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看到了一份2019的电视剧排行榜,发现去年好多剧分都很高。
举个例子:《长安十二时辰》豆瓣8.3,《小欢喜》豆瓣8.4,《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
仔细一想,去年的国产剧,题材涉猎广泛,从家庭伦理到权谋争斗,不再拘泥于从前的小情小爱。
看过的,来和我一起回顾一遍。
关于家庭:
家人替你挡住的,比Ta告诉你的要多得多
去年《小欢喜》热播,“中年父母青春娃”的故事被拍得明明白白。
剧里的高中生方一凡被误会早恋,他爸妈没有过多苛责,而是大方坦荡地跟孩子聊了聊“爱”和“戴套”的话题。
这一段非常有纪念意义,它在某种意义上撬动了国剧“谈性色变”的刻板印象,也给了新一代父母非常正面的鼓励和刺激。
它也非常能代表《小欢喜》,代表了那种“不管大事小情,都能坐下来聊一聊”的家庭氛围。
这是80%家庭矛盾的最佳解法,却也是80%家庭都做不到的事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苏大强没有患上阿兹海默症之前,苏家人之间不沟通也不妥协。
尤其是负气出走的苏明玉。
但在一次剧烈的家庭争吵之后,她发现自己竟然变得和恨了一辈子的妈妈越来越像。
大家心疼她从小遭受妈妈的冷言冷语,心疼她一直被二哥欺负甚至打到住院。
有人盼着她进击成“钮钴禄·明玉”,一路反杀,脱离苏家,独自美丽。
但老天爷是随机把我们匹配成一家人的,彼此怎么可能足够契合,怎么可能处处合心合意?
像《小欢喜》里刘静阿姨说的:
“其实所有的父母,都做不到自己孩子希望的那样。”
其实我们在追问、吐槽、埋怨父母的时候,也是在期待他们能像“别人家父母”那样完美。
关于爱情:
这辈子很长,长到可以做梦再醒过来
过年还有一道坎,就是被催婚。
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李大芝这样,发愁找不到人生伴侣的年轻人十有八九。
而且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谈,是像《俗女养成记》里陈嘉玲这样,实在没得谈。
《俗女养成记》的陈嘉玲,她前40年的人生都活在工作安稳、家庭和睦的剧本里。
只有她,还在“原地踏步”
她想要重新开始,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个精力。
当《俗女养成记》把她的一生从头来过之后,那个排解焦虑的答案才逐渐明朗
——勇敢去讨好自己。
小时候的陈嘉玲,跌倒了,擦擦土就爬起来继续跑;考试失利了,很快就能燃起下次考好的热情。
穿到喜欢的裙子,哪怕风格不适合自己,也可以换来一下午的好心情。
即使经历爱而不得↓
《陈情令》
即使经历事与愿违↓
又或许是再一次打击↓
《在远方》
你也可以在摸爬滚打之后,找到那条适合自己的路。
也许现在的你,正在因为一场老同学婚礼而郁闷,正在焦虑自己突然就成了“第一批30岁的90”。
关于失败:
人活得不是一个点,是起伏
有一句国产剧高频台词: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有人为赢得伴侣认可而困扰↓
《长安十二时辰》
《我们与恶的距离》
《大宋·少年志》
那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万人皆爱我的玛丽苏,而是乐于和命运斡旋的人们。
像《长安十二时辰》的张小敬,他活得精彩,不是因为毫无牵挂。
是因为他能冲在最前方保护长安城,即使遍体鳞伤、腹背受敌,也守住了本心。
像李必,他活得精彩,不是因为身居高位。
是因为他能在暗潮汹涌的长安城里,结识张小敬这样的不良人,和他一起扛住权威压制、背住大唐命运。
但他们不惜用生命去追赶和守住的,不是所有人认可的功成名就,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相信的东西。
人活一生,要面对的琐事太多了。
所以我换了这样一个方式来盘点2019国剧。
前几天,我妈突然给我安利《庆余年》。
“没大事儿别发愁。”
类似的事我也干过。
朋友找我吐苦水,我实在不知道咋劝,就给她安利《俗女养成记》。
劝她看开点,没大事儿别较真。
人人都懂,但人人都要说。
编辑:橘古力
设计:小爽
#今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