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外取法,乃轮回梦
日期:2018-10-27 07:46:03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外取法,乃轮回梦

  心外取法,乃轮回

  物质现象佛法中称为“色”,意为质碍“五位百法”中立有“色法”一位,几十一类都属于所造色。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能造色。离开四大种便没有所造色,离开所造色也没有四大种。因此,《百法明门论》在色法十一类中,不再别立四大种。具体的物质现象——器世间是由四大种一大造色一凝聚而成的,故谓之种种“色聚”。地、水、火、风是四大种的“物名”,而坚、湿、暖、动是四大种的“性质”。“其言地大、水大者,就其偏盛者而言也”。除“四大”外,别有“五大”之说。此第五大即“空大”大三由于其他诸色的进入、障蔽或消失等,而产生虚空变化,亦属生灭法。《起信论》谓:虚空“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若无色,则无虚空之相”。虚空实际上是没有粗色,并非没有细色。如无色界,因为没有粗色,故名“无色”。三界之外尚有微细的“胜色”,三界之内的无色界当然不会空无一物。如经中云,佛说法时,无色界也有“雨花”之瑞。必须指出,“虚空无为”不生不灭,与“五大”中的虚空完全不同

  或谓“色聚”(“四大”所造器世间诸法)是由“极微”所组合而成的。佛家坚决否定这种“心外取法”的邪见。为《成唯识论》卷一指出:“诸有对色,皆识所变,非极徽成。”极徽也称为“色极少”。“七极徽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俱舍论•分别世品》)谓“金尘”,乃是能够透过金属间的空隙自由游动微尘,犹今所谓游离电子。无论分析到如何微小的色尘,皆不离识,“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宗镜录》卷五三)现代物理学亦认为,基本粒子及其运动,不但能转化能量,而且离不开观察者(测不准原理)。《瑜伽师地论》卷三谓:“复次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成,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极微不是眼等五根所见相对者,但由意根不断分析所得,亦属于假有之色,可参阅窥基的《大乘法苑义林章•法处色章》。

  德国哲人叔本华指出:“康德首先一个缺点就是对这一命题(即“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忽略……与此相反,吠檀多哲学被认为是毗耶舍的作品,这里所谈的基本原理在那里就已作为根本命题出现了;因此,印度智者们很早就认识这一真理了”。康德承认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用佛教的语言来说,也就是“心外取法”。其实,在早期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过“心外取法”的一派,即小乘中的说一切有部。该宗以“我空法有”为宗旨,如澄观所说:“初小乘教中,实有外境,假立一心。”(《华严随疏演义钞序》)

  “心外取法”并不是心识所直接缘知的,而是众生遍计所执的情境也就是说独立于心外的客观存在完全是先验的,不可验证的。所谓外部世界,实质上是各个阿赖耶识以自我为中心而展开的体系凡夫把各自所变现的相分认为外在的实有之境,其实为意识上的分别法执。正为《成唯识论》卷八所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若意分别,妄生外意。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可见,在意识未起时,并没有把自相分所现之境执为心外实有。这是如实的现量境界。而一旦意识与眼等前五识内外俱转,由妄分别而强化,逐产生心外有实境界的妄见。攀缘外境,执取外物,无非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楞严经》卷五)。“若了唯心,诸境自灭”(《宗镜录》卷二九),所“灭”的,并不是生动的现量境,而是执为实有的心外之境。

  不知唯心义,心外取法,难出轮回。正如《楞伽经》卷一所说:“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可叹凡夫被无始无明所障,不知外而境、内而身,皆是一心所生,不离生死苦海。《华严经义海百门•决择成就门》云:“不了自心谓心外有法,即生僧爱,从贪业受报。”心外取法。异计纷然,贪得无厌;贪而不遂,怨天尤人;起惑造业,莫此为甚。窥基指出:“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众生执外色故,色能变心,为“流转门”;诸圣知内识故,心能变色,为“还灭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外取法,乃轮回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