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战·终章》是一本由李浩白著作,四川文艺出版 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盐战·终章》读后感(一):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盐战·终章》读后感(二):盐战终章,日本间谍分子阴谋诡计的终结
“李浩白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展开自己对民国时期政府‘盐业战略’明暗两线的描写。情节缜密,人物鲜活,引人入胜。风起于1938年的故事,通过《盐战》中各方角力,留下了灿烂的红色记忆。” 小说延续上一部基本剧情,继续讲述关于国民党特派员,真实身份是一名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特殊共产党员和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为保卫盐产的安全,保障共产党前线的盐供应,在根除了“武德励进会”这一方“地头蛇”势力后,以为故事就结束了,竟没想到日本间谍一直都潜伏在暗中窥视,终于,他们在一次黎天成组织运盐供应共产党前线的行动中,察觉到黎天成的行为可疑之处…… 小说作者李浩白,重庆忠县人,小说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杂志社常务理事,荣获2010年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从事各类文学小说创作,著有《抗日援朝1592》,《司马懿吃三国》等历史畅销小说。 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小说,主角黎天成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事着危险而重要的工作,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没有任何人能够享逸偷安,像黎天成等人为抗日救国事业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有些人却相反,不仅仅身居高位,还以权谋利,收刮百姓的血汗钱,勾结外敌,大发国难之财。 作者善于将历史融入小说的创作之中,极其忠于历史真相,努力还原人物本来的形象和特点,这些人物形象深刻的描写和刻画,使得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活,善恶分明,忠奸明晰。 小说的故事情节起伏不大,但每一次古树情节的起伏和转折,却都带来巨大的转变,处于暗中的人物转为明面,一些人物迅速退出故事的舞台,主角面临巨大的考验和危险,胜败之时,生死存亡之际,比上一部更加看得更加令人惊心动魄! 这一部的主要矛盾激发在“井祖公祭大会毒盐水”事件,国民政府对此展开调查工作,借机接管盐业,这几个地方作者都在上一部中埋下了伏笔。 最主要的情节发生在黎天成的运盐事件中,日本暗中窥视产生怀疑,决定利用该事件做文章,在国民党内部挑起矛盾,企图以此落实“515绝密计划”,限制国共两党战略用盐。 但敌人机关算尽,“515绝密计划”猝然暴露,让国共双方在抓出日本间谍分子一事上取得统一,一张日本间谍分子的抓捕大网在悄然撒开……
《盐战·终章》读后感(三):潜伏
首先拿到这本书我个人非常高兴,因为《盐战》的第一部我看过,当时还以为作者没有写完,还有点儿小气愤,原来是写完了的,于是迫不及待的买下了《盐战·终章》。《盐战》的上册为红色封皮,非常的醒目大气,而终章为蓝色的封皮,显得沉稳、优雅,自古红蓝出cp,两本书放在一起真的非常美观,颜值抗打。
作品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品承接上一部“井祖公祭大会”事件展开,纷繁复杂的人物利益关系,各种关系网的交织,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就像是自己和男主黎天成一起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在各方的努力下,黎天成掌握了日本女间谍下毒的阴谋,可是女间谍吞毒自尽,剿灭日寇阴谋的线索再一次断了,黎天成通过共产党给自己的讯息很快抓获了潜伏在盐厂的日本特务,逐渐的揭开了赵信全等日本间谍的阴谋诡计,而这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成果。可在剿灭日寇后,共产党的地位岌岌可危,男主险些暴露,“猎风”牺牲了自己,保全了男主。
故事的结尾男主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故事戛然而止,没有多做交代,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黎天成可能继续潜伏在国民党中,为驱除日寇做出自己的努力,也可能去了延安,离开了这个让自己伤心的地方。我认为结尾的留白非常的合理,既完整的交代了故事的结尾,又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想象。
自古英雄配美人,黎天成作为一个正直、优秀的年轻人,他所做的一切自然是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可在国仇家恨面前,他们暂时的放下了儿女情长,甚至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
