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0 03:0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摘抄

  《中国的重生》是一部由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执导,俄罗斯主演的一部2019-09-16(俄罗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一):看见 70年前最真实的中国人

  #豆狸推荐# 中国的重生 | 中国/纪录片/俄罗斯 看见 70年前最真实的中国人 苏联人拍摄的中国纪录片 跨越半个多世纪与世人相见 活在时光中的老北京 老上海 隔着长河向我们遥遥招手 展现鲜活却平凡的那个年代 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记忆 随着镜头开启一一呈现 推荐指数:⭐⭐⭐⭐⭐️ 阿列克谢·杰尼索夫执导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二):七十年前的彩色中国和中国人

  1.“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件事是真的。

  2.老北京的城墙很宏伟很漂亮。

  3.建国以前文盲率那么高80%以上。

  4.老上海真的是,既是销金窟也有很多贫民窟。

  6.第一次听说,中国是“东方德国人”的说法。做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倒不是觉得东方德国人这个称呼安上来很开心。而是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国民性。可能只是俄罗斯人的感觉而已。

  7.兔子胜利的原因,可能真的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被支持被拥护。

  8.俄罗斯人在片里提到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内战。英法美侵略或干涉中国内政。但是没有提及他们祖上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割让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事情。

  什么片子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但瑕不掩瑜,推荐!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三):历史的解构与再造

  《中国的重生》这部视频的指向是极为危险的。

  首先,中苏关系并非片中那么和谐。事实上,一直到1945年,苏联还在试图侵占东三省地区,而1860年割让的海参崴至今未归还,且俄语中此地名为“控制东方”,1950年代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更是一度因为生活方式和政见不同与当地人民和政府剑拔弩张。

  片中五十年代的故国风貌还是很值得一看,尤其是对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北京古城街道布局及建筑特点,都有很翔实的描写。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四):一部历史教科书翔实影视参考画面

  三星半吧,从纪录片了解到的基本都是课本里说的,但画面丰富翔实,很珍贵也很有代入感。

  画面外,纪录片的文案基本没什么干货的样子,可以当作历史课本的佐证,像给不了解中国的人的一个浅显介绍中国的纪录片,且把自己的过摘的十分干净轻描淡写。

  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我对片子基本就是复述历史书感到失望,但其实也是他们对中国现有历史的迎合呢?我认为的稀松平常其实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选择性展示呢?就像他们选择性展示自己好的部分,完全不提自己不好的部分一样。粉饰太平本身已经打破了纪录片原本的客观公正,所以算合理怀疑吧。

  当然真实的历史太多,不可能被短短六集囫囵概括,纪录片展示和所持的也是一种对现在中国的肯定态度,不然也不会如此还原中国历史课本正史。看到画面中那时那些人们的生活铺开在眼前,只能勉励自己珍惜当下生活,不忘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然后去独立思考。

  (个人局限性的观后感)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五):与其追国庆档三强,不如看点纪录片

  单集13分钟左右,硬啃了两集生肉。可能看完阅兵和分列式之后太激动。有些情绪真的很上头。

  ————————-————

  开国大典的场景看过黑白版、彩色油画版、影视演绎版,还是全彩原始影像最让人觉得,幸福。

  建国大业确实比较还原,章子怡甚至还有些像某个政协委员/妇女代表。但目前没见过任何演员能还原宋庆龄。记得是10年前的今天,去电影院看的建国大业。

  看到开会时坐在周大哥身边的年轻小平。

  小时候一度以为那个年代是黑白两色的,其实只是国家还造不出彩色摄影机。

  俄语是外公那辈的第一外语,到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70年前天安门城楼上挂的马恩画像,和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的红宝书上的一样。

  前几天看老友记cut,看到菲比喜欢的科学家去了俄罗斯的明斯克,弹幕有人问明斯克不是白俄罗斯的吗。一惊。心想莫非这是1991年前出来的一季。就很感慨。

  这些资料来自全俄电视台。

  =============================

  随便写了些毫无关联的东西,或许不能叫严格的影评。

  所有人都跑去看国庆档三强,然后表示被感动到哭,然后骂一些导演夸另一些。

  却很少有人看纪录片。这部目前没有评分,评分人数不足。

  ————————————

  没有好看的演员,没有戏骨和鲜肉。

  没有感情爆发点,平铺直叙。

  没有可让人发朋友圈蹭热点的价值。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六):资源指路、背景介绍和相关信息汇总

