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颜氏家训》明确主张:教子一定要打。
咱们家不是皇族贵胄,没有那么好的条件。
当孩子从婴儿成长为幼儿,能够识人脸色,懂得人喜怒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打了。
打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让他什么时候停,他就必须得停。
等到几岁之后,孩子对父母有了尊崇之心,就可以不打了,进入讲道理的阶段。
打早了没用,打重了没准还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打晚了也没用,孩子在溺爱之下,养成一堆恶习,在他们眼里父母根本没有威严,对父母的打骂,甚至会产生怨恨。
让他们形成一个初始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不会顺应你的存在,而是你要去适应这个世界。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最早的挫折教育,更有利于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颜氏家训》中认为,在这个阶段溺爱孩子是特别容易的事情,打是最难的。
咱们从新闻中、甚至现实中,确实能看到这个时期各式各样的熊孩子。
这都是欠打呀。
再次重申一下,上面的打都是适度的。
仔细想想,这应该就是防止子女对父母过渡依赖,产生恋父、恋母情节,成为妈宝,或者父宝。
《颜氏家训》还特别反对父母偏爱,主张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不是谁年龄小,谁就有道理的。
不是谁哭声大,谁就有道理的。
不要让任何人受委屈,也不能让任何孩子受冤枉,这是父母的责任。
那么要教育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才算合格呢?
《颜氏家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人炫耀自己的儿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以后服侍王公大臣肯定前途大大的。
当面,颜之推老人什么都没说。
回到家,在家训中写到: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什么意思呀?
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与更好的前途、富贵的生活相比,我更希望我的子孙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呀。
总结一下,这一篇内容,基本涵盖了当下人教育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打孩子没有错,打的晚,胡乱打,打的过重才是错。
孩子终将要独立生活,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也要刻意的保持距离。
教育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为了富贵而活,而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