作品中虽然没有战争的描写却依然扣人心弦,这些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共产党优秀党员们甚至始终都不能拥有公开的身份,他们可能也没有上过战场,可他们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抗日救国,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甚至比真正的战场更加凶险,他们步步为营,每走一步,就要想好下面的十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往往走错一步,就会有许多人暴露、牺牲,他们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
我特别赞同书中所写的,在国家大义面前,只有全国同胞携手抗日,才能把日寇驱除出中国,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无论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的努力杀敌,还是共产党敌后战场上的奋斗,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正是因为各方的共同抗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盐战·终章》读后感(四):黎明前的黑暗
手中正在阅读的书是李浩白写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盐战•终章》。之前阅读过第一本小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翻到了最后几章,看到黎天成和任东燕送走钟清莞的时候心里轻松又释然,看到半张盐票时伤心又高兴,情节发展到这里不知这些人物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是与非,善与恶,这众多的人物等待他们的又会是怎样的命运呢?书中说:“他们隐匿于战场,因特殊而无名,又因无名而伟大”,现在让我们开始阅读,穿越历史的尘埃,伴随那些人物走进那没有硝烟的战场。 身为首席秘书,沙克礼的表现其实是很令人失望的。他好像是一个药贩子时刻摆弄着各种瓶瓶罐罐,之后才像是一个有后台但本人却不合格的政客,口无遮拦、利欲熏心、鲁莽冒进,这样的一枚棋子等待他的是何种下场可想而知,令我不明白的是意外真实发生时他最终做出的选择。沙克礼只是国难当头千千万万为官者之一,只是他这位官在得到一定权利无人管束时给自己掘了一口棺,他的结局固然可悲但并不可惜。 阅读第一本书的时候非常讨厌赵信全,这本书中有了一个更加讨厌的人刘国范,他本是中共方面的一名干事,被俘后变节,毫不犹豫地将屠刀向自己的伙伴头上砍去,更加可怕的是这个人不择手段,他把自己的生命也当成了功利的敲门砖,庆幸的是最后血债血偿了,但即使将他千刀万剐猎风老师也无法再生。我有多么为猎风老师痛心,就有多么厌恶刘国范这个人物,不仁不义不忠之徒将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书中和黎天成有感情纠葛的女士有两位钟清莞和任东燕,最初我是有私心的,希望钟、黎可以在一起,圆了父辈们的遗憾。当看到任东燕对于钟清莞的友善、看到她为了黎天成刀山火海不畏惧,看到黎天成对于任东燕的信任时,我好像不仅没有那么抵触反而渐渐接受了这位有情有意的江湖女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局势风云变幻,不知黎天成能否潜伏到解放,亦不知他们能否始终握紧彼此的手。前路漫漫,愿不辜负,亦愿不被辜负,热血浸染的旗帜永垂不朽。 阅读过程中看到一个很恐怖的情节,欧野禾拍摄了钟清莞的照片用来勒索钟父换取食盐,这件事情对于麻辣记者来说尚是羞于启齿,难以想象这件事情在当时公开或是发生在我们身上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书中钟清莞没有任何防备所以才会被欧野禾得手,坏人自有人收拾;现实中更多的则是因为情感战胜了理智,有些底线不可逾越,安全尤为重要。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家,但这个表面平静的国家不时也会泛起一些涟漪,前段时间频上热搜的颁奖仪式,各种渠道的分裂势力,我们不可懈怠,更不可成为别人手中的枪。阅读,感受,向千千万万的热血国人、无名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黑暗终将消逝,黎明咫尺之间。《盐战•终章》与你分享。
《盐战·终章》读后感(五):“食盐战争”下的救亡图存
李浩白的长篇民国谍战小说《盐战》围绕着一个主题:当一个人,将国家人民置于首位,即使“作战”环境艰苦卓绝,却依旧可以完成自己的意愿。而这个人就是贯穿整本小说的主人公——黎天成。
故事发生于1938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各方政治力量对前线将士补给资源——食盐的争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表面宣扬与共产党一致抗日,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际上却在暗中落实“溶共、反共”的方针,封锁共产党的一切战略资源。
黎天成的人物背景与书中所有人物都大相径庭,父母均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信奉“三民主义”。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黎天成自小就认识到国家的危机,以及救亡图存的重要性,也在国民党重要领导——冯成泰的身上看到了国民党的官员从清正廉洁到腐败的过程。这个原因,直接导致黎天成加入共产党,并潜伏于国民党总统局,在地下为共产党递送情报。
