸡蛋了 阿尼娜:噢 知道了 爸爸:我可以做些没有酱汁的面条 只是面条 也不会感觉那么糟 阿尼娜:爸爸,我想我不是胃痛 实际上我是头痛 阿尼娜:是的,但是已经好了一些了 爸爸:噢好的 我们需要一名志愿者 去买一千克面包屑和一打鸡蛋 用来做好的面包屑裹牛排 你能找到一个志愿者吗? 阿尼娜:我! 阿尼娜:是的,但是已经好了一些了 (这是阿尼娜要在一周后去见校长了,她不想面对,但只是说自己不舒服。爸爸很聪明的应对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吃的方面,减少了她的恐惧。) 从那开始 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怎样的麻烦 突然 我不在乎我要受到的惩罚了 也不在乎纳坦是否喜欢我 同样也不在乎那个被打开的空信封 我的伊瑟不是一只大象 (当阿尼娜无意中在杂货店听到邻居议论伊瑟的家事,了解到伊瑟的父亲远在澳大利亚打工,她只得和母亲两人生活。想到自己能够幸福地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她突然对伊瑟产生了同情,进而觉得之前对伊瑟的观点可能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我想说,这些都是孩子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领悟到的,没有人说教,我也相信,孩子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会成长和宽容。有时候我们成人真的需要耐心等耐和信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尼娜》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