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响亮的声音》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9 03: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响亮的声音》的观后感10篇

  《最响亮的声音》是一部由卡莉·斯考格兰德执导,罗素·克劳 / 娜奥米·沃茨 / 塞思·麦克法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一):新闻界的营销奇才

  《最响亮的声音》:媒体传播领域的大腕级人物,年轻时就已赫赫有名,帮助过尼克松、老布什等竞选,共和党战略顾问,在特朗普的竞选之路上也是一路推波助澜。在他的思维理解,所谓政治竞选不过是真人秀,特朗普的放肆言论让他具有了超高的人气,间接获得了足够选票和认同。

  由这位制片人一手创办的福克斯新闻网,仅用半年时间就筹备上线,遥遥领先CNN、SCNC,14年来收视率一直排在美国新闻行业榜首。由他所打造的福克斯新闻帝国,完全颠覆了新闻领域要保持公平、正义、求取新闻真相的传统新闻价值观。

  在他看来“新闻是可以创造的”。他用商业营销方式做新闻、制造话题热点,引起关注,并且积极参与政治。他根本不像个新闻人,但坚称自己做的是新闻,他目的也很简单:钱。他就是罗杰•艾尔斯。他的老板是邓文迪女士的前夫鲁伯特•默多克,著名传媒大亨。该剧根据记者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艾尔斯传记《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讲述艾尔斯最后十年的生活。四星推荐。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二):真实人物有时候比虚构更复杂

  刚看过贾樟柯王小帅,我感念他们检索、观照、反思中国社会变迁的艺术理想,但无法避免一个巨大的遗憾:他们或许有最好的泥巴,但最终仍然没办法捏成人形。相比之下,美国Showtime电影频道最新的七集系列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 2019)的确可以作为他们参考的教材。

  Roger Ailes对1990年代的美国媒体市场具备非凡的洞察力,他处理复杂局面的手腕也让人惊叹,这些在第一集中就得以表现,细致严谨。Ailes为默多克打工,而老板身边围绕着一群说澳大利亚口音英语、深得信任的宠臣,应对他们的难度超过攀爬蜀道,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他以媒体经理人和表演艺术家的双重才华琢磨出一系列招法,每一次艰难险阻都能过关。当然最终还是因为默多克大资本家的判断力和事业心给了Ailes取胜的机会,即使这意味着砍掉自己的左膀右臂。默多克相信Ailes的能力,压力之下的毫不动摇最终促成福克斯新闻频道成为旗下的媒体帝国里最挣钱、影响最大的板块。

  澳大利亚演员Russel Crowe出演美国人Roger Ailes给这部剧提供了额外的趣味。

  * * * * * * * * * * * * * * * * * * * *

  到目前为止,邓文迪仍然是第一代华人中打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佼佼者。其他人或许有可能进入超级跨国集团董事会的会议室,但怎么也不可能进入董事长的卧室。电影频道Showtime的7集系列剧《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目前播到了第4集,邓文迪第3集中的戏份比较多,她喜欢刚刚出现在全国政治舞台上的米歇尔·奥巴马、视之为“非洲裔杰奎琳”。邓文迪的新移民身份、全球化倡导者的思路和略偏左的政治理念与福克斯新闻网总裁Roger Ailes格格不入,他在这一集中早于特朗普好几年喊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

  Roger Ailes担心邓文迪的枕头风左右老板默多克的思路,从而影响到福克斯毫不动摇地坚持右倾的发展方向,他开始全力削弱对方,就跟他此前阻止默多克身边包括长子Lachlan在内的亲信干扰日常运作一样。他如果能够成功地抵制新闻集团的太子,他也能限制妻子。Ailes双拳出击,一方面寻找邓文迪出轨的证据,另一方面设法传播她与中国情报部门的联系。前者比较成功,后者则引起比较多的争议。

  稍后,Ailes再进一步,直接从默多克处获得承诺,他负责的事情无需老板操心。Ailes维护个人尊严、政治理念和管理权限的抗争相继取得成功,默多克从亲信、儿子到妻子一让再让,老一辈资产阶级企业家的智慧得以彰显。Ailes打拼下的事业终究还是姓默多克。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三):所有人物都是负面的一部剧集

  所有人物都是负面的一部剧集

  题材好 - 主人公本身就是超级有故事的人 出身到成功的大逆袭 权力圈 媒体圈 加上个人强烈的风格 能力 以及Republican信仰 没有性丑闻 也已经有足够猛料的人物

  再加上各种#metoo的风潮 这剧集特别与时俱进 将#metoo这个话题变得更加持续 非常好

  剧中的人物,真是没有一个正面

  1. 主人公Roger Ailes对女性不尊重 对员工也是一手独大的作法简直不用多提 全盘负面 但是说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见识和魄力也很让人震撼

  他一个人就可以完全决定Fox News的方向 并且完全承担责任 这是多大的勇气 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 真是很少人能够做到

  他甚至可以不要薪水也让Fox News提前落地 - 这得对自己有多大自信 我都有些佩服他的conviction以及他的洞见(毕竟Fox News在他领导下还是成功的赚钱机器)

  2. Rupert 大名鼎鼎默多克 在西方人民眼里可没什么光辉形象 在这个剧里面更是彻头彻尾钻到钱眼里面的形象

  3. Rupert两个儿子 这形象更负面了 二世祖 没能力没资历缺还是需要一直证明自己 Roger就是再人渣 能力见识都摔他们n条街 他们说到底就是生在默多克家族的普通人 但偏偏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社