  到今天为止6集已经全部播出完毕,大家不用翻墙就可以在俄罗斯电视台官方网站看到:https://www.vesti.ru/search?q=%D0%92%D1%82%D0%BE%D1%80%D0%BE%D0%B5+%D1%80%D0%BE%D0%B6%D0%B4%D0%B5%D0%BD%D0%B8%D0%B5+%D0%9F%D0%BE%D0%B4%D0%BD%D0%B5%D0%B1%D0%B5%D1%81%D0%BD%D0%BE%D0%B9

  第6集的链接好像有些问题,和第1集是重复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电视节目是纪念解放70周年和中苏(俄)建交70周年的,但是节目中用到的素材在一些老纪录片中也用过,当然,无论如何这都是十分珍贵的。

  据上海《新民晚报》报道,这批素材是上海音像资料馆在俄国国家影像资料档案馆发现并购买的,作为即将播出的《彩色新中国》的素材;据俄星社报道,这是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历史频道编辑和导演阿列克谢·杰尼索夫在国家影像资料档案馆发现的,并且二者都表示这是首次公开;在《解放了的中国》首映式上,中国电影资料馆表示他们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拷贝(使用?购买?记不清了)这些素材的合同。

  无论如何,我只希望这批珍贵文物能够妥善保存并早日进入公共领域,而不是被剪得七零八落流散在各个机构。综合上述多家的报道,可以补充信息如下:

背景介绍

  49年初,刘访问苏联时斯大林主动提出派出摄影师记录革命的胜利时刻,由17名摄影师组成的两支队伍前赴中国,分别由大导演格拉西莫夫和瓦尔拉莫夫带队,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格拉西莫夫完成了偏总体性和历史回顾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导演瓦尔拉莫夫完成了偏纪实性的《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的胜利》在网上流传已久,《解放了的中国》刚刚完成修复并上映。

  虽然如此,这些胶片和作品还是十分珍贵的,尤其是苏联胶片失火之后,国内一直没有高清彩色的开国大典素材,只有用国内一些老旧设备拍摄的影像(就是之前各种纪录片和电影用的那种),这次发现让彩色的开国大典重见天日(虽然是不完整的),真是弥足珍贵。

重要信息

  鉴于一些人对历史的模糊,故而特别整理一些信息量比较大的画面并加以解说,当然我也有很多历史信息没有说到或者不清楚,请各位补充。

  给这幅比较完整的人物群像注了名字,欢迎大家补充。这部影片对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很多苏联重要人物的影像也是首次出现,比如代表苏联作协访华的大作家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茅盾和彭真到场迎接,郭沫若在《雄鸡集》中回顾了他和法捷耶夫的交往。

左侧为法捷耶夫,右侧为西蒙诺夫

  《中国的重生》作为一部用保存在俄罗斯的原始素材制作的纪录片,当然十分珍贵,希望这批素材能够早日与公众见面,希望当时人拍摄的电影能够早日被发现,希望现在人能够用好这些素材。

  相关电影收集,请看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9918032/。

  我觉得这记录片挑这个时间公开,跟我们国家国力强大分不开,有点蹭热度的感觉呢。娱乐化一点的角度说,我们国家仿佛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大IP,而作为这个国家一员的我们,应该趁着这个时机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

  由于在外企上班,很经常会涉及到跨文化沟通,最近就曾聊到一个关于straight talk的讨论。一个波兰的同事说,好像中国人比较喜欢委婉表达“i agree you,but…”,其实but之后才是我们真正想说的,直接说but之后的话可以节省很多沟通成本,不要拐弯抹角的,一个印尼的同事也表示赞同。当时我也是非常认可他这个观点,一方面,是这个波兰同事对这种direct talk的观点表现出无语伦比的优越感甚至政治正确感,或许我就直接被这种气场给说服了,另一方面,我也在过去几年体会到这种沟通方式在我司的高效所以就比较理所当然。

  但是,接下来一个月,这个论题有点“阴魂不散”地不时出现,直到我分别看了周轶君的《他乡的童年》,这部苏联纪录片以及戴愫的《微交谈》这本书后,我才觉察到其实中国人这种说话之道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并意识到自己当时略微欠缺了文化自信,这种传统是有其一定的正确性的。

  quot;I agree”首先可以先给别人安全感,让对方有被聆听的尊重感的前提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减少冲突的办法,比较柔和,其实更能让人接受。“考虑别人”是中国人常用的君子之道,是很礼貌的表达。另外,“I agree”某程度上还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表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顺势也考虑了一下为什么别人是这么想的,还顺势为自己的but做了一下缓冲,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表现得不那么情绪化或者自我中心。同时,沟通是要看语境的,如果大部分都是可以direct talk的人,当然可以直说,反之就需要用东方这种话术来化解冲突,婉转些咯。俗称“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

