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是一部由吉安弗兰科·罗西执导,吉安弗兰科·罗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 居然得了金熊奖。
2. 很多人物的处理,就是放在那里呈现这个小岛的居民组成?闲散的,并不不愿意让它们有何交集。
3. 难民问题大概是我余生躲不开的,在欧洲大陆、美洲大陆都不得不面对的世界趋势。以前是高一点的文明采取了野蛮的殖民形式,但带来了事实上的殖民地“文明”的被迫升级。现在没有殖民地时代,则变成了在落后地区,残酷的本国统治者压榨下,人往高处走的流动。文明的冲突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各方都带来了新问题。
《海上火焰》观后感(二):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无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颁给了这部难民题材纪录片。获奖后非议浪起,无非是纪录炮们忍受不了如此风格化的纪录片,还有它的工于设计。场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岛,多年来一直是难民逃离中东和非洲,抢滩欧洲大陆的要冲。双轨叙事——一面过于详细地铺陈叙述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小岛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这里的难民。叙事克制而有力。电影中没有表现原住民与闯入者直接的接触和冲突,但两个本来互不连通的世界互相洇染与侵蚀的锈痕历历在目:老奶奶在点歌台里听到难民海难的新闻插播,社区医生B超难民孕妇,移民小伙伴教不识水性的小男孩划船……导演非浪得虚名,三年前凭《罗马环城高速》擒金狮,接拍此片后在海岛上生活了一整年,将这个10分钟短片的活儿抻成一部金熊长片。
《海上火焰》观后感(三):One Sea, Two Fires
在远离城市的海岸边,生活的人们,虽然没有热闹繁华的城市生活,但是他们的日常简简单单,并不无聊。逗逼少年因为自己戴了眼罩后弹弓射不准而烦恼。居家阿婆想听什么歌就给电台打电话点歌播放。父亲长期在海上生活难得回家一趟。大叔潜水捉东西(抱歉我对海边生活的无知,不知道他捉的什么)不怕风浪。他们的日子风轻云淡,海洋是他们生活的依靠,海上的火,是一种生命之火。
难民们就不一样了。上百人挤在一条船内,缺水缺食物,疾病和伤痛袭来,无依无靠。海对他们来说,是一条充满煎熬的路;海上的火,是一种炼狱之火。经历重重磨难之后,活下来的人,已经算运气好了;就算受伤生病了,也比不幸去世的人们幸运多了。就算将来是什么样,也暂时不考虑了。活着就好。
同一片海,两种火焰。
《海上火焰》观后感(四):柏林评论:金熊奖获奖影片《海上火焰》 ——欧洲难民危机的极致写照
Demetrios Matheou原载于Thompson on Hollywood 译者:卷耳 原创译文发表于《青年电影手册》 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共有两部纪录片,其中吉安弗兰科·罗西(Giafranco Rosi)执导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Fire at Sea)正好呼应了本次电影节对已抵达城市难民潮的舆论和实际援助,成为所有参赛影片中风头最劲的种子选手,最终一举擒得金熊,充分证明该片倍受本届电影节青睐。
《海上火焰》观后感(五):难民电影
内容取自论文:
难民影片中对历史的再次呈现和重新解读,以及将难民作为主体叙述者,均是以反思现实为目标的视角转换方式。在这一点上,只有电影能达到最直观的效果,并在历史与现实、东道主与难民之间架起心灵和理性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且符合人性的理解和判断。然而,难民问题之复杂,解决道路之艰难,不是单靠艺术作品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涉及国土安全、文化发展和人权政策等方面,都需要依赖各方尤其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力量。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通过距今已有70年,战争和恐怖袭击等暴行仍不断出现,使数以千万计的平民沦为难民。难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人权的保障。人权保障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于通过保护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来捍卫人类和平与文明的延续。为此,艺术关注弱者、展示跨越国界的人文关怀,引领人们积极向善、平等交流、追求幸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波助澜、贡献力量,这一点在难民电影上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海上火焰》观后感(六):视野和焦点比罗马环城高速要精彩
摆拍纪录片“大师”新作又来了,今年柏林电影最高荣誉金熊奖!鉴于上次《罗马环城高速》的不愉快经历,这次我算是有所戒备。幸好,这次罗西导演的发挥没让我失望。题材由上次过于狭窄的罗马当地社会问题,扩展到时下炙手可热的欧洲难民话题,视野和焦点立时提升不少。不过导演的手法依旧没变太多,尤其是小男孩那条线索,遵循《罗马环城高速》的方式,采用好几个看似无关人物的生活素材拼贴,然而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其本人亲口讲述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渐渐显露出来。难民那条线索更接近常规纪录片形式,然而导演有意隐藏了起因和结果,只将海上营救难民的过程作为重点展示。于是,千辛万苦从非洲经地中海偷渡来意大利的黑人经历,跟意大利那个小岛上世世代代依靠出海捕鱼为生的贫苦人们,两个群体的生活方式碰撞产生出强烈的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对当下欧洲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这个层面来看,导演这次的摆拍记录相当成功,人物素材处理得得心应手,以及串场的意大利经典老歌,令故事的主题在无形中得到强化。
《海上火焰》观后感(七):很喜欢难民们rap诉苦的那一段
《海上火焰》是电影里的一首歌。夜晚,海上的巡逻舰开着探照灯,经常会发生枪火交战,炮弹的火花交错在海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本片是分两个没有交集的故事同时进行的,一边是岛上的一片宁静安逸,一边是海上的难民问题。两个世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调皮的小男孩热衷玩打仗游戏,摧残仙人掌,出海捕鱼就晕船。而另一边海上时不时飘来一些偷渡船只,救护人员不得不接受和拯救这些把生命交给大海的求生难民。
小男孩为了出海,去克服晕船的障碍,难民们不管晕不晕船,为了生计必须上船接受命运与运气的安排;小男孩对着海上比划着开枪的手势,另一边海上燃烧的战火映红了;小男孩一点点心理作祟就要去看医生,船上的难民很多因脱水和苛刻环境遭受磨难。如此的并行拍摄手法很容易慢慢的触动观影者的情绪,内心的共鸣感油然而生。
难民问题是个棘手的难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总是需要时间来缓和,也需要人类的自救。难民青年们上岸后的那一段说唱,歌词唱出他们一路避难的辛酸,用铿锵有力的Rap道出内心的呐喊,看的非常带劲!
