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往事》是一部由山姆·贾巴尔斯基执导,安婕·特拉乌 / 莫里兹·布雷多 / 马克·伊瓦涅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往事》精选点评:
●题材和视角很特别,可惜故事讲得有点儿散。男主的笑话真是让人笑不出来啊……
●我不說笑話,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故事不是很跌宕,娓娓道来的那种,影响些观感,但品质和内涵很不错。
●女军官的戏份有点尴尬,只不过充当故事引子的媒介。为了双线叙事生硬安排,更是毫无必要。
●二战后,几个幸存的犹太人以不同的方式痛苦回忆自己及家人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男主角智商超群,却也不得不以外在的欢笑面对如此惨淡的人生。更多的犹太人离开了这个令他们伤心的国家,投奔美国或巴勒斯坦,最终建立以色列。极少数人却依然选择留在这里,个衷原因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剧中男主角的留下,大概是对家族曾经辉煌的不舍与坚守吧。“如果不用撒谎来装饰人生,人生真的难以承受”!最后谈一下译名,《德国往事》明显想蹭《美国往事》的热度,但与影片内容不符;台译《王牌业务员》一如既往让人深深怀疑他们是否是中国人的后裔;其实最好的译名应该是《再见德国》。
●很特别的视角展现战争造成的影响。既然揭开往事都是悲伤,那不如总微笑的假象做掩饰吧!只是屏幕外的我一点也笑不出。
●故事讲的一般…感觉全篇我都在期待这个人的另外一面,像早泄,最后俩人真的做了爱…
●用诙谐的基调讲述一个个悲伤往事,人活着,就要往前看,因为你还活着,并且还要活下去,活得更好。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真实情形,百废待兴之中的艰难谋生,只不过是从犹太人角度所写。真实事件所改编,以一种幽默方式叙述,自有可观之处。
●5.9@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德国往事》观后感(一):在集中营讲笑话的人生
二战后德国的犹太人基本都离开了德国,仅留下5000人,但没有人向后人说明白他们为什么留下来。本片男主角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他不留下来,这么美丽的国度就变成德国人的了”。伤疤好了之后,在上面绣朵花,但不会忘了疼。
男主角的设定非常极致,通过讲笑话活着从集中营走了出来,他要为杀害他同胞的纳粹扮演小丑讲笑话,这是多么讽刺啊!男主角为自己编了一套谎言,希特勒要跟墨索里尼会见,希特勒无所不能,但是并不会像墨索里尼那样谈笑风生,因此需要一个人教他讲笑话,男主角被选中,但是他心里正盘算着刺杀希特勒,男主角为自己加了戏,没有谎言的美化,生活还将如何继续下去呢!
战后的创伤可能一生也无法抹平,只能用谎言去美化了。
《德国往事》观后感(二):#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德国往事#
很有意思的电影
经典的德式黑色幽默
David是一行人中最想离开德国的,但是也是他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留在德国。因为他说:“总要有人留下的,不然就被他们(德国人)占领了。” 看似没有逻辑的一句话包含了他作为一个在德国生长的犹太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电影的结尾是David坐在他还原的服装店前,微笑着看着镜头。尽管身边的伙伴亲人都离开了自己,可是他还有那间服装店。
《德国往事》观后感(三):说说译名
德文原名《 Es war einmal in Deutschland》,直接翻译成中文可以叫”曾几何时在德国“,听名字就知道要说一段历史故事。
英译《Bye Bye Germany》,是片尾大家的祝酒词。“再见德国”,终于要离开,终于可以离开,是战后居德犹太人的共同期许,多了几分完成时的畅快动态。
内地翻译成《德国往事》,都说有蹭《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热度之嫌。不过从德文直译来看其实贴切,“Es war einmal”正是“Once Upon a Time”。
台版译作《王牌业务员》,重点放在了七人的“职业”,可惜业务员只是他们用于离开的方式,未免浮于表面。再来说说我看的港版《唔死呃德人》,最让我摸不着头脑,上映时若只是听电影名,一定会自动屏蔽的那一类。
台、港倒多了几分喜剧色彩,不过对于德式的黑色幽默,又实在是有点太开心了。个人觉得内地版译名这一轮胜出。
《德国往事》观后感(四):上帝犯了这么多错,还要向他祷告?那些欲说还休的伤与痛
影片的主题与配乐都很厚重,一如开头就出现的那条狗,断了腿,却仍要小跑完余生。 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却暗流急涌,几乎,处处是欲说还休的伤与痛。二战已经结束,但是,一段音乐、一张开门后的面孔、一句同事的玩笑……都会成为种族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哪梦魇般回忆的痛点按钮。就是这种欲说还休的轻轻撕扯,让幸存犹太人裹着纱布的二战伤口,一痛再痛。直到幸存者之一在纵火后因负罪自杀,把这种伤痛推向新高度。
于是,在他的葬礼上,原本要念事先准备好的祷词,却忍不住:上帝犯了这么多错,还要向他祷告? 这句看似平静的话,该是有多伤痛,多愤怒,才能这般足够叛逆?!