价值观自信

  把文化自信范围缩小一点,想到的是价值观自信。

  跟很多年轻人一样,看到别人各种成功的光鲜的朋友圈后,自己会焦虑,因为没有在相应的年龄段过上社会普遍定义成功的那种生活,毕竟大多数人尊崇的路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就算差也是大家一起差)。幸亏我这人自带鸡汤体质,虽然我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我大部分时间还是觉得幸福的,因为我更关注自己拥有的,这简单的观点经常可以让我较长时间摆脱焦虑。

  比如我花1/4工资付房租之后每月没剩多少钱,但是我换来了可以在市中心住,早上无通勤压力,精力充沛开启一天的工作,下班步行或骑行回家顺带享受霓虹繁华下片刻闲暇的放松。周末又可以享受市中心生活圈各种便利的娱乐休闲,比如说30分钟可到达的大草坪,公园,游泳馆,书店,电影院,商圈。

  另外在我的观念里还有一些我觉得挺正能量的元素,比如说人要包容,对世界充满好奇,多看书,多旅游,多跟不同人交往,知道生命不只有一种活法。唐宁的黄昏到日暮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八):对比我们,中国人对老同志更好些

  这些未见的彩色历史影像真实还原了1949前后几年苏联来华人员眼中的中国,军政要员、贩夫走卒、城乡风貌都有一些呈现。感谢UP主 @廖沙烧鹅(微博、人人影视等)的工作,大家不用怎么费力就能看到熟肉版本。感谢互联网和袁隆平。

  说的是中国,其实这是俄罗斯人对自己历史的体察。

  珍贵镜头之外,从片中大段主要人物访谈(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50年代真理报驻华记者欧福钦以及其他几位汉学家、东方学家和历史学家)里,他们都谈到,中国能够坚持传统、尊重历史,中国的重生得益于此。因此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本片的潜台词:至少这些俄罗斯精英觉得,中国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要尊重历史,要在创新和传承里找一个平衡。”

  这正是俄罗斯的痛处。苏联解体是绝对的背叛,精英集团一夜之间背叛了国族历史、人民利益,更遑论他们可能早已经抛弃的什么信仰。一个世界领土第一大的全新二流国家诞生了,美国松了一口气,中国也能抽身推动了融入全球化产业链的进程。能源价格不断推高,落后的初级产品输出国高兴;世界工厂源源不断提供物美价廉商品,发达国家高兴;互联网又来一针兴奋剂,人类文明进展飞速。皆大欢喜,唯俄罗斯向隅而泣。就连知乎上也出现了“俄罗斯和韩国谁综合国力更强”的侮辱性问题。

  斯大林老家格鲁吉亚开始骚乱,斯大林去世3周年之际爆发示威游行,1956年3月10日,镇压部队与示威人群爆发冲突,苏军开枪,伤亡达800人,200人被捕;1956年6月28日,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的“波兹南事件”爆发,镇压行动导致了至少74人死亡,800人受伤;1956年10月23日著名的“匈牙利事件”爆发,苏军干预造成2700多人死亡。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之流背叛苏联性质严重,那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的后果同样深远,社会主义阵营基础动摇,苏联开始失去中国。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这个片子如果再拍深一点,再拍当代一点,估计这些话就要通过俄罗斯专家的口讲出来了。

  别人做得好总是值得羡慕的,其实这种情绪我们也有过,记得2006年专题片《大国崛起》里面就称赞日本在近代工业化的历程中,顽强地保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以至于别人觉得矛盾。日本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存在当中成为世界强国。当时央视艳羡的口吻,也不输此次俄罗斯这部片子。

  所以,片子里采访的专家,普遍都是四五十岁往上的年纪,这也许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春秋笔法。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九):研究中国的记者们比某些年轻人更懂中国基因

  1斯大林的生日。是讲中国与苏联的友谊联系。去不了苏联的质朴的中国人,在去苏联的列车停站时把自己对苏联对中国前期的种种援助,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经过镜头的记录,我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也能感到其间的纯粹的感激之情。

  3新旧上海。电影里演的确实没错。可为什么纪录片的镜头里看到的更多是心痛,因为太真实,所以更触目惊心。

  4新旧北京。这里是旧朝古都。有什么好避讳的。就要在这里,开疆扩土,我大中华新旧包容,要的就是继往开来的魄力!

