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跨湖面,优雅且古典,伴随太湖波光倒影间的绮丽,华美极致。
那是绝美景象与完美镜像的水乳交融,迷幻,颠倒,孰真孰更真,孰美孰更美。
眼观不足以尽兴,让印象深刻,让美好传播,手机久久在各视角围堵那些惊艳的镜头。
景象、镜像,音同而不同调,形似而不同状,却是最美的和谐搭配。
镜像,在景象前,是相仿,是游离,是恍惚,是刹那光影感知的聚集。
湖中桥,绝美,锁定无数颗游子的心。
2
桥畔,是莲池禅寺。
在桥上回眸,寺墙的黄,僧袍的黄,桂花的黄,缓缓飘落层叠组合,各种黄色的美,因光影岁月参差组合。
入内,黄墙围筑的庭院内,信徒与禅僧缓步行走,经行树下,桂花飘零洒在黄袍之上,缓和才是心灵之终极追逐。
想象不到的是,禅寺内,竟有文昌阁,禅与儒的完美结合,文风佛境,相得益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文士禅意中。
3
穿梭在古巷,人居处,处处繁花似锦。
锦溪,向来以花称著。
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满溪躍金,灿若锦带,锦溪因此得名。
花无水,仅称美好;有水,则平添了浪漫感。
景与字,花与水;
相伴,在梦里锦溪。
梦里,有最舒展的自我。
4
桥,是最美好的连接,穿越两岸、穿越年华、穿越每一颗心灵与尘埃之间。
当旅行疲倦的时候,一壶茶、一杯咖啡、一瓶酒,水化入肠中,便不再劳累。
继而,与身边人、与周边人,开始接触,聆听一段故事,述说一段经历。
精神领域最大的美好,正在于分享;分享,让所有的心,都更融洽、更阳光。
所谓第三空间,在居中和工作之外,休憩的空间,也搭造了情感连接的桥梁。
读书与作者连接,社交与周边连接,旅行与自然人文连接,思考与自我连接。
5
曾经的锦溪,叫陈墓。
那个名字,自南宋起,流传了800年之久。
一方水冢,居于镇畔湖上,至今流传。
没有无缘无故的持续,任何事,单方推动都只会牵强。
民间记挂的情谊,更多在于女子抗金的那般勇气,还有对此地的柔情万种。
难得,一个浪漫之地,就此因一女子,把记忆托付久久。
即便如今逛在街头,陈墓两字还时而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