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美国》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说美国》读后感(一):2020-07-31《许倬云说美国》----- 历史大家的不严谨的田野社会学小作
历史大家的不严谨的田野社会学小作。
但看到他对美国第3产业分工的评价,还是外行了----说什么互联网科技业无益于生产之类的,老天,价值是主观的啊;
书中曾说美国0.1%的人占了80%财富(大概意思),记得这也和《21世纪资本论》里的相悖,贫富悬殊是大,但没大到这种程度,而且也不是美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这是时代的症结;
匹兹堡的各色种族发展史挺有趣,参考《美国种族史》;美国是一个不断向西开拓疆土的移民奋斗史,松散的联盟组成,每个州2个参议员配置居然是学习了印第安人的部落选举的搞法;
作者政治立场还是偏左的民主党吧,他很讨厌川普同志,不认同共和党的理念;可能要让他失望了,哪怕有疫情的影响,2020-10的选举可能还是j国战胜拜登,虽然现在民意调查拜登领先10个点,但却忽视了沉默的没发表意见的大多数,上次不就是在民意落后的情况下战胜了希拉里的吗。
读罢还是觉得作者的观点有些守旧,许多东西也不严谨,对美国批评过多,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东西,完美的理想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往往是地狱,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发展到如今这个地位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毕竟只是个历史学者,跨行还是不行。
《许倬云说美国》读后感(二):一本令人茅塞顿开的书
这是近年来少见的读完之后让我茅塞顿开的书。
从一开始的采访手录开始,就仿佛一个智慧的老人从一个先生的角度,循循善诱,引入走入智者之道。
整本书,其实中规中矩,结构完善。从美国建国开始讲起,也是从许倬云先生六十年前刚到美国的所见所闻说起,将美国的历史,美国的发展,美国的问题,寥寥数语轻松勾画而出。当然这一切只是背景信息,更为了后面他所见到的美国民主不复打下基础。
许倬云他是台湾人,但又是随着国军去的台湾,所以多地见闻在他的脑海中映射。而他又是主修历史,辅修社会,在他的历史观中,大量的社会,人性,文化,层层饶进,使得他的描述,不仅条理分明,更让人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他给出了预见的道路。
正如他所言,一个甲子之前,他满怀希望踏入到这个人类第一次以崇高理想作为立国原则的新国际,而没想到六十年后,经过种种研究,调查,他需要告诉大家,这个国家已经并入膏肓。
恰如,宇宙间没有不变的事理,只是变动快慢之分而已。美国决策者总是怀疑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我们也需要担心美国是否和平衰落。
而虽然书中有大幅篇幅在论证,形如这件事情。但是对我来说,他更多的说的是人,是人心,是社会,是未来,是如何通过读书而避免掉人生的那些坑坑洼凹。
我常以为,一位好的先生,不是要授人以鱼,更是要授人以渔才对。而这本书,我觉得他做到了,至少我看完后,对于整个社会进程有着不一样的感悟,甚至顿悟了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东西。正如他所言,受教育是为了超越未见。他正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未见,告诉大家,该如何去未见。
最关键的是,他文笔很好,字字玑珠,初读引人入胜,再读令人深思。
正如他所言,当人的判断能力没有了,没有目标,没有理念,人生灰暗一片,这是悲剧。而美国的种种,其实是很多国家的未来,社会,文化,人性,这些其实和体制关系是相互的,更是跟生产力相互的,绝对不可以单独拎出来。
而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如何生存,获得更好的生活,变成更好的人,这不仅仅是社会的责任,其实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努力,大家一起努力的事情,缺一不可。
最后,虽然最后许倬云将一切改革还是不能免俗的落到了政治的议题而非经济和文化,但是对我来说,人生的启迪还是巨大的。
真是一本好书。
《许倬云说美国》读后感(三):修己以安人
“在水泥丛林之中,每个人都是迷失的个人,孤独而迷茫。”
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中国以人类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化时,中国的钢筋水泥就能比美国的更加温暖、更加令人有归属感?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补了四十年资本主义的课,作者在书中陈述的美国经济文化上的种种问题如金钱至上、功利主义、贫富差距、经济转型,我们又何尝不面临着挑战?个人原子化碎片化、孤独的心灵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又何尝不是现代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许老说:“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或许就是读书的真义所在。可惜的是,上述课题美国明显还没有走通,中国也在寻找出路,而每一个焦灼的心灵显然已经等不到全民族的整体跨越、而纷纷率先各自突围。