  4. Gretchen 说实话 我对Naomi Watts这个演员肯定是有偏见 她演的Painted Veil就不讨喜,看到Gypsy各种扭捏干脆弃剧,整个表演就看到她揪着的小嘴唇 没看到任何演技啊?!所以吧她这个角色我也不是特别喜欢 如果她是因为性骚扰的原则站出来 那么我还觉得有挺她的理由 但是她在最后一集说到她的理由 其实都是Roger对她的不承认 对她的压制 - 她仿佛得不到爸爸欢心的小女孩 试想如果Roger给她赞誉了呢 那么性骚扰在她那仿佛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她说到底让Roger道歉的是他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而不是性骚扰,也就是因问这个让我觉得她的官司缺乏公信力 –她说到底就是三个字 – 功利心!她不是为了女性伸张正义的初衷,远没有她想代表的勇敢,所以其实我很想知道她那封口费两千万美元花到哪里去了?

  5. Beth Ailes – 她作为原配,算是加入了Roger的邪教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还能怎么样呢。

  6. 其他Roger的走狗角色就更不用说了,可能最可圈可点的就是Judy, Roger的秘书,原来秘书可以每年挣到两百万美元啊?真是亮瞎我的眼睛。她也许真的是特别忠诚吧,你说她不知道Roger的事情,怎么可能呢。

  最后,觉得这部剧集为什么没有那么高的分数,我感觉个人感觉人物刻画上面也许还是有一点点小败笔 比如Roger真的会那么偏激么? 关于做当地的报纸,关于他最后觉得克林顿都在背后指使Gretchen的阴谋论?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脸谱化,有些让人无法全盘相信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四):谁是罗杰·艾尔斯?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最响亮的声音》是美国右翼媒体福克斯新闻网背后大佬罗杰·艾尔斯的传记电视剧,这位肥硕的大佬具有强大的演说和操控人心的能力,一手建起了福克斯并且使其成为美国共和党重要的传声筒。本剧的重点并非关注艾尔斯如何搅弄政治风云,而是聚焦其如何实现野心并一步步走向疯狂的过程。

罗素·克劳扮演的罗杰·艾尔斯

  《最响亮的声音》前半部着重描绘声音的重要性。观众不是要看新闻,而是要看他们想看的新闻,是艾尔斯最重要的新闻理念,也是这一理念让福克斯迅速获得一大批美国右翼观众——在90年所有媒体的立场都中间偏左的时候,福克斯给了共和党人传声筒,也让右翼观众看到了他们的「真新闻」。标题党,震惊部,断章取义,制造对立,今日媒体所惯用的伎俩对于艾尔斯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而到了剧集的后半部分,「最」似乎成为艾尔斯人生关键,换言之「控制」成为其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对人和权力的控制,对性和欲望的控制,越控制其也就越膨胀,以致到最后他的下属,他的同僚,他的老板,他的党派都「背叛」了他,有的是无法忍受其控制,有的是他无法去控制,后半生的艾尔斯如同一个更加肮脏腐败的弗兰西斯·安德伍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达目的决不妥协,如果说凯文·史派西的弗兰克是利来利往的狐狸,那么罗素·克劳的艾尔斯则是不可一世的老虎。

  但是艾尔斯并非手眼通天全知全能的上帝,盛极而衰的道理他不懂,于是当所有人都背他而去时,他不知道是他自己亲手断送了这一切。

真实的罗杰·艾尔斯

  《最响亮的声音》当然不是一部客观的传记电视剧,它带有明显的左翼视角,对于艾尔斯更多的是在批判的角度下描写这个人物,但这并不妨碍本剧成为一部扎实的出色的甚至惊心动魄的人物传记,诸如罗素·克劳和娜奥米·沃茨这样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从本剧或许能管中窥豹,对于权欲的控制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快感,这种快感不仅带来愉悦更能腐蚀心智,否则我们不会高兴而又快速地在键盘上敲下一连串攻击别人的话语,那种冒犯他人让他人无语而不用负任何责任的刺激,可能是万物互联时代,人类唯一所能掌握的控制,或许这样讲: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罗杰·艾尔斯。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五):新闻理想主义的丧钟

  本文首发Donews专栏去年,讲述英国报人故事的职业剧《报社》在BBC播出时一度引来热议,剧中的两家英国报社有着迥然不同的新闻制作理念:遵循新闻专业主义传统的《先驱报》和为了点击量迎合民粹的《邮报》。在新媒体的猛烈攻势下,传统的新闻媒体变得越来越没有优势,昔日的坚守和所谓的客观中立报道,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部剧的前面几集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而结尾的理想主义逆袭则令观众出现观感断层,毕竟现实绝无故事中那般美好。

  如果说《报社》的基调整体还是“现实感”,那几年前艾伦·索金为HBO制作的《新闻编辑室》则全程都在高唱理想主义之歌,这是唐吉可德与风车大战时的悲壮时刻。这部剧在观众的评价中截然对立,喜欢的人觉得这部剧就是完美的代名词,而厌恶者则认为这部剧完全出自编剧艾伦·索金对于新闻行业的意淫,现实是,新闻业绝对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的制作人和主播,更没有供这些理想主义者高歌的舞台——简而言之,他们活在一种真空环境中,现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又不应完全把责任推卸给这些剧集制作者。毕竟那些伟大的新闻事件,从几十年前的水门事件,到如今的硅谷惊天骗局,都是每一位新闻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执着追寻的结果,他们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公众的集体想象:他们是真相的代言人。而对应到影视文化中,如《聚焦》《华盛顿邮报》这些正面刻画媒体人形象的电影,自然而然让观众热血沸腾。

