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始对社交和装逼的欲望逐渐萎靡,有时明明约到了挺合拍的人,或者准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却突然冒出“我操好累不想去”的想法。
有时脑子一热冲动下单某乐队演出票,越临近演出日期越不想去,转票也转不出去,一拍大腿说去吧,结果到了l等了1个小时人还没出来我就想走了,觉得没意思,不值得。
酒局的口头禅也从“给我满上”变成了“我打车了”,不是不爱喝,而是一过12点就睁不开眼了。累了的时候多一秒也不想妥协。
尽管第二天醒来心里会有愧疚感,但往往还是会被当时勇敢拒绝的快感吞没。
喝酒喝累了,我打车了;团建没意思,我打车了;到社交极限了,我打车了。打车解决一切,愧疚当然有一点,不如快乐更强烈。
一直以为只有我是年纪大了不爱玩了,直到上个月我过生日,发现大家其实都在迫于面子硬撑。
事情是这样的,我租了个民宿请了一帮朋友,大家吃完饭其实就到了我平时睡觉的点儿。我寻思我身为寿星老不能扫兴哈,于是就组织大家玩儿剧本杀,一杀杀到凌晨3点,熬夜熬得我都阅读障碍看不懂中国字儿了。
第二天迫于退房时间是早上11点,大家都睡了不到6个小时就起了,回家以后我跟闺蜜群里说,其实我昨晚12点就困不行了,结果有趣的事儿来了。
闺蜜A回复我说:你咋不早说啊,我早困了,看B那么有精神才硬熬的。
B也发言了,说其实我12点就想睡了,但怕C那么爱玩,提前结束会不高兴。
C也冒出来了,说是看我生日的面儿上才熬到3点的,觉得自己为了朋友义气都快猝死了。
所以其实大家早在12点就可以休息了,但因为没一个人敢承认自己累了,于是纷纷硬撑到3点,导致第二天每个人都他妈累的要死,也不知道图啥。
诸如此类的迷惑行为在咱年轻人里并不少见,比如家里安安静静有床不睡,非得一帮人在夜店的声音里躺卡。咋地,回家躺床上它不香吗?
再比如说公司团建大家话不投机,于是纷纷开始比赛玩手机,好像谁先提出回家就是不合群。
或者明明根本不想接受朋友的约会邀请,但对方步步紧逼,说你不去就不够朋友了啊,于是你答应了,对方带你去看了民谣专场而你喜欢摇滚,遂度过了漫长又无聊的一晚。
没必要朋友,真的没必要。
当你意识到这事没意义的时候,再往后妥协的每分每秒都是浪费时间。
“要敢于对生活说「不」。不想不要不去不知道不好不是这样。 ”
以前我总觉得人应该浪费一些时间去维护朋友之间的感情,尽管我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浪费”。但换个角度想想,你是愿意朋友心甘情愿地陪你,还是愿意仅仅因为朋友义气,让朋友勉强自己去陪你?
这么说吧,倘若你度过了开心的一天,结果得知你的开心其实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勉为其难之上,你还会那么开心吗?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在朋友面前保持真实,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够朋友,反而说明你俩是最好的朋友。
刨去优先自己爽的因素,其实对朋友说不带来的尴尬,远比你想象得小得多。
学会拒绝其实能帮你在友谊中找到一种双方都爽,而不是永远在互相迁就的平衡。
拿我自己举例,第一次鼓起勇气在酒局上早退,朋友还私信我问我怎么了。今年第N次早退的时候,大家已经能坦然地白我一眼然后跟我说拜拜了。
他们知道我就是这么一人,到点儿就得睡觉,到了社交极限以后一秒都忍不了,所以遇到这种局就不找我,或者默默允许我早退。
重点是在朋友面前建立底线,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真实去苛责你。
依我看,当今在酒局里最受欢迎的未必是那个组局的人,而是那个能察觉到气氛差不多了主动说“要不大家散了吧”的人。
反正想继续喝的你劝不走,主要目的是拯救那些想走又不好意思的。
别看有些人表面只是面带尴尬地附和一句“那我也走了”,其实心里早乐开花了,都老感谢你了。
插图 /《我,到点下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