黎天成“空降”到重庆忠县后,被任命为“县党部书记长”。这一职位,看似表面光鲜,实则却周旋于各个党派。一方面要完成其在国民党派系的领导对自己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需保证共产党的前线用盐,并在暗中协助共产党获取国民党的重要情报。除了这两个政党,黎天成还需要提防日本特务对忠县盐厂的窥探,避免日寇侵占盐厂;击溃当地本土军阀,将忠县脱离本土军阀的控制。
在黎天成抵达忠县“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对他仕途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舅——朱万玄,以及青梅竹马——任东燕。
除了以上人物,书中还有一容易被读者忽视的重要人物——“猎风”。
书中的所有人物,均因为黎天成这一核心人物有着必然联系,都在救亡图存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这泱泱大国。
《盐战·终章》读后感(六):暗流之《盐战终章》
lue编辑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的旅途中会接触种类繁多的各种食物,其中有类似大米,小麦等国人习惯的主食,也有白菜,玉米,莴笋等蔬菜,更有各种各样的肉类等等。这些作为我们国人食物来源的原材料经过不同地域的人们用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烹饪技术进行加工之后形成各色菜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口欲。
这个加工的过程中调料的各种搭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工艺,究竟什么样的佐料在什么样的菜中放多少都是有一点规律的。从中可以看到调料的重要性。而其实的食盐更是在诸多调料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食盐,专业学名其实是氯化钠,放大之后呈晶体状分布。如果说我们可以不吃肉,只吃素的话,食盐则是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的。据相关的研究发现每个人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盐,这样才能使身体的各项指标处于一个正常的水平。在我国政府的监管之下,食盐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价格相对较低的供给水平,这也就导致很多处于和平环境的人们对于食盐有所忽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食盐的重要性可以不去关注,尤其是在战争背景之下。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让当时无数的中国家庭破碎,无数的热血男儿喋血沙场。即使到现在我们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的时候,众多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的关注焦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政治经济大环境等比较宏观的场面。而对于食盐在当时的战局中所起到的作用基本上无人关注,究竟这小小的食盐在战争中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这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重庆作家李浩白编著的《盐战》系列小说可以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食盐角度去将当时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之下的侵华日军,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三方势力的彼此立场态度进行了一个侧面鲜明的写照。
本书《盐战·终章》是上一部小说《盐战》的收官之作,看过《盐战》的读者相信对于本书是抱有满满的期待的。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当重庆忠县发生震惊全国的“井祖公祭大会毒盐水”事件之后,国民党党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的各种人物的发言就能够侧面看出在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而国民党内部却还是以你争我夺的内讧为主旋律,可以说这样的状况是十分让人心焦的。
当然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时期正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这种合作态势使得侵华日军有了忌惮。而在忠县围绕食盐这一战略物质所登场的人物对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而里面的主角之一黎天成明面上是国名党的一员,在国共合作的当下共产党继续用盐的时刻会如何表现呢?在国名党防共限共的密令之下,作为地下党一员的黎天成如何能够完成任务。日军方面在食盐方面究竟有怎样的阴谋,这些读者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精彩满意的答案。