  而由《聚焦》的导演汤姆·麦肯锡联合Showtime新推出的7集限定剧《最响亮的声音》则一反常态,并未加入颂扬新闻理想主义的队伍中,转而关注起能够对新闻议程设置起到关键用作用的幕后人物。

  《最响亮的声音》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罗杰·艾尔斯同名传记。罗杰·艾尔斯何许人也?他在年轻时就曾经帮助尼克松、里根和老布什坐上了总统的位子,他深谙电视媒体的传播之道,90年代中期他加入默多克麾下,主导建立的福克斯新闻网一直是美国政治光谱中保守派的大本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传媒大佬,自身负面新闻缠身,性格粗暴,对待旗下员工毫无尊重,更重要的是他的事业一直伴随着其手下员工对其性骚扰的指控,搭乘着米兔运动的班车,这位传媒大佬自身的事业也受到了波及。

  严格来讲,这部剧虽然是个人传记的叙述方式,但讲述这样一个传媒大亨,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电视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做一番勾勒。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罗杰开场就因性丑闻被迫从NBC离开,他巧妙利用与NBC签订的竞业协议空子,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仓促上线福克斯电视网。在第一集中,从他面对高层时的自信,到对不听话的员工当众羞辱,再到拉拢自己的心腹,一个心思深沉、狡诈狠辣的传媒大佬形象已经呼之欲出,而扮演者,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也以“增肥”的方式努力还原罗杰·艾尔斯的一颦一笑。

  回顾罗杰·艾尔斯创建福斯的故事,我们能感知到如今的媒体环境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种环境的缔造也不能仅仅只让新媒体“背锅”,庞杂的信息渠道、心怀恶意的造谣,并非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他们其实是潜藏在人性中固有的一些恶之本能。

  剧中,罗杰与默多克等高层开会,谈及福克斯的受众定位时,罗杰提到他们不会去做那些自由派精英会做的节目,他们会更加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新闻节目让他们的受众能听明白,富有条理和逻辑、拥有深厚知识背景的谈话会让观众丧失耐心,看不下去,观众要看的是视觉形象,罗杰一直深信此道,他甚至要求一个穿了裤子的主播去换成裙子,只因为他自己爱看大长腿,推己及人,他觉得不会没有人不爱看大长腿的。这是一个不同于所有那些一本正经端着的新闻媒体,他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他也能迎合他的受众,简单的言辞,富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加上一点点微妙的色情观感。就这样,在彼时各家传媒集团都在转型的时刻福克斯脱颖而出。罗杰·艾尔斯在福克斯期间,成功把该新闻台打造成一个非常赚钱的平台,他的创收一度占据默多克集团整体创收的20%,所以罗杰在职期间尽管丑闻不断,但福克斯总愿意出高价摆平尽力摆平他的丑闻。

  片名《最响亮的声音》出自罗杰·艾尔斯在打造福克斯有线电视新闻网最初时的一句口号——这句口号何尝不是新媒体时代的宣言呢?它可以不够真实、深刻、富含思辨精神,但却必须响亮。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六):反川普四人众——文字稿转述

  本文主要来源于何先生和陶先生的一期近日关于川普的一期访谈节目,以文字稿的形式在本文中体现。转抄转载在这篇影评之下的主要原因是这期访谈的内容正好可以回顾美国自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一部分的历史,也可以解释为何美国的今日出现了种种乱象,而这些乱象在本剧中也得到了很多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如果转述上的偏差,敬请谅解,语句大意准确无误即可。尤其是访谈双方平时说的是粤语,所以有的国语的字词不是那么的清晰。

  正文:

  何:美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选举的热季,开始为明年的大选做准备,美国这个总统时间太短,总统只有四年时间,好像刚刚没有开始当上几天,他就又开始选举了,也不一定是在选举季,美国好像在最近几年的选举的激烈程度是早先你我在美国从未经历过的。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争论,一些社会的冲突,但是从未有过这么的凝重。最近比较有趣的就是川普总统,在跟四位的女性的民主党国会议员之间的争执,您注意到了吗?

  但是最近这十年,出现了这种政治正确的霸权,尤其是反映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只容许这些白左发表他们的社会主义,甚至我们一听,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的那种理论,保守主义和传统派、或者是有神论者说一句话,都被那些白左的学生会轰下台来,常常有这样的冲突,只许我说话,不许你说话。

  而且在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去砸毁那些,像华盛顿、丘吉尔、或者是这个将军的石像,那个将军的石像啊,这个美国文学里面的马克吐温,他里面的一些像汤姆索亚历险记被列为禁书,因为里面有对白,把黑人叫成N***,叫成黑*,所以这个马克吐温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所以他不能占据我们这个学校的课程。这里已经开始了有一个禁书的名单,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一看,似曾相识。

  好啦,你在奥巴马时代,为变性人开了一个第三性别的厕所。然后另一个就是LGBT,男同志、女同志、双性恋、变性人,你说的不错应该反对对他们的歧视,近二十年来都有这样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但是这个事情到了今天,成了一种泛滥的思想,十五六岁的女中学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的性倾向是我的自主权。我有时候就和这些小青年说,你开口闭口说这些,你知不知道人生要追求的目标不只是性倾向这么一回事,对不对?现在好像把这个性倾向看的比天还要大,而且弄得小孩要变性,当然很多小孩出生后发现荷尔蒙有反常,我原来是男儿之身,现在想去变女人,想变性,但是这个变性是对生命有威胁的。

