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者》是一部由艾伦·帕克执导,Robert Arkins / Michael Aherne / Angeline Ball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9欧盟电影展。音乐是如此有灵魂有感染力,情不自禁跟着节奏扭动,这才是真正的音乐电影。
●电影6分,乐队7分,演出8分,音乐给我们生活的期望9分,最后那句“出唱片、成名,不过是平乏无味的,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啊”10分。素人演员都太可爱了,后台撕逼,到了台上音乐一起秒和谐也是乐队的魅力
●追逐风追逐太阳,人活着就得有梦想,而这个梦想不只是为了拔高个人社会地位的。本片就讲述了这样一群追逐音乐梦想的都柏林青年。
●这才是梦想实现过程的真实质地,在不经意之间从天而降,却又在你还没来得及把握住之时转瞬即逝
●结尾处大家各自前行,用自己的方式。这萧条死寂的生活总需要一些希望,而你一眼望到头的人生里也总要有点盼头。组乐队有时候并不是只为出名。
●4.5。分数全都扣在泄气的第一幕,影像节奏完全落后于灵魂乐的生动。但是整个练团和演出的过程真的把我看进去了,音乐非常强势地拎起了这个孱弱庸常的故事。在椅子上扭成一条蛇,越往后越爽得屁滚尿流。一首歌接着一首歌,一个冲突接着另一个冲突。绝对不是MV,因为不是听歌配画面,就只拍音乐现场,拍肢体的律动和面孔的洋溢。于是情绪四处流窜,把每个人物狂躁地推向各自的结局。Jimmy的自言自语是《猜火车》式的,年轻的他不会明白Joey在那个分别之夜说的:发碟和成名不是最重要的,你给了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在这个意义上,艾伦·帕克让他的后辈约翰·卡尼在《初恋这首情歌》里做的尝试看上去有些幼稚。
●那个吉他手正是once男主角 最后的结局居然就和once开场一模一样 哈哈~~ 其实是关于灵魂乐
●强势热血。全场有梗一起笑气氛好棒!主角和黄晓明是异国兄弟???"Jazz is the music for wankers" 哈哈哈 @嘉里
The Commitments,其实是给自己的一个承诺。
当吉米对德里克说:“你不想一辈子庸庸碌碌,你要站起来狂呼:“我是德里克·斯考利,我不是个窝囊废!””
当本妮身旁围着一堆麻烦的时候说:“人活着总要有点盼头。”
当神经质主唱“德酷”深情唱着:“The Dark End Of The Street”
The Commitments,其实是给自己的一个承诺。
结尾可能有些残酷,但是却给人以警示:别轻易放弃,再坚持一会儿,你生命中的“克劳特”就会来拜访你!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灵魂乐”
如果仅仅是用《迷墙》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我只想说:FUCK OFF!
《追梦者》影评(二):一件事开拓出另一种生活。(欧盟电影展*1)
我不信《曾经》导演约翰•卡尼没有看过这片!<Begin Again>的故事架构和这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连演员都有“借”(Glen我爱你!),只可惜比不上自己的处女作了。回到这部,有很俗气的情节,但爱尔兰电影的气质让它没有沦落为“平庸”。在我看来音乐片最重要的不只是歌曲和情节的粘合度,还有“真诚”。因为音乐骗不了人,而一部音乐片通过音乐想要表达的东西决定了其高度。《追梦者》展现的乐队的烦心事没有盖过他们在台上的光芒。无论何时,任何一类艺术都可以成为你对抗世界的工具。如果事情会永远这么简单就好了。可实际上有无数琐事和心理变化会改变这件事,甚至土崩瓦解。但不必悲观,因为一件事终有它的价值,留下来的不是物质,而是开拓出的另一种生活。不论以后每个人的生活轨迹有多么不同,那份对音乐的热爱相同,那些充满期待的人生始终相似。
《追梦者》影评(三):20岁的Glen Hansard
隔了十七年,电影里那个认真弹着吉他的20岁年轻人Glen Hansard谈到这部电影时说道:
“I loved making that film but everything afterwards was very confusing. We went to America and they tried to turn us into a real band, it was a big promo gravy train, and the thing is the Commitments weren't actually a very good band. I felt like a cheat. We were being promoted like rock stars, and then it was over. It's a bit like what's going on with reality TV: imagine giving somebody everything they've ever wanted for a month, then taking it all back. It was an awful experience in terms of feeling emotionally robbed. And I was stuck with Outspan for years. Everybody I met thought I was that guy."
