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久久的渴盼中,“小寒”节气的头一天终于迎来了一场罕见的中雪! 大人孩子近乎“癫狂”了,各种“赏雪”,各种闹,各种乐……朋友圈也满屏的白色与各种POSE,可见人们的兴奋度与惊喜度!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也或许是无雪不成冬吧。我也赴了一场雪的“盛宴”,这是一场特别的盛宴,是一场润泽心灵的雪的盛宴!
我这儿是一场下了许久许久的雪,纷纷扬扬,婀娜多姿,从“诗经”里的第一场雪一直下到现在,看,听……
“第一场”雪从《诗经》开始……
《诗经》里的《北风》(先秦·佚名),“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北风呼呼寒凉,大雪纷飞,呼朋唤友,携手快跑。这首诗渲染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危乱之像。
看,唐朝的“雪”……
唐·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无鸟,路无人,下着大雪的江面上,苍茫一片,一叶小舟,一戴笠渔翁,一杆一钓,清冷孤寂。
观,宋朝的“雪”……
宋·杨万里的《观雪》,“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半空舞倦居然懒,一点风来特地忙。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写出了雪的慵懒,洒脱高洁!
赏,元、明、清的“雪”……
元·马致远的《寿阳曲 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开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形象地写出了雪乱舞的美丽景象,及钓鱼人归去形象。寄托了作者孤独凄凉的心情和归隐的意愿。
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空灵,卓然不群!
清·郑燮(xie)(郑板桥)《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品,近现代的“雪”……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须晴日,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气恢宏,气势磅礴!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片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读了这些“雪诗”,是不是有种穿越时空,与雪共舞的感觉!诗人们或抒情或状物,境遇不同感悟不同,或欣喜或惆怅。
雪是冷的,心是暖的!千姿百态,冰清玉洁的雪,给了文人骚客们多少的畅想与感怀!
曹雪芹《红楼梦》里的雪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煮雪烹茶”。鲁迅笔下的《雪》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赞美的是雪的自由与顽强。莫泊桑的《雪夜》是雪夜的凄冷,了无生气。川端康成的《雪国》里的雪夜是静寂沁人肺腑的。保罗策兰的《雪的款待》是一种绝望。林清玄的《煮雪》,把结成冰雪的故事,慢慢煮来听。作家们的作品都有时代的背景与烙印,他们借物述说着什么。读者也各有诠释。
再看看画家眼里的雪,当代雪景山水大家卢金堂的《渔村小雪》,是别样的静逸,纯净的美感。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真实生动地表现出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格鲁吉亚外号“雪魔”的画家,他画了整整61年的雪,他笔下的雪,苍茫壮阔中透着静谧与温暖!他画的是雪,疗愈的是心!
摄影师眼里的雪,是保卫祖国的“雪人”战士,是环卫工人扫雪的背影,是身披白雪执勤的交警,是大雪里依然坚持室外工作的各条战线上的人们!是红墙白雪的故宫,是西安的古韵,是新疆的童话世界,是张家界的仙境,是“半边金色半边银”的沙漠雪景,是鳞次栉比的建筑,是不畏严寒的动植物……
音乐家眼里的雪,巫娜的古琴曲《落雪听禅》,遥望窗外落雪万千,静心聆听古琴禅韵,浮躁与喧嚣离你而去。班得瑞的《雪的梦幻》,雪落无声,清新自然,净化着人的心灵,让你安宁又留恋。布莱恩的钢琴曲《沉默的雪》,仿佛带你进入一个被雪覆盖的森林,旷世,优雅!尺八之音《雪花》,雪花飞舞,哀而不凉,悲而不伤。谭维维的《落雪的声音》,简单直白的旋律,凄美的意境。于洋的美声《雪之梦》,唱出了雪的世界,童话的色彩。
从古到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雪”,或温婉柔美,或多情浪漫,或清冷孤寂,或高洁洒脱……我也跟着赴了一场视听感的“雪宴”,如饮甘泉,清冽舒爽;如品香茗,余味绵长!不知你的“那片雪”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