  作为一个父母啊,谁想自己的儿子去做一个变性手术变成一个女孩,或者谁想自己的女儿变性变成一个男人。作为父母,如果是外面的人想做变性,我支持,要是自己的子女,总是有点心理的难关,对不对?这个父母啊,总会跟自己的儿女做做思想工作。不行!如果你做出最基本的劝告,你就是性别歧视,然后就是对父母的批斗,说父母是法西斯和极右。这种帽子一顶顶的就戴起来了。现在在美国,很多大学,在传媒,好莱坞的电影,都是这样子,宣扬这样的思想,并且成为一种霸权。

  (此括号中内容于2019年7月30日添加,在25日陶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美国中西部的很多白人觉得自己会变成少数族裔,而在29日播出的第五集中也提出了这个状况,可见这一现象应该在某些人士眼里是一种白左霸权存在下的现象或问题。)

  何:但是,您注意到没有,有人就问道了赵晓兰的先生,美国参议院多数党的领袖,说您的夫人被问及要她滚回自己的祖国会怎么样呢?我们当然不管她怎么样回答,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华人现在面临一种尴尬:有一些人呢跟您的观点一样;有一些人呢是批评川普总统;有一些人处于中立,但是对现在的处境非常的担忧。而在政治正确和反政治正确的情况之下,华人之间是一个少数族裔,人口并不多,他们现在的这个处境的尴尬您怎么看?

  陶:这个呢,就看你平时有没有广结人缘。如果你来了美国之后,能把英语学好,跟邻居,白人或黑人,能够相处好,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主流,不一定是向上爬,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不能把house前的草坪铲掉、把树砍掉、铺上水泥、摆一个四面佛,不要在前花园晾衣服,不要在前花园洗菜,不要像穆斯林一样买一头活羊在后花园给杀掉。然后你搬到你的新房子以后,尝试学好英文,第一天拿着一瓶红酒和蛋糕,敲开邻居家的门,自我介绍我来自哪里,现在我当了你的邻居,希望以后我们可以互相照顾,有空呢,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我认为种族歧视或者是偏见是能够克服的。

  后面的内容大部分与前文内容不太相关,所以不做转述了,尤其在大背景环境之下,很多内容放在这里不便转述。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七):每个公关人都应该看一下这部剧

  每个市场公关的从业人员,都在绞尽脑汁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品牌/产品制造“最响亮的声音”。

  如果你始终不得其法的话,不妨看下前两天刚刚完结的美剧《最响亮的声音》。

  这部剧改编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撰写的《房间里最响亮的声音》,它取材自真人真事,主要讲述了传媒大佬罗杰·艾尔斯最后的十年人生。(不知道这个人的话,可自行搜索)

  《最响亮的声音》最大的噱头应该是围绕在罗杰·艾尔斯身上的性丑闻事件。

  不过,出于职业的原因,自己完全是把它当作营销教科书来看的。整部剧7集看下来,基本上每集都能学上几招推广策略,告诉你如何在大爆炸的信息中,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追剧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罗杰·艾尔斯特别擅长引导大众舆论的方向,感觉即便他成不了一名资深媒体人,也能成为一名优秀广告人。

  记得,罗杰刚到福克斯电视台,在一次节目企划会上,大家讨论应该如何从CNN和MSNBC那里争取用户。

  罗杰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观众是谁”,就像很多甲方会说的一样,其他人表示“所有人”,以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受众,也就是消费者。

  而罗杰则持不同意见,表示有线电视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商机。

  这句话不假,在接下来的很多年,罗杰为福克斯新闻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收入,他完全是把新闻当成一个产品在卖,而他自己就是那个产品经理。

  当然,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仅提出了问题,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指出福克斯新闻的机会在“保守派”身上。

  他运用反向思维,表示其他电视台都在“争夺”自由派,福克斯新闻只需要“争取”另一半就行了。针对那些容易买账的受众,编排节目,以获得少数热情人的忠诚。

  而在招募主播方面,他也是思路清奇,会找那些拥有演员特质的人。看试镜录像带的时候,他会关掉声音,看主播的肢体和表情动作。

  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吸引大家去看。

  至于新闻的公平性,他根本不在乎。

  一档对话节目,邀请来的嘉宾观点突出态度强势,主播有点hold不住,解决的方式是换一个嘉宾,然后让制片人帮主播写稿。

  他的目的就是,把福克斯新闻打造成一个最具看点的电视台。

  即便在911这样的灾难面前,他也在想着怎么提高收视率。

  新闻的标题一定要大且鲜明,让观众感受到“America at war”的讯息。

  当时的整个社交情绪是恐慌的,那就顺着大家的心思来,不间断播出诸如航班停飞之类的信息。

  甚至那些在北塔跳楼的人,也要在第一时间播出来。

  既然有这样一个保守派的领导,福克斯新闻自然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更像是罗杰·艾尔斯个人性格的延伸。

  他攻击奥巴马、煽动种族情绪、鼓吹阴谋论,与其说福克斯新闻是一个电视台,还不如说它是一个舆论组织。

  而且在制造新闻上面,罗杰·艾尔斯也很有一手。

  自己所居住的加里森,当地的一家报纸有自由派的倾向,他看不顺眼直接收购过来。

  挑选了一个价值观一致的稚嫩主编,报道当地“社区重新划分”的事件。然后,捏造一些虚假情况,并打出“维护私有财产”的口号,鼓动当地人反对这个政策。

  而这个新闻,被福克斯跟进后,变成了佐证ACRON滥用职权的线索,并在社交媒体上产生了很多负面声音。最后其他电视台陆续跟进,并引起了纽约时报的关注和评论。

  最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取消了对ACRON的资助。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根本也不关心这些。他只在乎福克斯新闻的收视率,抨击他的对立面“自由派”,以及保护自己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而已。

