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省委大院的一碗手擀面
日期:2018-11-08 00:45:29 作者:青眼有加特约作者 来源:青眼有加 阅读:

省委大院的一碗手擀面

  文/秋实    图/网络

  ◐

  孝敬没有具体内容

  不久前,一个刚刚退休的老领导到我们办公室闲聊,谈及尊老敬贤,对“孝”字进行了释义:“孝”字最早出现在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

  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儿子老子顶在头顶,老子就是儿子的天。老子坐在儿子头上,儿子就是老子的依靠

  好一幅生动图画,生动地图解了“孝”字的含义孝道中国古代社会重要性是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的话,不由得让人想起发生在身边的几件与此相关的小事

  ◐

  面条

  他是某省直机关的一位厅级干部,也是一名孝子父亲是省级领导,住在省委家属院。每逢节日假期,抽空得闲,第一要务就是去看望父母,可以说是雷打不动

  那是个星期天,他照例又走进了父母的住所

  中午,母亲心血来潮,亲自下厨,为他做了一锅汤面条。

  年轻时,母亲确实有一手厨艺,煎、炸、烹、炒,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做的面条,无论是汤面条、蒸面条,还是捞面条,都让人齿颊生香,赞不绝口

  后来,随着父亲职务的升高和自己工作繁忙,母亲亲自下厨的时候越来越少,尤其是退休之后,子女们更是不让他亲力亲为,厨艺也日渐荒废。这不,这次做的面条,就实在不敢恭维。

  由于年过八旬,手腕无力,面擀得不筋,刀切得不匀,加上入锅时间过长,所以那面条出得锅来,或粗或细、或软或碎,筷子挑不成线,入口也不清爽味道实在不佳,甚至难以下咽。

  他自小不喜欢吃面条,加上母亲的手艺欠佳,所以端起碗,捞来捞去,挑了半天,他才勉强吃完。

  “面条好吃不?”刚放下筷子,母亲便问他。

  “好吃。”他不假思索回答

  “好吃就再吃一碗。”母亲听了他的话,满面笑容,蹒跚着来到厨房,不由分说,又给他盛了一碗。

  “您老做的面条不减当年,又长、又筋、又香,比饭馆里卖的还好吃。”他一边“饥不择食”般吃着,一边夸母亲的手艺。

  “我年轻时就会做饭,做面条更不在话下,那绝对拿手好戏……”母亲接过儿子的话茬,毫不谦虚地自我表扬,一种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布满皱纹的脸上。

  是的,作为母亲,诺大年纪,还能为子女贡献一些绵薄之力,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得到子女的夸奖,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呀;作为子女,已经年近花甲,抱上了孙子,还能吃上母亲亲手做的手擀面,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以后,每次来看望父母,隔三岔五,母亲就会给他做一碗手擀面,虽然相当劳累,但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内心充实快乐,总是高兴合不拢嘴;每次,当一碗热汽腾腾的手擀面端在他手上时,工作的劳累一扫而光,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对此,他若有所悟:原来母亲的幸福,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是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呀。

  ◐

  打包

  他是某省直机关的一位处级领导。某年月日,为感谢一位老领导的知遇和提携之恩,他选择一家比较高档的饭店,设宴款待老领导夫妇,并请处室全体同志作陪。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参加了这场感恩之宴。

  处长是个大方人,比较讲究面子,又是招待老领导,所以晚宴安排得十分丰盛,一桌十二座,上了二十道菜:八个凉菜,十二个热菜、一甜一咸两盆汤。除此之外,还有花样繁多的各色主食:面条、烧饼、小笼包、水煎包等。

  席间,宾主谈笑风生,相互敬酒,不停劝菜,气氛热火朝天。或许是平常油水过大,或许是晚上注重养生,大家胃口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临近尾声,菜还剩下一半:一条大鲤鱼只是在喝鱼头酒时象征性地动了动筷;一只整鸡也就被撕了一个豁口;一个香喷喷的大肘子更是无人问津完好无损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天南海北聊了一会儿。眼看时间不早,处长说:“欢娱嫌夜短,寂寞叹更长。每次聚一起,都有说不完的话,但老领导年纪大了,要早点休息,咱们就此结束吧。”

  大家闻听纷纷起身离座,或寻找挎包,或整理外衣,或拿几片餐巾纸装进衣兜,或猛吃几口水果……椅子吱吱乱响声、互道珍重声不绝于耳

  老领导站起身,瞅了瞅一桌子剩饭剩菜,皱起了眉头,继尔十分心疼地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看这一大桌子饭菜,吃的没有剩的多,扔了实在太可惜。叫服务员打个包,让几个年轻人带回家吧。”说着便叫来了服务员。

  服务员闻听,旋风般拿来塑料袋,立即问:“哪个菜打包?”老领导自告奋勇,一边指挥,一边感慨:“这个鱼要带着。多好的黄河大鲤呀,这可是这个饭店的招牌菜。”“这个鸡也要带着。我小时候每逢八月十五,才能吃上一次鸡肉,那个香劲呀,现在回想起来都流口水!”“肘子可是个好东西,连一块都没有动,更不能扔。在俺老家,谁家待客要是上个囫囵肘子,能被村里人讲半年。”