“人间没有预设的必然,也因此没有预设的命运。个人的生活是你自己活着,由自己寻找的人生意义。一切所谓定律、定理都是暂时的假定,未必都是永恒的真理。”
物质文明还能指望一下国家福利,精神文明永远都只能靠自己。看完吴老师《孤独的狂欢》,自己已明白大众传媒永远都是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消费主义化甚至是劣质化的,而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只有自己去开垦、去培育,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什么现成的方案可以运用。
“我们可以假想有一类的人物是将人耳目所及、心智所寄,作为一个小宇宙;在这小宇宙之中,他们自己找出每个角落,界定其中的秩序及人我彼此的关系。他不是孤独的,然而他也不是主宰者,他和这小宇宙相依为命。小宇宙之中的风声、雨声,花开、花落,对他都有一定的意义。他们宁静淡泊不求进取,往往不愿出头干预世事,甚至有些孤高——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澄清天下,改善社会。”
现在自己的状态就是这样,恰如其分被许老的话描绘出来。年轻时还曾意气风发拥有过兼济天下的宏愿,却意识不到自己存在的种种无知与缺陷,连自私的人性都任意泛滥不加控制、连与自己友好相处都难以为继,又有何能量兼济天下?“我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耗费了无数精血、终于在自身残缺这一课题上实现了自我坦诚和理解,于是也有了上述的状态:先安顿好自己、同时安顿好家人,如果有能力再做些善小之事。虽然比起以前低鸣了许多,也不失为一种实际可行的办法,读书是为了“养成远见,超越未见”,在慢慢修行之路上,急不得,快无用。
美国以理想立国、天赋神选,且不论现状如何,“理想本身的确是了不起的理念,较之民族优秀论、文化优秀论都更为动听感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着眼于他人之困并不一定能解自家之急,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做好该做的事。“美国有强劲的文化传统,曾经屡次经历变化带来的失调,也常常能够从调整中再获生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除了有地理上的独特区间外,自身兼收并蓄之博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同样具备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我们过去经常抨击我们自己“虚无缥缈”、“形式主义”,殊不知若一切都用效率、用效益去衡量才是人性之悲哀,“一贯重实用而轻理想、重开展而轻持守、重今天而无视过去。然而,一旦面临衰老时,将何以自处?” 一切都是“胜者为王”、“强者为大”的观念,人作为人最基本的平等和尊严又何在?
许老对中华文化内核的这一段描述十分精彩:
从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时间轴线三个向度上,人类组织了一个“恕”的境界,一个将“心”比“心”的巨大系统。我们尊重自己,所以也尊重别人;人与自然共存,所以不能蹂躏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在中国人心目之中,不须有名有姓的神明作为保证,而是以人的理性和情感交融,构成自己心中内在的神明。这个神明是过去的历史替我们培养而得,“人”有责任在这神明的指导之下,也就是“良知”的指导之下,以“良心”对待他人,以“良能”与自然共存。
举头三尺有神明。凡事对得起良心,用良心待人处事,或许才能真正将每个碎片化的个体给黏合起来形成一个有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个人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只能丧失情感、丧失信仰
“修己以安人” 。 做好自己,就是个体最大的善
《许倬云说美国》读后感(四):由盛而衰的美国现实
如今的美国,似乎正呈现出一种衰败的走势。陆续退出各种国际组织、新冠疫情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国内种族冲突加剧…….有人说,美国的衰落,将会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带来未知的动荡。如果预言成真,那么我们真将处于“百年之大变局”当中。
当然,不可否认,正走下坡路的美国,仍具有不容小觑的国力,以及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特别是在两国关系逐渐恶化的当下,处于情绪化的舆论氛围之中,更需要抛开成见,对美国有更深刻的了解,方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的谋划未来。
《许倬云说美国》这本书是年已九旬的许倬云老先生所写,他从自己旅居美国六十年的角度,回顾了美国的诞生、发展、辉煌与衰落;也从他“独到的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敏锐视角”,对美式民主的乱象和美国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给出了他自己的思考观点。是一本有关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学术与普及兼顾的读物。而这本书也是许老的封笔之作。