《盐战·终章》读后感(七):记一场围绕盐展开的战斗
食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食盐不仅仅是一味重要的调料,也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体征所必需的物品。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食盐对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参与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过多地摄入食盐人类会增加患高血压等疾病的概率,但人类长时间没有食盐补给就会感到没有力气甚至生病。
通过历史教科书,我们知道封建社会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度。这就使得盐成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历朝历代的“盐官”都是富得流油的肥差。在食盐专营制度下,虽然食盐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社会,但其流通形式的本质与赋税相似,统治阶级非常巧妙地利用了食盐的商品性质和运营规律为自身某得了丰厚的利润。
除了“盐官”还有一类人也是因盐获利,这就是“盐商”。乾隆年间“一夜白塔”的故事至今依旧盛传不衰。据说乾隆皇帝游览瘦西湖到五亭桥,感慨说瘦西湖的风景与北京北海公园景色相像,唯独缺少一座白塔,扬州的盐商听后一夜之间用盐堆成了一座白塔。乾隆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盐商这个特殊群体,虽然长期占有着巨额财富,却没能在朝廷、在政府掌权并获得与财富成正比的社会地位,于是乎他们就开始修宅子、比厨子、过日子。现如今江南和四川的一些遗留下来的园林景致和“高宅大院”很多都是盐商建造的,而名扬天下的淮扬菜和川菜中著名流派——“盐帮菜”皆是因古时盐商热衷于“比厨子”对事物精工细作得以产生并流传至今。
食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从食盐生产加工的分类上讲,自古以来,我国的食盐分为海盐和井盐。资源的地域分布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老百姓以食用海盐为主,而西北内陆地区老百姓则以食用川渝地区生产的井盐为主。
在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加之战乱等因素使得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远没有今日这般繁荣,彼时的老百姓也远没有今人这样因食盐摄入过量而生病的“福气”,平民百姓的基本食盐摄入都成问题。因此,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构成了《盐战•终章》这本书人物的基本框架,即盐官、盐商以及盐帮。
盐官,监督盐场生产运营的官员,就是围绕忠县涂井盐场的“cc系”黎天成、“亲汪派”沙克礼以及共产党的代表齐宏阳。盐商,以经营食盐谋取利润的商人,即是以钟世哲为代表的私盐经销商和倒卖食盐牟利的军统站。盐帮,保证食盐运向四面八方的运输队,即是任东虎和任东燕兄妹带领的袍哥帮派——天虎帮。
书中分别介绍了以“盐官”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黎天成利用化解盐官之间的争斗、盐商与盐官的矛盾以及盐官与盐帮之间的矛盾为共产党传递食盐和情报的故事。本书的人物刻画比较细腻,故事架构比较完善,但故事的情节设置并没有非常惊心动魄,语言相对有些平淡不是那么有趣。
嗯,就和大家分享这么多吧。
《盐战·终章》读后感(八):你不知道的抗战分战场——盐战
说起“隐秘而伟大”,不由得让人想起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了自由和平以及反侵略献上青春甚至生命的地下工作们,他们潜行在各个敌后战场上,因隐秘而“无名”,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又因“无名”而伟大,我们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默默奉献。
讲述这类故事的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多,但其不少都有些许缺憾:故事虚构逻辑硬伤,情感线生硬,不接地气,反派智商堪忧等等。甚至演化出了各种“神剧”、“神文”,脱离实际令观众和读者啼笑皆非。
幸而优秀作品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例如《潜伏》、《红色》、《伪装者》、《北平无战事》、《麻雀》等等,细究起来,除开作者笔力因素,这些作品要么由真实事件改编,要么立足于普通人,要么设定新颖,或是多元素融合,亮点颇多。比如,谍战类作品大多数还是聚焦军事、军火、情报战、金融战等主题。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腻,换换口味如何!
众所周知,十年抗战期间我国被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但很少有人清楚具体是什么。除了文物、贵金属和粮食,最多的就是煤、铁、原棉还有盐,最令人意外的是盐。战时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当盐被大量掠夺和控制,抗战中的人们吃的是什么呢?
