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 第二季》是一部由许知远 / 马东 / 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一):追了~
基本不看综艺访谈类节目的我,因为第一期的马东太火了,看了一下,太好看了啊啊啊啊,追追追!我看访谈有“职业病”,除了对话内容还一定要一直关注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语气……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二):另一种角度
只看过访马东。比较许先生,幕后策划更让我佩服。许是演员,他以为他在做自己,其实是完成导演的意图。许的单纯、执着与马的事故、圆滑对照鲜明,给观众很多思考,而引起思考和讨论,正是节目成功的标志。好节目的脱颖而出是应该感谢烂节目的,没有那么多烂的垫底,好也显不出来,鹤立鸡群,该感谢的是鸡。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三):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边角料,凑在一起呢?
每个个体都是时间和空间的节点,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不过在这个滚滚而下的时代,尘埃和喧哗已经将眼前的空间席卷,让每个过往的人耳目迷幻,本来不平静的心就随着漂走了。从纷繁中抽离出来,站在对面,用冷凝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是那诸多匆匆而去的背影中,知止而后能静的定力,犹如雨后的空气,沁凉而清心。
没耐心写长篇大论或者很细致,但是好看,最好看的是汪建和西川,再下来是陈嘉映和许宏。前者有思想碰撞,深刻,后者在某一个角度极为诚恳。一看这个问题就知道肯定很多人就要拿马东或者第一季(我知道这个问题不包括第一季)的罗振宇说事,其实就是很平常的两集,稍微加点戏剧冲突就一帮小孩小题大做,真的挺没文化的。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五):价值观的对立产生话题 话题才是娱乐节目的动力
看了两季最好看的都是第一集,罗胖子也好,马东也好,他们是拥抱这个时代的,而许知远却是偏见的旁观这个时代的,就像马东说的,这个时代的粗鄙是有可能成为一种结果的再过五十年来看就是这个时代留下来的精华,而许知远是这种大时代普遍现象的另外一个对立,也是这种对立才会推进文化的进步,也许吧…………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六):《十三邀》第二季中许知远跟哪位嘉宾的对谈令你收获最大?
能不能换个问题, 许跟哪位嘉宾的对谈最尴尬?其实满屋子灵芝那位挺棒的, 让我真的想再活五百年。第一季和贾岛比较愉快,和三五知己大冬天吃着火锅喝着酒,不能更惬意。怎么还不到140字?第一集罗振宇就不错啊,不然也不会看下去。无论什么行业,都有自己的生活里的奔头,就是存在的意义。这次有140了。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七):点赞回复,送大咖们的课程哦
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功夫财经,新生大学,唯库,十点课堂,荔枝,知乎,千聊,馒头,高高手,腾讯课堂等平台的课程都有售哦。众筹各平台课程,超值。 帮助你少花点智商税,不到一折就出售哦,新手还有赠送课程。 有各种音频读书课程 微信:zhishiwu123 加微信赠送书哦,常来转转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八):有偏见也要互相尊重,学会和世界和解。
看了三期,林志玲,马东,俞飞鸿。许知远在关心个体价值与社会的关系,林志玲面对所有困惑有自己的思路和解答,并且会坚持。俞飞鸿略假,不说实话。马东看不起许知远,我觉得马东很聪明,而许知远很可爱。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构架好才可以使得自己活得更好,多了解一些其他人的想法很关键。即使有偏见,也要互相尊重彼此。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九):很喜欢许知远的读白
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个体之力量,我对技术,速度,以及娱乐驱动的时代心有怀疑,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当中,一些崭新的创造力,想象力,正在被孕育。——许知远《十三邀》
《十三邀 第二季》观后感(十):十三邀李诞篇
许知远在毫不避讳地质疑着李诞的话语空间构建方式和虚无主义式活法,他显然是怀疑、不解甚至否定的。带着70年代知识分子的桀骜、羞怯和好奇心,生涩地探索着如今的我们。也许不论答案是什么他与这些人之间都无法达成共识,要知道在晦涩、严肃和怀疑下永远乐天这件事于我们,我们中的大部分,连真正意义上的的念头也许都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