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制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0 03:34: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制造》读后感摘抄

  《美国制造》是一本由利伟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54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制造》读后感(一):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制造业方向的书

  这是一本讲美国制造业,为什么搬离美国的书,同时给出了建议,用什么方法帮助制造业回归到美国。我从里面看到是,在这个特殊时间,美国和日本叫嚣着要把制造业搬离中国。而网上有些人,以为,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且自信的认为他们离不开中国。

  是短期有可能不行,但是如果拉长时间线,他们走了正确的路,如这本书中所书,发展基础优势,围绕新创业型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产业设施,税收措施。而且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教育领先地位,尤其在培养工程人员方面的教育优势。

  那么,二十年后,我们是不是还能说中国是制造业工厂。高端的去了他们那里,低成本加工去了印度,南亚国家,那么我们剩下什么?

  这本书很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

  《美国制造》读后感(二):制造为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营造稳定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制造业必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不可否认,很长时间内,我们都被微笑曲线而彻底洗脑,认为产品价值链中最赢利往往是在设计和品牌销售,而最不赚钱的则是制造部分。很多企业也的的确确因为制造业微薄的利润而将其外包,而很快这种效应转变为一种“国家”行为。

  这本书说的很对的几点:

  1、服务业是不创造增值的,也就是同样的货币在不同的人手中流转,但对于整体社会而言不创造丝毫的价值。所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增加就业的能力更为有限。

  2、就业降低的原因不在于人力逐步被科技所替代而是在于制造业的外移。

  3、技术研发和创新必须依托于制造才能得以实现,或者准确的说是以较低成本和较高可行的方式得以实现。制造自有其价值。

  4、最后一点则是关于政府干预,自由市场主义在如今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不完美的制度设计和价值主张。无论从市场主义到市场社会的转型还是市场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的必要干预都是需要的。

  《美国制造》读后感(三):中国创造,美国制造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俺觉得作者太矫情。这就好比一个人,把所有的脏活累活都让别人干,自己来收钱,最后还嫌别人抢了他的饭碗……仔细读下来,不得不说,作者非常中肯,更让敬佩的是他使用了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和无视了的角度。

  就在不久前和现在,我们高唱要由“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的转变。这与本书所倡导的“美国制造”,形成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势和强调,着实有些讽刺和好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倡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被人掌控核心技术的无耐与急切。当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用钱买得到的时候,这种要自己创造的真实诉求便油然而生了。然而,本书所倡导的的“美国制造”则更多地是从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而言的。不仅如此,作者还细心观察和总结了身边的人,做工人的父辈、做管理者的同行,用他们的真实经历来启发和验证自己的意见,虽然是由小及大但更具人性化,为国家经济建言的同时,也兼顾了就业和就业形势。中国要创造了,美国却又要制造。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好像总是比别人慢了半拍,总是后知后觉,还总是顾此失彼。

  从专业层面讲,在所谓的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之下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言,仅仅考量某一个产业状况以及该产业的就业形势,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已经一去不返了,制约和影响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元,产业、技术、资本、市场以及不可预知的因素等等。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把作者倡导看成是一种预警和提醒。不用说什么高深的历史研究,只要翻开中学的历史教科书看看就不难发现,只要有关经济的段落就会有两个无法删减的词汇——人口和土地。中国历来号称农业大国,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来说,显然第一产业的农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同时,如何解决人口的生存、就业与繁衍是国本也是人性……总之,感谢这本书,它警告我们避免那些见招拆招的被动应对,它提醒我们经济战略要有更长远规划和更亲民的考量。否则,只能步人后尘、被人牵着鼻子走。

  中国要创造了,美国要制造,真的不好笑。

  《美国制造》读后感(四):美国的软肋——《美国制造》

  有人认为至今余波未了的“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并将使其由此“盛极而衰”,但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次发生在美国“次贷危机”则是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的共同倒退。目前美国的经济和各个国家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一损俱损”。即便美国受此打击逐步走向衰落,我想那也将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如果不寻找新的世界经济合作模式,世界各国也将为美国的衰落付出沉重代价。

  “制造业是开发和研究的驱动力”、“技术革新的经验链条”……文中作者从各角度论述了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并警告过度依赖外国制造业会促使他国技术革新,建立起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队伍,而美国国内则会因此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失业率上升以及贫富分化加大等一系列后果,作者建议采取提高生产率来抵消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制造成本、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以及通过政府管制和税收杠杆等措施复兴美国本土的制造业。

  目前中国以越来越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面对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国际自由贸易,我们经常说“风险与机遇并存”,但我们似乎更关注应对风险,而忽视对机遇的掌握,中国完全可以依靠制造业的优势和巨大的内需市场等等诸多有利因素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更大的影响,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来维护中国利益。

