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长在网上看到一位高管招聘助理,她发现在男女在应聘时表现出来的特质很不一样:
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男性在职场中会更愿意主动发表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也更自信;而女性通常会对自己的观点更保守,会为一个事实附加很多解释,也更倾向于用「我觉得」、「我是这样想的,不一定对……」来弱化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能减少所谓的「攻击性」,二来在被否定时,能有一个台阶下。
但令社长疑惑的是,为什么女性总是压抑自己的野心和攻击性?为什么她们在表达意见时,首先就会想到被否定的情况?
01
美国费城的一家就业服务公司曾偶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同一岗位上有一男一女两位职员,女职员尼科尔(Nicole)的工作总是比男职员马丁(Martin)做得慢。直到有一天,马丁在跟客户邮件沟通时,客户突然变得态度粗鲁,言语轻蔑,无视马丁的问题,非得说自己的写法符合行业标准不用改,还说马丁看不懂他用的术语。
在被客户恶心到快要崩溃时马丁才发现,自己最近跟这位客户的邮件往来,一直都误用了尼科尔的签名。由于平时商务沟通都用公司官方邮箱,只有签名才能透露员工身份,所以客户是把马丁当作了尼科尔这位女性职员。马丁猜测客户可能是对女性职员不信任,就给对方发了一句:「你好,我是马丁,现在开始我来接替尼科尔为您服务。」结果对方的态度马上一百八十度转弯,该感谢感谢,该称赞称赞,该说的客气话一句不落。
于是马丁和尼科尔偷偷做了个实验,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都在邮件里签对方的名字。马丁发现,客户们对他各种居高临下,甚至问他是不是单身;而尼科尔则度过了有史以来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时间。
「我并不比她更擅长这份工作。我只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占了便宜。」马丁说。尼科尔的能力并不差,却要花成倍的时间去取得客户的信任。他们把这件事发到推特上后,引起了数千位职业女性的共鸣。
在这样长年累月地被刁难、被否定之后,依然不产生自我怀疑,几乎是不可能的。社长一直觉得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忌「预设失败」,而中国女性恰好就生活在一个喜欢预设失败的环境里。
从古代认为女子不宜读书思辨,到当代认为女生学不好理科、做不好管理,都是对女性的洗脑,让她们从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就对自己产生怀疑:「我是女生,做不好很正常,反正我也不是天才。」
被教导要温柔冷静的女性,体面地接受了社会的劝退。而那些同样不是天才的男生,却一路被鼓励着向前。
02
在日剧《问题餐厅》里,人称「东大妹」的新田结实,毕业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在职场上却依然因为年轻女生的身份而受尽歧视。
「男人赢了就会讨女人爱,女人赢了只会被男人嫌。女人只有放弃拼胜负,被男人选上才是胜利。」
在学校里,因为学习这件事本身的平等性,女性还没有过分受到性别的束缚;但到了职场上,性别成了真实的减分项。当她们不够拼时,「女人就是要差一点」,当她们跟男人一样冲锋陷阵时,又成了「不够女人」「顾不好家庭」,甚至被同性下属吐槽太强势……
看似男女非常平等的当代社会,女性依然被性别刻板印象所要求和禁锢。和男性一样的自信、野心,到了女性身上就成了「强势」「爱出风头」「一门心思往上爬」。她永远比男性更应该温柔,更应该隐忍,也更应该自省。
她们从未被鼓励过表达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情绪,它有破坏性和颠覆性。从小到大,女性的负面情绪都直接被引导成了悲伤,而非愤怒。
在《问题餐厅》中,「东大妹」顶撞了上司,放弃了工作,来到前同事玉子开的餐厅,和大家一起帮助受到职场性骚扰的朋友打官司,在事业和友爱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让她从低潮里走出来的,不是「对不起,我不够好」,而是「不,这样不对」。
03
美国作家克莱尔·梅苏德在小说《楼上的女人》中刻画了一个表面完美的女性诺拉,她是孝顺的女儿、可靠的教师、被人信赖的朋友,唯独不是她自己。她热爱艺术,却在社会的隐性禁锢中一步步失去工作、家庭和热爱的艺术。
但对于这一切,她最强烈的情绪不是悲伤,而是愤怒。
我的墓碑上应该刻的是「伟大的艺术家」,但如果我现在死去,它会写「这么好的老师/女儿/朋友」; 而且我想要大喊大叫,并在坟墓上用大写字母刻上:操他妈的一切。
诺拉的愤怒,是在向世界宣称:女性不该隐忍而伤感,女性应该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感到愤怒。伤感是二手情绪,愤怒才是最直接的抗议。
04
在最近的几个月里,微博爆发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性侵运动,许多被性侵和性骚扰过的女性都描述了自己曾经的遭遇。作为一名男性,社长刚开始也不愿相信性侵如此普遍,以为很多都是名人之间的对战,直到越来越多的「小透明」也加入了话题。
没有被升学和就业歧视过,被性骚扰甚至侵犯过的女性,其实是很少的。而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当时不明白,也不敢说,会惹麻烦。」
所有的忍气吞声,都建立在「温柔」「忍耐」「大度」的社会教化上。从职场竞争到身体尊严再到精神自由,女性始终在低头。
正如网络上这场浩浩荡荡的声讨,是第一位姑娘的愤怒点燃的。她的战斗艰难又漫长,但也慢慢有了进展,越来越多的施害者被曝光。在这些施害者当中,某主持人的一档节目在九月初被停播,数位高校教授被停职,更有被扒皮的著名公益人士直接宣布退出自己运营的公益项目。
犯事者名誉扫地,部分高校的反性骚扰机制从零开始建立,整个社会都不得不正视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严重性。
这些姑娘的愤怒像火种,烧起了无数支争取尊严的火把,让更多的女性觉醒,逼迫着社会去进步。
如果你从不愤怒,从不表达,没有人会正视你的痛楚。当你强大起来,那些欺凌你的人才会害怕。
在被要求「像个女人」,被歧视、被侵犯的时候,姑娘,请你一定要生气。
— The End —