  而起初,加布里埃尔·谢尔曼在写这本“最响亮的声音”时,也被罗杰·艾尔斯百般阻挠。他找人跟踪加布里埃尔·谢尔曼,甚至雇佣了一个团队,撰写诽谤新闻进行人身攻击。

  即便是面对各种性骚扰的指控,他也有着自己的策略。

  告诉自己的团队,把受害者的近照找出来,让大家瞧瞧那些没有姿色的老妇女。

  针对指控自己的主力格蕾琴,罗杰·艾尔斯则吩咐手下人,搜集她的信用卡账单,看她是否吸毒,寻找她上过的男人/女人,并让福克斯的女员工为自己辩护。

  不过,这种没有底线的方式,最终遭到了反噬,福克斯不得不把他解雇。

  被开除10个月后,罗杰·艾尔斯在浴室里摔了一跤,导致了脑损伤,8天后不治而亡。

  撇开他的一些下流做法,罗杰·艾尔斯真的深谙推广之道,知道观众究竟想看什么。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成为三位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以及老布什)的竞选顾问。

  他从0到1创造了福克斯新闻的奇迹,更让其连续14年保持着全美收视率第一的位置。

  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右翼分子、偏执狂、胖子,有时候,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

  最后,费脑子的人就是容易吃甜的啊!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八):年度最佳:天下苦白左久矣!

  安德烈·布勒东描画的梦中情人很有力量:

我的丈夫有死睡的犀牛般的身胚 我的丈夫有火山口和一条钢鞭般的嘴 有滚烫机床般的牙齿 讲着古堡和揩拭过的步枪般的语言

  看到这样的诗句,谁会闯入你的脑海?

  会不会是罗素·克劳:

男人中的男人

  最近,犀牛般的身胚和钢鞭般的嘴化为滚滚肥肉,发生了什么?

  出演《最响亮的声音》,角斗士疯狂增肥60磅,以符合福克斯新闻创始人罗杰·艾尔斯的外形:

传媒大佬

  敬业精神、精湛的演技 、实力雄厚的编导,成就了这部年度最佳:

  听到侍者说“节日快乐”,艾尔斯毫不含糊地回了一句“圣诞快乐”。

圣诞快乐

  很多中国观众或许很奇怪,肥佬啥毛病,这么钻字眼?

  按美国惯例,圣诞节总统一家会签一张全家福贺卡送给美国人民,然而,在文化多元、政治正确的氛围中,当了8年总统的侯赛因改变了这一传统,侯赛因一家的贺卡都是节日快乐而非圣诞快乐,以示对不过圣诞节的群体的尊重。

  这种忌讳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反向歧视。

  同情弱者的政治正确本身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我弱我有理,我黑(绿)我正确,政治正确就成了新的暴君和牢笼。

  主宰欧美政坛、媒体、大学、影视业的碧池,几十年前都是纽约、巴黎街头的嬉皮士、瘾君子、败类,他们对愚昧、毒品、极端伊斯兰、难民的态度,就是对自身的态度:

现代文化不比原始文化更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具有特定价值。(《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毒品合法化已无法满足白左、女权的胃口,赫芬顿邮报的女编Emily McCombs号召女性联合起来杀光男人:

变态

  正常的世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右翼泛滥,左翼必然抬头。反之亦然。

  艾尔斯28岁就开始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媒体顾问,是保守派天才的战略家、操盘手和右翼媒体的半壁江山,犀利、深邃、强硬。

  1996年罗杰·艾尔斯和默多克创办狐狸台,为的就是“公正与平衡”,与CNN、MSNBC针锋相对,吸引沉默的大多数,定位精准:

定位

  才高八斗,性情暴烈、独裁,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决策和权威,默多克、邓文迪不行,默多克的密友、儿子更不行:

暴君

  天下苦白左久矣!

  在政治正确的汪洋大海中,狐狸台一枝独秀:911石破天惊,狐狸台迅速崛起,2008年侯赛因当选总统,政治正确走火入魔,白宫对狐狸台恨之入骨:

我们将用待敌之道来对待它们。

  狐狸台越战越勇,成为盈利数十亿美元的新闻帝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狐狸台连续32个月成为全美观看人数最多的有线电视网……

  如果就此以为《最响亮的声音》是共和党、保守派的宣传片,可就大错特错了。

  为了“公正与平衡”,编导不遗余力地展示罗杰·艾尔斯新闻理念的负面因素(难道CNN就是好东西?),对其性骚扰下属更是火力全开,细腻入微地呈现受害者的屈辱和纠结,剪切凌厉,制作水平很高:

性骚扰性骚扰

  艾尔斯恬不知耻地告诉美国小姐、主播卡尔森:我觉得我们早就应该发生不可描述的关系,那样的话,你好我也好。

  2016年7月,丑闻缠身的艾尔斯辞职;2017年5月18日,77岁的艾尔斯不慎跌倒,整个人都不好了。

  CNN评论员喜大普奔:

罗杰·艾尔斯死了。哇。我要为每个被他虐待、骚扰、占便宜和不公正地开除的人带去诚挚的问候。

  “最响亮的声音”一语双关:狐狸台为保守派和被遗忘的人们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职场性骚扰的受害者也发出了怒吼:

  前2集绝佳,后面逐渐失去了平衡,完全围绕性骚扰展开,不够全面、立体。

  评价罗杰·艾尔斯,评价任何人,要想做到客观、公正,都应参考古老的东方智慧:

  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九):最响亮的声音,未必是真实的声音

  已故的福克斯有线新闻电视台前CEO罗杰•艾尔斯打造了两个世界级的新闻机构: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和福克斯有线新闻网。

  现在,这位毁誉参半的新闻/政治超级玩家除了有一部自传外,又增加了一部聚焦他职业生涯和后期性骚扰指控事件的电视剧:《最响亮的声音》。

  这部由SHOWTIME有线电视台和影帝罗素•克劳联手推出的7集限定剧不仅是一部完整还原这位新闻界大鳄人生最后十年的佳作,还是一部直击人心、揭露生活真相的暗黑题材,让你一次性看清新闻电视台的所有黑幕!