Links: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music/3671358/Glen-Hansard-how-a-Dublin-busker-got-booked-for-the-Oscars.html
《追梦者》影评(四):FIFF11丨DAY7《追梦者》:哪怕相聚的梦想最后还是各奔东西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追梦者》,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追梦者们散漫不羁和随心所欲的评价了!KIDult226
够酷够闹够好玩,聪明而有灵魂活力,Pure。
张瀛
艾兰帕克最现代的作品之一,很真诚的英国剧情片,但片尾的处理令人较为失望。
球球糖
适合滚圈迷妹迷弟看,我这种乐痴显然无法产生任何共鸣。单就影片质量来说,中规中矩,结尾不错。
野凡
音乐永远伟大,有梦想都该去闯一闯,不要计较结果会如何。人们终要走向各自的道路,音乐会铭记曾经发生的一切。
kc512
在情况去到更坏之前就醒来的美梦,所有争执冲突都是青春荷尔蒙的副作用,还没有尝到成长的苦涩就结束了,非常feel good的电影。
曲有误
真的很让人羡慕啊,即使日后各奔东西,但在共同不羁的青春里疯狂过,足以在生命中留下刻骨铭心的符号,回忆起彼此时能够会心一笑,忘不了被音乐召集的岁月。
飞檐
剧情虽然稀松平常,但是节奏明快,幽默诙谐。极贴近搞乐队的事实:仿佛经历一次人生高峰,随后走入平静,原本失序,组起一种秩序,再经历一些混乱,最后再次回归本位。“但是你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期待” that’s real。
我略知她一二
只管尽情奔跑吧,莎莉,我拭去你脸上的泪水,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离开你,因为我无法再像爱你一样爱别人,以前我以为我得到了你就不想再失去,亲爱的,你难道不知道我才是你的最爱,永远,永远不要说分离。但是最后总是要分离。
incent
群戏生动,律动的剪辑很有节奏感,原声很棒,在结尾的部分也有挺智慧的剧本写作,英式的幽默感太好了,全程爆笑(周围莫名冷静),机关枪式的抛梗和笑点,80、90年代的爱尔兰气质跟苏格兰很像,同一种经济衰落带来的破败感,年轻人无处安放的灵魂和他们如何choose life,相比之下《波西米亚狂想曲》显得很笨拙。
法罗岛帝国皇后
在美梦中放肆,在现实中怀念,追梦的荣耀是热火烹油花团锦簇,绫罗绸缎做红毯,掌声雷鸣做伴奏,长风破浪无所畏惧,离梦的黯然是柴米油盐分道扬镳,返璞归真做香烟,青葱回忆做烈酒,洗尽铅华的幸福真实坚固,隐隐作痒的重逢积累了千言万语最后却只道一句“都挺好”,幼稚的期盼用并非想象中的路径走到了想象中的终点,蓦然回首不禁惊叹:梦还在。
子夜无人
那股散漫不羁和随心所欲的精神气质是整部电影最迷人可爱的地方,仿佛是《初恋这首情歌》的前世。一个这么大的乐团里,却没有特别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看起来一盘散沙但又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完全得益于生动的群像设计、高到离谱的原声质量、以及爱尔兰地域文化的冷幽默特质下的疯狂玩梗,向教父告解结果两个人聊起了音乐这种桥段简直是神来之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追梦者》,它更是造梦者,它让你感觉好像什么都没这么重要,哪怕身处的环境是破败的,哪怕走过的路上都是泥泞,哪怕相聚的梦想最后还是各奔东西,哪怕最终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没有活成梦想中的样子,但我们都曾经自由地活过、热烈地燃烧过,而你只要跟着歌曲摇晃摆动、使劲沉迷就够了。
#FIFF11#DAY7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追梦者》影评(五):解说文案。
以下是剧透短视频的解说文案,用于冷门佳片快速预览。
爱尔兰都柏林小年轻杰米酷爱音乐,
自称是混迹音乐圈好多年的人,
实际上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是在干销售做点小买卖,没有正式的工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爱尔兰那样,
每年举行那么多盛况空前的音乐节。
都柏林是欧洲一个重要的音乐中心。
上世纪90年代。
都柏林人口仅三百多万,
但有一千两百多个乐队,
杰米为实现理想决定组建一支
“世界上最卖力的乐队” 唱灵魂歌曲,
将美国黑人灵魂音乐引入爱尔兰的都柏林,
要用普通大众的语言,
实实在在的,能倾诉心声的语言,
要谈抗争与性爱,不要那些诸如
“爱你直到天荒地老之类的情歌。”
于是他给报纸登了广告,
开始选拔乐队成员。
吉他手,“屠夫”德里克!
钢琴手,“灵魂医生”斯迪文!
萨克斯手,“奶头先生”迪恩!
小号,"嘴唇”乔伊!
光芒四射的女歌手们,本妮,美达,娜塔莉亚!
主吉他手,“杆弯者”奥斯番!
主唱,“深喉”德酷!
鼓手:眼镜兄!
杰米找的债主一开始并不看好杰米的乐队。
债主说很多乐团从成立还没有到参加首演就解散了。
杰米乐队成员都来自无业游民或者工人阶级,
大家为即将成立的乐队感到兴奋。
杰米向朋友借了排练的场地,
曾经给黑人灵魂乐歌手
奥蒂斯·雷丁做过伴奏的老大哥:乔伊,协助杰米进行排练。
排练完了相互鼓励。
排练的时候也有一些成员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缺席,
好在大家都是有梦想的人,
对生活有所盼头。
本妮的母亲又生孩子,
本妮还是坚持来乐队排练。
美达说好的要跟未婚夫及其家人参加旅行团了,
后来还是决定参加乐队的集体活动。
一群乌合之众终于开始第一场首演,
观众都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
第一次演出大家很紧张,还出了事故。
台上的精彩演出给他们找回了很多自信。
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甚至成了名人。
乐队成员排练的间隙,
常常口出脏话,矛盾不断。
第一个鼓手“眼镜兄”跟主唱德酷不和,一怒之下离开了团队。
后补者是
肌肉男鼓手-外号“别想惹我"的迈克。
换了一个鼓手乐队似乎没有任何影响,
在酒吧演出,乐队表现的非常好,
债主过来找杰米催债时被鼓手迈克打跑了。
演出随后达到高潮,
接着圆满落幕。
鲜花和掌声之后,
新鼓手在街头把主唱打的头破血流。
楼上女歌手们也互相扭打起来。
“去他的!”杰米管不了了。乐队散伙了。
这是当时都柏林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们的真实写照。
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