这本书继续延续了许倬云老先生“中国三部曲”的叙事风格。先从历史大事件讲起,提纲挈领的梳理美国历史。五月花号带来的第一批移民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占领了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孕育着美国的雏形,随着移民增多,原有的殖民地最终脱离英国统治,创造出拥有全新政体的国家,并于后期抓住机遇,不断开疆拓土。在一战、二战中壮大实力。一段时间内,全美国的钢铁出产量占据全世界的四分之三,这是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的工业实力。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中占得上风,随着苏联解体,具有绝对实力的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为什么美国建国不过两百年,就能跃居世界首位。作者看来是因为“在美国独立精神的指引下,早期个人主义代表的自由观念,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可凡事均有一体两面,个人主义的过度发挥则出现人情冷漠、趋利忘义的弊端,造成了美国衰落的诱因。
人,除了利己之外,也是要有集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
而如今,美国曾经的辉煌不在,产业的空洞化、社会阶层的固化,导致经济乏力,失业率攀升。宗教之间和族群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造成民粹主义横行,从而导致族群间的进一步隔离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然后陷入这样的怪圈,无法打破。
特别是特朗普的上台,也标志着美国将愈走愈偏向财富决定的“富人政治”。许老通过多年旅居生活的观察指出,美国政治最大的难题是政党与政治精英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架。在许多州、市出现被政治世家长期执行的现象,类似“僭主政治”的趋势,更是美式民主的“怪胎”。而通过煽动民意,而当选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竟然是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商人。因此,特朗普大量诸多短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美国越来越像一个“超级流氓大国”。
前一阶段,由于警察执法,造成嫌疑人窒息身亡的事件,也在全美各地掀起了示威游行。但是众多政客并不是想着如何去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单膝跪地的作秀方式,攻击政敌、拉选票,少数族群只是又一次成为被利用的筹码而已,种族间的矛盾更是无法消弭。
许老在书中感慨“回顾初来美国,曾经佩服这一国家立国理想是如此崇高。在这里客居六十年,经历许多变化,常常感慨如此好的河山,如此多元的人民,何以境况如此日渐败坏?”
只注重选票,关注利益集团的利益,却忽视国家的长远发展。贫富撕裂的社会,丧失了立国之初的凝聚力,导致不断的内耗。就是美国当下存在的窘境。
虽然本书主要说的是美国。可许老特地在书的最后一章提到了中国,并表示出对中国取得当下成就的认可和中国继续发展的信心,对中国未来也给出了自己的设想。许老希望,中国应该以美国为镜鉴,不要一味跟随所谓现代化世界,将城市作为主要的居住形式;应该保留大量耕地,确保国家粮食的自给自足;要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不要像美国那样的金融资本运作反噬自己。对于台海两岸社会福利、贫富差距等问题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前,中美关系日趋紧张,许老的这本带有第三方独立思考角度的书实际并不讨巧。但敢于去说,就足够令人钦佩。许老远离家乡多年,可字里行间,对于故土关怀依旧。
想起,许倬云曾接受《十三邀》节目采访,许知远聊到许倬云抗战时期的经历时,许倬云泪如雨下,并斩钉截铁的说出了“中国不会亡”,那样的画面令人动容。这是年已九旬的许倬云旅居海外多年,不曾磨灭的信念。
读这本书不仅仅能够读到许先生开阔地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更能读到许倬云老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拥有着“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宽广胸襟。
《许倬云说美国》读后感(五):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个人主义走向偏颇
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个人主义走向偏颇
“搔首问天,天也无言”、“实在令人困惑难解”、“能不令人感慨?”是许倬云在这本关于美国的新书中发出地最多的感叹。全书分章别类涉及美国历史、政治、经济、金融、族群、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有一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却贯穿始终,被许倬云不断提起。这就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根植于新教教义。搭乘“五月花”号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徒新移民们一方面承受神恩,以自己的行为彰显神的恩典。开拓者们以有恃无恐的个人主义,才有勇气和决心一步步向前走,开创了美国历史的辉煌。