  从文中可看出制造业是美国目前的一个“软肋”,是美国在高速发展中所忽视的一环。而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正是其优势所在,改革开放后至今三十多年的“中国飞速发展时期”,也正是依靠了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壮大,这一点颇似当初的美国。从当初靠廉价劳动力为外企提供最基础的劳动到如今各个领域的发展进步,我们可以看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等一些具体量化的指标说明,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越来越小,据悉目前已经有一些在华外资企业退出中国而转向南亚各国的事例,目前我国各地方招商引资也多是依靠土地、税收等政策优势。如何避免美国忽视制造业而出现的问题,此书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

  中美之间的经济情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经济问题是有一定的基本规律可遵循,不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是要有一定前瞻性和预判性的,“亡羊补牢”虽然“犹时未晚”,但那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样对于哪一方都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我认为此书更适合有决策权的政府和企业的中高层人士阅读,未雨绸缪,尽量少走弯路。

  《美国制造》读后感(五):美国制造的未来

  东方出版社的《美国制造》一书虽然很薄,但是反映的内容很重。在美国大选刚刚结束,中国经济上行压力增大的今天,这本书可以给予中国制造业界和政府部门良多启示,而作者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分量不可小视:利伟诚,陶氏化学公司掌门人,世界500强CEO在这本书中畅谈了他对美国制造业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本书中的内容对于中国经济有很多印鉴之处,很多观点引人深思。

  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被称为是两个阵营的战争,奥巴马被媒体称为代表了美国制造业的力量,他背后站着苹果,微软,通用电气等美国制造大佬,而罗姆尼则代表了美国金融业的力量,背后的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高盛等个个财大气粗。最终奥巴马的胜利预示着美国依然将仰仗制造业。究其原因是由于金融业带来的高风险性和高杠杆造成的美国的经济基础空心化危险已经在金融危机后引起了美国精英的充分认识,美国正在有计划和有步骤的降低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这个迹象从最近一个消息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苹果公司正打算在美国生产IMAC电脑。可见中国媒体最近在大力宣传的美国制造业回流将引发中国经济衰退并不是一句杞人忧天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以中国制造为骄傲,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红利带来的产业链全球分工体系获得了很多收益。中国的经济以高速增长的姿态赢得了全世界的注目,但是路径依赖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徘徊在产业升级无力,依旧依靠低人力成本打天下的局面。诚然,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活力迸发使得中国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中国已经是制造业跨国企业所不能离开的投资热土。但是正如这本书上所说,美国制造业的优势依然巨大,美国只是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将部分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处于低端位置的分工部分交给了中国,美国依然拥有很强的创新力量,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中国所不能低估的。

  作者是一个有着深深美国梦的企业家,在他看来美国能够使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都通过自身努力和上帝给予的天赋在美国创造一番事业。而制造业是美国梦的基础,曾经制造业是美国的骄傲,但是资本主义天生的逐利性使得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通行货币的优势将产业全球分工,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从而给美国造成了高额的逆差。作者指出制造业能够促进生产的创新,能够在一个劳动人口众多国家满足足够的就业,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发展不至于是无本之木,这都决定了美国必须要重振制造业来发展经济。而美国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也决定了美国必须要采取手段对制造业进行刺激。作者指出了几个关键点:比如目前制造业的形象过于陈旧,不能够吸引到足够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同时美国的教育水平正在倒退,这都是目前美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看到这些话语,我们不能不想到目前还远远没有到中国企业家弹冠相庆的时候,虽然作者在书中盛赞中国的产业规划细致,面向新兴行业做了大量努力,但这都是作者的溢美之辞,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和美国正好相反,政府高度的调控抹杀了市场自然的活力,同时地方政府不切实际的扶持揠苗助长,使得产业布局紊乱,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这在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出来。美国能够依靠强大的科研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迅速的复兴制造业,并且能够开发出更加适应美国资源禀赋的新兴技术。而中国好不容易能够发展出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还容易一哄而上留下一地鸡毛,并且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往往在核心技术上还是需要拾美国的牙慧。而中国独特的政商生态,偏低的技术积累,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教育体系,目前还不足以支撑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这不能不让人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潜力捏一把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当面对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家必须要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

  作者提出的美国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付出实际行动由政府来引导企业转型更是给中国敲醒了警钟,目前3D打印,芯片制造,生物工程等先进制造业中国还只是刚起步,而互联网等产生了大量富豪的行业中国也只是跟着美国背后亦步亦趋,还没有苹果,谷歌这样的引领时代的公司。如果中国不迅速赶上,当美国制造业完成新一次转型后,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空心化的困局,因此这本书确实非常值得对中国经济关心的有识之士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制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