  5解放战争。看到背包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可爱官兵真的泪目了。细节决定成败,得人心者得天下。老乡,我们是跟你们站在一起的。我们是有理想,有纪律的部队,加入我们吧。

  看得出,即使时至今日,苏联的记者对于当时的中国还记忆犹新。他们读懂中国的那些概念,那些文化,我听的出是有很大的钦羡在内。不管怎样,谢谢你们解读中国,这个礼物真的很棒。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十):被禁70年,一公开便拿下豆瓣9.3

  70年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国家变强大的过程。

  如果有台时光机,是否想穿越到70年前的中国,看看那时的国家和人民都是什么样的面貌。

  由苏联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的重生》经过修复后,帮我们实现了这一愿望。

  《中国的重生》由苏联派出的一支25人的纪录片摄影师队伍在1949至1950间摄制,因历史原因尘封了几十年后重见天日。

  该系列纪录片一共6集,主题分别为《中苏友谊》、《开国大典》、《老上海》、《老北京》、《解放战争》、《新与旧》。

  透过《中国的重生》,我们能看到70年前,很多不为人熟知的画面和故事。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

  不论是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还是无党派人士,亦或是普通民众,他们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自信与骄傲。

  我们也有幸看到原来他们都曾那么开心的笑过,因为他们都在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新时代的到

  国家大事之外还有市井生活。

  当时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在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的老百姓,他们玩套娃游戏、吹糖人、捞金鱼……

  闲来无事的人还可以在故宫边上的护城河钓鱼,这在现在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北京天桥也不似现在,被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包围,失去了当年能人异士、街头艺人汇集的生气。

  可在纪录片《中国的重生》中,得以通过彩色的画面,看到当年北京天桥的样子。

  俨然是文人的聚会之地,俗人的踏青场所,有茶肆、酒楼、饭馆等饮食摊点,不分贫贱,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可光临。

  这里有五行八作,有三教九流,是普通百姓的游乐场,也是北京最大的集市,更少不了为人助兴的打拳、卖艺、说书、唱曲等娱乐形式。

  70年前的上海与北京不同,黄浦江上能看见大大小小的木船,它们都不是渔船,而是底层人民居住的场所。

  由于负担不起高额的租金,他们只能寄生于木船上,在河中漂流,这些在水上生活的人家被称为“山水人家”。

  由木船构成的山水人家,互相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生态链。

  有小餐馆、百货商店,学校、医院等,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船上度过,直到解放后,他们才被安置到石库门居住。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

  用他们的话说,摇摇晃晃了几十年,总算体验了一番住豪宅的感觉。

  打倒土豪劣绅,翻身做主人的画面也能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

  解放后,农民们都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不再忍受地主们的欺压,纷纷站起来对封建阶级进行批斗。

  批斗时会有军队在一旁监督,防止群众做出过激行为。

  这一时期,自然少不了苏联老大哥的身影。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迎来了苏联文化潮。

  数以千计的中国工人和大学生被派去苏联学习,中国青年开始大规模学习俄语、俄罗斯舞蹈和文化。

  当时在北京的一家单位,组建了业余舞蹈团,所有工作人员下班后都会停留一个小时,为的是一起跳苏联的舞蹈。

  《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了国民爆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男女结婚时,必送的彩礼之一。

  连苏联人都打趣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其实是一首中国民歌,因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都会唱。

  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等苏联著名作家也会来中国访问,列夫·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作品都被编进了中国中小学教材。

  在文盲率接近80%的50年代,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都能出版印刷上百万册。

  除此之外,苏联还为中国带来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政权的国家,初期对中国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新建了大约200座工厂。

  镜头之下,苏联摄影师记录了对解放战争起到决定性的渡江战役。

  平时我们都是在电视剧里看,这次却是实打实的影像资料,战争惨烈的真实性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

  被炮弹打翻的木船上挂着数名士兵,他们因为不懂水性不敢撒手,可子弹却不停地从他们身边飞过。

  一些水性好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对岸,头都不回只身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画风一变,纪录片告诉了我们渡江战役为何会赢?