另一方面,这些来到自认为是神的选民的人,视异教徒为异类。对自然任取任用,而毫不节制,毫无敬畏。对于美洲原住民肆意驱逐、压迫和屠杀、对自然资源任意浪费、破坏。
起初,由于新教伦理的辅助与约束,个人主义所表现出来的仍是功绩多于危害,当然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但随着科学繁荣导致信仰衰落,教会凝聚力日渐淡薄。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原本聚合个人的社区与社群,市民社会萎缩。欧洲移民的后代们贪欲再难有遏制机制,个人主义日益转变为自私、冷漠,其危害的一面日益显露。
对于个体而言,孤独症泛滥危害身心;
对于社会而言,普遍的社会心理疾病危害安全;
对于政治而言,过于强调个人,却缺乏群体生活的融合,导致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走向衰落。这也正是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帕特南警告的。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了美国这一政治实验可能存在的后遗症。首先是极端个人主义导致散漫,国家共同体因此而崩解。其次是个人无法抗衡强大的国家公权力,产生多数专制的危机,民粹主义的暴政。而近来在美国,行事风格纳粹化的特朗普当选、弗洛伊德案引发的骚动,都拉响了民粹主义的警报。
在经济方面,旧时代中如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出于清教伦理而努力赚钱又真诚热心公益的人物今天再难出现,美国企业无动力进行技术革新,通过金融游戏快速赚取天价利润才是大财团们的首要目的。
生物进化论被引申为社会进化论,不具备竞争力的社会边缘群体,丝毫不受尊重与重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发达国家中社会福利制度最不健全的国家之一。而日益严峻的阶级矛盾又混杂了数百年从未真正解决的种族问题,解决起来实在棘手。
在文化方面,丧失了清教精神的个人散乱而空虚,个人主义日益转向满足个人欲望的享乐主义。铸造了美国文化浅薄而煽情,热闹而空虚的特点。
在社会心理上,由于缺乏心灵归属,造成了美国人充满动力,但也冲动浅薄的群体性格。
但美国毕竟以资本主义立国,城市生活和工业化需要人与人密切合作,而这就与美国个人主义相互抵触。两股潮流正反交替,造成在历史大潮中虚无的个人无所适从。
归根结底,基督教教义将个人和神直接联结,个人必须有尊严,但不需对群体负责。科学昌明,上帝退位。但退位的只是看得见的上帝,看不见的“上帝”却形影不离。上帝留下的思维方式牢牢地印在了美国人的脑子里。没有了有形的信仰和教会来平衡的个人主义,日益显露其偏颇的一面。
而个人主义不曾走向偏颇的理想状态应当为何面貌?开篇访谈中许倬云谈到的常民应该是答案。许倬云回忆起他在“求死不得,求生不成”的抗战期间曾受到中国农民的照顾。
他说“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没有诗意,无处没有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和。这种日子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也就是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宇宙,与天地万物一片和谐的状态。
“美国常民,我认为是二战以后,大概1950到1970年代,日子过得好。没有很穷的人,富人也没占那么多财富。那个时候大家自尊自重,社区完整没有碎裂,生活差距不很大。没人人有尊严,有自信,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和谐。”
“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那么解决之道咱那里?
许倬云说:“我认为,对于美国政治的匡正之道,首要在于纠正个人主义的偏颇:人之为人,在‘人’有提升心灵性情的可能,‘人’也有合作乐群之需求。循此二端,‘个人’不再自私,也无复孤独。”
许倬云在书中介绍美国诗人庞德的观点认为,儒家理念可以补救西方基督教文化和科学主义理念中种种的冲突和矛盾。
许倬云在全书最后将目光转回中国。在他看来,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在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文明,文化营养丰富。“中国取精用宏,最后组成至今仍在人心的文化体系: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
因此中国不应该一味跟随所谓现代化的世界,他也希望这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民族,能在世界上采取列国体制之长处,创立一个最好的综合体制。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为亿万百姓求福祉,为天下万世开太平:建设一个大同世界的楷模。”
我想这样未必是许倬云出于狭隘的民族情感而发出的期盼,或许这也是许亲身见证了美国这个曾经有着崇高理想的,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在走向衰落之际,他作为一个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士人,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祝愿吧。
微信公众号:胖胖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