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玲珑品评”→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或“置顶公众号”
今天来说点硬核的东西。
但是因为梁帝的刚愎自用,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召见夏江,反而自己放弃了获知全案真相的机会。
等到了刑部尚书蔡荃和户部尚书沈追,将誉王涉嫌指使大理寺卿朱樾引爆私炮坊一案捅出来之后,夏江再想辩解他与誉王和夺嫡毫无关系,已经来不及了。
誉王指使朱樾在先,先把太子贬成献王。
再与夏江勾结在后,用劫囚一案诬陷靖王。
如果得逞,誉王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私炮坊、大理寺、废太子、悬镜司和夏江,所有这些事都与誉王有关。
再多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不过这里让我比较在意的是,蔡荃强烈要求三司会审朱樾,目的是把誉王做的丑事牵扯到明面上,甚至明正典刑。
而梁帝阻止了,只愿意私下处置誉王。
《琅琊榜》虽说是架空历史,但是看剧中的种种细节,应该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接近。
那是一个门阀士族的权力和影响力高于皇权的时代,真正皇权临驾士族权力之上应该是到隋唐开了科举制度之后,平民子弟可以通过读书(科举)正式做官,那我们可以说底层劳动人民也至少有机会(虽然很微小),参与到朝政的高层建设之中。
在此之前,一直是皇权和门阀士族的权力的角力,而到了隋唐后皇帝之所以要废黜九品中正制(只有高门第的子弟才能做官,唯门第是举,而不是唯才是举),正是因为皇帝孤家寡人,在与整个门阀士族的角斗中往往处于弱势,很容易被架空,被排挤,所以皇帝才要去平民中选取精英来一同对抗门阀士族。
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蔡荃的建议,完全是另外一层意思。
蔡荃怀疑是誉王指使朱樾,引发私炮坊的爆炸,想要三司会审朱樾,但他的目的不是朱樾,而是誉王。
三司会审的意思就是,如果誉王真的有罪,就要按照梁国的法典,秉公处理。
但是誉王是梁帝的儿子,我国古代皇帝是“代天”行使对整个国境的统治。
我们先不说这种理论对不对,但是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这种理论是有必要的。
当皇子的罪证通过三司会审的方式昭告天下,那皇族的尊严将不复存在,甚至会失去统治全境的合法性。
誉王若真是犯下滔天大罪,需要关押,那梁帝身为誉王的亲生父亲,有没有罪?
需不需要训诫和惩罚?
他的确是在包庇誉王,但他想到的仅仅是包庇自己的儿子吗?
当皇族的威严在全天下人面前颜面扫地,会引发很多原本就不必要的躁动,这件事原比私炮坊本身还要严重。
私炮坊爆炸一事,誉王的确大错特错,梁帝也会处理誉王,但是不会以三司会审的方式。
我们看同样的事情,清朝是怎么处理的。
但皇子是皇家威严的一部分,如果三纲五常还在,就不能以下犯上,所以皇子犯错,通常是“圈禁宗人府”,康熙的大阿哥不就是因为夺嫡失败,而被康熙永远圈禁宗人府(相当于无期徒刑),惩罚也不可谓不重。
不是不处理,不是不惩罚,而是不能任由皇室的颜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玷辱。
所以,我甚至惊讶于此时梁帝的心平气和,这也是皇权衰弱的一个明证。
告发的汉臣反而被枭首示众,犯罪的那些亲王、郡王们就是罚薪流放,别说圈禁了,连爵位都保留着。
剧中的福临也挣扎过,痛苦过,难道他还不如梁帝爱民如子,不想替这些被冤杀的战俘做主?
当时孝庄就说,那些汉臣仅仅是为了冤死的战俘喊冤吗?
所以非杀不可。
而《琅琊榜》此剧,在治国理念上是相对比较简单直白的,说穿了就是丝毫没有资格参与政事的老百姓(连科举制度都没有,所有做官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名门大家出身),在皇族和门阀的双重统治下,想象有那么一个“青天大老爷”(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士族清流),把底层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高的位置,专门为底层人民发声,来对抗最高的皇权。
其实按照历史情况来看,恰恰是皇权和平民精英最容易联合起来,去对抗门阀士族。
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皇帝真的当的不好,统治地位马上就岌岌可危。
皇帝倒真的是会考虑民怨民生的,因为他的身家性命,家族荣辱本来就拴在上面。
反倒是士族门阀,换了皇帝他们依旧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朝代更替,但是士族门阀生生不息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
所以就真实的历史而言,反倒是皇帝一天到晚担心士族门阀胡作非为,处处管着他们不许鱼肉百姓。
而士族门阀当然不满皇权的约束,想方设法的想要摆脱皇权的束缚,将自己的势力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家族实力强大,联姻成功的话,是有可能做到的),想想《红楼梦》的四大家族,想想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护官符”。
这才是豪门大族联合的真相。
《琅琊榜》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塑造了很多丰满动人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景。
但真正的强大永远不是指脱离现实,而扎根现实,再想办法走向更远的地方。
喜欢此文,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