  剧终集将在本周周日播出,这个电视剧从开播起就在美国引起了不小声音,讨论焦点主要有两个:

  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首次出演电视剧。

  这些年来许多影帝影后都先后加入电视圈大军,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这次罗素为了达到神还原主角罗杰•艾尔斯,自毁形象变成一个超级“大胖子”,光是脸上就涂上了超过5斤的硅胶和化妆品,在衣服下面还穿了装满了涤纶纤维材料的紧身衣。

  在镜头里,你已经看不到原来罗素的影子了。

  相比起影帝“下海”,剧中人物原型罗杰•艾尔斯可是要劲爆得多。

  备受争议的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艾尔斯不仅身缠多桩职场性骚扰控诉,还和美国现任总统川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可质疑的商业能力、执行力和眼光为他书写了一张傲人的职场履历:排名第一的制片人,26岁时指导《麦克•道格拉斯秀》,28岁成为尼克松的媒体顾问,担任过三任总统顾问,共和党战略家。

  在短短两年内,把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新闻机构。

  他更重要的战绩是一手打造右翼倾向严重的福克斯新闻网,被称之为右翼势力的避风港,在曾经左翼倾向占统治地位的新闻行业成功打出一片天地,成为共和党竞选造势的重要阵地。

  《最响亮的声音》就聚焦于他如何一手筹建、运营福克斯有线新闻网并将其打造成为全美甚至全球最具价值的有线新闻网,中间充满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市场变化、内部斗争,还经历了美国头号历史事件911恐怖袭击,中间不乏压力和挑战。

将政治思维运用到新闻行业:一语刺穿媒体市场运营的本质

  在福克斯有线新闻电视网筹备之初,他就曾经说过(电视剧台词):

有线电视台只在乎一件事:细分市场。我们需要争取的是少数热情的人的忠诚,根据我们的受众对症下药,而这些是更容易买我们账的人。在政治上,这叫做“挖掘扩大基本数”。

  这段话,道出了媒体经营的真谛。

  说到底,媒体也是一个商业机构,讲求的也是商业利益,这就要求他们要找准自己的受众,定制他们喜欢收看的内容——即使是新闻内容,也是可以被定制的。

  每天世界产生的信息那么多,若要稳稳地留住自己的收视率,就需要从纷繁的信息世界里,筛选那些受众认可的新闻内容推送给他们,并按他们的倾向做出一致的内容评论和风格调整,最终收获受众的忠诚度,这和政治竞选是一个道理。

  从来都没有一个新闻媒体是绝对公平的,但凡有信息输出,就免不了渗入信息输出者的意识形态,这种倾向可以是政治性的,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商业利益的引导。

  最响亮的声音,未必就是真实的声音!

  这个政治/新闻界的超级玩家在第一集就已经将游戏的段数拔高好几级。

永远为自己留下退路,即使这条路非常非常之窄

  虽然带着CNBC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性丑闻仍然让他面临着被股东“劝退”的困境。看似虎落平阳被犬欺,苦苦哀求通用电气董事长和CEO杰克•韦尔奇放他一条生路。

  通用电气CEO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知道不能轻易地将他放走,如此人才在自己的阵营里当然是好事,但若不能留下,自不能让他站到对手那边来对付自己,拿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竞业禁止条款必须得加。

  艾尔斯表现理解,提议说把目前所有的新闻界竞争对手列一个清单,全权由杰克亲自过审批准。这样一来,他就肯定没有办法去任何现存的竞争对手那边和他打对台。

  杰克对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提议表示非常满意:一份经由自己审核的竞争对手清单,可以杜绝将来可能存在的任何利益冲突。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时候艾尔斯已经暗下和福克斯集团的鲁伯特•默多克达成协议,一年之后筹建成立福克斯新闻网。

  这样一来,艾尔斯是凭空创立了一个MSNBC、CNBC的竞争对手,这个十二个月之后才创立的公司,当然不会出现在当初签订的合同清单中,所以也不会构成违约!

  通用和微软都拿他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帮自己建功立业的超级制片人带着新团队新电视台转过头来杀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但危机远远没有结束。

临场应变,以快打慢

  正当艾尔斯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组建团队的时候,迪士尼公布将会在八个月之后推出ABC新闻有线电视网!

  这就意味着,新闻市场将在短时间内新增包括福克斯新闻网在内的三个竞争者!

  艾尔斯当机立断决定将福克斯新闻网提前到六个月后开播,筹备周期整整缩短了半年!

  一年筹备期,对于一个新电视网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紧迫的时间,现在突然缩短到半年,可能做到吗?

