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婴儿闷死事件: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日期:2020-04-21 11:03:25 作者:我是拾遗君 来源:拾遗 阅读:

婴儿闷死事件: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拾遗物语

  99%的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母

  很多爸爸妈妈昨天都没留意一则新闻

  一个妈妈加入了某个睡训练付费群,

  让三个月大的婴儿自己分房睡,

  训练宝宝独立入睡能力

  结果宝宝被闷死了。

  这个搞睡眠训练的公司

  让妈妈都把孩子裹起来趴睡,

  单独放在房间里,

  再哭也不要管。

  妈妈发现孩子哭得不对了

  问指导老师怎么办?

  “指导老师让她不要进去,不然前功尽弃。”

  孩子就这么没了。

  正如知名心理学者李所说,

  六七年前的时候

  哭声免疫法在中国一度很流行

  后来此法受到很多理学者的批判后,

  销声匿迹了好几年。

  没想到现在摇身一变

  改名为“睡眠训练”或“睡眠引导”,

  又开始悄然流行起来。

  关于哭声免疫法、独立睡眠法的危害

  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鉴于哭声免疫法、独立睡眠法的再次流行,

  今天我把这篇文章再发一遍,

  希望宝爸宝妈们抽时间认真读一下,

  自认为这是一篇比较有价值的文章。

  1

  这两年我开始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

  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

  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

  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

  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

  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

  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关于这三个“越来越”,

  我想讲一个著名实验

  此实验被誉为“20世纪伟大心理学实验”,

  希望能耐性子听一听。

  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

  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

  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尽量不要亲吻拥抱孩子,

  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风靡了整个美国,

  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哈洛。

  3

  哈洛找来了多只恒河猴,

  然后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

  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

  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

  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

  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

  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

  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

  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

  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

  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

  趴在妈妈怀里,

  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

  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

  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蜷成一团,

  战栗、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绝对不是简单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

  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

  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

  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

  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

  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

  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

  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

  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

  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放弃。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体,

  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20只母猴中,

  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

  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

  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

  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

  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

  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

  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

  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

  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

  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

  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

  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

  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

  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孤儿院。

  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

  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

  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

  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

  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

  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

  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

  集中在一起,

  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

  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

  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

  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

  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

  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

  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

  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

  大儿子自杀身亡了,

  二女儿也多次自杀,

  小儿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

  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

  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试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

  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

  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

  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

  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

  或是蜷缩在毯子上,

  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

  幼猴会立刻冲过去,

  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

  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

  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

  轻轻摸一下掏一下,

  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

  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环往复,

  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

  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

  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

  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

  得到细心呵护、及时回应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

  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

  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8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

  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

  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

  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

  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

  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

  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

  摇摆身子、瘫倒在地,

  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

  这些小猴长大后,

  完全无法融入猴群,

  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

  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

  它们就开始自残,

  撕扯自己的毛,

  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

  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

  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

  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

  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

  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

  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

  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

  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

  父母特别是母亲,

  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

  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9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

  因为非常残酷残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

  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

  孩子年纪还小,

  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

  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

  不合群、抗压能力差,

  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

  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不是给最多的钱,

  不是给最好的食物,

  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婴儿闷死事件: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