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获得者历史小说作家李浩白的作品《盐战》正是取材于这场真实历史事件,首次给读者讲述这场极少有人了解的特殊“战役”。
书中提到,四川自古就有抽取地下卤水用煎烤卤水制盐的传统。四川井盐当时甚至占据了抗战后方各省盐产量的50%,可以说如果没有四川井盐的支撑,抗战会更加艰苦。为了保证食盐的正常供给,很多“无名”而伟大的人们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隐秘“盐战”,然而长久以来提及此事的文献寥寥。所以该书可以说是对抗战时期“盐”相关知识的一次大盘点。
除此之外,该书还融合了众多谍战类作品的优秀元素,堪称集大成者:
首先,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可读性极强。为写成该书,作者前期做了大量的民间调查,书中融合了众多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和风土人情的介绍,令人读之仿佛回到当时当地,亲身感受抗战时重庆的紧张局势,给该书增添了更多历史感。
作者李浩白文字功底颇佳,因人物刻画细致,个性描写分明,对语言文字、故事构架拿捏得当,获得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并得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名家、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的称赞。该书也获得了电视剧《战长沙》编剧、作者却却,《王阳明心理学》作者王觉仁,《只能活一个》作者庄秦的联袂推荐,赞其为“难得真实又可信的谍战佳作”。
《盐战》摒弃了直接与激烈的正面对抗,极少出现正面战场的硝烟弥漫与血肉横飞,重点剖析敌后地下斗争的阴谋阳谋官场博弈,用词老道。
书中,这场战役发端于1938年,日本对华实施“盐封锁”政策,妄图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故事原生地是川东供盐中心——重庆忠县,该地被本土军阀“武德励进会”掌控,日本间谍隐于暗处蠢蠢欲动,军统与中统的特务也在此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前方战事危急,“国共合作”举步维艰。众人勾心斗角,局势迷雾重重。
作者给读者织就了一张“看不透”的“大网”,“网中”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男主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从迷茫走向清晰,从犹豫变为坚定,在群狼环伺之下层层破局,情节跌宕,令人拍案叫绝。
在作者的笔下,这搅动各方势力的“一汪浑水”,终归还是会因为这些“隐秘而伟大”的人们而清明起来。正如这句话所说的:他们因隐秘而“无名”,却又因“无名”而伟大。向这些“无名英雄”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书名:《盐战》
作者:李浩白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盐战·终章》读后感(九):隐秘而伟大
故事发生于1938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各方政治力量对前线将士补给资源——食盐的争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民党表面宣扬与共产党一致抗日,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际上却在暗中落实“溶共、反共”的方针,封锁共产党的一切战略资源。
说起“隐秘而伟大”,不由得让人想起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了自由和平以及反侵略献上青春甚至生命的地下工作们,他们潜行在各个敌后战场上,因隐秘而“无名”,很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又因“无名”而伟大,我们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默默奉献。讲述这类故事的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多,但其不少都有些许缺憾:故事虚构逻辑硬伤,情感线生硬,不接地气,反派智商堪忧等等。甚至演化出了各种“神剧”、“神文”,脱离实际令观众和读者啼笑皆非。幸而优秀作品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例如《潜伏》、《红色》、《伪装者》、《北平无战事》、《麻雀》等等,细究起来,除开作者笔力因素,这些作品要么由真实事件改编,要么立足于普通人,要么设定新颖,或是多元素融合,亮点颇多。比如,谍战类作品大多数还是聚焦军事、军火、情报战、金融战等主题。东西再好吃多了也会腻,换换口味如何!众所周知,十年抗战期间我国被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但很少有人清楚具体是什么。除了文物、贵金属和粮食,最多的就是煤、铁、原棉还有盐,最令人意外的是盐。战时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当盐被大量掠夺和控制,抗战中的人们吃的是什么呢? 