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是一本由[英]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0,页数:1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者没有受囿于西方中心史观的局限 穿插在东方与西方思想之间的主线也比较能引发读者兴趣
●L
●可以,这很 新 自 由 主 义
●可以说是皇皇巨著了。
●第一次用kindle读完这么多字
●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通识型著作。优点是广度,虽然不可避免的欧洲本位,但也算在广度上尽力了。希伯来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思想演变发展脉络写得非常清晰,客观,史料充分。 缺点是其它内容深度不够,比较杂,有的部分和文明史/文化史差不多了,历史故事讲得太多。
●嘎然而止让人感到惋惜
●呃,幸好没买纸质版,无感情无韵律无想象空间,我就知道这种论著不会好看。并且作为论著也无精妙结构无内在逻辑,请问这种流水账式知识点串串撸,对生活对心灵有何益处?思想武器?思想死尸!另外,副标题太具欺骗性,四元素之一的火和老弗爷都让人浮想联翩,以为会是那种犀利性感冰火两重天的酒精手术刀文风,然鹅
《思想史》读后感(一):评《思想史》
从始至终通读就像有一张(经纬并不规则却也不凌乱无序的)网把古今所有人类智慧的珠宝都镶嵌其上,可以让人如数家珍—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的珍宝。语言、哲学、宗教、医学、数学、艺术、天文学、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等各种现代学科都可以在此溯源,并且找到它们与其子妹兄弟学科的交融与分离。各种意识形态的出现与社会环境的发展相互影响。似乎任何的伟大都诞生于无数前辈的伟大的奠基之上,关于科学和心灵谁主沉浮的变奏仍未落寞。自我认为生活在简单与复杂之中,需要科学的理性,也需要心灵的感性。
《思想史》读后感(二):历史牛书
一本很牛的书,综合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宗教、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累计1000多页真的是一部巨著,很佩服作者居然收集了如此多的史料。里面关于基督教的历史是重头戏,从宗教的产生到宗教对欧洲的控制再到后来人们的反思和宗教改革,非常的详细!基本可以说是我看过的书中对这段历史最详细的描述了。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借助其他一些评论来说,一是关于东方中国、日本的部分少了,描述的总共也不到100多页,其他的伊斯兰部分也少了一些。二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其中体现的不够,比如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等这些战争其实对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书中体现的不多。不过总的说来,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收获很多。
《思想史》读后感(三):拙见
思想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东西, 但是作者想为思想立传, 这就是非常困难地事情. 历史学家在写史之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对象和目标. 像这本思想史, 就很容易写成哲学史或者是通史, 我认为作者写着写着就陷入了后者. 内容丰富, 但是缺乏流动, 弹性和深度. 私以为如果一定要写思想史, 一定要先确定思想在这本历史的地位和范围, 比如如果我写的思想是政治思想, 那么我这本思想史就要避免和普通的政治史有太多重叠. 如果我写的是哲学思想, 那么我这本思想史应该着重于哲学思想的承前启后, 给作者以流动的感觉, 避免普通哲学史的平铺直叙.
如果你什么都想说, 那么就什么都说不清楚.
《思想史》读后感(四):灵魂、欧洲和实验
《思想史》的结构和主题是3个:灵魂、欧洲和实验。
一、用更加浅显的话,表述如下:死亡、个人主义和实证精神。
人类思想首先发现了死亡。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动物明白死亡的含义,它们可能明白痛苦,但是不明白死亡。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不连续。如何解释这个不连续?
于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出现在每个不同的文明中。
个人主义,非常幸运的出现在欧洲。它是一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在个人主义出现之前,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集体环境下。
实证精神,就是以实验的方法去证明事情的真伪。在这之前,人们的认知只服从于权威的人,权威的机构,从来没有想一想自己去做实验。
二、其实,死亡、个人主义和实证精神,用3条主线来表述,可以这样理解;
死亡,代表人与自己的关系。
个人主义,代表人与人的关系。
实证精神,代表人与物的关系。
《思想史》读后感(五):这么厚也写不完的思想史
这种摘册成史的书特别适合我等人文知识素养浅薄的人来看。
因为本质是讲历史所以故事性很强,历史故事本身就很有趣啊!结构稳重分明有起伏,语言精准朴实,每章节主线清晰并逐渐展开本书的总主题,于是伴随着作者的引导有种像是探索故事的情境,很有听说书和探险小说的乐趣。
然后就是硬核的思想知识部分,因为人类浩浩荡荡的思想界定范围广泛,所以穿插历史事件的同时着重于探讨社会思想形态的变迁、各种具体提出的思想观点以及对思想形成发展缘由联系的分析,涵盖全面,论述清晰,逻辑关系顺畅合理。主要内容当然是哲学类和历史观,相当于是一本导入,介绍、梳理脉络的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由此发现新的好奇领域可以去了解。当然了,即便上下两册也不会涵盖全部,而是有重有轻,详略得当,比如我最感兴趣的三大宗教因其历史主宰地位得到相当详细的论述,并加以现代的观点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革新因其重要性获得比文学更长的篇幅,或者是因为作者的偏好和专长?
再就是整齐的逻辑框架飞流直下,只需要轻轻一思考就能轻易把握作者巧妙通过组合材料而搭建的结构,不论是历史结构、故事结构、思想结构还是意义结构,都非常成熟完备,不会扰乱思路反而会更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框架结构。
总之就是很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