男主的确是个极致的推销高手,一方面推销织品,同时把自己并不经意地推到女军官心里,即便他不是女军官的菜。
令人意外的小惊喜是,男主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影片《罗拉快跑》的男主角。
一点题外话:很难理解,曾经那么被战争与屠杀深深伤害的种族,为何在中东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战争?!
《德国往事》观后感(五):《德国往事》
一部德国电影。看片名不禁想起以前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往事》。那部影片讲的是德尼罗和几个小混混的事。而这部则是讲的战后德国犹太人的经历。两相比较,似乎都没有那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仅仅是对于往事的述说和回顾。
战后德国的犹太人刚刚从集中营里出来,居无定所,只好住在联合国的难民营中。他们每个人的梦想几乎都一样,那就是逃往号称自由世界的美国。剧中的主人公贝曼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在此之前,他首先要攒一笔钱。他以前是开布店的,纠集了几个同伴,一边连哄带骗的推销布匹,一边还要不时的接受盟军的讯问。他和他的同伴的目的就是赚了钱赶快离开德国。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着。而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最终留了下来。
如何看待犹太这个民族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一方面他们聪明博学,思想睿智。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爱因斯坦。尤其在经商上更是不让他人,有着天生的生意头脑。聚敛了大笔财富,也因此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嫉妒。另一方面,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没有祖国没有家园。这也使得他们的民族性格、习俗和宗教信仰上有很强烈的排他性。他们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纯洁,不接受其它民族的融入,可为了生存,他们也想融入到别的民族中去。如影片中所说,想让自己“比德国人更像德国”。可实际上德国人对于这些异族人并不认同。看了个资料。在战前,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为58万。可是到了战后,仅仅剩下了4000人。他们或是惨死在纳粹集中营中,或是逃往美国。对于这些虎口余生的犹太人,德国是他们的伤心地。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纳粹的集中营,更多的还是由于德国人民对犹太人的拒绝。
影片中,贝曼哥儿几个坐在一起喝酒的时候,这样发出感慨:“每个从集中营里出来的人都会想:为何是我活下来?”这其中,并非是苟活下来的幸运,而是预感到他们今后的路会更加艰难。有时候,活下来并不比死去轻松。集中营的惨痛经历成了他们永远的痛,无时无刻不在肉体上和心灵上折磨着他们,伴随着他们整个的后半生。贝曼在集中营为了生存,不得不为纳粹们讲那些含泪的笑话,稍有拒绝,党卫军军官便把手枪戳进他的嘴里。他的一个同伴在集中营受尽折磨,以至于右手总在不停的发抖。一个在上海的犹太人也好不了多少,被党卫军无端打瞎了眼睛。
影片中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贝曼的同伴莫伊什偶然发现报摊上的卖报老头就是杀害他父母的党卫军军官,晚上约上同伴烧毁了报摊烧死了老头。不料报纸上登出消息,这了老头只是一位普通的捷克人。莫伊什知道后,痛悔万分。最后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之后不久,就查出了死去的老头就是原党卫军军官,他冒用了一个捷克人的身份来隐藏自己。
细想想,莫伊什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他善良正直,为了复仇,也是为了责任,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联想到后来以色列的摩萨德全球抓捕纳粹以及黑九月组织的覆灭,我们不是更能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吗?尊重生命,顽强坚忍,睚眦必报,以命抵命。这就是犹太民族的性格。
影片用了几段故事来描绘贝曼等人推销亚麻布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犹太人那种幽默善骗的另一面。由小忽悠逐步发展成大忽悠,如贝曼所说:“如果不用撒谎来装饰人生,人生真的难以承受了”。同时也展现了德国人人傻钱少的特点。和咱们现在的老大妈们有一拼。在那个特殊时期,或许这也是唯一可行的营销手段吧。
贝曼说:“希特勒死了,而我们还活着,我该为此感到内疚吗?我们内疚是因为我们还在这里。还待在这国家。但我们不会久留的,绝不。”可是最后他还是留下来了,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是对故土的眷恋,或是对德国人民尚存希望?
贝曼在莫伊什的葬礼上,对祈祷牧师说了一句话:“上帝犯了这么多错,还向他祷告?”发人深省。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是他犯错了?还是他的安排让我们这些凡人不能理解?还是要通过希特勒这样的恶魔来考验人类?用六百万犹太人的亡魂来展示上帝的威力,来考验人类。这样做未免太残忍了吧?
影片没有起用大腕,演员们的表演很本分,拍摄手段也中规中矩。仍然很喜欢。
本人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