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世界的虚幻与痛苦本质以后,希望能够减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执着。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作怪,是它在制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头,就是执着。当我们对一个东西非常执着的时候,就会受制于它。它的任何演变,都会主宰我们的喜怒哀乐;一旦我们对它失去执着以后,它就会变得与我们毫不相关,不会支配我们的心境,更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
以感情为例,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执着、非常在乎,感情如胶似漆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另一个人的心。稍有不遂,便会生不如死;当有一天两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没有感情的时候,无论一个人发生任何事,也不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影响,更不会让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着强烈的执着不放,就一定会产生极大的伤害与痛苦。这个伤害与痛苦,还将远远超过它当初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释迦牟尼佛除了告诉我们世界是无常的以外,还说了“有漏皆苦”——这个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所以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佛说的痛苦有三种:
一个就是“苦苦”,这是大家公认的痛苦,比如生病、贫穷、死亡等等。
另外一个叫做“变苦”,变化的痛苦。是指虽然暂时拥有很好的生活环境,感觉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离开这种生活,没有优裕的生活条件以后,那时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还要强烈,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从乡下一下子搬到一个公寓楼去住,会感觉很满足、很幸福;但过了半年、一年以后,又不会心满意足了,我们又会为别墅而奋斗;真的住到别墅以后,假如再让我们搬回原来的公寓楼,就会感觉异常痛苦。
一样的房间,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我们从乡下搬到公寓楼的时候,不是很幸福吗?为什么现在从别墅搬到公寓楼,就不幸福了呢?这就是我们内心的不满足造成的,实际上住在别墅里已经变成一种导致痛苦的因素,这叫做“变苦”。
“行苦”是更细微的痛苦。
《中观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世界上有两种痛苦,社会底层的人往往是身体上的痛苦——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体力劳动所导致的疲乏;上层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种痛苦,这两个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类。
佛永远不会否定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短暂、相对的幸福和快乐,但佛认为,总的来说,这个世界用“幸福”这两个字来形容不太恰当,所以我们要力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