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Greg Laswell - And Then You
麦家陪你读的第159本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
小说叙述了极其敏感、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
情节跳跃,理路交错,混乱中的一个个片段却又清晰如画。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体心灵成长史,而是从头至尾都与爱尔兰民族寻求自由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113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过去的几天,我们一起读完了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我们看到斯蒂芬,一步步在靠近青年艺术家这个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转变。
今天,我们就会对这三次思想的转变进行一次梳理,完成最后一天的阅读。
斯蒂芬接受的是宗教教育,在信仰天主教的母亲的影响下,他逐渐长成了一个十分温顺的男孩。
遇到事情,他养成了喜欢逃避的习惯,甚至会选择逃避来让自己过得舒心一些。
同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善于思考问题。于是,在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总是找无数的理由说服自己,甚至不惜用一些教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在斯蒂芬的幼年时代,被学生欺负时,让他不告发同学的教条,也是来源于父亲对他的告诫。
而在他被老师体罚时,同学的变相鼓励,自我内心的屈辱,则共同驱使着他走向校长的办公室,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我们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斯蒂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时而从情感的角度解决问题,时而从理智的角度解决问题。
因为不同的宗教派别,他不得已放弃自己喜欢的女生,但是放弃并没有让他往后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反而使他一次次陷入对艾琳的回忆中。之后即便是追寻爱情,关于艾琳的一切也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这导致他十分痛苦,陷入悲苦的境地。
在这种境地下,他只得通过肉体上的愉悦,来让自己获得短暂的快乐。可实际上,他依旧沉迷在回忆中,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而他真正有想到自己的未来,是他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多错,他要减轻自己的罪责,让灵魂变得纯净。
这个时候,与其说他开始信教,倒不如说他是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未来。
斯蒂芬第二次思想转变,是他对宗教的反叛。
随着斯蒂芬的长大和成熟,他开始权衡,自己应该过上哪种生活。既然皈依宗教,那就要把每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什么时间该做什么,都有明细的安排。
他甚至通过受苦的方式,来达成自我的既定目标。
他也许以为自己,就可以一直这么生活下去。
但是,弦绷得最紧那一刻,也就是不受控制的时候,他几乎耗费了全部的精力,虔诚向上帝祈求,以求洗清自己的罪孽。但结果却是他变得更加难以平和。
他的尝试,改变,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可以让自己躲避风雨的房子,突然就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似乎一下子,生活又回到了原点。而他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直到他被邀请加入教会担任教职,他的人生又开始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这一次,他先是因为被邀请感到欣喜,因为教会是他自小梦寐以求想要进去的地方。
但是,通过深思熟虑,他开始意识到,如果成为了一名教士,那他以后的生活,也就只剩下单调和无聊。
对未来单调生活的恐惧,战胜了他一开始被邀请时的欣喜情绪。冷静过后,他决定反叛宗教。
对宗教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也预示着斯蒂芬已经不再是一个总是依靠教条,依靠长辈的叮嘱作出决定的孩童了。
他开始能够思考自己的未来,并有能力选择自己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他不再给自己任何机会,来让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得到束缚。他想要在今后的路上,可以走得轻松。
这种轻松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而从斯蒂芬反叛宗教的那一刻起,他也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过去的一切,不管是自己犯过的错,失去过的人,他都能够安心放下。
同时,这些经历又将指导着他现在的生活,他开始寻求一个新的目标。这目标,最好是能够寻求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抱负。
而那些曾经阻碍他作出改变的一切,如今却开始成为他的动力,而不仅仅是负担。
这是他面对现实的开始。
斯蒂芬的第三次思想转变,是他在艺术上的觉醒。
斯蒂芬从拒绝成为教士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由创作之路。选择这条路,他并没有得到母亲的支持。
虽然当天,他的母亲什么也没说,但是斯蒂芬对母亲的拒绝态度了然于心。
如果是幼年那个十分温顺的孩童,一定不会假装不知道母亲的态度。
如今的斯蒂芬,已经长大了,他虽然因为自己没有按照母亲的期待那样生活而内疚。
但是他内心的决心,已经无人可以动摇,那就是要过去成为过去,他将展开新的生活。
也是在那一刻,斯蒂芬开始明白了永恒的爱,不是占有和短暂的幸福,而是一种永远保持在心中,永不消逝的爱。
之后,越来越多的时刻,都有很多的思想,从斯蒂芬的脑海中迸发出来。这些思想,让他就艺术和美学的理论,和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谈话。
此时的斯蒂芬,已经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老师欣赏他,要他继续朝着成为艺术家的方向努力,但是斯蒂芬却深刻地意识到他如今所在的地方,身处道德瘫痪的中心。
即便他留下来,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会再一次受到约束。
那么,他先前的一切努力,也就白费了。而他如今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地方。
从斯蒂芬离开都柏林,到西方去寻找自己的艺术殿堂的那一刻,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而斯蒂芬的经历,则是对每一个生长在深不可测的江湖中人,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进行抗争的最好诠释。
最终,他们的选择,也就构成了他们的一生。
下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是南非作家J·M·库切的长篇小说《青春》,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却是库切的一本自传作品。
《青春》,浙江文艺,2017
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
把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写得楚楚动人,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上期回顾: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1天:乔伊斯:我们终其一生,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2天:原生家庭的伤痛,有时会吞噬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3天:人生总是一边迷失自己,一边寻找自己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4天:学会与自己和解,是一种成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5天:当生活被占满的那一刻,也就失去了生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精读第6天: 好的生活,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领读人:沈寒冰,未来很长,不想投降。
主播:一凡,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责编:缅桂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背景音乐: Greg Laswell - And Then You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点击阅读原文打卡,继续读书第11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