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1-25 23: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锦集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对我而言疯狂的夏天

  不懂艺术,但是黑塞描述的最大魔力在于让你不自觉中读出声来,一幅幅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个世界色彩斑斓,那里的人充满着热情活力。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机械重复,没有热爱事物,不再会因为一朵花,一片云,一个邂逅感到幸福。我想要跳进他的世界跟他流浪,看他的画,看他周遭的一切,学着重新感受这个世界。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黑塞中年的最后夏天

  说是小说感觉更像是散文集记录那年夏天的梦幻回忆

  1919年的夏天,对黑塞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夏天,他从战争回归生活,从桎梏回归自由。来到南方,经历一个充满力量光芒诱惑魅力的盛夏。

  他将自己化作李白,与密友路易共度的夜晚。与医生术士朋友一起山中游玩,幻遇到“山之女王迷恋上她。

  1919年夏,看见漫天星月旋转,明白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三):《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与《兰亭序》

  今读黑塞自传式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大有读书王羲之《兰亭序》的感觉。前者是虚拟,后者是实叙;前者是“最好夏天”,后者则是“暮春初”;前者在“会稽山阴”,后者在“潘潘毕奥、卡雷诺和拉古诺”。时空不同,但情趣相似。都是“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都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都是“游自骋怀”“视听之娱”;都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不论是“悟言一室之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皆感慨死生亦大唉”。黑塞,何人转世?寄语于《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酒神附体的黑塞

  “我们的一切艺术只是补偿,只是对被浪费生命、活力与爱欲的补偿。人们太高估感官愉悦了,将精神生活看作是对缺失的感官体验的补偿。然而,感官并不比精神更具有价值。因为一切都是合一的,一切都同样美好。只要那个核心在,即热望激情在,们便是一体。不论你是在阿索斯山做隐修僧,还是在巴黎做花花公子。”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的自传体小说,就说明这个中篇主人公的大多数说法都是黑塞的想法文风恣意潇洒甚至有点散乱话语精辟入里个个拎出来都值得琢磨。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 黑塞

  说来惭愧,之前对赫尔曼黑塞了解并不多,百度了一下,才略知一二。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读过的第一本他的书,能从书中感受到作者浪漫一面,作者感触细腻思绪又比较飘逸,故将本就较常人浪漫的诗人生描写得更加洒脱,尤其是其中与中国诗仙李杜的连动,更让中国读者觉得亲切。另此书油画般的封面绿色扉页也让人心中一亮。唯觉读书时,略有滞涩,拙以为翻译可以更流畅通顺为好。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

  这是一本逼格特别高的书,外封皮看着是一幅油画或者水彩画。我没有学过画画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作者黑塞写过《战争与和平》原来如此出名。这是一本关于画家的书,更像是作者的自传。在我的印象里,画和诗人一样,都是放荡不羁爱自由,文中写的也是如此,爱世界,爱自由,爱风,爱酒,爱美人。画家的眼中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多姿多彩。我以前看书都是默默的看,默默的感受,可是这本发现不行,看一会就会走神,我就大声的朗读出来,如此一来,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本读不进去的"高大上"的书,我也能在每一个字中感受到人物心情。最后总结,幸好还有朗读这种方式,才让我没有错过这么棒的一本书。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豆瓣鉴书团】黑塞的燃燃世界

  在看书之前对黑塞了解不多,看到腰封上写“同李太白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道漫游”时还有些疑惑为什么会出现李和杜甫。看了资料之后才知道原来黑塞对中国的文化了解颇深。

  精神类疾病很多来自于人与自己的纠缠抗争,黑塞曾在1892年自杀未遂后被送入精神病院。《克林塞尔的最后夏天》中也能窥见一二。他很喜欢用火、燃烧、或者与这些相关的词来描写事物、形容自己的心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诗中写“哦燃燃世界啊”。这种炽热不顾一切、璀璨而又短暂的美好,贯穿他的作品