  在说出这句的一瞬间,艾尔斯就已经把整个形势分析清楚了:

  1.时不待人

  原本CNN和MSNBC两家有线新闻网,美国有线新闻市场就已经将近饱和,现在再加上迪士尼的ABC新闻电视网(后取消),整个新闻市场将会过度拥挤。如果他们按计划,也即是ABC新闻电视网推出四个月之后才推出福克斯新闻网,最后入场的福克斯就会失去抢占观众的最佳时机。

  2.个人影响力的时间递减法则

  当时正在职业声誉高峰的艾尔斯,越早有大动作,这个噱头就越能为新电视台带来流量、背书和人才进驻,时间拖得越长,艾尔斯的影响力就会越少,其性丑闻的负面影响将会反攻带来更多的不利。

  而艾尔斯的影响力正是当时福克斯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鲁伯特•默多克向他伸出橄榄枝的主要原因:利用他的影响力来为新闻电视网带来流量和人才。

  3.噱头先行,造势要紧

  新闻网在开播之时能不能做到100%的充分准备,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抢在对手成熟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噱头,狂刷存在感,为电视台积累第一批观众。

敢于对传统优秀人选SAY NO!

  要想在这么多新闻同业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要足够先锋的观点,而要有夺得观众眼球的观点,从业者本身就必须要非常大胆和创新。

  正如他对请来的主持人所说的:

这就是我请你来的原因:响亮、固执,有点惹人讨厌的硬汉。别担心对错,把那些交给我吧!

  这种噱头先行的运营哲学体现在他的雇人标准上,候选人的的出身、种族、宗教信仰都将成为考核因素之一。

  一个印度裔、曾经服务过英国BBC的职业女性被他拒之门外,只是因为她没有办法美国中西部(保守州)的收视率。

  对不认同自己运营理念的员工,即使是高层高价请来的记者,一样照炒不误。

  新闻集团从ABC高价挖来的记者斯蒂芬妮•雷恩斯就因为不同意艾尔斯操纵对话内容而被挤走。

伊恩:我们的职责是向观众传达信息,这是我们的工作。艾尔斯:人们并不想了解信息,伊恩,他们只想觉得自己“了解实情”。

兵行险着:与政府结盟

  2001年911事件为福克斯新闻网的进一步收拢右派、尤其是以前处于中立态度的美国民众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机。

  为了煽动民众情绪,它播出逃难者跳楼等令人不安的画面。

  为了强化福克斯新闻网的右派倾向,借这个关键时机吸纳和转化更多的中立观众,他亲自下场为总统写下战书,甘当政府的宣传机器。

当美国政府胜利时,福克斯新闻就胜利了。

  为了留住观众,强行建立起基地组织和萨达姆之间的关系,在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抢先发表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

以退为进,收拢人心

  与默多克儿子拉克伦的冲突,第一次让艾尔斯在福克斯新闻网里有了地位被撼动的危机感。

  一个装有白色粉末、极有可能是生化武器的包裹被送到十楼《纽约时报》的办公室,同工作大楼的福克斯有线电视台员工却毫不知情。

  作为集团副首席运营官的拉克伦按照程序先行考核了情况,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才告知福克斯新闻网员工。

  艾尔斯则质疑拉克伦不及时通知团队,是罔顾他的下属生命安全的行为,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作为福克斯新闻网的执掌人,他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即使对方是集团总裁的亲生儿子。

  这一番现场斥责,成功让艾尔斯收拢新闻网员工的人心。

  但与之到来的,是可能来自集团总裁的打压。

  艾尔斯决定先下手为强,声称如果太子要执掌福克斯新闻网,他可以马上退居二线。

  当时福克斯即将超越CNN成为全球最好的有线新闻电视网络,节骨点上,艾尔斯的退出,将会严重影响到这个超级利好消息的实现,艾尔斯找到了非常好的时机来要挟自己的老板。

  默多克还没有开始发威,那一翻家族生意的讲辞还没有说完,就已经败下阵来了,答应说要让自己的儿子退步。

  福克斯有线新闻网的一把手地位,再次稳了!

  当然,《最响亮的声音》并没有忘记让这位新闻业大鳄退位的那些性丑闻和控诉,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也进一步看到更多细节。

  在本周日的剧终集,他和川普之间的交情也将成为主剧情之一。

  艾尔斯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却是一个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立场坚定、并不畏惧为自己立场抗争、不怕争议的一个人,正如剧集一开始所说的:我知道人们在我死后会如何讨论,甚至具体的用词我都可以替他们想到了:右翼分子、偏执狂、胖子。我是保守派,我确实喜欢吃东西,而且我相信电视的力量,给人们他们想要的,即使他们不知道那是自己想要的。

  《最响亮的声音》观后感(十):我查了下这个讨厌的胖子

  “我能猜到人们怎么形容我,右翼分子、偏执狂、肥佬……”,美剧《最响亮的声音》的开篇一幕显得耐人寻味。

  倒在地上的肥胖身影,电视里传来女主播宣读的死讯,旁白听见主人公罗杰·艾尔斯灵魂出窍般侃侃而谈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身后名声的满不在乎。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事实上,在看过这部电视剧后、或者本来就了解过罗杰·艾尔斯的人就会知道,要定义罗杰·艾尔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闻王国的铁腕枭雄

  在国内营销号近乎消妖魔化的渲染下,邓文迪这个名字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少人自然也知道她的前夫——美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而在默多克打造的庞大的传媒王国中,罗杰·艾尔斯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员大将,堪称新闻世界中的铁腕枭雄。

剧中的邓文迪和默多克

  如今美国影响力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新闻电视网络之一的福克斯新闻,就是罗杰·艾尔斯为默多克一手打造出来的,而在建立自己的这支福克斯近卫军的过程中,罗杰·艾尔斯展现出了惊人的气魄、强硬的手段以及极其尖锐的商业性目光。

