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种热叫“学习”。借助自媒体平台,各种学习导师刚刚完成了屌丝逆袭或假装完成了屌丝逆袭后赶快向做着逆袭梦的屌丝们传授“亲身验证过的经验”或“我学习到了你却没时间学习到的知识”。
比如我叫得上名来的学习导师叫李笑来。
还有那个跟李笑来关系很好的罗胖整的一个平台“得到”,是一个贩卖各种“学习”的平台。
还有种热叫心理学热。
比如最近也是借助自媒体平台大热的心理咨询专家武志红,可谓粉丝者众。
各种号称武志红门徒的心理咨询师开的各种自媒体,也成为众多自媒体里较容易聚集粉丝的一类。
2
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认知,从而提升个人社会竞争力或增加获得幸福感的能力。
通过向各种心理师学习心理学知识,从而学会分析自我,借助心理学这门工具来认清自我,也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困惑、增强心理素质或能力,提升个人幸福感的一种看起来颇为有效的办法。
在学习热的影响下,的确出现了一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个人,通过学习提升了自我。在心理学热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懂得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学方法的个人,更科学有效地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而提升个人心理。
这是自媒体时代个体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完善自我的可能,过去高高的门槛突然因互联网大大降低。最后变得:只要一个人有足够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动机,就总能找到实现这些愿望的途径和方法。
3
但我也担心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把学习当成一个“潮流”,投身于五花八门的学习之中,浅尝则止,自认为听了一个大神讲的几节线上微课,就掌握了某种知识。
甚至在聊天交流之际,还真的以专家自居,甚至在真正的不尚言而尚行的行家里手面前,也忍不住地要现学现卖一番,“指导”一下对方的工作,殊不知,这种从电子屏幕或微课堂上得来的碎片式的知识或信息,在行家里手那里不仅构不成任何有意义的东西,甚至让行家里手看出你的急躁和肤浅。
而有一些自认为掌握了心理学知识的人,也非常喜欢热情指导别人,分析别人的心理。
我就碰到过几个这样的妹子。让你画一幅画,房子窗子树,然后来给你一大篇心理分析。如果你觉得她的分析不对,她说:“你这是一种防御心态”。或者,“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是你的潜意识。”
或者根据你与她的聊天记录,只言片语,就铁口直断,来分析你的“童年阴影”。如果你不认为这个阴影还在影响你,对不起,你可能还“没强大到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他们在贩卖一知半解的心理学知识时,特别自信,相信不是自己所学的知识有问题,而是你有问题。
总之,你不要辩驳,辩驳你就错了。你是在心理防御,你还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还遇到过一个小有气候的心理学咨询师,她说:“你的小我只有与宇宙大我真正融为一体时,你才会感觉到真正的幸福感。”
那我现在心头的幸福感是假的?
4
当一个人“学习”到一点某种知识就开始认为自己很专业、敢于信心满满地到处“指导”别人时,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个人被“学习”这个流行事物绑架了头脑。
而当一个学了些心理学知识的人,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分析你的心理问题、童年阴影甚至还带着专业人士的居高临下姿态和不容质疑的权威时,我知道,他也被他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绑架了。
就像前些时我写了两篇与佛教有关的文章(反佛教的《色戒》、《把生命当成一场玩耍》),谈了谈我所理解的佛教理念时,有人跳出来长篇大论,说:“你不懂佛教,不要歪曲佛教”。这些人的批评意见中还充斥着各种专深的佛教专用词汇,看起来确实是饱读佛学书籍之人。但我懒得争辩。为什么?这种掉书袋子并且咄咄逼人打压异见的表现,与佛学精神相去甚远。他佛教书看得再多,与佛教追求的“开悟”,也根本是两码事。
这种掉书袋子式的信仰佛教,真的挺可怕的。
而信仰“学习”,或者信仰“心理学”的,也同样可怕。
5
学习也好,心理学也好,应该是打开一个人的视野,越学习,便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人也会因此感到愈加谦卑,并感恩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美好。
在心理学范畴内,有一个门类叫做“超个人心理学”,就是信仰“宇宙意志”“吸引力法则”一类,是唯心主义。前些年在中国超级流行的《秘密》,还有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便是其中两例。
“超个人心理学”在西方也有多个派别门类,经台湾人引进后,被整合出一个中文概念叫做“身心灵”。
老实讲,我多年前也仔细阅读过几本与身心灵有关的译著,也曾认真去体味“宇宙意志”,因为我觉得它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呼应,有非常美妙的地方。我并不完全排斥“吸引力法则”“宇宙意志”这样的提法,并愿意领略其中的精髓。
但要我坚定地信仰这种学说,我做不到。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保持观察、体验的兴趣。仅此而已。不要告诉我“你只有与宇宙大我融为一体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在宇宙大我论者那里,万事唯心,在宇宙吸引力大法之下,没有不成之事。但我仍然看到世界荒谬的本质,人生无常,随时打破你那“天人合一”的美梦。
在一些奉行“宇宙意志”的身心灵论者那里,人简直不能悲观,悲观就是没有开悟的表现。
一些身心灵论者已经将世界简化成一个他们自己想要的样子。“你没认识到没感应到,那是你意识层次还没达到。”这种盲目的自信甚至建立起居高临下的自我优越感,也许确实容易让人陶醉于一种“开悟”的美好感觉中。但它不是幻觉么?
6
也许简单地选择信奉某种主义,拥抱某种信仰,确实能够让一个人幸福。
但对不起,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未经审视的信仰也不值得拥抱。
与任何能够让人陶醉于美好感觉之中的信仰相比,我宁可选择信仰的虚无主义,生活在意义的荒漠之中。
而不选择被一种信仰绑架,让我变成一个偏狭甚至自以为是的人。
我尤其害怕那种因为拥抱某种信仰就变得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人。是什么给你那么强烈的优越感呢,难道不是一种幻觉?
我选择那种能够让我放松,开心,不在任何人面前显示我的优越感的信仰。
由报大人牵头的读书、写作、画画、自我探索及个人成长线上社区——“豹读会”——正在内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精彩都能被看见,每个爱读书、爱写作、爱画画、热衷自我探索的人,都能找到同伴。内测阶段报名费仅99元(管一年)。有意加入者滑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