第一次接触纪录片,不知道从哪方面去欣赏,也分不太清纪录片与艺术片的区别。至少有一点感受就是,纪录片把更大的空白和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
《海上火焰》观后感(八):对欧洲命运的隐忧+反战
电影更像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隐喻故事:小岛犹如以海洋文明起家的古老欧洲(捕鱼、潜水、海鱼烹饪、长辈要求小男孩学习出海),时至今日,战争逐渐远去,仅存在于奶奶的讲述和男孩的童年游戏,然而,全球化下的海洋,不仅是小岛社会生态的一部分,也是联通外界的纽带,大量难民的涌入,一并带来的是战争的伤痛、差异化的信仰(穆斯林礼拜)与文化(他们唱的那个是啥)、潜在的疾病与安全威胁(各种检查),虽然尚未与古老的秩序、人地关系出现正面冲突,但导演是有隐忧的。这种潜在的冲突和隐忧,也被克制在平静的叙事语言之下(远景的静态镜头、没有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只是在拍摄难民的时候,情绪有些按捺不住和过于直白。
也许影片还传达了导演的反战主张:岛民与海洋生态的和谐,经常出现的死亡、生养、疾病话题,小男孩对弹弓玩具的痴迷导致的弱视、焦虑等等。海上火焰的片名,也寓意战争在漫长的文明历史、恒常的自然时空中的虚弱,火在海上只会耀眼一时。
影片承载了导演过多的主张和表达欲望,使得故事的编排有些刻意和用力过猛,导演就怕观众没有从故事中读出他的立场。这也让人怀疑,影片除了搬演之外,恐怕小男孩的故事本身也有虚构,每一处情节都被设计得十分精巧,且用意明显,影片归入纪录片会有争议。显然,导演并不在意这个。
《海上火焰》观后感(九):天堂与地狱
(首先说明,这只是我观看之后的一些感想,可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抱歉)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这个导演可能是个理性到变态的程度的人。”,这是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个反应。我们说,什么是纪录片,概括来说就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能虚构情节和环境的影片类型,具有一种纪实性。素材就在眼前,转瞬即逝,在这种丝毫无法预知事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创作者仍旧可以去注意画面的构图,给予观众一种电影式的画面美感,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对事件的发展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
影片开头平行穿插着小男孩、难民、电台主持人等的情况,看似他们之间毫无关联,然而,“兰佩杜萨岛”或许成了其唯一有交集的一个点。当地的男孩在这片土地上无拘无束,对海充满着希望,若说还有什么能使他焦虑,那可能就是弱视的左眼吧。难民想要逃离中东的战火,在我们看来只能容纳一百人左右的小船硬生生地载了八百多的黑人难民。偷渡之路是漫长的,无边的海洋极有可能在下一秒就成了其葬身之地。他们怕么?不怕。真的不怕?真的不怕。难民们对叙利亚的牢房、撒哈拉的无情、ISIS的残暴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死亡的那份。
片名是《蓝色火焰》,蓝色是以小男孩为代表的未受战火染指的普通居民,火焰是难民所处的刀山火海,或许吧。同一片海,一边是天堂,而另一边是充斥着死亡恐惧的地狱。世界上是有善良的人的,他们想尽自己的力去维护世界的和平、去捍卫人权的尊严,但这份力终究抵挡不住恐怖主义与强权政治……
《海上火焰》观后感(十):海上的火焰
学习社会政治出身的意大利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在摘得金狮后依然固执地将镜头对准这个社会,只不过这次不是他所熟悉的意大利,而是西西里海湾的小岛——兰佩杜萨岛。也因为在难民问题尤为严重的今天,这个小岛另一个特殊的身份让它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难民偷渡的前哨站。而电影《海上火焰》就发生在这里开始。
影片的开头对准了一个小男孩,他在野外玩耍,砍下树枝制作弹弓。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他具有很多孩子共有的天性,调皮,贪玩,不喜学习,但他却是这个岛上居民一个很典型的代表,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条主线的核心。紧接着的第二个场景夜晚旋转着的雷达,一个通信交流的指代,我们听见了难民和救生人员的对话,嘈杂的对话戛然而止,难民们的命运未卜。可以想象出这其实正是大多数偷渡难民最真实的命运写照,不计其数的难民潮中能存活的毕竟是少数,葬身大海或许是常态。而这次对话也拉出了这个故事的另一条线索:难民问题。由此开始双线叙事构建了起来。
编号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