  从剧中可以看出,他对员工的业务能力要求极其严格,动辄开除下属,但也愿意不辞劳苦地四处游说自己看中的人才,因而网罗了一大批自己所需要的精锐。

福克斯新闻页面

  他对团队的管理充满了强大的控制欲,不仅对下要说一不二的一言堂,即使对同级乃至于上司也毫不客气,绝不允许任何人插手自己的事务。

  但他在关键时刻也懂得适当变通,比如和上司产生分歧的时候,他明白什么时候该无伤大雅地示弱,也明白什么时候该以辞职相要挟,以换得更大的利益和权柄。

  他对福克斯新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秉承着一个听起来非常不正确却又行之有效的策略:新闻不是面向所有人的,我们有自己的观众,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牢牢地抓住这些观众,给他们“想看的东西”。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听起来是不是完全违背了新闻客观事实性的基本要求?可恰恰是罗杰·艾尔斯认识到了在逐渐分裂的媒体环境中建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才让福克斯新闻能够建立一个覆盖全国一半人口的新闻网络。

  可以说,罗杰·艾尔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新闻行业的格局。面对疾速发展的福克斯新闻,竞争对手们也不得不开始撕破脸皮、分边战队,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唇枪舌战之中。

  在罗杰·艾尔斯的领导下,福克斯新闻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以至于连美国总统都不敢等闲视之——10年前,奥巴马政府公然宣称将福克斯新闻“视为敌人”,令全美公民哗然,而罗杰·艾尔斯则像斗牛士一般毫不退缩地收下了这份敌意。

奥巴马抨击罗杰·艾尔斯领导下的福克斯新闻

荧幕之后的政客凶魂

  作为一位新闻公司总裁的罗杰·艾尔斯,在其行事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事实上,与奥巴马政府之间的口水仗在他看来也许并不是大风大浪,因为罗杰·艾尔斯在从事新闻行业之前,早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客幕僚。

  罗杰·艾尔斯曾分别为尼克松、里根以及老布什三位美国总统担任过竞选顾问,结果如我们所知,他亲身参与了三位共和党总统的当选,可谓 “三朝元老”,而在他去世前的9天,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自己支持的老朋友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大选中获胜。

罗杰·艾尔斯和尼克松罗杰·艾尔斯和老布什

  而罗杰·艾尔斯所打造的新闻平台,也成为了右翼人士的避风港,共和党候选人和其他政客,往往能够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中有效地为自己的政治活动造势。

  “共和党喉舌”、“右翼狂人”、“保守派恶犬”这些对手贴在罗杰·艾尔斯身上的标签,无不说明了这位福克斯新闻的领军者对于美国政坛的巨大影响力,事实上罗杰·艾尔斯也乐于享受这种狼藉的声名。

罗杰·艾尔斯本人

  我们总以为新闻应该是自由的、真实的,而罗杰·艾尔斯却用自己的势不可挡的事业向世人证明了,恰恰是政治力量加成的新闻,才成为了世界上“最响亮的声音”。

  我们在剧中能够看到,罗杰·艾尔斯本人就拥有强大的演说能力,他能够通过一番举重若轻的慷慨陈词,将现场观众瞬间变成自己的拥趸,也能让有备而来的对手瞬间变得哑口无言。那句“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真不知道是他抄特朗普的还是特朗普抄他的。

罗杰·艾尔斯也曾为唐纳德·特朗普的竞选献策

性丑闻中的匆匆收场

  在美剧《最响亮的声音》中,除了对罗杰·艾尔斯近乎偏执的工作方式和经历的表现,也没有漏掉他晚年陷入的性丑闻纠纷。

罗杰·艾尔斯性丑闻报道

  我们看到,他在工作中的强势和独断专行,也体现在了私密关系中。他对Laurie带有施虐倾向的潜规则肉体关系,对其他年轻漂亮的女性同僚毫不尊重的越界行为,无不表现出这位事业上的一代枭雄,在对待女性和两性关系时,可以说是一个卑鄙自私的恶棍。

  现实中的罗杰·艾尔斯,在被多名前任下属起诉性骚扰后,官司缠身之下不得不黯然请辞,还得85岁高龄的默多克亲自出马接手他留下的烂摊子,而在辞职不到一年之后,这位常年的血友病患者就与世长辞了。

《最响亮的声音》剧照

电视剧的黄金班底

  关于罗杰·艾尔斯本人以及电视剧《最响亮的声音》的故事,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事实上这部稳健又不失曲折的电视剧的背后,有着相当不俗的黄金班底。

  导演卡莉·斯考格兰德,曾参与过《纸牌屋》、《使女的故事》等高分美剧的制作,而这位加拿大女导演的下一部作品,就是万众期待的漫威宇宙衍生剧——《猎鹰与冬兵》。

  编剧汤姆·麦卡锡则曾操刀过奥斯卡获奖影片《聚焦》和《飞屋环游记》等经典作品,其中《聚焦》本身就是取材新闻行业的作品,而这次在《最响亮的声音》中,汤姆·麦卡锡则改编出了完全不同的新闻世界。

罗素·克劳罗素·克劳在剧中的造型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是全剧的主演——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这位演技与外形俱佳的大洋洲演员,在剧中大改以往英伟性感的形象,变身成了一个大肚腩秃顶的中年油腻男,其形象之颠覆,表演之精湛,让人不禁想起去年上映的《副总统》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有趣的是,罗素·克劳饰演的罗杰·艾尔斯,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迪克·切尼,在现实中也是熟人,在《最响亮的声音》中,两人甚至有过对话,还间接推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响亮的声音》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