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摄图网
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有话就说这么难?
——小婚家
那天,
办公室的小胖助理跑过来问:“我女朋友生气了,应该买什么礼物来哄啊?”
我抬起头瞅了他一眼,问:“她生气,是因为你没买礼物吗?”
小胖说:“不是啊,大概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吧?”
我说:“哦,那你买礼物没多大用处啊,你得先搞清楚原因才能解决问题。现在,你先好好想一下——你到底错哪了?”
“我也不知道啊!
她什么都没说啊!
她就说了这6个字啊!
然后就给我甩了一个星期的脸子啊!
现在我也很迷惘啊啊啊啊啊啊!”
女生默默生闷气,不理人,死活都不肯把原因告诉你,就把你晾在那儿心惊胆战地瞎猜。
01为什么我们有话不说?
伴侣有话不说,这是一种很讨厌的现象,也是亲密关系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点:
明明是很熟悉的两个人,为什么不愿意直接表达?有话不说,中间会有什么障碍呢?☆第一是关系层面:“我”有没有一个好的对像,将直接影响“我”的表达意愿。
郑爽陪张恒去千岛湖玩,中途一路晕车,但她没有告诉张恒,只是默默地在一旁委屈,生闷气。
然后就转身走了。
很多网友就说,
其实,只要看过前后几集节目,就会明白,郑爽也有她的难处:她的表达对象张恒,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太容易崩溃了。
晕车事件之前,他们商量去哪玩。
郑爽就提出“要去采摘”。
但张恒嫌太热, 建议去千岛湖游玩。
张恒犹豫了一下建议:“你坐第一排。”
郑爽继续坚持,说自己路上会不适应,会拉肚子——这时,张恒就有点挫败了。
他说:“我提的都被否定了,你提吧。”
看到这里,
如果在一段关系里,你的表达对象就是这个样子,那么无论换了谁,都很难放心大胆地说话。
想他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让气氛变得很僵,会不会让那些你珍惜的时光变成争吵和冷战?
这时,你表达的意愿就会大受影响。
☆第二是性格层面:为人太过纠结,就算别人很宽容,你也不敢说。
很多人不愿意表达,不光是关系层面的问题。
因为他们会发现,哪怕对象很宽容,环境也不存在威胁,但他们依然会犹犹豫豫不敢说出心里话。
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拒绝或控制我?到时的局面有多难堪?……
他们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纠结上面,因此变得十分憋屈,满肚子的话不敢吐露半句,天长日久,成了一种个人风格。
他们的语言能力可能会比同龄的小伙伴落后一些。在比较之中,他们也容易形成羞耻感,于是越发不愿意说话了。
还有另一些人,他们的父母不是不能说,而是太能说。
孩子说1句,父母能顶回10句。
孩子说:“今天有点热,我想……”
妈妈马上抢过话头说:“要穿秋裤,天气这么冷,要大降温了,你怎么可以不穿厚点呢?
你会感冒的,生病了就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未来可怎么办呢……”
孩子从小就淹没在父母的语言里,不是被否定,就是被入侵。
因为他认定:说话是错,开口是祸,与其自找麻烦,还不如沉默来得清静呢!
而且,这种孩子始终担心别人都像他的父母那样,一开口就收不住,于是,这份顾虑和防备就会嵌入他的性格里面,无声地影响着他和未来伴侣的关系。
02如何改善我们的表达?
表达的问题,如果出现在关系层面,就相对容易解决。
比如,
对象很容易崩溃,一听见不同意见就受不了。这时,你想要表达,就要努力找出一种对方能接受的办法。
就像前面说的,张恒提出去千岛湖,郑爽担心晕车。
这时,郑爽可以先肯定张衡的想法自有道理,然后再提出自己的困难,看张恒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途中,郑爽还可以随时把感受告诉他,让两个人保持“同舟共济”的状态。
相比之下,如果表达障碍出现在性格层面,要改变就相对难一点了。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比如一些演讲训练课程,导师就不管你心里有什么顾忌,反正就是鼓励你大声说,大声喊出自己的感受。
天长日久,你喊惯了,就会觉得说话也不那么难了。
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贵族的家庭教师会在“反应”上面下功夫。
他们会和学生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片树林,就马上要求学生围绕其中一棵树发表5分钟的演讲,以此训练学生迅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方便他们日后融入社交生活。在当代,心理咨询师会更细腻一些,从你内心“到底恐惧什么”等情绪入手,针对性地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例如有些当事人不敢说话,是因为小时候一提出反对意见,父母就会视为“顶嘴”去打骂他们或者威胁要抛弃他们,害得孩子长大后就噤若寒蝉了。
面对这些当事人,心理咨询师会保持稳定,无论他们说什么,骂什么,咨询师都会耐心聆听,努力去理解。
类似训练表达的方法有很多。
有兴趣的人可以一点一点去尝试,找出一套合适自己和伴侣的办法。只要肯尝试,关系就有调整和改善的机会。
当意见出现分歧,最忌讳的就是不表达、不沟通,表面上看起来,两人只是冷战,没有吵架;
或者连吵架都没有,都默不作声地顺着对方,营造出一片虚假的和谐,
但实际上,这时双方内心都是孤独的,情感无法向对方袒露,无形中,也等于把对方拒之门外了。
一个人,沉默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难受着、伤心着,对方却一无所知,这样的孤单,跟单身相比,又有什么两样呢?
关于作者: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情感帮助全媒体平台,关注女性自我成长、亲密关系维护。温暖风趣,与你聊聊爱情婚姻那些事儿;专业理性,力邀众多心理咨询师,为你解答情感困惑;线上线下,微课沙龙情感陪护。(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婚姻与家庭杂志)
01.这些年,我们悄然将生存变为生活 | 礼赞新中国
亲密关系|沟通|婆媳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转载及商
戳一戳“在看”,和小伙伴们一起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