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获得者历史小说作家李浩白的作品《盐战》正是取材于这场真实历史事件,首次给读者讲述这场极少有人了解的特殊“战役”。书中提到,四川自古就有抽取地下卤水用煎烤卤水制盐的传统。四川井盐当时甚至占据了抗战后方各省盐产量的50%,可以说如果没有四川井盐的支撑,抗战会更加艰苦。为了保证食盐的正常供给,很多“无名”而伟大的人们进行了一场可歌可泣的隐秘“盐战”,然而长久以来提及此事的文献寥寥。所以该书可以说是对抗战时期“盐”相关知识的一次大盘点。除此之外,该书还融合了众多谍战类作品的优秀元素,堪称集大成者:首先,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可读性极强。为写成该书,作者前期做了大量的民间调查,书中融合了众多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和风土人情的介绍,令人读之仿佛回到当时当地,亲身感受抗战时重庆的紧张局势,给该书增添了更多历史感。
《盐战·终章》读后感(十):一本好看的谍战小说,要具备哪些元素
《永别了,武器》的作者——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每个人的生活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区别只在于他是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区别。”
最近看的书——《盐战》《盐战·终章》,让我再次有感于海明威所写的这句话。因为书中写的就是这样一群人,抗战中的“地下工作者”,保家卫国的“无名英雄”。
阅读该书,可以从以下三个看点切入。
故事始于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后的几个月,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大重要城市沦陷、台儿庄大战打响、重点大学转向昆明重新组建……中国所有的行业,都在苟延残喘。面对如此之大的社会危机,国共的第二次合作依旧不如人们料想的那样顺畅。
1937年,国民党被迫同意将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实际上却在党内宣扬“抵制共产党”,国共第二次合作呈现“分裂”的态势。而书中所有事态的发展,都受到了“分裂”的影响,比如:丧失民心的“公祭大会毒盐水事件”,将“盐业”至于危险边缘的“515秘密行动计划”……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分裂”以“蝴蝶效应”的形式影响着中国战势的发展,而这种种表现,都暗示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
1938年,除了国共两党的“虚假合作”,还有汪精卫和日方对中国战势的影响。
重庆忠县——作为川东一域的供盐中心县,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绝佳优势。但这一绝佳优势,却一直被国民党所“占领”。因此,共产党的前线用盐,则需要当地的同志进行运输。而潜伏于重庆国民政府,身负重任的男主人公——黎天成,在一次次的“运盐”任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黎天成在运盐过程中,不但要避免被敌寇怀疑,还要将“盐”之去向报告上级。为了隐藏身份,他积极地为国民党出谋划策;为避免国民党将矛头指向共产党,他巧妙地引出日谍,分散国民党的注意力……
黎天成的工作在党员训练处处长冯承泰的帮助下,得到国民党的赞赏,这一赞赏,也为黎天成的潜伏任务“保驾护航”,间接地帮助他一次次地完成共产党下达的秘密任务。
在《盐战·终章》部分,黎天成与接头人“猎风”的一次联系中,不慎暴露。“猎风”为了保住黎天成的地位,最终牺牲。而经历了此次危机的黎天成,成功将“食盐”运往陕北,对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可谓是“十年磨剑今朝出,三年潜伏今日显”。
看书前,我查阅了民国时期关于“食盐”的资料,得知《盐战》《盐战·终章》取材于真实事件——民国时期一场不见硝烟的“食盐战争”。
细数已经出版的谍战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故事已是凤毛麟角。此外,《盐战》系列的作者,本就是故事发生地——重庆忠县人,所以,作者对生活文化习俗的描述,十分贴合当地的生活环境。
比如小说在环境描写部分写道:
重庆和南京的天气在七月份都很炎热,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南京的热,是三面环山毫不透风的闷热,热起来就像待在蒸笼里;重庆的热,是混杂着江中水汽而来的湿热,热起来就像穿了厚棉袄。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
儿时在忠县走过的石板路、坐过的摇橹船、吃过的石宝蒸豆腐、攀登过的翠屏山、游览过的白公祠……一幕幕情景似电影放映一般在他脑海里浮现而出。而以上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描写还有很多,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读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更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