  看老领导指挥服务员收拾盘中剩饭剩菜,几个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难色。

  “我平常基本不在家吃饭,带回家也是浪费……”小张是刚考进来的公务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见领导让打包,他抢先说道

  “俺家冰箱里的食品都堆成了小山,况且家里人也从来不吃剩饭剩菜……”小王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商人,从小娇生惯养,说话口无遮拦,听说要打包,显出一脸不屑。

  “平常剩饭剩菜我们都喂狗了,这几天小狗不在家……”小李最年轻,说出话来略显幼稚,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面对收拾得鼓鼓囊囊的食品袋,几个年轻人连连摆手,互相推诿,都不想带,让老领导好生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老人说,米面不可抛撒。这么好的东西,不能扔。你们都不带,我带。”于是,我顺手接过服务员手中的几个塑料袋,为老领导解了围。

  其实我也不喜欢吃剩饭剩菜,总认为这样的饭菜不卫生,带回来几次,都扔进了垃圾桶

  这一次,我将这些饭菜给了看门的老孙头,并试探着说:“这些鸡鱼基本没有动筷,不知道您介意不介意?!”没想到老李头却十分感激:“就是动筷了,又能怎样,就不能吃了?!搁五八年,这些饭,能救一家人的命!”

  对此,我不由感悟:但凡老人让你打包,为什么不能欣然接受呢?!即使自己不愿食用,带出门再处理也不迟。

  这样,既给了老人面子,体现了老人的价值,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又让老人充分体现了“被需要”的愉悦,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

  搪瓷

  这几年,每天刷牙,我用的都是一个老式搪瓷缸。每次端起它,总会想起杨鹤如老先生,总会想起他当初给我们买蜂蜜西瓜苹果和搪瓷缸等日用品的一幕幕往事

  杨鹤如,河南沁阳人,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又是一位古道热肠的离休老干部。他十五六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长期担任河南省人事局副局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省政府二号楼《人才瞭望》编辑部工作时,与杨老有了交集,逐渐成为忘年之交。那时候的杨老已经年近八旬,但他却闲不住,经常拄着拐杖,笑呵呵地东游西转,见了人,不管认识不认识,总要打个招呼

  河南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是杨老在职时一手创办的,所以,他对行科所、对行科所隶属的《人才瞭望》杂志格外关注,经常光顾。每次来访,他都会给我们讲述曲折的革命经历,讲述省人事局和行科所的前世今生,讲至兴奋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你们还小,连骨头带肉一块长,多吃点,补补身子。”每次来编辑部,杨老都没有空过手,要么提几瓶蜂蜜,要么掂一袋水果,要么拿一箱饼干热情地劝我们食用,甚至还会将这些食品一一塞到我们手上。

  半推半就间,我们一边大口朵颐,一边啧啧称赞。这时候,他总会像孩子一般笑逐颜开

  随着年龄增长,杨老身体越发虚弱,爬二楼都会气喘吁吁,歇上几歇。尽管如此,他关爱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每次遇到我们,他要么说:“我老家送来一箱蜂蜜,每人一瓶,谁跟我一块去取一下。”要么说:“我在街上给大家买了一袋西瓜,谁去背回来。”要么说:“我在商店给大家买了几个搪瓷缸,谁跟我一起取回来。”

  每到这时,同事们总是再三推辞:“都恁大年纪了,怎么还老让您破费!不要,坚决不能不要!”杨老也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我工资在咱厅是最高的,根本就花不完,给大家买点东西,我心里舒坦!”

  尽管如此,同事们还是执意不肯。有的更加干脆,每见杨老蹒跚而至,就借故离开,躲避三舍。

  爱心无处安放,心意无从表达,这让杨老十分不爽,不时摇头叹气。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逐渐理解了他的一片心意。

  于是,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不再推辞,而是顺其自然,高高兴兴地跟他一起,或去家里,或去商店,或去瓜摊,把他买的礼品弄到单位,把他的爱传递给大家。

  这时候,杨老总会开心地说:“我虽然老了,但还想为大家做点贡献,发挥余热!”

  对此,我不禁感慨:原来施爱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温暖了他人,而且也浸了自己。

  《论语·为政》记载: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孝”,无不以“敬”为前提

  而发自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顺”。如何做到“顺”呢?最简单方法就是遂其心愿,充分让其认识到自己“被需要”。

  是的,母亲的手擀面被子认可,老领导饭后“打包”的指示有人执行,杨老的爱心能被人接受……

  这些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却“顺应”了老人“被需要”的心理;这种“孝敬”,没有具体内容,更没有固定形式,但却充分体现了“给永远比拿快乐”的真谛。(2018.10.23)

  *作者︱秋实: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作人员微信公众号「青眼有」专栏作者。

点击蓝字,感受秋实老师往期精彩美文

  紫荆山公园柿子熟了

  给,永远比拿快乐

  评论区见

  关注是一种鼓励 | 分享是传递友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省委大院的一碗手擀面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