  因为人民的军队为人民,人民才会爱它,不遗余力的支持它。

  他们的背后都背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标语,每一个士兵都恪尽职守,不越线一步。

  有时候看多了抗日神剧,总会心生怀疑,八路军和解放军真的那么亲民吗?

  在《中国的重生》中我们看到了,这些来自农村的子弟兵确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与群众打成一片。

  到了农民家里,不打家劫舍、不杀人放火,而是帮他们缝缝补补、砍柴挑水,扫院子、盖房子……

  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早日实现中国的统一。

  当然,《中国的重生》也没有回避那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在上海,阶级分化严重,条件好点的还可以住卫生条件极差的棚户区,以捡垃圾为生。

  享受不到同等条件的贫苦百姓只能露宿街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如今的黄包车已成了景区的观光体验项目,当时人力车夫却是一大家子的经济支柱,用体力赚钱养活下一代。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描述过车夫祥子的生活。

  勤劳善良的他来到大城市,渴望用自己的诚实劳动换来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后实现自食其力的生活,所以他一直在努力。

  那时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样子一类的人,巨大的贫富差距,让他们奋斗一辈子都可能买不起橱窗里的皮草。

  但是他们都在一边羡慕着富裕的生活,一边勤勤恳恳的工作,为的是一家老小,为的是不成为“社会垃圾”。

  文化程度低也是初期中国面临的巨大问题,超过80%的中国人都是文盲,小孩子只有五分之一可以接受教育。

  而少年又是国之根本,教育则是基石,种种原因导致中国羸弱,被人欺凌。

  中国人在租界的欧式建筑外的空地上打个盹都会被驱赶,他们会没日没夜的使用中国劳工,直至累死。

  甚至在英国建造的赛狗场外,挂着这样一个牌子,“犬与华人不准入内”。

  这是真实存在的欺辱性标语,并非像部分人所说,这只是矫情的民族主义的煽动。

  说是小别墅,其实就是一栋简陋的小楼;会议室是一张长桌加十几条板凳,睡的床是干草加木板。

  吃的也与民众无异。

  餐馆是由凉席搭成的简易棚子,坐的也不是什么梨花木雕的椅子,而是长条凳。

  就是这群不讲究衣食住行的人,解放了全中国、改革了土地私有化、废除了旧制度,拼命发展经济、支持教育、科技兴国,才有了70年后的新中国。

  为了中国的成立与建设中国,他们可以鞠躬尽瘁,可以舍家弃业,可以不顾名利。

  我们听过了太多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伟大科学家隐姓埋名的丰功伟绩,但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普通的中国人都投入到了实现中华大国梦的建设中。

  有这么一则真实的故事足以证明,我们的平凡先辈一直把国家放在心中。

  1997年在中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中,发现了一笔30年前的存款,总额为1.2万英镑,以周总理的名义存的。

  可是当时周总理的工资不过400元,1.2万英镑以当年的汇率折合等于82308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经调查得知,原来这笔存款来自刘本昆和她的英国夫人刘道蕊,他俩都是中国银行的员工。

  夫妻俩本来在英国伦敦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中国成立后,毅然决然的放弃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支援建设。

  1967年6月的一天,他们给周恩来总理寄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写道: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

  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随信寄去的还有1.2英镑的汇票,接到这笔钱后,周总理很快作出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

  但因动乱影响,查找捐款人的事一直被搁浅,为了这笔钱的安全,工作人员以周总理的名义将钱存入中国银行。

  这一存就是30年,到了1997年,这笔钱已经价值467000元,工作人员找到了刘本昆夫妇,按照周总理当年的指示把钱退给他们。

  但夫妻俩坚决不收,并表示这是捐给国家建设的钱不能拿,其实,他俩的生活并不富裕,刘本昆长期患病,治疗是笔很大的开支,而且夫妻俩也已退休十年。

  最后在刘道蕊的建议下,以她丈夫的名义将存款设立为基金,以奖励那些优秀的银行员工,从另一个方面为祖国出力。

  由他们的故事可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并不是句空话,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

  正因为有了像他们般的一代人,才有了我们这一代安然的生活。

  当时的中国何其困难,内忧外患,但他们为了挺直腰杆子,可以放下生死跑去罗布泊。

  民众可以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把省下来的口粮亲自送到他们面前,即使自己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

  这就是中国人,也是中国人一直压不弯的脊梁。

  正因为有了这些“脊梁”,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中国真的强大了。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

  微信搜索:闲人电影

  微博搜索:@Idlemovi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重生》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