  黑塞笔下所有的景色都很细致,又有一种黑塞语言描绘出的独特的美。

  “哦燃燃世界啊,白衣女子阳台

  谷中犬吠,远处铁路隆隆,

  你们这样说谎啊,这样苦涩地骗我,

  但你们永远是我最甜的幻梦与狂想。”

  ——《璀璨世界》节选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八):自由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有点像中国画,具有留白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解。我是从其后记中读到感觉。黑塞写道:“《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诞生于那个对我、对世界来说都是非寻常、独一二的夏天。”何故?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被轰成碎片 ,变了的,穷了的世界,空空地等待释放奴隶人人都热切渴盼这个世界和它的自由运动,但又恐惧每种自由所意味责任,恐惧自己心中的可能梦想。面对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黑塞选择用“心无挂碍”,去拥抱自由和远离恐惧。他化身于克林索尔,穿越时空,神游东方,请来了李太白、杜甫、亚美尼亚占星,和冷酷的路易、医生、几位美女。在瑞士和意大利的城镇乡村漫步。他们吟诗、作画、醉酒和言欢,享受夏日的闪耀和温暖的长夜顿悟:“默认血液安宁的死亡,不再索求荒唐,是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一百年过去了,世界虽在二战之后暂无大战,但危机文明冲突依然不断上演。每个人依然对自由既向往又恐惧。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在静流之舟上

  在1919年的彷徨少年时,“我”与李杜和占星师对饮同游,比起中后期作品中洗练沉静思索,《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有着更为浪漫的天真感,只属于青年少年的忧郁追问,对于友谊、爱请、欲望的自由追求理智反思融入散文诗和行板一般的咏叹之中。

  在旧秩序瓦解崩溃的动时代真诚地谈论死亡的人,想必也是对生命和生活仍然抱有期望的,“夜已深了,月亮悬在萨鲁特山上。生命是这般笑着啊,死亡是这般笑着!”

  “沉没是不存在的。上升或沉没的前提高低之分。但高与低是根本不存在的,那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在错觉之乡。” 于是即便理性在沦为疯狂金钱贬值为废纸机器正在爆炸和射杀,时代之中看似奏响的清徵之调,“沉没亡音”,实质上也在孕育着崭新的开始,唯心地意识到二元的错觉,便可以“一小时扼杀、咬死忧郁”,从而重生。比起后期《悉达多》的参悟,《荒原狼》抽离的清醒,《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让我看到好多的热望。

  很喜欢《红房子》最后的结尾,可以送给迷茫失落年轻人。“我还会走许多弯路,还会为许多已实现感到失望。但一切终将实现它们的意义。那儿,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挚爱渴望之星,依然向我灼灼燃烧。”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克林索尔的妄想

  得知黑塞是从村上《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绿子腻歪够了,睡不着跑到下看书,看的就是黑塞的《在轮下》。也是黑塞的成名作之一。时也是我第一本读的黑塞。当时急于去寻找渡边和在轮下的关系,书便读的很快,忘记了黑塞的语言才是他的底色

  不知道是翻译之故还是怎样,总会觉得这本书的翻译有些矫揉造作之感,优美是有的,但是还是觉得有点过了头。我想读过书后例证自是不难寻找。

  直到翻到最后,看到了黑塞的生平才有些许理解书中的内容

  书写在1919年,42岁的黑塞。从外在,他因为体检原因没有通过征兵,未能参战。但是一战对于他来说想必是有影响的,而且这之前和患有精神病的夫人离了婚。

  在思想感情上,我们便不难理解黑塞为何自比于李白。还有那个苦苦追求的女人

  我想黑塞对于李白的推崇是由于李白的浪漫主义,当然他也是浪漫主义代表。而无论是中篇还是诗都撒着浓浓的浪漫气息。但问题就在于当浪漫充盈我们双眼的时候,我们有点反应不过来他的美感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就是,真是很漂亮的语言,但是也会太李白了。不过,这不影响黑塞的地位,毕竟这只是他的一本小册子而已。不过有一说一,书的装帧实在太棒了,文本2.5星,装帧加1星,总评3.5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